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內神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林內神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子展也寫的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和片倉佳史的 臺灣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內公園- 林內鄉- 雲林縣 - 旅遊王TravelKing也說明:沿著階梯漫步而上,兩側都是老樹鳥鳴,十分清幽。階梯頂端是一座兩進的廟宇,正殿是濟公廟,視野極佳,可眺覽清水、濁水兩溪會流的情景;後殿的孔子廟,據說便是昔日神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蔡錦堂所指導 葉昕的 日治時期臺南州斗六郡的神社建造與寺廟整理 (2018),提出林內神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南州、斗六郡、神社建造、攝末社、寺廟、寺廟整理、皇民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陳國彥所指導 陳鸞鳳的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國家神道、神社、都市計畫、都市核心、空間對應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內神社的解答。

最後網站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通往神社基座與拜殿的石階林內神社──另一座建於斗六的神社【鎮座日】昭和十五年 ... 林內公園路~濟公堂神社的遺物從中正路旁變形的大鳥居開始,爬上第一段石階的盡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內神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為了解決林內神社的問題,作者金子展也 這樣論述:

最強田野調查! 神社VS產業,還原台灣50年近代史。   ★全台第一本,從台灣在地日本神社探究日治歷史的調查記實。   ★450幅史料照片珍貴收錄。   ★耗時15年,查找超過400所,作者親自走訪並考證梳理全台從南到北230所,日治時期建造神社其來歷和現狀。   從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到昭和20年(西元1945年),   日治時期50年間,台灣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日本神明。   本書完整收錄230所神社來歷和現狀:從地位最高的官幣社、國幣社,到學校、企業、軍隊內神社、移民村或原住民聚落的祠堂......   是全台第一本結合日本神社&台灣產業的珍貴歷史書,   更是

神社迷及舊跡歷史巡禮的必備攻略。   歷史可以從很多角度審視,透過「神社」這樣的宗教設施與思想觀念,引領我們深入了解,台灣日治時期神社與產業和社會所產生密切的關連。   金子展也先生派駐台灣工作後,從2002 年開始愛上台灣神社調查,耗時15 年光陰,從南到北查找超過400 所神社,除了親自走訪考證梳理出230 所神社(其中203所為台灣總督府認定),更蒐羅各時期的歷史文獻、學術論文、報社新聞、風景明信片、老照片⋯⋯一步一步建構並還原當時官營事業中的林業、半官營事業的水力發電、公賣事業的樟腦、酒廠、製鹽,以及民間事業的製糖業與礦業(黃金與煤)等各產業的部分珍貴歷史。   【一定要了解的台

灣神社12問】   (1)到底建造了多少座神社?   (2)神社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狀況下,選在什麼地點建設?   (3)為什麼許多神社沒有得到總督府認定?   (4)為什麼部落神社或企業神社能夠成為總督府的認定神社?   (5)供奉的是哪些祭神?有什麼必然性?   (6)為什麼台南州斗六郡建設的神社特別多?   (7)為什麼原住民部落建造了那麼多神社?   (8)戰後如何處理神社?此外,隨著戰爭結束,「御靈代」如何處理了呢?   (9)為什麼近年來那麼積極的保存、修復、復原神社?   (10)神社社殿何時改作忠烈祠使用?又在何時改建他用?   (11)神社是被什麼人拆除,拆除的原因是什麼?   

(12)為什麼台灣留下大量的神社遺構和遺物? 名人推薦   ★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黄士娟(北藝大副教授兼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台灣回憶探險團   ★小淇-日本神社寺院中毒者   熱烈推薦  

林內神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讓我用四分多鐘的影片帶你一起跟我去日本和歌山自由行吧!

此趟從深山林內到一望無際濱海的四天三夜馬不停蹄看遍和歌山名勝風景與傳統文化,讓我非常驚奇喜愛!

建議大家若有時間或是想要自由行的無拘束旅行的話,不妨在關西機場租個車來跑遍整個和歌山吧!

((看在老娘剪片酸爆的眼球看完影片吧))

-

🎈「亞美將(鄧莉穎)」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Im.amijan/
🎈「宅男不在家」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zhainannotathome/
🎈「亞美將(鄧莉穎)」部落格Blog
http://amijan.pixnet.net/blog
🎈IG追蹤👉🏻amijan
https://www.instagram.com/amijan/

日治時期臺南州斗六郡的神社建造與寺廟整理

為了解決林內神社的問題,作者葉昕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的台南州斗六郡,郡內設有斗六街、斗南庄(1940年升格為斗南街)、古坑庄、莿桐庄及大埤庄,郡內主要產業雖是務農為主,但當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開始推廣「一街庄一社」及1938年鼓勵各地設立攝末社後,斗六郡皆配合台灣總督府的政策,在終戰前建造共計17間神社(另外一間預計建設,最終未執行),為台灣最多神社的郡級行政單位;而在終戰前共計有16間攝末社分佈在全台各地,其中9間攝末社,即超過一半以上的攝末社是在斗六郡內設立。這些神社的設立讓斗六郡幾乎完成「一街庄一社」,甚至有街庄達成「一部落一社」,大大的回應台灣總督府的期待。1936年,台灣總督府一改過去對台灣傳統宗教「溫存」、「放任」的態度

,欲「改善」、「打破」台灣的傳統宗教,此時到1941年10月止,台灣各地陸續進行寺廟整理。因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關係,台灣總督府不能直接命令各地進行寺廟整理,因此台灣各行政單位的寺廟整理程度也不同,然而全台灣共有三個市郡級行政單位達成寺廟整理比率100%,斗六郡便是其中之一。本文透過官方檔案、神社收支預算書、報紙、口述和田野調查,探究是什麼因素讓斗六郡建造大量的神社,並將寺廟整理比率推行至100%,而郡內領導階級與台灣人地方「有力者」在這之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並嘗試還原斗六郡內在經歷神社建造與寺廟整理後造成之影響。

臺灣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

為了解決林內神社的問題,作者片倉佳史 這樣論述:

  一個流著日本血液的調查攝影家,在走遍世界多個國家,最後決定停佇在他最鍾愛的台灣,找尋留存於台灣的日治時代遺跡。當同樣在台灣土地上擁有日本表情的片倉佳史和這些漸漸褪色的遺跡彼此見面時,會是個怎樣的情境,怎樣的心情;而這些曾經輝煌,如今已逐漸隱沒的殖民時代遺痕,又訴說著怎樣的故事。  台灣是個特殊的地方,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匯聚了多種不同的風土文化,而這些風土文化早已融入台灣人的生活中,成為台灣的一部分。因此,當我們在面對這些擁有異國表情的歷史遺跡時,其實就是在面對台灣人自己的歷史,自己的現在。  就讓我們跟著片倉佳史的鏡頭與文字,一起尋訪這些遺跡吧!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林內神社的問題,作者陳鸞鳳 這樣論述:

摘要 日本在臺灣的統治過程中,宗教政策以惟一「神道」對臺灣百姓的信仰和民族文化進行改換,「神社」成為推行國家神道場域;包括部落振興運動、社會教化運動、同化、皇民化,都以「神社中心主義」進行。臺灣總督府對「神社」與「社祠」興建和選址,都有法令規範。二戰結束時全臺神社有68處,增加最多的時期在1936 ~1940期間,因日本侵略戰爭展開,和小林躋造(1936.09.02上任)激進的『皇民化政策』,『神社』興建快速增加。小林躋造任內時的「神社」興建,北、中、南都有,花東地區則無;而「社祠」的興建,明顯偏重在正積極開發的臺灣東部,尤其是仍以原住民族為主的「蕃地」,以臺東廳最多。臺灣第一個神社是

明治30年(1897)的「開山神社」,因為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日本殖民政府將其祠廟改建成「開山神社」,想藉此抓住臺灣人民的心,想合理化日人統治臺灣的正當性;並開啟日本神道信仰在臺灣移植的序幕。1901年建立全臺灣最大的「總鎮守—臺灣神社」,成為後來臺灣各地興建神社時遵循的對象,各地神社成為臺灣神社的複製,祭祀國家神道系統的神祇。在1936年「臺灣都市計畫令」公佈前,稱為「市區改正計劃」時期,幾乎都是先有神社建立,「市區改正計畫圖」才將它繪上,只有極少數例外。在1936年「臺灣都市計畫令」公佈以後,神社興建特徵是:(一)神社是都市計畫中一件重大的規劃設計。(二)神社社域規劃,完全不選擇在傳統舊

市區;行政中心會選擇留在舊市區附近,神社則規劃在新市區或市區外的高地上。(三)都市計畫圖裡有神社空間規劃,但後來有些街庄卻來不及建造神社,日本就戰敗投降了。神社位址的空間要素有:(一)、位於都市北方;(二)、神社坐向為『坐北朝南』的最多;(三)位於高處,在都市周圍的小山丘上,或是在較大山丘的中腹地區;(四)神社前方有河川、湖泊,或面臨大海的廣闊水域;(五)、面向市區,和守護都市街庄的意義和目的有關。都市核心為行政中心,而神社為都市的信仰中心,二者同時成為都市的二大地標。這二個核心的空間對應模式有(一)分別位於都市兩端,隔著市街區遙遙相望,一東一西的例子較為常見;(二)『行政中心』位於都市中心,

『神社』位於都市邊緣;(三)行政中心在市區中心地帶,神社則遠離市區,在郊區的山腹、小丘上;(四)單一核心空間模式,亦即行政中心和神社的空間位置相毗鄰;(五)不屬於上述四種模式者。二戰後神社的接收,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設立的相對類似的行政機構進行接管;因此「教育處」就接管日治時期「文教局」的業務與工作(管理的業務包括神社和神社土地)。中央要求各縣市擇一作為忠烈祠外,保留為公園用地或生態園區的超過有30處,作為學校校地的也有14處。關鍵辭:國家神道、神社、都市計畫、都市核心、空間對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