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水電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柳營水電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淑芬寫的 辣媽.樂透1-親子經 旅美台灣家庭之樂活一族 和王淑芬的 辣媽.樂透2-一家人 旅美台灣家庭之樂活一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營家庭水電師傅0979609007(台南嘉義新營鹽水後壁白河東山 ...也說明:新營家庭水電師傅0979609007(台南嘉義新營鹽水後壁白河東山柳營六甲) · 新營水電師傅家庭水電維修 · 幼蔥家庭水電服務電話0979609007 line id 0956288337 · O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草根 和草根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行銷碩士在職專班 孫嘉祈所指導 邱瓊誼的 探討統包工程承攬商之研究—以台灣火力發電廠為例 (2019),提出柳營水電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統包、火力發電廠、專家訪談。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游秀雲所指導 林靜香的 「二拍」取材明末小說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二拍、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明代、明末、小說、話本小說、取材、改寫的重點而找出了 柳營水電行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水電推薦 - Hananke則補充:消痘冷凍千層麵加熱內湖通訊行. 出廠價; 大甲李綜合門診自營商避險三重建案. 松崗科技; B 17010 Nike 公司花壇別有洞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柳營水電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辣媽.樂透1-親子經 旅美台灣家庭之樂活一族

為了解決柳營水電行的問題,作者王淑芬 這樣論述:

〈黃越綏 推薦〉:   這是一本既沒有說教只有分享,且乍看似不顯眼的母親雜記,但卻是很多父母親可以學習、修正和感動的讀本,它更是一本移民海外台灣人第二代的親子溝通的縮影。   如何在家庭、親子關係間拿捏好「最佳尺度」,一直都是為人父母者的最大課題,而作者王淑芬女士,以其略帶詼諧的心態與辛辣的筆觸,描繪出這樣一個麻辣媽媽與麻辣子女「大鬥法」的生活趣事與驚奇寫照。所謂言教不如身教,身教更需要有效。我們看見作者如何以開明、幽默的態度與子女們共同成長,而非選擇成為一個使用「壓制手段」的傳統媽媽,與子女有驚無險的走過可能叛逆的年代,在既犀利又溫馨的對話中,又甜又辣的陪伴彼此成長。   這是一本

生動活潑有趣的實用生活小書,是為人父母者最佳的一帖「清涼劑」,更是這個忙碌時代裡的一劑「生活中的嗎啡」!   (一) 「命運」的起點   一個人的「命運」應該由何時起算?有人會說自出生起算,甚至有人把它推到生命的起點──受精卵。不過,筆者在第四章裡已說明,雖然環境的影響始自生命的起點,但是胎兒期中胎兒完全依賴母體,沒有獨立的「命運」可談;在幼兒期的幼兒,雖然有獨立的個體,但是生活的一切尚須依賴母親或養育者的照顧,兩者之間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那時也不能算是個人「命運」的起點。   筆者認為個人「命運」的起點應以個人開始有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運」的能力時起算。這起點因個人環境的差異,會有所不同,

但總該在少年期的前半期左右吧。給每一個人一個適當的起點,一來可以消除生來「命運」好壞就已註定的迷失,二來可以提供一個衡量人生成就高低的基準點。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以每人對個人與群體社會「加值」(Value Added)的成就,做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這觀念合情又合理,我想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吧。   (二) 目標與目的   筆者在第二章中的「健康的人生觀」一節裡有兩個重要的結論:   (1)「追求快樂」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滿足需求就會快樂;有物質的、短暫的快樂,也有精神的、長期的快樂。   (2)「生活的目的」是以滿足物質的「自我」需求為基礎,向「大我」意識需求之滿足上進,甚而以滿足「無我」意識需求為

終極的目標。可以說,人的行為和活動都是有目的、有目標的。   「目標」與「目的」不太容易分辨,不過我們可以把能滿足你精神的、長期性需求的事物當作你追求的「目標」,把能滿足你物質的、短暫的需求的事物當作你行動的「目的」。因此,肚子餓了去吃飯,睏了去睡覺,都會達到你滿足生理基本需求的目的。你要寫作、出書、當畫家、當護士、當工程師或者成為水、電技工,來為社會(大我)服務,這些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標」。有些人雄心大志或多才多藝,會同時追求好幾個目標。一旦達到目標(成功),需求和願望得到滿足,就會感到快樂。   「快樂」雖是人人追求的「最高目標」,但我們必須自省、自問,究竟什麼樣的成就會給我真正的快樂?把

這些很想獲得的事物或很想達成的夢想,按優先程序列出來做為追求的「實質目標」。追求這些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和天賦才能擬訂出來的「實質目標」,不但成功率會很高,作起來也很快樂。否則即使獲得高薪的職位,因為工作不合自己的興趣和性格,也會悶悶不樂,無法達成人生「追求快樂」的最高目標。   「實質目標」當然是愈早擬定愈好。許多人到要考大學了,還沒有個主意。有些人雖早有夢想或目標,卻邊走邊更改,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更有不少人,限制於環境的考量,不得已拐了一個大彎後才走回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和道路。我們身旁隨手拾來就有不少例子可供參考:太空人焦立中博士八歲就立志當太空人;富貴一時的黃任中,二十七歲時立志拚命地工作

、拼命地賺錢;筆者國小五年級夢想成為水利工程師,大學二年級立志要修到博士學位;筆者幾位初中同學因家境清寒,畢業後考進師範學校,完成義務教學三年之後再考大學,改行又改業,仍盡全力地要去掌握、創造自己的命運。   或許有人不敢或不想積極地求「樂」,只想消極的求「安」。林天德博士(1993)極力地勸台灣人不要只求「安」,更要求「樂」。他簡單地把「樂」界定為「得所要」,而把「安」界定為「未得所不要」;所以樂與安不同,不要混為一談。林博士認為,一個人處在「樂」的情況下,欲求才得到滿足。欲求得不到滿足時,即使再怎麼「安」,也終將遺為憾事或後悔不已。他強調,「求樂」才是健康的生活。   究竟什麼會帶給我們真

正的快樂呢?社會心理學家David Myers博士在研究世界上有關「求樂」的著作和報告後,寫了一本書叫《快樂的追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在書中他綜合分析各種資料和統計數字,揭穿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也尋找到確實會令人快樂的事物。比如他發現世上快樂的人其實不少、富裕並不一定能買到快樂、少年和老人家並非不快樂等等。在該書的結論裡,Myers博士還特地寫下真正會使人快樂的東西,筆者特地把它列述如下。仔細檢驗一下,或許可以幫你擬訂你的「實質目標」。 ‧   身體健康。 ‧   務實的目標與期望。 ‧   有自尊。 ‧   有掌控感。 ‧   樂觀。 ‧   開朗。

‧   有互助、相伴的知己。 ‧   親密又公道的婚姻。 ‧   挑戰性的工作又間雜有適度的休閑。 ‧   有目的、有希望、合群互助的信念。   最後,我們不能不談談「財富」與「快樂」的問題。眼看社會上人人都想賺錢,而且賺愈多愈好,怎麼說賺錢不一定會快樂呢?許多這方面的問卷調查和研究(Myers, 2002[1993])顯示,金錢確實能給人某種程度的快樂。但是在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的日常所需之外,多餘的金錢不一定會買得到更多的快樂。賺大錢的事業家會告訴你,他們真正的快樂來自事業成功的過程、對社會(社會)的貢獻和受人尊敬。在2006年,美國大富翁蓋玆和巴菲特、香港富豪李嘉誠、以及英國大亨布

蘭森先後都捐出大筆財富作慈善基金而感到高度的成就和快樂。他們的作為可說已達到馬斯洛需求階梯的最高峰──「自我實現」的層次,或者說到達「無我」的境界了。   (三) 選擇與決定   首先讓我們整理一下名詞的定義。按最新修訂國語活用辭典的解說,選擇是「把合意的東西挑出來」,決定則是「對將要如何行事定下主張」。所以,從甲、乙、丙三項挑出你最合意的乙,是「選擇」;對一件事我主張做或不做、參不參加、好不好、停不停,或主張先做甲再做乙等,都是「決定」。考試有「選擇題」,也有「是非題」。「是非」原本是種「決定」,不過如果把是非兩面當作兩個選項,那麼「決定」就變成「選擇」的一部分了。所以「選擇」與「決定」有所

同,也有所不同。筆者將兩者通吃,同時並用,藉以蓋全;有時會以「抉擇」兩字取而代之。「抉擇」的定義是「根據客觀形勢所作的最好的選擇」,它似乎可以概括「選擇」與「決定」兩辭的涵義。   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在作選擇與決定。有許多抉擇無關緊要,甚至當事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做過選擇;有些抉擇影響到短暫的日常生活;有一些則有長期的影響,甚至關係到一生的命運;還有一些決定會連帶的影響到接下來的幾個決定。第四章裡談到長期、正面的「改變」,或所謂「治本的改運」,都是源自自己關鍵的選擇與決定,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做為後盾才能成功。   一談到「選擇與決定」,筆者馬上就會想到維爾柏?克洛斯(

Wilbur Cross)的名著《預約成功》(Choices with Clout)。這本書專門研討「抉擇」在人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也正是本節的課題所在。克洛斯係根據產品直銷批發的創始人狄維士(Richard DeVos)和溫安洛(Jay Van Andel)成功的理念和經驗寫成這本生活哲學與勵志的大作。玆將克洛斯先生書中影響人生「命運」的「抉擇」重點列舉如下: ‧   你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雖然其中有些重於泰山,有些輕如鴻毛,但一樣都必須要做選擇。 ‧   一般人都擁有三種相當重要的資產:抉擇的力量、抉擇的能力和抉擇的權利。 ‧   抉擇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成功、快樂與個人成就的關

鍵。 ‧   人面臨選擇時都難免猶豫不決,但只要能果斷抉擇,即使並非都是明智的選擇,也是個人成長的象徵。 ‧   不要害怕做錯選擇。最差勁的選擇就是不做任何選擇;如此一來,別人就會幫你決定,結果可能比你選擇錯誤還要糟糕。不要放棄你選擇的權利。 ‧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要能掌握時機。掌握時機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否準備就緒,而不是外在環境是否適合。   克洛斯在該書附錄中列出抉擇的七大支柱,要讀者自己想想,你的行動是否包含這七項要素(以下直接引用李金蓉的翻譯):   C Concerns──「關心」很重要,也是做抉擇首重的要素。 H Hopes──「期望」可以激發你訂定更高的目標,然後達到更大的

成就。 O Opportunities──「機會」稍縱即逝,所以若要做出正確的抉擇,就必須緊緊抓 住好機會。 I Independence──「獨立」靠自己努力達成目標,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C Capabilities──如果將你的「才能」閑置,就一無所用;但只要藉由正面積極的 決定,就可以激發無窮的潛力。 E Ethics──在你迷失時,「倫理」的本質與範疇,可以把你導回正途。 S Sources──當你決定走哪一條路線時,新力量的「來源」就會出現。   選擇與決定

在民主政體和自由經濟市場的運作過程中都扮演核心的角色。在政治上你可以從幾個候選人中,用「選票」決定你要的一位。在市場上你可以從各色各樣的物品裡,用「鈔票」決定買下你心愛的一項。這也就是民主、自由的可貴之處,尊重你抉擇的權利,給你選擇與決定的機會。   最後,筆者在此要重複第四章「改運」一節的一句話:凡是自己有機會作選擇、作決定的行為,就是「自己能掌握的運」。 作者簡介   辣媽,本名王淑芬,台灣台南縣柳營鄉人。1976年畢業於台大哲學系,在聯合報當了一年記者,即結婚與先生留學美國,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書,得經濟學碩士。曾經是全職媽媽,因緣際會成了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度過

最辛苦、焦頭爛額的十多年奔波日子。因為搬家,2007年初從AT&T提早退休。現在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張望。   辣媽在台灣公論報寫了兩年半的「辣媽心舫」專欄而出書。最近自己自動升遷,由「媽」輩變成「婆」輩,在台灣公論報寫「番婆部落格」的專欄。   辣媽家中成員簡單,有一女一兒及老公,他們都是她寫作的最佳模特兒。辣媽在美國住了三十年,在紐澤西就住了二十年,目前住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

探討統包工程承攬商之研究—以台灣火力發電廠為例

為了解決柳營水電行的問題,作者邱瓊誼 這樣論述:

台灣雖屬面積狹小之海島,卻是人口高度密集之國家,一直以來,對於電力之需求有增無減,而台灣電力供應來源主要有火力、核能、水力、風力及太陽能等發電,其中火力及核能發電更是位居要角。現今部分民眾對於核能電廠有所抗拒,而燃煤火力發電廠又因為排放氣體對於空氣的污染,而面臨民眾及環團的挑戰,因此在政府的「2025能源新政策」下,未來電力供應之佔比將為20%再生能源、30%燃煤、50%天然氣,火力發電廠的負載更顯吃重。因此在未來10年內,政府及台電將以核能發電廠除役,汰換既有燃煤火力發電廠,改以擴建燃氣火力發電廠為發展趨勢,同時,也鼓勵民間企業一起參與火力電廠之更新及新建。為縮短火力發電廠之興建與供電時程

,台電近10年來已有數座火力發電廠採用統包工程方式興建,其成果良好。統包工程是否真能達到如期如質地完成一座火力發電廠的目的,關鍵取決於執行工程之統包承攬廠商,本論文特透過專家訪談,邀請台電公司有實際參與火力發電廠興建統包工程採購發包及其興建過程之七位專家,以過往之經驗分享其對於火力發電廠統包承攬廠商之看法,進而深入探討火力發電廠工程之統包承攬廠商應具備何種之能力、特質及資格等,才有助於火力發電廠之興建及確保整體品質,以供未來火力發電廠興建工程之業主參考。研究結果發現,如業主能夠選用具備相當之工程專案管理、介面整合、溝通協調及財務等能力之統包承攬廠商,不但能有助於火力發電廠興建過程中較為順利,對

於業主而言,亦可以花費較少之人力及時程,完成電廠之興建,有事半功倍之助益。

辣媽.樂透2-一家人 旅美台灣家庭之樂活一族

為了解決柳營水電行的問題,作者王淑芬 這樣論述:

  (一) 「命運」的起點   一個人的「命運」應該由何時起算?有人會說自出生起算,甚至有人把它推到生命的起點──受精卵。不過,筆者在第四章裡已說明,雖然環境的影響始自生命的起點,但是胎兒期中胎兒完全依賴母體,沒有獨立的「命運」可談;在幼兒期的幼兒,雖然有獨立的個體,但是生活的一切尚須依賴母親或養育者的照顧,兩者之間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那時也不能算是個人「命運」的起點。   筆者認為個人「命運」的起點應以個人開始有掌握「自己能掌握的運」的能力時起算。這起點因個人環境的差異,會有所不同,但總該在少年期的前半期左右吧。給每一個人一個適當的起點,一來可以消除生來「命運」好壞就已註定的迷失,二

來可以提供一個衡量人生成就高低的基準點。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以每人對個人與群體社會「加值」(Value Added)的成就,做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這觀念合情又合理,我想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吧。   (二) 目標與目的   筆者在第二章中的「健康的人生觀」一節裡有兩個重要的結論:   (1)「追求快樂」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滿足需求就會快樂;有物質的、短暫的快樂,也有精神的、長期的快樂。   (2)「生活的目的」是以滿足物質的「自我」需求為基礎,向「大我」意識需求之滿足上進,甚而以滿足「無我」意識需求為終極的目標。可以說,人的行為和活動都是有目的、有目標的。   「目標」與「目的」不太容易分辨,不過我們

可以把能滿足你精神的、長期性需求的事物當作你追求的「目標」,把能滿足你物質的、短暫的需求的事物當作你行動的「目的」。因此,肚子餓了去吃飯,睏了去睡覺,都會達到你滿足生理基本需求的目的。你要寫作、出書、當畫家、當護士、當工程師或者成為水、電技工,來為社會(大我)服務,這些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標」。有些人雄心大志或多才多藝,會同時追求好幾個目標。一旦達到目標(成功),需求和願望得到滿足,就會感到快樂。   「快樂」雖是人人追求的「最高目標」,但我們必須自省、自問,究竟什麼樣的成就會給我真正的快樂?把這些很想獲得的事物或很想達成的夢想,按優先程序列出來做為追求的「實質目標」。追求這些根據自己的興趣、性

格和天賦才能擬訂出來的「實質目標」,不但成功率會很高,作起來也很快樂。否則即使獲得高薪的職位,因為工作不合自己的興趣和性格,也會悶悶不樂,無法達成人生「追求快樂」的最高目標。   「實質目標」當然是愈早擬定愈好。許多人到要考大學了,還沒有個主意。有些人雖早有夢想或目標,卻邊走邊更改,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更有不少人,限制於環境的考量,不得已拐了一個大彎後才走回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和道路。我們身旁隨手拾來就有不少例子可供參考:太空人焦立中博士八歲就立志當太空人;富貴一時的黃任中,二十七歲時立志拚命地工作、拼命地賺錢;筆者國小五年級夢想成為水利工程師,大學二年級立志要修到博士學位;筆者幾位初中同學因家境清

寒,畢業後考進師範學校,完成義務教學三年之後再考大學,改行又改業,仍盡全力地要去掌握、創造自己的命運。   或許有人不敢或不想積極地求「樂」,只想消極的求「安」。林天德博士(1993)極力地勸台灣人不要只求「安」,更要求「樂」。他簡單地把「樂」界定為「得所要」,而把「安」界定為「未得所不要」;所以樂與安不同,不要混為一談。林博士認為,一個人處在「樂」的情況下,欲求才得到滿足。欲求得不到滿足時,即使再怎麼「安」,也終將遺為憾事或後悔不已。他強調,「求樂」才是健康的生活。   究竟什麼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呢?社會心理學家David Myers博士在研究世界上有關「求樂」的著作和報告後,寫了一本書叫

《快樂的追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在書中他綜合分析各種資料和統計數字,揭穿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也尋找到確實會令人快樂的事物。比如他發現世上快樂的人其實不少、富裕並不一定能買到快樂、少年和老人家並非不快樂等等。在該書的結論裡,Myers博士還特地寫下真正會使人快樂的東西,筆者特地把它列述如下。仔細檢驗一下,或許可以幫你擬訂你的「實質目標」。 ‧   身體健康。 ‧   務實的目標與期望。 ‧   有自尊。 ‧   有掌控感。 ‧   樂觀。 ‧   開朗。 ‧   有互助、相伴的知己。 ‧   親密又公道的婚姻。 ‧   挑戰性的工作又間雜有適度的休閑。 ‧

  有目的、有希望、合群互助的信念。   最後,我們不能不談談「財富」與「快樂」的問題。眼看社會上人人都想賺錢,而且賺愈多愈好,怎麼說賺錢不一定會快樂呢?許多這方面的問卷調查和研究(Myers, 2002[1993])顯示,金錢確實能給人某種程度的快樂。但是在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的日常所需之外,多餘的金錢不一定會買得到更多的快樂。賺大錢的事業家會告訴你,他們真正的快樂來自事業成功的過程、對社會(社會)的貢獻和受人尊敬。在2006年,美國大富翁蓋玆和巴菲特、香港富豪李嘉誠、以及英國大亨布蘭森先後都捐出大筆財富作慈善基金而感到高度的成就和快樂。他們的作為可說已達到馬斯洛需求階梯的最高峰──

「自我實現」的層次,或者說到達「無我」的境界了。   (三) 選擇與決定   首先讓我們整理一下名詞的定義。按最新修訂國語活用辭典的解說,選擇是「把合意的東西挑出來」,決定則是「對將要如何行事定下主張」。所以,從甲、乙、丙三項挑出你最合意的乙,是「選擇」;對一件事我主張做或不做、參不參加、好不好、停不停,或主張先做甲再做乙等,都是「決定」。考試有「選擇題」,也有「是非題」。「是非」原本是種「決定」,不過如果把是非兩面當作兩個選項,那麼「決定」就變成「選擇」的一部分了。所以「選擇」與「決定」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筆者將兩者通吃,同時並用,藉以蓋全;有時會以「抉擇」兩字取而代之。「抉擇」的定義是「根

據客觀形勢所作的最好的選擇」,它似乎可以概括「選擇」與「決定」兩辭的涵義。   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在作選擇與決定。有許多抉擇無關緊要,甚至當事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做過選擇;有些抉擇影響到短暫的日常生活;有一些則有長期的影響,甚至關係到一生的命運;還有一些決定會連帶的影響到接下來的幾個決定。第四章裡談到長期、正面的「改變」,或所謂「治本的改運」,都是源自自己關鍵的選擇與決定,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做為後盾才能成功。   一談到「選擇與決定」,筆者馬上就會想到維爾柏?克洛斯(Wilbur Cross)的名著《預約成功》(Choices with Clout)。這本書專門研討「

抉擇」在人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也正是本節的課題所在。克洛斯係根據產品直銷批發的創始人狄維士(Richard DeVos)和溫安洛(Jay Van Andel)成功的理念和經驗寫成這本生活哲學與勵志的大作。玆將克洛斯先生書中影響人生「命運」的「抉擇」重點列舉如下: ‧   你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雖然其中有些重於泰山,有些輕如鴻毛,但一樣都必須要做選擇。 ‧   一般人都擁有三種相當重要的資產:抉擇的力量、抉擇的能力和抉擇的權利。 ‧   抉擇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成功、快樂與個人成就的關鍵。 ‧   人面臨選擇時都難免猶豫不決,但只要能果斷抉擇,即使並非都是明智的選擇,也是個人成長的象徵

。 ‧   不要害怕做錯選擇。最差勁的選擇就是不做任何選擇;如此一來,別人就會幫你決定,結果可能比你選擇錯誤還要糟糕。不要放棄你選擇的權利。 ‧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要能掌握時機。掌握時機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否準備就緒,而不是外在環境是否適合。    克洛斯在該書附錄中列出抉擇的七大支柱,要讀者自己想想,你的行動是否包含這七項要素(以下直接引用李金蓉的翻譯):   C Concerns──「關心」很重要,也是做抉擇首重的要素。   H Hopes──「期望」可以激發你訂定更高的目標,然後達到更大的成就。   O Opportunities──「機會」稍縱即逝,所以若要做出正確的抉擇,就必須

緊緊抓 住好機會。    I Independence──「獨立」靠自己努力達成目標,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C Capabilities──如果將你的「才能」閑置,就一無所用;但只要藉由正面積極的 決定,就可以激發無窮的潛力。    E Ethics──在你迷失時,「倫理」的本質與範疇,可以把你導回正途。    S Sources──當你決定走哪一條路線時,新力量的「來源」就會出現。   選擇與決定在民主政體和自由經濟市場的運作過程中都扮演核心的角色。在政治上你可以從幾個候

選人中,用「選票」決定你要的一位。在市場上你可以從各色各樣的物品裡,用「鈔票」決定買下你心愛的一項。這也就是民主、自由的可貴之處,尊重你抉擇的權利,給你選擇與決定的機會。   最後,筆者在此要重複第四章「改運」一節的一句話:凡是自己有機會作選擇、作決定的行為,就是「自己能掌握的運」。   〈黃越綏 推薦〉:   這是一本既沒有說教只有分享,且乍看似不顯眼的母親雜記,但卻是很多父母親可以學習、修正和感動的讀本,它更是一本移民海外台灣人第二代的親子溝通的縮影。   如何在家庭、親子關係間拿捏好「最佳尺度」,一直都是為人父母者的最大課題,而作者王淑芬女士,以其略帶詼諧的心態與辛辣的筆觸,描繪出這樣一

個麻辣媽媽與麻辣子女「大鬥法」的生活趣事與驚奇寫照。所謂言教不如身教,身教更需要有效。我們看見作者如何以開明、幽默的態度與子女們共同成長,而非選擇成為一個使用「壓制手段」的傳統媽媽,與子女有驚無險的走過可能叛逆的年代,在既犀利又溫馨的對話中,又甜又辣的陪伴彼此成長。   這是一本生動活潑有趣的實用生活小書,是為人父母者最佳的一帖「清涼劑」,更是這個忙碌時代裡的一劑「生活中的嗎啡」! 作者簡介   辣媽,本名王淑芬,台灣台南縣柳營鄉人。1976年畢業於台大哲學系,在聯合報當了一年記者,即結婚與先生留學美國,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書,得經濟學碩士。曾經是全職媽媽,因緣際會成了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度過最辛苦、焦頭爛額的十多年奔波日子。因為搬家,2007年初從AT&T提早退休。現在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張望。   辣媽在台灣公論報寫了兩年半的「辣媽心舫」專欄而出書。最近自己自動升遷,由「媽」輩變成「婆」輩,在台灣公論報寫「番婆部落格」的專欄。   辣媽家中成員簡單,有一女一兒及老公,他們都是她寫作的最佳模特兒。辣媽在美國住了三十年,在紐澤西就住了二十年,目前住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

「二拍」取材明末小說之研究

為了解決柳營水電行的問題,作者林靜香 這樣論述:

《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為話本小說史上首次由文人創作,並加入作者個人寫作特色的話本小說作品集。深究凌濛初生平與小說理論後,透過「二拍」78篇故事呈現出的取材、處理素材、增刪、擴寫等處理技巧,凌濛初在「二拍」中展現了其所處時代,及其寓寄在故事中的思想。以「二拍」與同時期,明末60年(西元1583年-1644年)文人相類作品相較,更能凸顯凌濛初於創作上的用心。本論文第一章敘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探討凌濛初與「二拍」,包括明末時代背景、凌濛初生平、「二拍」創作與本事。第三章整理與「二拍」同為明末的小說作品。第四章探討凌濛初的實筆小說創作,並與明末作品相較,得知凌濛

初寫筆故事,並不拘泥於歷史事實,而強調人物的鮮明性格。第五章採虛筆角度分析「二拍」,得知凌濛初在虛筆故事上,必以實際發生之人物、地點或事件為基礎,情節規劃有條理,賦予故事更生動的敘寫。第六章結論,得出「二拍」故事充滿時代特色,反映社會風氣、市井人物風貌。寫作手法擅長合理化故事情節、補強故事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