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草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東方草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寫的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和公共電視《台灣特有種》製作團隊的 The Small Big台灣特有種1-4:跟著公視最佳兒少節目一窺台灣最有種的物種(套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方草鴞熨燙刺繡 - Novigo也說明:東方草鴞 Eastern Grass Owl東方草鴞又稱猴面鷹,在台灣、菲律賓、中國、澳洲等地都看得到其蹤跡。在台灣,東方草鴞是唯一一種會在地面上築巢的鳥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洪上翔所指導 李建興的 在創作中就沒有消失,想要讓牠們再次存在-李建興古生物藝術創作論述 (2020),提出東方草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生物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獸醫學系暨研究所 許添桓所指導 詹芳澤的 台灣野生猛禽傷病原因、血液學及吸入性麻醉劑Isoflurane與Sevoflurane應用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野生猛禽、傷病及死亡、最低麻醉劑濃度、領角鴞、大冠鷲、血容比、血液生物化學、吸入性麻醉劑、最低麻醉劑濃度、誘導時間、恢復時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方草鴞的解答。

最後網站橋科為新一代科學園區指標,環評不應草率通過--落實草鴞保育 ...則補充:橋科預定地為瀕危一級保育類動物—東方草鴞之重要棲地,然而數位生態專業委員及林務局皆多次在專案小組會議中,對南科局研擬的草鴞保育對策提出疑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方草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為了解決東方草鴞的問題,作者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 這樣論述: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

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

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

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本書特色     1.地質上:透過一百多公里範圍內的三處惡地,看見島嶼複雜又脆弱的地質形成;其中西南部泥岩惡地的地質與地景多樣性高,包括泥火山、珊瑚礁石灰岩、尪仔上天等。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歷史上: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就封存在西南泥岩惡地區。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惡地為屏障,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淺山原始樣貌與族

群遷徙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漁、牧、流竹等特殊營生方式。       3.生態上:看似貧瘠,卻意外成為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約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位於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的角色。       4.特有農產之鄉:因地質形成特殊土壤,生產出好吃的芭樂、棗子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滋味。       5.以草根公民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科學家,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

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熱力推薦     ❖王小棣|導演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林德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凌性傑|作家   ❖孫敬閔|IUCN穿山甲專家群東亞區主席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陳玉峯|生態學教授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立法委員   ❖黃美秀|國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工作者   ❖楊國禎|臺灣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退休副教授   ❖齊士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烘昌|陸蟹生態研究室負責人   ❖劉克襄|作家     ──推薦語──     「地誌通常意味著一地的風土民情與各項地質、地形、生態、文化資產等特徵的說明。在這惡地地形區,初看是青灰色一片的不毛之地,加上許多沖蝕現象,刺竹雜亂而生,形成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惡地印象;但從本書中,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活動,也衍生許多惡地文化。『環境是限制,也是解藥』──本書應證了這樣的特質,為惡地做了最好的詮釋。」——林俊

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臺灣前四名面臨滅村命運的極限村落中,其中左鎮、田寮即位於西南泥岩惡地的獨特環境。但在月世界貧瘠的表象下,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底蘊,以及先民面對惡地環境的里山智慧和生命韌性。結合學術與實務,本書由長期耕耘於地方的工作者,從多元面向共同撰寫,有著守護惡地的共同目標,透過生動的圖文為讀者打開了在地知識的大門,牽起了與土地連結的悸動。相信在這群惡地好人的引路之下,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開展惡地創生的關係人口。」——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十多年來因為投入地

方環境開發案的研究,我協助居民田野調查、研讀資料及環評訴訟抗爭。今樂見多年關切之淺山區域受到重視,此書出版,期待能帶領大家認識泥岩惡地及其重要性,推動政府劃設保護區時可以避免不當開發,並守護這些惡地珍貴的生態環境。」——陳椒華|立法委員    

在創作中就沒有消失,想要讓牠們再次存在-李建興古生物藝術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東方草鴞的問題,作者李建興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包含我自己從小到大對古生物學的了解與對古生物外觀及牠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想像,並用各種創作的方式將藝術與現實化石証據和古生物學家們數百年來的研究來重現牠們活著時的樣貌、其所生活的情境與為了生存奮鬥的姿態。    在第一章講述了我的創作動機與創作目標;第二章是我所參考的其他古生物復原家、對古生物復原法展史的大致敘述、對我自己作品與博物館內部分復原模型的比較和對展覽方式的看法;第三章節主要是我利用雕塑與繪畫等方式所製作的單一生物作品,其中包括情境描述與其草稿和製作流程的步驟與完成圖;第四章與第三章類似但加入了各種古生物與其他同類或別的物種的互動關係與其所在的場景。最後的章節包

括我在2021年4月6日~4月10日所辦的個展的收穫、內容檢討與對我未來創作的期許。

The Small Big台灣特有種1-4:跟著公視最佳兒少節目一窺台灣最有種的物種(套書)

為了解決東方草鴞的問題,作者公共電視《台灣特有種》製作團隊 這樣論述:

Openbook童書推薦: 「一套前所未見的生物知識書。 綜觀全書,敘述方式親和、知識素材新穎、編排印刷精緻, 是整體水準相當高的一套讀物。」   小人物・大行動 我們都是台灣特有種!     在升學掛帥的台灣,有一群年輕人,熱愛在我們周遭豐富多元的動植物朋友,堅持這份對生態的熱情,堅持愛他們所愛,並為他們愛的物種實際採取保育行動。     本套書除記錄他們的成長故事和實踐生態保育的過程,還介紹平時難得一見的台灣特有種。     台灣特有種生命劇場,熱鬧開演!     認識「特有種老師」   ■小人物・大行動   台灣特有種1   1. 埋首昆蟲世界的分類高手|胡芳碩   2. 蟻人和蝙蝠

俠的保母|范振新   3. 原生蛙棲地的守護者|莊博鈞   4. 蛇界的路殺糾察小隊長|林彥辰     台灣特有種2   1. 生態農場管理員|楊程幃   2. 披著樹皮外衣的擬態者|陳浩銘   3. 台灣獼猴的好朋友|郭蓁穎   4. 鳥類家園的衛生股長|林暐倫     台灣特有種3   1. 追鳥成痴的男孩|許宸   2. 化石救難小隊長|林義豪   3. 復育蝴蝶的神力女超人|陳亭予   4. 生態捍衛戰士|林彥辰      台灣特有種4   1. 十項全能的動物保母|許珮暄   2. 愛撿垃圾的陸蟹守護者|陳桂美   3. 糞金龜的總舖師|何彬宏   4. 行走的螳螂百科|王遠騰  

  ■微視界,由小生物的視界看大世界   台灣特有種1   1. 森林裡的角鬥士|台灣深山鍬形蟲   2. 火山島上的金鐘罩|大圓斑球背象鼻蟲   3. 池岸林邊的綠寶石|翡翠樹蛙   4. 吃軟不吃硬的小呆萌|泰雅鈍頭蛇      台灣特有種2   1. 高山清溪的美妙身影|櫻花鉤吻鮭   2. 泥沼中的提琴手|台灣招潮蟹   3. 老是被誤解的小淘氣|台灣獼猴   4. 迷霧森林的王者|黑長尾雉     台灣特有種3   1. 貓頭鷹界的獵豹|東方草鴞   2. 山林裡的獨行客|台灣長鬃山羊   3. 檫樹上的黑色晚禮服|台灣寬尾鳳蝶   4. 慢活的微笑高山精靈|觀霧山椒魚     台灣

特有種4   1. 穿著厚鎧甲的背包客|中華穿山甲   2. 用音波看世界的小搗蛋|中華白海豚   3. 放屁護一生的放屁蟲|台灣擬食蝸步行蟲   4. 逐草而居的肌肉男|翠斑草蜥      特別企劃(紙本獨家)   ○1單元【特有種任務】:閱讀完特種青少年、生物後,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動,想成為有種的一員呢?請跟著特有種任務,帶領你取得入場券吧!   ○2單元【小劇場時間】:同樣的畫面,請你說出不一樣的故事,特有種劇場的導演,非你莫屬。   ○3單元【DIY時間】:簡單DIY製作特有種紙模型,讓牠陪你度過閱讀時光。   ○4緊扣108課綱核心素養、19大議題   ○5相關知識專業網站,提供讀者延

伸學習。     啟動全方位閱讀體驗   本書是木馬文化與榮獲第54屆金鐘獎最佳兒少節目【台灣特有種】合作,共計介紹16種台灣特有種與特有種青少年。將節目中豐富動人的影像與企劃,編輯出更具知識整合與學習互動的內容,將平面閱讀帶到每個孩子的面前,適合熱愛生物、人物故事的讀者;也適合學校提供給孩子課外閱讀的科普素材與提升閱讀素養的文本。     讓我們跟著特有種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努力生活吧!   套書特色     1. 超【台】的企劃   本書介紹台灣特有種生物的生態行為,搭配介紹台灣對生態觀察極為執著的青少年,不僅認識台灣生態也讓小朋友看到做學問的典範。     2. 青少年和物種跨域對話

  動畫平面化的漫畫劇場,重新搬演物種生活的悲喜劇。     3. 自然與人文的閱讀體驗,陪伴孩子培養核心素養   透過閱讀本書,能讓讀者感受到,有為者亦若是,人人都是特有種。     4. 學習單與生態操作   每一個單元搭配「特有種任務」,加深孩子閱讀和台灣生態的連結。 得獎紀錄     ★媒觀會頒發的2018年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年度最佳節目獎★   ★54屆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獎」與「節目創新獎」★   ★第2屆亞洲影藝創意大獎的「最佳VR節目」★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青少年圖書★   專文推薦與導讀     吳沁婕|昆蟲老師、作家、台灣特有種主持

人   曾惠芸|台灣大學昆蟲系助理教授   傅偉智|台灣特有種製作人   於蓓華|公共電視節目部經理   特有種推薦     小劉醫師|外科醫師、作家   米蘭老師|youtube國中自然科網紅   沈雅琪(神老師)|資深教師、暢銷作家   李霈瑜|金鐘主持   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家   彭菊仙|暢銷親子作家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專業審訂     林思民|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讀者推薦     「介紹喜歡研究台灣特有種的高中與大學生,還有他們研究的台灣特有種,裡面有文字敘述,也有關於遇見特有種和

介紹牠們習性的漫畫。我覺得這兩本書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以讀的書。」(國中一年級,Jin)

台灣野生猛禽傷病原因、血液學及吸入性麻醉劑Isoflurane與Sevoflurane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東方草鴞的問題,作者詹芳澤 這樣論述:

猛禽是食物鏈的頂端物種,亦是監測環境健康的目標動物,經常因環境污染及人類活動而受傷生病,需要長期監測與醫療救助。在台灣的野生猛禽受傷生病原因尚未明瞭,又猛禽醫療相關技術與研究相當稀少。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野生猛禽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受傷生病原因、建立領角鴞(Otus lettia)與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hoya)的血液學基礎資料、以及吸入性麻醉劑isoflurane (ISO) 和sevoflurane (SEVO)於領角鴞與大冠鷲的麻醉試驗。本研究結果摘要入下:1.台灣野生猛禽受傷生病原因:以2000至2006年台灣地區野生猛禽送至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

動物急救站(特生中心急救站)醫療處理野生猛禽有22種683隻之病例。台灣野生猛禽傷病及死亡原因主要以創傷占最大部分(48.46%),其他原因分別為落巢幼鳥(24.60%)、營養不良或消瘦(18.89%)、中毒(2.93%)、傳染病(0.44%),以及未知或無法確定病例(4.69%)。經醫療處理後野放回野外動物占46.56%、醫療期間死亡或人道處理動物占41.00%,以及因永久殘廢須長期收容占12.45%。2.領角鴞與大冠鷲血液學基礎資料之建立:分析圈養成熟37隻領角鴞及38隻大冠鷲的血容比(hematocrit ; HCT)與血液生物化學數值,以及比較這些血液數值在猛禽性別上的差異。結果顯示,

領角鴞血液生物化學中的UA(Uric acid)、GLU(Glucose)與CPK(Creatine phosphokinase)濃度數值在公母鳥間有顯著性別差異,UA與GLU濃度數值公鳥呈顯著性高於母鳥(p < 0.01與p < 0.05),而CPK濃度數值公鳥顯著低於母鳥。大冠鷲血液數值在性別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 < 0.05)。3. ISO和SEVO應用於領角鴞的麻醉試驗:以16隻野生猛禽領角鴞為對象,探討吸入性麻醉劑ISO和SEVO應用於領角鴞的試驗,先行測定其最低麻醉劑濃度(Minimum Anesthetic Concentration; MAC)、再比較2種藥品對領角鴞的誘導和恢

復時間、生理反應與麻醉品質影響。ISO 和SEVO麻醉領角鴞的MAC值分別為1.72 ± 0.18%與3.24 ± 0.27%。1.2 MAC麻醉深度,其心跳次數與體溫皆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於呼吸次數與終端二氧化碳分壓(ETCO2; end-tidal CO2)均呈現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ISO與SEVO均可提供安全、平順與快速地誘導和恢復效果。SEVO可提供較短的誘導與恢復時間,亦有較佳麻醉品質,雖然麻醉時呈現顯著性呼吸次數下降與ETCO2分壓增高的現象,但仍在正常範圍內。4. ISO和SEVO應用於大冠鷲的麻醉試驗:首先測量ISO與SEVO的MAC值,4周後

再以1 MAC的ISO與SEVO比較生理數值、HCT、血液生物化學以及行為上的影響持續1小時。ISO與SEVO的MAC值分別為1.46 ± 0.30%及2.03 ± 0.32%。這2種吸入性麻醉劑在動物的誘導時間與恢復拔管時間,SEVO顯著性地短於ISO。在麻醉期間2種麻醉劑對大冠鷲都產生隨時間增加ETCO2升高、而呼吸次數與體溫隨時間增加而降低的現象。對心跳、HCT、血液生物化學或呼吸這2種麻醉劑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雖然2種麻醉劑都造成輕度呼吸抑制。本研究結果顯示SEVO麻醉大冠鷲相較於ISO有較短的麻醉誘導與恢復較快效應。本研究是國內首次以台灣野生猛禽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受傷生病原因與血液

學及麻醉醫學的建立,研究成果可供為台灣野生猛禽保育醫學重要参考資料,除學術用途之外,期本論文可更延伸其價值,透過轉化成環境教育與猛禽臨床醫學技術,讓國人重視生態環境健康的重要,同時提升國內野生動物醫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