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新水廠水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輔仁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劉希平所指導 王裕鑫的 簡易慢濾器與消毒改善偏遠地區飲用水之研究 (2021),提出板新水廠水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慢濾、濁度、消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郭乃文所指導 郭家佑的 暴雨事件下飲用水水源管理課題分析-以新店溪水源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氣象因子、原水濁度、預警系統、淨水處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板新水廠水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板新水廠水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簡易慢濾器與消毒改善偏遠地區飲用水之研究

為了解決板新水廠水源的問題,作者王裕鑫 這樣論述:

有鑑於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水資源與飲用水的問題越來越關注,例如非洲等中低收入國家經常面臨水資源的不足和水資源汙染等狀況,潛在地影響當地居民之健康與生活水準,因此本研究設計一套簡易型家用慢濾器,來提供一項改善世界中低收入國家偏遠地區之飲用水水質的方法。本研究使用新海人工濕地取得之原水來模擬從非洲偏遠地區所取得之天然水源,並使用自製簡易慢濾器來過濾原水。進行慢濾實驗前先使用滴定管來進行小型模擬實驗,找出適當的濾砂級配後,再移往20公升之塑膠空桶中進行簡易慢濾器的實驗,實驗內容包含過濾、測量濁度差異、加氯消毒、折點加氯和測

量水中自由餘氯。研究結果顯示原水經簡易慢濾器過濾後可以有效的降低濁度,且濁度的去除率為91.9% - 98.7%,過濾後水的濁度基本上都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所規定的2 NTU。加氯消毒的部分,雖然水中自由餘氯在進行Wilcoxon Signed-Rank Test時沒有發現過濾前後的差異,但仍能從實驗結果判斷出過濾前後的自由餘氯之差異,從折點加氯的結果也能找出所需添加含氯消毒水量,使水中含有足夠的自由餘氯以維持水質的安全衛生。 由本研究可以得知簡易慢濾器對濁度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且搭配加氯消毒後可使過濾後的水維持安全衛生,其結果可供日後相關水質實驗參考。對於世界上中低收入國家而言,本研究可提供

現地過濾方式,在經濟可行、現場操作、簡易判斷上,均可即時獲取安全衛生之飲用水,以改善偏遠地區民眾健康需求。

暴雨事件下飲用水水源管理課題分析-以新店溪水源為例

為了解決板新水廠水源的問題,作者郭家佑 這樣論述:

新店溪為大臺北地區重要水源,其上游臺北水源特定區風化作用旺盛,地表土層鬆軟,且地形多為陡峭之坡地,強降雨發生時易沖刷地表土石並引發淺層崩塌。2015年蘇迪勒颱風所帶來的強降雨,除再次重創原先崩塌地,也在桶後、烏來等中上游地段造成多處崩塌。大量崩塌泥沙因強降雨被帶入河川,新店溪原水濁度因而超過下游直潭淨水廠原水濁度最大處理能力,最後導致大臺北地區停水。為提升大臺北地區供水系統面對高原水濁度之應變能力,本研究從上游原水至下游淨水廠探討水源管理課題。並利用2015年至2019年上游福山測站、攬勝橋測站與下游下龜山橋測站蒐集之雨量資料與濁度資料進行相關性分析,並考慮北勢溪匯流之影響,嘗試建立下游濁度

推估模式。濁度延時分析結果發現,福山測站與下龜山橋測站之濁度延時約為2.6小時。而攬勝橋測站與下龜山橋測站之濁度延時約為1小時。雨量與濁度的相關性分析,依照中央氣象局頒布之雨量分級,選定大雨等級以上之強降雨事件作為分析主軸。其結果顯示,福山測站與攬勝橋測站各起事件之各別分析上,自身測站濁度資訊或與下龜山橋測站濁度資訊回歸,其線性回歸與乘冪回歸相關性R2落在0.6~0.7。將各起事件綜合分析結果,發現福山測站及攬勝橋測站利用日降雨資訊與日濁度資訊相關性回歸結果較差,線性R2約落在0.3~0.6之間,乘冪R2約落在0.2~0.4之間。然而若是利用「累積至最大濁度發生時之降雨量」與事件濁度資訊,福山

測站因調整過後資料數不足故無綜合事件分析,而攬勝橋測站線性R2在最大濁度資訊結果為0.78,與下龜山橋測站線性R2在最大濁度資訊結果為0.77。由此可知「累積至最大濁度發生時之降雨量」為推估濁度之重要氣象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