桃園建地出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桃園建地出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EugeneCushman寫的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和《日經建築》的 2020東京大改造:日經三大專門雜誌帶你預測未來‧東京消費、投資、住居、工作最佳指南(附超大地圖+分區詳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先覺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陳全榮的 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研究 (2019),提出桃園建地出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廣州遠郊村、地方感、農村永續發展、農業多功能性、「美麗鄉村」建設。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研究所 陳淑美所指導 劉建興的 臺南市安平區大樓住宅之產品定位 ─以安平區金華段137地號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開發商、房地產、產品定位、五力分析、產品定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建地出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建地出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為了解決桃園建地出租的問題,作者RobertEugeneCushman 這樣論述: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

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

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

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

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

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

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

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

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 名人推薦   《土地正義》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所長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陳立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王美琇∣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律

師   《超額徵收》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詹順

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站長   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廖麗敏∣中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會計室主任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土地正義》   「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

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   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   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   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

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前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自救會律師、環保署副署長)   「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惜根臺灣協會秘書長)   《超額徵收》   「近年來,台灣的土地徵收引發許多爭議,其中尤以區段徵收的爭議最多,並且引發許多街頭抗爭。台灣區段徵收爭議的討論範疇雖然很廣,但卻極少探討區段徵收的本意。

《超額徵收》一書,雖然是1917年的舊書,確正好填補了台灣在這方面的空白。在《超額徵收》一書中特別提出,區段徵收不是完全不能實施,但以區段徵收做為政府財政收入工具,絕對是一種誤謬。目前台灣實施區段徵收的時機很多,其中許多時機與政府財政收入有關,正可藉由本書的論點來檢討台灣的區段徵收。」──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土地徵收是國家對個人財產權的剝奪,在民主法治與極權專制國家也採行不同方法,國家可否利用區段徵收以遂行其租稅收入之目的,方法與手段是否選擇最小之損害,或有其他更好之替代方案,是否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等等,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書可提供我們思考與判斷上之重要

參考價值。」──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土地徵收是國家取得土地的最後不得已手段,必須基於公益性、必要性、區位不可替代性之原則,依法定程序為之,並給予公平合理的完全補償,否則不得為之。而區段徵收是土地徵收的一種,自當依循上述原則行使,但我政府當局往往將之視為一定區域內土地全部予以徵收整體開發、自籌財源的農地變更使用手段,其實已經逾越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分際,而有重新檢討之必要。今《超額徵收》一書的出版,不僅讓人瞭解到實施超額徵收的原由,從解決殘餘地問題、增進公共建設效能,到獲得增值利益不等,更警惕我們當須深省現今區段徵收的合憲性,是一本地政、公共政策、法律界學者專家、執行業務公

務員,以及初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習專著,謹此特予推薦,值得一讀再讀!」──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上世紀初在歐美即已飽受批判的超額徵收制度,近年來卻因著新自由主義式土地掠奪在全球擴張鞏固,而重現於各國的土地政策。讓這本百年前的鉅著,至今仍振聾發聵,值得我們精讀省思,啟發我們對徵收法制的檢討。」──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很希望台灣的土地被徵收人及社會弱勢都能認清局勢,我們根本就不是活在一個民主立憲的國家,若以浮濫的土地徵收為例,我們其實是活在一個『以自由民主及愛台灣為名,實質卻是進行土地及人權掠奪』的類社會主義共產國度!這部憲法根本無法保護社會弱勢及

其家園,當權者完全忽視憲法的存在,並恣意掠奪及侵害我們的權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排隊等著當那個被掠奪的少數,有許多人排在前面,而且已經很不幸的遭遇到了。」──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用公權力協助權貴財團掠奪平民土地』是台灣炒房炒地國家政策的第一環。想了解當前台灣土地掠奪政策嗎?請看這本批判19世紀歐美國家『超額徵收』的鉅著。21世紀台灣,19世紀人權。早已被文明國家摒棄的這些侵犯人權政策,目前正在台灣以前瞻的『公共利益』為名,大規模、加速發生!別以為『超額徵收』和自己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超額徵收,目的是想要攫取超

額利潤。閱讀本書,就可以知道台灣地方政府為何不顧人民反對、農民抗議,一直樂此不疲。這本《超額徵收》,不僅值得全民閱讀,更是從政者都應該仔細閱讀看,並引以為鑑的好書!」──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台灣不當徵收,讓已非少數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傷心、甚至死亡,而不分黨派的政客們至今仍為所欲為地以『發展』之名為徵收利器,不斷地揮斬人民家園的根基,關心不當徵收及受迫害者,如何援助及自救──就從閱讀此書開始吧!」──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全球生態多樣性枯竭、自然資源超限利用、氣候變遷的威脅之下,國土自然保育、永續發展已是國家發展之必須策略。然近年來台灣仍動輒以區段

徵收浮濫開發,將珍貴的農綠地、人民珍視的家園轉為可炒作之建地,此乃不永續、不生態、不正義之愚蠢作為。藉由對區段徵收制度來源之認識,期待 《超額徵收》為台灣之短視敲一警鐘!」──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庫斯曼教授的《超額徵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鏡,讓對區段徵收早已習以為的台灣,得以重新思考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桃園建地出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10629民視中國解放軍轉投資公司買下大直土地
影片網址→http://youtu.be/SL2HkYrBn_Q

其實這個所謂的「345條款」,是我臨時惡補,透過臉書向我的偶像「田大權」請益的!他人超nice的!感謝他的不吝賜教!

中國客自由行後,房地產業者看好商機,還以"賞屋團"為號召,現在房仲市場傳出,中國解放軍轉投資的公司,在台北大直百貨公司附近,以現金買下200坪的建地,如果規劃酒店式公寓出租,預計有3%左右的投資報酬率。......↓

鄰近百貨公司,捷運站,佔地近200坪的建地, 去年中國解放軍轉投資的公司,以第三者名義,向地主以每坪230萬的價格買下,總價4.6億,而且都以現金交易。

[[房仲業者 陳泰源]]"適合像是酒店飯店式管理公寓,以短期收租,短期租屋投資,報酬率來講還滿不錯的,大概會有3到4%左右"

不少中國人因為自由行專程來賞屋,但成交的案子不多,從91年到現在,中國人來台購買房地產,其中以台中12件最多,高雄有9件, 新北市和桃園各5 件,北市只有4件, 就是因為限制多。

[[房仲業者 陳泰源]]"有所謂三四五條款,持有至少要三年以上才可以做移轉才可以買賣,第二個所謂的四就是一年待在台灣時間不能超過四個月,滿四個月就得離開台灣,所謂的五就是說購買的時候至少貸款上限就是五成"

台灣房地產業者,看好中國自由行帶來的龐大商機,只是這 "三四五條款", 會不會影響中國客購屋意願,還有待市場考驗。

Few Chinese buyers in Taiwan real estate industry (2011/06/29)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opes that independent Chinese tourists dive into Taiwan's housing market. Over the years there have been some high-profile purchases by Chinese buyers, but strict rules have kept transactions to a minimum.

Last year a company that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ld a stake in bought a 200-ping plot of land situated near a Taipei Metro stop and a department store. The company used a different name and paid NT$2.3 million per ping, with the total cost coming to NT$460 million. It paid in cash.

Chen Tai-yuanRealtorIt's suitable for an apartment building that's managed like a hotel. Property could be rented out on a short-term basis. I think the rate of return would be good, probably around 3 to 4 percent.

Opening up to independent Chinese tourists has resulted in more people coming to Taiwan to look at property. Over the years, however, there have not been many purchases by Chinese. From 2002 to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12 instances of Chinese buying property in Taichung, nine inKaohsiung, five in NewTaipeiCity and four in Taipei. Many people are turned off by the large number of restrictions.

Chen Tai-yuanRealtorThere's the "345 clause." You need to hold onto the property for three years or more before you can sell it, you can't stay inTaiwan for more than four months per year and the loan can't be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he purchase price.

Taiwan developers and real estate agent s are excited about the opening up to independent Chinese tourists, but with policies like the 345 clause, it might end up having little effect on the market.

新聞網址→http://englishnews.ftv.com.tw/read.aspx?sno=EB4D868CFDF28280C0830D74F3CA3631

部落格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41992938

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桃園建地出租的問題,作者陳全榮 這樣論述:

全球化與城市化衝擊下,廣大農村正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與挑戰。近年來,農村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各級政府主導下進行著新一輪農村建設,以期解決困擾已久的「三農問題」,地處嶺南地區的廣州農村也不例外。然而,在以經濟、科技發展為導向的社會轉型進程中,廣州農村發展有重物質建設、輕人文建設的傾向,對人的精神需求與生命安頓較缺乏關心,人與土地、人與環境的地方感被忽視,造成人與地方的疏離,農村發展亦缺乏永續性。廣州農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孕育與承載著豐富的嶺南傳統文化,不僅是兩百多萬廣州農村居民的共同家園,更是整個廣州市生態屏障及地方文化與價值系統的載體。以往對廣州農村的研究,往往侷限於某一專門領域,農村整體

發展研究明顯不足;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更多聚焦於城市急速膨脹過程中產生之城中村與城邊村,其主旨乃是農村服從於城市發展需要,將農村發展置於城市發展從屬地位,而地處廣州遠郊的農村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關注。本研究將重點放在廣大鄉村腹地的遠郊村,採取書齋與田野並重之態度與方法,堅持現象學哲學直觀體驗之觀念,將每一個遠郊村聚落視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綜合當前國內外農村發展的前沿理論和實踐經驗,以論述批判方式對現有廣州遠郊村發展現況與做法之不足進行反思檢討,據以提出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具體精進策略。本論文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相關概

念等,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分析現有研究之不足,進而明確本研究議題、研究方法以及具體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第二章對相關地方感、永續發展、農業發展、聚落與城鄉發展等理論進行梳理,並結合部分先進國家與地區農村發展優秀案例分析,總結其永續發展經驗,以期為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經驗借鑑。第三章以中國近百年來不同階段農村發展道路探索為基礎,分析當前中國農村發展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並從宏觀層面探討廣州遠郊村發展的歷史脈絡、現況特徵及發展困境。第四章、第五章為廣州遠郊村抽樣調查,分別選取了兩個處於不同發展狀態下的遠郊村進行深度田野調查:其中舊高埔村是眾多廣州遠郊村中較具代表性的一個,而大埔圍

村則是近幾年在政府主導下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後的示範村之一。透過個案田野訪談與現場直觀體驗,以貼近常民生活的視角,深入剖析兩者在產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與居住條件、農村社會生活、人文景觀資源等面向的發展現況,並進一步檢視當前兩個村落的地方感特徵。第六章闡明地方感與農村永續發展之重要意涵,明晰兩者之辯證關係,並進一步構建地方感與永續發展之融合構架。對現有廣州遠郊村發展現況與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不足之處進行反思檢討,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策略之精進:(1)堅持農業基礎性,保育田園文化景觀;(2)發展綠色產業,融合六產發展;(3)創建宜居農村,引導青年返鄉;(4)社區培力

,培育共同願景;(5)促進公眾參與,凝聚多元力量;(6)地方營造,恢復神聖場所。研究還對農村建設中不同參與主體提出具體準則建議,最後以舊高埔村為例,提出基於地方感之發展願景,明確發展目標,並訂定具體發展計畫。第七章為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2020東京大改造:日經三大專門雜誌帶你預測未來‧東京消費、投資、住居、工作最佳指南(附超大地圖+分區詳圖)

為了解決桃園建地出租的問題,作者《日經建築》 這樣論述:

東京,將重新定義未來的城市概念: 讓人興奮、感動、舒適、安全,以及零耗能的健康城市!   「研究東京的改變,瞭解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應該也可以為我們的城市帶來新的想像。」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   曾在1964年首度舉辦奧運的東京,也是首座舉辦奧運的亞洲城市。當年舉辦奧運的目的,是展現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中站起,開始往一個和平國家邁進,而在戰敗不到20年日本就能舉辦此一盛典,在當年可說難以置信。當時,日本政府當局耗資30億美元大興土木,興建運動場館以及修建相關基礎建設,如交通設施及供水系統等,更完成新幹線與全世界首條高速鐵路,奠定日後東京成為亞洲第一城市的基礎。

  56年後,這座台灣人最愛前往旅遊的都市,將在2020年夏,二度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再次舉辦奧運,比起當初更加成熟的東京,又將會呈現出什麼樣的嶄新面貌?走過311大地震的日本,不僅寄望藉由此次機會凝聚日本國民的心,更希望能藉此告別失落的20年。誠如首相安倍晉三所說,奧運可說是經濟的起爆劑,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民間也認為東京奧運能為日本帶來極大經濟效益。而改變後的東京,又將對這座城市的市容景觀、城市規畫、商務、消費、房地產以及庶民生活等面向,造成什麼影響?   看見5年後的東京,看見一個都市與你我的新機會!   本書為日本最大經濟商業雜誌《日經BP》旗下的建築、土木、不動

產三大專業雜誌,聯手帶來第一手報導,並輔以地圖,帶領讀者看見未來東京的樣貌與商機──   .奧運盛會很花錢?85%的比賽設施,將以選手村為中心,建在半徑8公里的範圍內。   .都更一定要先破壞?看東京如何以改建或翻新的方式,擴充既有設施的功能。   .奧運會增生蚊子館?選手村在奧運後,將成為可供買賣與租賃的廣大住宅區。有意前進東京房地產的投資客,不可不知!   .藉奧運重新強化城市交通便利性。將原有鐵道路線延伸,也計畫構建BRT系統。   .老商業區如何都更?華麗的「撞球式都更計畫」,景物依舊,只是煥然一新。   .沒有文化的城市,一切只是空殼?澀谷地區的建築,讓過去與未來產生對話!   .

311大震造成的災害歷歷在目,徹底改造河川、港灣、下水道,建設大範圍防災設施。   .前衛的東京奧運主場館,已為日本建築界帶來許多衝擊,甚至可能影響台灣嗎?   .大丸有地區VS. 品川的東京辦公中心之競爭,又會對在東京工作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本書將附帶地圖說明與數十幅圖片,更有知名攝影師筱山紀信拍攝的多幅工地現場照片,致力將奧運帶來的影響,以及東京都怎麼用短短8年時間,做好未來50年的建設,清楚明瞭地告訴讀者。與日本關係極為密切的台灣,從基礎建設、天災、人口老化、新舊建物等,均面臨相似問題;了解東京大改造,必讓我們對台灣未來的樣貌有更具體的想像和規畫。   本書不僅對熱愛東京

的人來說相當受用,對建築、投資有興趣的讀者也能在此書中找到閱讀樂趣,而所有關心台灣都市發展的讀者,更能從中找到些許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啟發。 名人推薦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   《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總編輯  李惠貞   《設計東京》系列作者  吳東龍   財經暢銷書作家  施昇輝   外資法人地產軍師  紅色子房   《秋刀魚》雙月刊雜誌主編  許哲寧   「在《2020東京大改造》裡,閱讀了東京的過去,更看到了東京的未來,實在過癮!!」─《設計東京》系列作者 吳東龍   「一張東京未來的藏寶圖,讓您可以輕鬆破解暗藏其中的投資密碼。」─財經暢銷

書作家 施昇輝   「按圖索驥,東京地產投資布局最重要的一本書。」─外資法人地產軍師 紅色子房   「1964年的第一次東京奧運,讓這座傳統都市從二戰後脫胎換骨,不到一甲子,整座城市正朝著2020年第二次奧運大躍進,看日本人如何在已經飽和開發的土地上,極致地完成不可能之都市更新計畫。」─《秋刀魚》雙月刊雜誌主編 許哲寧 作者簡介 《日經建築》   1976年創刊至今,是一本兼具專業、知識傳遞以及人文關懷的建築專業雜誌。內容呈現部分常輔以大篇幅照片與圖表,詳盡介紹日本以及世界建築業界最新消息,及社會大眾矚目的最新建案或公共工程,如台灣的國立台中歌劇院、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

等,也是日本讀者群最多的建築雜誌,對於日本建築有興趣,以及喜歡到日本旅遊的讀者來說,亦可當成安排旅遊行程的參考工具書之一。   除了專業的建築工程報導之外,也時常挖掘新秀建築師的作品並加以介紹,以及邀請建築人文作家撰寫專題報導,以建築為起點,進而對社會脈動、經濟情勢投以關懷。 譯者簡介 林詠純   台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視日本福岡為第二個故鄉。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認真對待經手的每個文字,期許自己更上層樓。 編輯室報告 各界推薦 推薦序  東京的城市變身/李清志 推薦序  按圖索驥,東京地產投資布局最重

要的一本書/紅色子房   PART1 市容的改變 因奧運而刷新的「未來地圖」 東京大改造  新鐵道路線與放寬限制帶來的改變 【灣岸地區】奧運設施炒熱灣岸地區 【神宮外苑】新競技場是都更序曲 【虎之門‧六本木】藉「環二」提升都市競爭力 【大丸有‧日本橋‧銀座】聯合都更帶來飛躍性發展 【品川】列車基地舊址成新國際據點 【澀谷】建築師們用摩天大樓競技 【新宿】逐漸向外圍擴散的開發計畫 PART2 基礎建設的改變 交通網、防災強化的藍圖 首都圈基礎建設改造  【鐵道‧區域交通系統】雖然困難重重,但討論漸趨踴躍 【道路】計畫建設「3環狀」等主要道路 【首都圈機場】機場功能的強化與升級 【港灣】從旅貨雙

方思考如何升級 【地震‧海嘯的應對策略】河川、港灣、下水道的防災設施 篠山紀信拍攝的東京進行式 現場紀信 GENBAKISHIN 環狀2號線‧虎之門之丘 東京臨海地區‧奧運比賽場地 PART3 居住空間的改變 對購屋者的影響 住宅大樓的挑選重點  房價上漲會持續到何時? 住宅大樓的購買須知 關於東京灣岸的5個問題 Q1灣岸地區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Q2這個地區交通網會如何規畫呢?/Q3東京灣岸可以建造多少住宅大樓呢?/Q4住宅大樓的價格會出現什麼樣的改變呢?/Q5托兒所與小學的數量足夠嗎? 從調查資料判斷市況 灣岸是新的住宅大樓密集地  PART4 東京不動產市場將發生變化 不動產市

場將如此改變 投資旅館與商辦的好機會,辦公室租金預計將漲兩成 邁向適合人口減少社會的都市更新 PART5 如何藉由奧運,讓東京更好? 為末大(日本運動員協會代表理事)/坂村健(東京大學教授) 森喜朗(前日本首相)/間野義之(早稻田大學教授) 安島博幸(立教大學教授)/國崎信江(危機管理教育研究所代表) 田邊新一(早稻田大學教授)/野城智也(東京大學教授) 青山佾(明治大學教授) 岸井隆幸(日本大學教授) 市井宏雄(明治大學教授) PART6 盡情享受東京奧運所帶來的樂趣 新國立競技場比稿報告 選擇扎哈的理由   專訪扎哈‧哈蒂女士 為東京注入全新活力 回顧上一次的東京奧運 建築大師們的1

964年<比賽設施篇>  回顧上一次的東京奧運 建築大師們的1964年<都市建築篇> 編輯室報告 東京,將重新定義未來的城市概念   曾在1964年首度舉辦奧運的東京,也是首座舉辦奧運的亞洲城市。當時舉辦奧運的目的,是展現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中站起,開始往一個和平國家邁進,而在戰敗不到20年日本就能舉辦此一盛典,在當年可說難以置信。當時,日本政府耗資30億美元大興土木,興建運動場館以及修建相關基礎建設,如交通設施及供水系統等,更完成新幹線與全世界首條高速鐵路,奠定日後東京成為亞洲第一城市的基礎。   56年後,這座台灣人最愛前往旅遊的都市,將在2020年夏,二度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再次舉辦奧運,比起當初更加成熟的東京,又將會呈現出什麼樣的嶄新面貌?走過311大地震的日本,不僅寄望藉由此次機會凝聚日本國民的心,更希望能藉此告別失落的20年。誠如首相安倍晉三所說,奧運可說是經濟的起爆劑,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民間也認為東京奧運能為日本帶來極大經濟效益。而改變後的東京,勢必將對這座城市的市容景觀、城市規畫、商務、消費、房地產以及庶民生活等面向,造成影響。   台灣九合一選舉剛落幕不久,所有當選的地方首長,他們獲得的每一張選票,等於乘載了每一份寄望有更美好未來的盼望。市民們希望新的地方父母官,能夠負起責任,帶領城市一起成長,願所居住的城市更舒適、更安全、更便捷。

  然而都市計畫說來簡單,卻也談何容易。且台灣的都市更新,更時常與「拆除」「官商勾結」「圖利」等名詞掛勾,讓問題本質無法浮現,導致社會無法就事實理性討論,連帶台灣的都市競爭力,就這麼消磨與失去。   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雖然乍看像是在地圖上圈畫,哪邊要建,哪邊要拆,哪邊要開路,哪邊要整修,但其實這些計畫的中心應該是「夢想」與「願景」。「一個更好的城市」,也許乍看像是空洞口號,可這卻是所有城市的規畫者在從事都市計畫的過程中,最該具備的實際思維。   因都更而生的住民與政府、建商之間的拉扯這樣的問題,隨著新聞媒體報導逐漸引起國人關心,此問題由於牽涉需要更廣泛的討論,本書並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滿意的

答案(當然實際上,東京的都更也免不了有這方面的討論,如築地市場的遷移,正因為對遷移新址的疑慮,對築地悠長歷史的不捨,以及在築地安身立命的店家非得重起爐灶,導致築地市場搬入新址的時程表一延再延)。   然而,我們還是認為這本書非得出版不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都市其實可以撐起一國的榮辱,一個都市能夠承接所有國民,寄望打破那壟罩在空氣中的沉悶之期待。   我們盼望讀者們能夠理解到,東京的大改造不是大興土木,而是細膩且意味深長的「改」。它不像北京那般大破大立,它甚至如今才開始做電線桿的地下化;它盼望煥然一新,卻也寄盼獲得全體市民甚至國民的支持(東京申請2016年奧運主辦權失敗,正是國民支持率過低)

。   當然,讀者們或許還是想問,看完這本書,是否只是看到一場異國都市的更新,身在台灣的我們,在看完後又能獲得何種能量?   我們也一直思考,這本書是否能得到一個拋磚引玉的功用,讓關心台灣的人們,親眼見證一個老邁的城市,也可以在短短8年(以東京申奧成功的2012年開始算),到2020年以前做好未來50年的建設;讓我們對所謂的都市更新有一層不同的定義,都市更新不該只是拆或破,而是舊建物的重新翻修與再利用,基礎工程的重新檢討與強化,都市更新其實可以造就社區的活性化等。   看到東京的都市更新,我們期盼讀者能看到東京在野心之下對未來城市的定義與想像,未來城市該是更舒適、健康,而不是新穎。東京的

這場改造,並非只是為了一場盛會,跳起機械舞。   當然,都市更新之後,理當產出更多投資機會與消費商機,我想這個部分在思考都市更新時,也是必須考慮之一環,而東京的都市更新亦確實詮釋了這一概念(如品川與大丸有的更新),因此所有關心經濟趨勢、世界經濟、投資商機的讀者們,此書更是不容錯過。   本書將附帶地圖說明與數十幅圖片,更有知名攝影師筱山紀信拍攝的多幅工地現場照片,致力將奧運帶來的影響,清楚明瞭地告訴讀者。   本書不僅對熱愛東京的人來說相當受用,對建築、投資有興趣的讀者也能在此書中找到閱讀樂趣,而所有關心台灣都市發展的讀者,更能從中找到些許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啟發。 推薦序 東京的城市

變身   東京一直是我最喜歡去旅行的城市之一,這座城市兼具傳統與前衛,科技與自然,每年都有令人驚艷的改變!也讓旅行者無法抗拒這座城市的魅力,會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旅行。   戰後的東京,從廢墟重建,歷經多次大改造,終於蛻變成今天這座繁榮興盛的大城,不斷的蛻變是這座城市常保新鮮有活力的祕訣。在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日本館由塚本由晴、西澤立衛共同參展,因為當年剛好是日本「代謝論」發表五十週年紀念,他們以「新陳代謝論」(Metabolism)為思考主軸,認為東京這座城市其實從以前到現在,就持續不斷地自我進行小型的改造變化,就如細胞的新陳代謝一般。   除了日常的小型新陳代謝之外,

東京多年來也進行過多次大改造的手術,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可說是東京大改造的催化劑。舉辦世界級大型活動(例如世博會或奧運會),是城市進行大改造最好的契機,因為為了達成城市宣傳與建立城市地位,所有的奧運主辦城市,無不想盡辦法大興土木,讓城市煥然一新;事實上,藉著運動會的建設,城市設計者也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城市大改造,讓這座城市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進化成另一個版本的先進城市。   東京六〇年代主辦奧運會,讓日本有機會展現戰後重建的能量,同時也展現其自信心。當年日本政府並未大規模引進外國建築師來參與奧運建築的設計建造,而是以建築之神丹下健三為主導,規畫奧運會整體的建築空間,一方面讓外國看見日

本人自己建設的能力與信心,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國內建築師參與重大工程的經驗與技術。丹下健三當年所設計的代代木競技場,富藝術性的高超結構體,也是日本建築傲人的傑作,後來憑此技術,丹下又建造了宏偉的東京聖馬利亞大教堂,至今仍是東京重要的文化財,也是丹下健三死後舉行追思會的場所。   當年奧運會的舉辦,推動了東京市區的大改造,包括首都圈高速公路、羽田機場擴建、地鐵日比谷線通車,新建機場聯絡單軌電車等交通建設,並興建大量國際級大飯店,促成首都圈內現代高級住宅的興建,讓人口慢慢回歸都心來居住,對東京這座城市帶來極大的變化。   近年來,東京也持續推動城市區域的改造,從上個世紀新宿車站、新宿都廳的建設,

池袋太陽城的大型構造規畫,一直到台場臨海副都心的開發,灣岸地區的規畫等等,二十一世紀初,六本木之丘、Mid-Town中城的大型都更計畫完工,造成首都圈內的新改變,這些年來更試圖翻轉軸線,在老舊的台東區、墨田區建造「天空樹」新東京鐵塔,配合東京車站一百週年紀念,整修老舊車站,丸之內區的歷史建築再利用等規畫,都讓東京這座城市年年充滿新氣象!   很少城市像東京一樣,可以有兩次舉辦奧運會的機會!第一次的東京奧運是這座城市的大改造,而這次的東京奧運會等於是東京在新世紀另一次改造的機會。這次奧運的主要規畫設計,包括解構主義建築師扎哈‧哈蒂(Zaha Hadid)所設計,造型流線酷炫的主場館,以及灣岸地

區大型的選手村與各種項目的運動競技場,不過也因為主場館太龐大,影響神宮外苑景觀,遭到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等人的公開抗議,甚至必須更改設計,而歷史悠久的築地魚市場也因為計畫搬遷到灣岸,而引起東京居民的抗議。往東京灣發展本來就是東京都是發展的趨勢,丹下健三過去就曾經設計過未來東京灣海上城市的計畫,而動畫「機動警察」劇場版,而曾出現建造東京灣海上城市的未來想像,奧運城市改造讓這個趨勢越來越朝夢想的實現前進!   不論如何,城市巨大的改變,總是會影響許多人的生活,有一位東京居民便因上次東京奧運的舉行,被迫搬遷住到現在的社區,想不到這次奧運的舉行,他的住家又被規畫為搬遷區域!   對都市設計者而言,奧

運的舉辦是帶動都市更新開發的最佳時機,許多聯合開發案相繼推出,令人欣慰的是,日本東京這幾年來的大型都更計畫,不僅創造出建商利益,更新地區建築景觀,更創造出許多美好,供民眾共享的開放空間,讓都更計畫真正造福全體城市居民!   可以預見的是,2020東京奧運會的舉行,將會帶來整座城市的大改變!這樣的改變著實令人期待!《2020東京大改造》這本書對於喜歡到東京消費、旅行者,或是經常前往東京經商、工作,甚至觀察建築、城市發展者而言,應該是一本絕佳的參考書,其實這本書也是一本關於「東京學」的未來發展預測,非常值得對於「東京未來學」有興趣者來閱讀!   研究東京的改變,瞭解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應該

也可以為我們的城市帶來新的想像,期待我們所居住的台北城,也可以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新的改變,讓這座城市更美好!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 推薦序 按圖索驥 ,東京地產投資布局最重要的一本書   台灣人對於日本旅遊的嚮往,以及日本地產投資的興趣,一直是無可救藥的迷戀。   光從日幣匯率變化卻相對帶動投資買房熱潮,就可以看出端倪。日幣漲的時候,許多人喊著「快把錢拿去投資日本地產,高投報又穩定保值。」;日幣跌的時候,許多人喊者「快把錢拿去投資日本地產,趁日幣便宜危機入市。」參考日本信義房屋資料,該房仲集團進軍東京五年以來,累計總成交量已逾千件,總銷售金額逾700億日圓,將近2

00億台幣,現在平均每天成交 1.2件,顯示前往東京購屋置產,已成為國人海外投資的主要標的。   回顧1989到1992年,日經指數從38957點跌到14000點,造成大量帳面資產化為烏有,也開啟了日本泡沫經濟的序幕。但是掐指算算,泡沫至今也超過二十多年了。   超過二十年的生聚教訓,日本長期做為一個先進國家,加上嚴謹而團結的民族性,儘管偶爾遭逢災變,但是這幾年在「安倍經濟學」的貨幣寬鬆政策及經濟刺激手段下,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促成通貨膨脹、日元貶值、促進出口、物價成長,連帶企業與民眾收入成長,讓日本經濟出現轉機。而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最新研究報告,東京地價也已經止跌反彈,出現上漲的曙

光。   紅色子房一直強調,房價是由「建物價值」與「土地價值」組成。一般來說,建物價值是會隨時間折舊的,只有土地價值才會有漲跌。所以說,房價成長的動力在於土地。如果地價已經開始反彈,表示以往投資日本房市,除了租金穩定以外老覺得「房價不動如山」的魔咒,似乎已出現破除的跡象。   在台灣,大家熟悉的不動產投資,就是跟著捷運等大型公共建設走。等大型建設完成,土地價值上漲,房價自然也跟著上漲。   《2020東京大改造》這本書,就是告訴你未來東京各個重大建設的詳細分布與完工時程。   隨著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整個東京市將再一次改頭換面,觀察東京房市,目前眾多公共建設題材已經開始發酵。奧運對

房地產發展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國北京2008奧運前的房地產市場實績。當年隨著奧運的逼近,北京房價從2003年起一路上漲,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調查,2007年末,北京的房價已經比2003年的房價多出整整一倍。所以同樣的「奧運題材」,會不會也出現在2020東京房地產呢?日本東京房地產,會不會像中國北京奧運前,出現一波逐年成長的動能呢?在台灣,光是個「桃園航空城」計畫就可以讓桃園地價翻兩倍,在東京有更國際化的「奧運建設」及可預期的觀光就業人潮,對於房地產來說,這不就是更大的利多嗎?        除了房地產投資以外,紅色子房對都市計畫、建築設計領域一直都涉獵頗深。《2020東京大改造》這本書介紹了東京都

23區內的各大開發計畫,包含因興建大量奧運設施而備受矚目的灣岸地區;持續都市更新的神宮外苑、大丸有、日本橋、銀座地區;結合車站周邊開發的品川、澀谷、新宿地區等,讀者可以觀察到日本專家對於都市計畫規畫過程的縝密態度,以及交通結合區域發展的專業思維。   喜歡建築設計的朋友,也可以跟著本書回顧1964年東京第一次舉辦奧運時期,幾位日本大師崛起的作品故事,包含丹下健三、蘆原義信等,也可以看到2020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國際設計競圖,扎哈.哈蒂建築事務所如何以流線型的張力結構,以「未來」與「衝擊」的意象,打敗其餘強者獲得設計權,為東京設計界注入全新活力。   根據日本觀光廳的調查,台灣人赴日

旅遊人數,估計全年已達200萬人次以上。華航、長榮等航空公司也一條條增開日本航線,連日本香草、樂桃等廉價航空,也持續開闢台日新航線加入戰場搶客。因此,日本早已成為台灣人熟悉的熱門觀光勝地之一,而台灣人對日系百貨藥妝的愛用,也使日本成為台灣人最愛的購物天堂。   對於房產投資人來說,隨著台灣房地產仍存在多空交戰的疑慮,投資人找不到適合標的對抗通膨,或許能趁此時轉進「利空出盡」的日本房市,同時搭上日本東京奧運的地產增值列車,並趁著日圓貶值,前進日本當房東。   對於喜愛日本都市空間文化的朋友,也可以跟著本書按圖索驥,感受大和民族如何用精緻的專業與團隊分工合作,一起翻轉改造這個國際都市。

外資法人地產軍師  紅色子房 因為奧運,44萬平方公尺的巨大住宅區誕生東京灣岸地區,一些主要的建設計畫已經開始加速進行。東京奧運的概念是「小而美的申辦計畫」,而這個計畫的中心就是預定在晴海建設的選手村。在申奧委員會的候選城市申辦檔案中,就強調85%的比賽設施,將集中在以選手村為中心半徑的8公里範圍內。而37個比賽場地中,就有21個集中在灣岸地區。許多不動產從業人員都對選手村投以關注目光,原因是申奧委員會發表絕大部分的選手村,將交由民間業者建設的主要方針。選手村占地約44萬平方公尺,主要分成工作人員使用的營運區(東側),與奧運選手的居住區(西側),前者為臨時設施,後者則屬於永久設施,並且在奧運

結束後轉作住宅使用。前東京都知事豬瀨直樹在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報時說,奧運選手村將是「近數十年來最大的住宅開發案」。選手村預定地的土地目前屬於東京都所有。東京都考慮附加一些關於配置計畫與居住設施的條件後,就公開招募民間業者參與居住區的開發案。東京都運動振興局主要負責選手村業務的澤井正明課長表示:「目前正在討論,公募是要只限不動產開發公司參加,還是也開放給其他業種。」其運作方式是把選手村交由民間業者開發,但是在奧運舉辦期間必須出租給奧運組織委員會使用,租金不得超過38億日圓。奧運結束後,可轉作分售、租賃的住宅。選手村將建設成在奧運期間可供1萬7000人入住的設施。每個居住單位的面積是60∼13

5平方公尺,可供4∼8人使用。為了讓選手能夠有效率的移動,將採取所有居住樓層集中在2∼14樓的方針。不過,這些由民間業者建造的設施不一定只有14層樓。澤井正明課長表示:「要建得多高由業者自行判斷,因此也有可能出現超高摩天大樓。但如果是這種情況,奧運期間就不得使用15樓以上的空間。」假設全部都是5人用住宅,2∼14樓總共會有3400戶,如果再加上15樓以上的空間,奧運結束後可能就會一口氣出現1萬戶以上的新住宅。

臺南市安平區大樓住宅之產品定位 ─以安平區金華段137地號為例

為了解決桃園建地出租的問題,作者劉建興 這樣論述:

開發商在房地產開發之目的,是在取得適當土地開發使用,經由項目開發進行投資評估可行性分析,進行市場分析、產品分析、市場項目競爭力分析及經濟效率等多方面在房地產投資開發規劃評估分析,成為有效的投資開發行為的評估模式,並有效的規劃利用。本研究期許能改善傳統開發商土法煉鋼的決策評估分析之缺失並期許建立項目開發評估之分析模式建議。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安平區歷年大樓住宅的推案狀況與規劃。探討安平區大樓住宅未來產品定位之因應之道。本研究評估以臺南市安平區五期重劃區大樓住宅區土地為例,探討其產品定位型態為何?並運用市場推案數據分析、深度訪談、產品規劃分析等有效進行如何將商品鎖定目標市場,經由正確的產品定位而成

功打入市場,以掌握目標客群真正的需求,最後以市場接受度為主要的考量,做為決策選擇的依據。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包含產品定位、運用 Michael Porter 的五力分析、SWOT分析與歷年推案數據彙整與分析,依據所彙整資料進行消費者訪談,整合以上資料分析所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運用個案研究法,將推案數據彙整分析找出目前大樓推案規劃缺口,並訪談曾經住過安平區的消費者進行訪談,藉由訪談分析來探討消費者的購屋原因,作為本案以後產品定位策略之參考方向。經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據安平區歷年推案數據彙整與分析與五力分析、建商品牌效應下及財務分析後,故提出本案建議之產品定位在二次以上之換屋族群,坪數規劃在60坪以上之

中大坪數之產品定位,以供業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