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安泰醫院健保局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防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林金定所指導 夏自強的 緊急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民眾對政府醫院急診能力提升改善計畫認知及未來期許之研究 (2011),提出東港安泰醫院健保局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緊急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緊急醫療照護、急診服務利用、偏遠地區、衛生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章美英 博士所指導 朱梅綾的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 (2011),提出因為有 輔助與替代醫療、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港安泰醫院健保局電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港安泰醫院健保局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緊急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民眾對政府醫院急診能力提升改善計畫認知及未來期許之研究

為了解決東港安泰醫院健保局電話的問題,作者夏自強 這樣論述:

衛生署為改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缺乏問題,自民國94年訂定醫療發展基金獎勵辦法,針對「設立夜間假日救護站」、「設立觀光地區醫療站」、「提昇醫院急診能力」三種模式核予獎勵,以強化緊急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全時或特殊時段之緊急醫療服務。然而目前甚少研究探討此緊急醫療照護政策實施狀況及評估政策實施成效,因此本研究乃針對「提昇醫院急診能力」模式之影響評估,尤其該地區民眾對於改善方案的利用情形、方案提升醫院急診能力之狀況及他們對於緊急醫療服務未來之期許。 研究母群為居住在12個緊急醫療資源缺乏地區且年滿20歲以上之民眾,主要測量工具為結構式問卷,以電訪方式蒐集資料,利用「中華電信98-99年住宅電

話資料簿」為抽樣母體,採兩階段分層等距抽樣,在95%信賴區間,抽樣誤差為±3%,預計有效樣本數至少應為1,068人,各地區分層抽樣計算後預計完訪1,075人。電訪總撥號數為4,541次,完訪數為1,075份問卷(完訪率25.22%)。本研究乃針對上述母群中選取採用「提升醫院急診能力」模式地區共計593人為研究樣本,資料收集時間自100年1月起至100年3月止。 結果得知,整體民眾在急診考量上最重要的因素為急診醫師之專業度,認為醫院急診服務未來最需要加強的項目是急診環境設備、急診衛生教育、急診醫師專業能力與急診人力。單變項分析發現,民眾的急診滿意度和自覺醫院急診能力提升程度有顯著的相關;民

眾的年齡、教育、職業、急診滿意度與急診考量重要因素和急診服務未來期許有顯著相關;而民眾自覺醫院急診能力提升程度與醫院急診服務未來期許有顯著相關;民眾的吸菸習慣、急診滿意度、急診考量重要因素與是否願意再次利用改善方案有顯著之相關性。多變項分析結果得知,影響民眾自覺醫院急診能力提升之因素為急診滿意度(OR=0.082; 95%CI=0.024-0.282);民眾對醫院急診服務未來期許之影響因子為急診滿意度(OR=4.202; 95%CI=1.577-11.195);影響民眾對改善方案忠誠度之相關因子為急診滿意度(OR=0.066; 95%CI=0.019-0.237)及急診考量重要因素(OR=3.

938; 95%CI=1.193-13.003)。 本研究建議相關單位應針對急診人力、專業度及環境設備,就緊急醫療照護之需求面、供給面及整體政策等三方面加以改善,在整體政策方面,應研擬改善方案調整為中、長期計畫,以提升改善方案之長期效益,並結合地方部門、意見領袖,強化政策文宣之手法,提升民眾對方案認知情形,了解醫院急診功能,以建立民眾對醫院急診服務之信任感、滿意度,進而提升民眾對改善方案之忠誠度;在供給面部分,應以地方衛生行政主管機關為主導,制定適宜當地之計畫營運模式,訂定適切之檢視指標,以符合「提升醫院急診能力」模式設立之意義;評估所需急診醫事人力,規劃急診人力運用計畫;在需求面部分,

支援醫院應有效運用醫療資源,加強急診教育訓練,落實計畫指標之檢視,以提升急診專業能力、確保急診品質進而降低緊急傷病患之轉診率,衛生行政主管機關應適度調整計畫營運時間,提供合作/支援醫院合理、客觀之投資條件與空間,以提升硬體投入、改善之可行性。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東港安泰醫院健保局電話的問題,作者朱梅綾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存在各式各樣的醫療型態,加上台灣民眾「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傳統觀念,導致民眾同時使用多種型態的醫療模式,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越來越普遍,進而導致民眾身體健康因重複就醫、重複拿藥影響身體健康,以及造成醫療資源過度浪費。可是,醫療資源仍受到民眾強烈需求,民眾透過對自我身心健康狀態有使用CAM的經驗,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影響民眾使用CAM的相關因素作深入了解,降低重複用藥副作用對民眾的健康傷害。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台灣民眾的人口學變項、身心健康狀態對使用CAM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影響。本研究以

15歲以上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採用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率(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之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全國性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CAM經驗之調查。自2011年11月1日至11月10日止,總共回收2,411有效問卷,進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等四項資料統計加權後,有效樣本數為2,408位,成功訪問率47.59%。本研究之資料分析採SPSS 19.0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簡單線性迴歸、階層邏輯斯迴歸

及階層多元迴歸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 58.5%(n=1,408)民眾曾經有使用過CAM的經驗,36.8% (n=886)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CAM,使用類型以中藥與健康食品為主。台灣民眾在症狀與疾病方面以腰酸背痛、肌肉扭傷與感冒在過去一年內使用CAM最多,在系統疾病方面以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為首。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CAM透過親朋好友與書籍居多;使用CAM原因以「另類療法比較有效」、「西醫常有副作用或誤診」為主。2. 女性、中年人、高學歷、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有工作、高收入與居住於中彰投之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CAM經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3.台灣民眾女性、20

至59歲、高學歷、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高收入、有工作、居住中北部地區、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越差、身心健康狀態差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CAM經驗多 (p<0.05);台灣民眾女性、高學歷者、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有工作、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不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多重使用CAM類型次數多 (p<0.05)。4.台灣民眾女性、中年人、高學歷者、有工作以及生理健康不好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CAM經驗勝算比高 (p<0.05);台灣民眾女性、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多重使用CAM類型次數勝算比多 (p<0.05)。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1. 醫護

人員在執行CAM的技術前,應先加強及提升本身的CAM相關知識,給予民眾正確有效的技術與協助。2.建議臨床單位可多安排有關輔助與替代醫療之進修課程,及各大專院校、護理研究所應學習美國教育開始規劃有關輔助與替代醫療課程,促使醫療人員應瞭解如何正確運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在預防保健工作上,對民眾使用CAM行為的接受度提昇。3. 建議醫療人員應著重於使用CAM行為對生理健康或心理健康的實驗性研究,以建立有關CAM的實證護理基礎,以及醫護人員可藉由實證研究支持可正確提供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