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照明螺旋燈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明道大學 材料與能源工程學系碩士班 丁挺洲、黃光榮所指導 陳柏諺的 立體內視鏡之照明設計 (2018),提出東亞照明螺旋燈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學設計、LED、微創手術、內視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周鼎金所指導 林羽賢的 照明環境變化對視覺主觀評價影響之研究—以攤商照明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照度、色溫度、輝度、攤商照明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亞照明螺旋燈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亞照明螺旋燈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立體內視鏡之照明設計

為了解決東亞照明螺旋燈泡的問題,作者陳柏諺 這樣論述:

微創手術因為產生的傷口非常小、恢復期較短,已逐漸成為手術的主流,為了改善手術情境,微創手術有了新的方向。LED有壽命長、較高的電光轉換效率、低功耗、體積小等優點,使得在內視鏡的診斷和手術照明上逐漸採用LED作為照明光源。而本研究使用白光LED光源,其單顆發光強度為450mcd,視角為30度,光通量為2.23lm,配合菲涅耳透鏡,設計出一個LED照明系統,其均勻度為0.52,效率為18.8%,與內視鏡做結合後,在一定的距離下能有一個較良好的照度。此研究可應用在微創內視鏡手術及相關領域上。

照明環境變化對視覺主觀評價影響之研究—以攤商照明為例

為了解決東亞照明螺旋燈泡的問題,作者林羽賢 這樣論述:

光與影為形塑空間氛圍良好的媒介,不同明暗與色彩搭配,對視覺會產生程度不一的刺激,進而影響使用者的觀感與行為。理論上,直視光源容易引起視覺不舒適感,然而商業行為中,傳統攤商照明仍習慣使用裸光源。因此,在滿足基本照度的原則下,本研究設計模擬實驗,導入S.D.語意差異法作為主觀評價問卷的架構,藉由不同瓦數的光色變化,搭配不同燈具形式,對應不同環境背景,探討使用者於空間中的視覺主觀感受。最後將心理測量結果運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評估照明影響因子與主觀評價項目之相關性,並從12組照明模式中歸納出最佳與最差方案,供攤商照明設計之參考。本研究內容可整理歸納以下結論:一、攤商照明建議照度水準設定為25

8 lx,並搭配白色環境背景,讓整體環境呈現和諧舒適;局部照明採用75W燈泡色的螺旋燈泡,重點加強被照物且黃光會提升使用者的綜合感受;最後選用透光型燈罩,吸引目光的同時避免帶給視覺眩光的刺激。二、當整體處於黑色無光的環境,若搭配裸光源的運用,光源不論是燈泡色或晝光色,因對比過於強烈,眩光對視覺帶來極大的刺激,因此,除特殊用途,並不建議設計強烈對比的照明環境,直視光源的確容易給視覺及心理帶來負面感受。三、照明影響因子與主觀評價感受之相關性強弱依次為色溫度、輝度、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