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修剪原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果樹修剪原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鳳春寫的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和李樵的 紫藤心解【三合四化】基礎篇.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李樵老師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賴奇厚所指導 曾心妤的 以生命週期評估分析臺灣有機柑橘園的碳排放與經濟效益 (2021),提出果樹修剪原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足跡、碳排放、生命週期評估、碳價比、價碳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張哲嘉所指導 朱堉君的 紅龍果物候期、耐寒指標之建立與溫度對開花及結實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耐寒指標、開花、結實、生育階段、高溫逆境、低溫逆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果樹修剪原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果樹修剪原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為了解決果樹修剪原則的問題,作者詹鳳春 這樣論述:

台灣專業女樹木醫師 多年實務經驗的樹木養護之書 首度完善講述台灣行道樹的溯源,發展與維護, 以及如何保育修護、環境氣候等重重因素交疊之下, 所造成的當前所需著眼的重點問題 樹木醫師的樹語錄— 「有時你挖開土壤,看到兩棵樹在地面上好像互不相干,但根系之間可以靠著一種特殊的菌根,傳遞水分和養分。」 「當你碰觸到葉的表面,它們都會感覺得到,植物也喜歡有人偶爾去摸摸它,和它說話,會刺激它們分泌激素,因而長得更好。」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眼底城事 彭文惠/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

教授 蔡思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 謝俊民/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副教授 ——愛樹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首度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種種的問題,不單單只是介紹行道樹種名稱或者樹病症狀。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文史與實用兼具的科普書籍。」摘自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專文推薦 ▲跨越時空的台灣行道樹追溯紀行 爬梳中國、日本、台灣三地的行道樹歷史,再敘述歐美行道樹安排概念如何輸入至東方,並間接薰染了台灣的道路景觀。 ▲致力於「適地適木」,注重風土照護 都市行道樹栽植不同於自然地生長的樹木,須注意都市微氣候、

土壤、日照、風等環境因子,才種下合適的樹種,而非一窩蜂只為了方便或觀賞,種植流行樹種。 ▲豐富動人的老樹醫案,以自然治療法細心照顧 雲林罹患樹癌的大樟樹、飽受簇葉病侵襲的阿里山染井吉野櫻、大溪受困於小蠹蟲、白蟻的八十歲楓香等,傳遞重視生態環境,不濫用農藥的概念,借用大自然之力或疏導方式來照護病樹。 樹木是宇宙的軸線,連結天與地,也是神的通道 那麼,和我們近距離相處的行道樹呢,是否曾經好好被注視? 何謂行道樹?指的是道路旁、水岸邊或堤防,為了區別土地界線,條列種植,並以同一樹種、同樣型態等間隔植栽的喬木群,多數是用來提供道路空間舒適與提升景觀綠化率。近年來因暖化, 還具備道路降溫及吸收二氧

化碳等效益機能。 近代台灣行道樹的思想發展,始於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的導入。在此處,由行道樹的歷史娓娓訴來,並將與台灣行道樹展開脈絡最相關的兩地——中國、日本,一起串連細數從頭,其中又有歐美的都市計畫概念交替浸染,深深影響了台灣道路的規畫與風貌——受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風潮薰陶,西風東漸,台灣也隨之引進「公園道」這一項道路策畫的概念,像是在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北路等路段,即可見到效仿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林蔭大道;其他還有如擁有「東方小巴黎」美名的東三線,即為今日台北市的中山南路。有成功就有失敗的道路計畫,都為台灣帶來了不同的樹木栽植啟發與參考。 本書更密切探詢行道樹的生存與抉擇,這同樣是

當前行道樹的核心議題,其中牽涉到的是樹種挑選與景觀安排,若能扣合適地適木的原則,亦即理解環境後再選擇如何栽種,則可以更妥貼照顧好每一棵樹。樹無法自由來去搬遷己身,因此土壤、日照與風量等風土環境要素缺一不可;隨著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維護與管理更是為了確保綠化系統的完整與永續傳遞,此間每一處環節皆關乎著被種下土地裡的每一棵樹能否安穩居住,並且好好地生長,成為百年大樹、千年巨木。 作者以冷靜且慈悲的溫柔筆觸,從生長空間、種植問題與對策、根系伸展、景觀問題、植栽設計到修剪技巧,搭配具體的治療案例,全面性梳理與詮釋台灣行道樹,並懷著崇敬謙卑的心,靜靜聆聽來自樹木的聲音,感受自然回應與我們的巨大力量。

=案例摘錄= 百歲老樟樹得癌——褐根病 雲林虎尾的百歲樟樹,宛如地方守護神。近年被發現葉片枯黃,初判患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是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 此病對樹木極具威脅,當病菌入侵根部組織後,會造成木材組織腐朽,漸而無法吸收土壤中養水分。在台灣,主流是採用土壤薰蒸藥劑診治, 一般成效極低,挽救也機率也並非百分百。 當樹冠枯損時根系早已腐爛、發臭,即使使用任何藥劑也難於恢復原本樹木健全性。只能藉由土壤消毒,清除土壤內的病菌不再蔓延感染至其他樹木是為「預防」手法, 而非「治療」。站在土壤生態學的立場,當土壤消毒而失去了所有土壤生物,頓時成為死土。 老楓香與小蠹蟲 大楓香位於大溪大艽芎古道入

口邊坡處的,近八十歲高齡。 這幾年生長得並不旺盛,擔心因在邊坡重心不穩而傾倒損壞建物。大楓香根系緊抓邊坡土壤,其蔓延的面積,在在感受巨大生命力。 究竟大楓香為何而衰弱呢?考慮安全是必須伐除。但若可以確保安全性也是有其他治療選擇。 第一關卡為樹木外科,清除腐朽部位,再以人工樹皮美化。當進行清除樹幹腐朽部位,接連出現的小蠹蟲、白蟻等不斷登場。由於經過多年,腐朽面積超出預期,間接影響樹體的物理支持力。每當清創面積不斷擴大,感受樹體的苦痛同時也更為憂心。治療團隊協助大楓香根系伸展,將腐朽化為根系是一大挑戰。配合樹冠修剪減輕樹體重量,經過一個月後大楓香枝葉更新,根系也開始生長。  

果樹修剪原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如何種美觀果樹?種甚麼果樹好?哪種果樹最好?
庭院果樹首重美觀,次有機,再產量。
草牛看過很多庭院果樹高聳参天,尤其30年以上老社區,結果稀疏,想吃也摘不到,也看過諾大後院就種十幾顆李子;果樹修剪可美化庭院,讓果樹年輕結果滿滿,你會快樂一些,一舉3得。

庭院果樹栽種3個原則:
1. 種喜歡吃的 2. 種幾種不同季節果樹 3. 剪枝維持高度。另外建議種有機水果。

果樹從小就需要剪枝,樹形優美好看又實實在在能長滿水果的果樹,關鍵在剪枝技巧,這一點老師傅才能真正體會。草牛從小即開始學習,其中關鍵點和時機點掌握,後續會再拍攝影片。請期待!

觀看庭院果樹教室系列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wPFRcbAKQ&list=PLthpt3wMIBvfpzIpeQvnzxJFB-UpfKvt_

有機施肥:
需要長期經驗累積,果樹有機施肥影片陸續拍攝中。

病蟲害:
有機果樹栽種的一大挑戰,即將推出有機病蟲害管理影片。

#courtyard fruit trees
快樂草牛
GreenOx

以生命週期評估分析臺灣有機柑橘園的碳排放與經濟效益

為了解決果樹修剪原則的問題,作者曾心妤 這樣論述:

全球由人類管理的最大生態系統是農業,仰賴外來資源與維護大面積單一作物為主要耕種方式,促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碳足跡是衡量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或間接排放積累的溫室氣體,是各國政府及企業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工具之一。本研究使用生命週期評估法分析台中市東勢區的有機柑橘,以及有機柑橘加工製成柑橘果醬,還有以柑橘果醬製成精釀啤酒的碳排放情形。透過實地盤查及訪談取得相關資訊及數據,計算自原料取得階段、產品製造階段、銷售配送階段、消費者使用階段至廢棄處理階段之碳排放量,分析排放熱點進行減量評估。有機柑橘種植分別依照(1)盤點年度實況(適逢旱災減產)、(2)未逢重大災害、(

3)慣行農法栽種(使用化學肥料)三種情境進行碳足跡計算及分析,結果顯示氣候變遷導致果樹減產對於碳排放量的影響最甚,有機耕作除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更間接產生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柑橘果醬的主要排放熱點為產品製造階段使用液化石油氣,若能善用果園每年夏、秋二季整枝修剪的木材作為燃料,可以降低49.9%的碳排放量。精釀啤酒製程的排放熱點為(1)玻璃瓶、(2)能源使用、(3)原料運輸,以使用回收玻璃瓶、購買綠電憑證、使用國產麥芽等策略,降低原生產程序58.5%的碳排放量。本研究參考本益比及性價比概念,提出碳足跡與收益淨利或成本支出相關聯的評估指標-碳價比及價碳比。在初級農產及加工加值過程中

,柑橘果醬的碳價比(0.0037 kg CO2e/元)較有機柑橘(0.004 kg CO2e/元)及精釀啤酒(0.0068 kg CO2e/元)來得低,柑橘果醬使用不具市場價值的次級柑橘作為原料,不僅減少食物浪費,更賦予原先無法販售的產品新價值,提升經濟效益。精釀啤酒的價碳比(133.7 元/kg CO2e)較有機柑橘(104.8 元/kg CO2e)及柑橘果醬(35.28元/kg CO2e)來得高,表示精釀啤酒投入的每單位成本產生的碳排放量較少,具有相對高的減碳效益。在小農經濟的型態下,透過地方創生盤點各地核心元素,結合六級化產業的推動,是提升農民獲利的關鍵方向,透過異業合作打造特色加值農產

創造行銷效益,提高農業附加價值,輔以產品碳標籤的申請,使消費者透過經濟活動支持友善環境且低碳的產品,促進生產者以低碳方式進行生產。

紫藤心解【三合四化】基礎篇.下冊

為了解決果樹修剪原則的問題,作者李樵 這樣論述:

  本書敘論三合與飛星斗數「星性、格局」之基礎論述,與『飛星論斷』技法、熊崎氏姓名學、南北半球排盤法則。

紅龍果物候期、耐寒指標之建立與溫度對開花及結實之影響

為了解決果樹修剪原則的問題,作者朱堉君 這樣論述:

紅龍果(Hylocereus spp.)為深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果樹。然目前紅肉品種(H. polyrhizus)各生育階段之描述與界定仍有混淆,溫度因子常造成生產之限制,且尚未有耐溫度逆境品種育成。為因應科研及產業對紅肉品種紅龍果各生育階段的界定的需求,本研究進行紅肉種紅龍果生育期編碼─BBCH (Biologische Bundesanstalt, Bundessortenamt und CHemische Industrie)量表制定;釐清長日誘導光週下,溫度對紅龍果開花的調控;探討高溫下,紅龍果開花、結實的過程及導致小果化之機制;並確認是否可利用葉綠素螢光建立耐寒品系之篩選指標。依據BB

CH量表原則,以三位數編碼制訂的紅肉種紅龍果BBCH量表分為主要生長期及次要生長期,主要生長期為第0期─芽體萌發;第1期─刺座發育;第3期─枝條發育;第5期─花芽萌發及花器發育;第6期─開花;第7期─果實發育;第8期─果實成熟;次要生長期則包含37個時期。紅肉種的果肉在果實發育初期發育(code 711),並在發育後期開始轉色(code 719);果皮的轉色則是在果實成熟初期表現(code 811);在果實最後發育階段(code 819),果皮、果肉及內果皮均完成轉色,表示果實已完全成熟。以白肉種紅龍果(H. undatus)盆栽分別於2016年及2017年3月下旬進行兩階段試驗,探討長日光週

下,溫度對紅龍果芽體發育及萌發之影響。2016年試驗的溫度處理為32/22°C(對照組)及23/13°C(低溫),當對照組開始萌花後,每4週將低溫處理組升溫2°C,直到低溫處理組花芽萌出為止。2017年之試驗處理為32/22°C(適溫)、29/19°C(開花需求溫度)及25/15°C(低溫),當29/19°C處理組萌花後2週,將低溫處理組升溫至27/17°C。2016年結果顯示,長日光週下,對照組(32/22°C)的暖溫會促進芽體發育,且在處理3-4週後即能誘導花芽萌發,以每1-2週的頻率萌花1批,表示32/22°C為芽體發育及生殖芽萌發的適溫。相較暖溫,低溫處理(23/13°C)會抑制生殖芽

的發育及萌發,直到升溫至29/19°C,生殖芽才能萌發。2017年的試驗植株在29/19°C處理9週後,第1個生殖芽萌發,顯示29/19°C應為白肉種紅龍果生殖芽萌發的最低需求溫度。營養芽的萌發則不受本研究低溫處理(23/13°C)的限制。以對高溫敏感的紅肉品種‘大紅’(H. polyrhizus),分別於2015年及2017年探討高溫(40/30℃)、適溫(30/20℃)及輕微高溫(35/25℃,2017)下紅龍果開花、結實及枝條生育情形,以釐清高溫期小果化之原因。‘大紅’紅龍果花芽發育到開花日數會隨溫度增加而減少;高溫會縮短花朵長度,輕微高溫則不影響花朵性狀。適溫、輕微高溫及高溫的花粉活力

分別為65.1%、8.9%及0.6%,表示高溫嚴重抑制雄花器功能。使用三種溫度處理下的花粉及雌蕊進行互交,高溫下花朵自交的著果率為16.7-29.2%,單果重僅72.1-110 g,果實發育遲緩,種子重皆小於1 g,然授予活力較高的輕微高溫或適溫下發育之花粉,著果率可恢復為100%,單果重及種子重皆會增加,表示雌花器在高溫下維持較高的功能性。輕微高溫下的雌蕊經由人工授粉自交或授予適溫下發育的花粉,果實皆正常發育,故輕微高溫不影響雌花器之功能。近軸端枝條於溫度處理前受高光影響,呈現較遠軸端較高的黃化程度,Fv/Fm較低;處理後1週3種處理皆表現復綠,僅高溫維持較高的黃化狀態;植株的Fv/Fm反應

於處理2週後表現,適溫及輕微高溫處理近軸端Fv/Fm皆回升至健康植株的常數0.83,而高溫處理的近軸端及遠軸端Fv/Fm皆持續降低至試驗結束,表示高溫期間的光合作用效能會降低。於2016年1月寒流後,於田間篩選並取得5個耐寒紅龍果品系,與4個不耐寒之品種(系)之扦插苗,以6℃(低溫)及25℃(對照)處理6天,於調查處理前、回溫後0、4、8、24、72小時調查枝條黃化及葉綠素反應,評估品系之耐寒性並建立篩選指標。結果顯示,各品種(系)在低溫處理前後,其枝條a*值及b*值均無顯著變化;而Fv/Fm於低溫處理後均顯著降低,但耐寒品系可維持較高值,且在4小時後即回復正常值,非耐寒品系則在72小時後回復

,顯示葉綠素螢光可作為紅龍果耐寒性之篩選指標。本研究完成紅肉種各生育階段BBCH量表的制定,並區別出與白肉種相異之部分,可供研究及田間操作參考;證實長日光週下,芽體之發育及生殖芽萌發皆受到溫度調控,生殖芽在滿足最低溫度需求才得以萌發;確認高溫為降低花粉活力,使受精不良、種子重減少導致夏季小果化之主因;而利用葉綠素螢光可做為篩選耐寒植株指標,將可加速耐逆境品種之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