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洙哥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李光洙哥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南姞任,金鎮雄,宋賢珠,安義正,黄银霞,徐恩英,吳善姈,李秀眞,玄英熙寫的 經典療癒韓劇教你的實用韓文表達(附QRcode線上音檔) 和金南洙(김남수)的 105歲針灸大師治癒百病的祕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EZ叢書館 和橡樹林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 許坤成 翁美娥所指導 廖繼英的 台灣本土畫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研究 (1998),提出李光洙哥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本土畫家、風格、真實一路、明心見性、印象派繪畫體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李光洙哥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典療癒韓劇教你的實用韓文表達(附QRcode線上音檔)

為了解決李光洙哥哥的問題,作者南姞任,金鎮雄,宋賢珠,安義正,黄银霞,徐恩英,吳善姈,李秀眞,玄英熙 這樣論述:

機智醫生五人幫鮮明又充滿魅力的個性; 帶著創傷的文英、鋼太如何開啟療傷之路; 愛迫CP從調侃中漸漸醞釀、滋長的愛情…… 除了透過畫面呈現,台詞也功不可沒! 透過本書收錄的韓劇台詞對話、例句解析 讓你更了解他們「為何這樣說」 不用只靠字幕翻譯,你才能更貼近道地韓語表達! 本書特色   【特色一】   集結《機智醫生生活》、《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愛的迫降》三部韓劇中高頻出現,韓國人照三餐使用的「100句日常慣用語」,如「말씀 편하게 하세요(說話不用那麼拘謹)、그거나 그거나(還不都一樣)、 그냥 해 본 소리(只是說說而已)」等,解析使用這些慣用語的原因,搭配簡單詼

諧的生活例句,讓你用最短時間了解各種道地使用情境。   【特色二】   本書整理慣用句中單詞的替換方法,想表達相反的意思或使用在其他情境也能輕鬆套用,另外也針對重要詞彙補充說明,不用再查字典就能掌握單字。每小節看似只學了一句慣用語,實際上已經取得舉一反三的能力,以及多面向的韓文實力!   【特色三】   本書統整使用慣用語時的注意事項,大幅降低不了解語言文化差異而誤用的機率,再加上補充的韓國文化小知識,更能了解慣用語的由來與背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韓語理解力,降低文化隔閡、提升你的追劇品質! 好評推薦   LJ|韓文教學YouTuber「Anneyong LJ 안녕 엘제이」   平常喜

歡透過韓劇學韓文的人 一定常常遇到一個困擾,就是通常韓劇都沒有韓文字幕,從韓劇中發現了很多韓國人常用的慣用語或是流行語,常常想學卻又不知道正確的用法到底是什麼。那麼這本《經典療癒韓劇教你的實用韓文表達》就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啦!精選三部人氣韓劇內的100個例句,讓你更接地氣地學會韓文!   서유|「韓文知間」小編、《精準掌握韓語發音》作者   本書選用了人氣最高的三部韓劇作為題材,非常適合喜歡韓劇的韓語學習者們。本書最大的特色在「精選出韓劇中實用的句子,且提供該句子的前文後句」,讓學習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該使用的情境。除此之外,還進一步解釋該句的文法或使用細節,相信讀完本書後一定可以讓韓語用得更加

道地。   林芊蓉|地方韓文水水、《IG韓語貼文日記》作者   我接觸韓文的時間超過10年,每次追劇時都還是會學習到很多新的韓文用法,因此在創作自己平台的內容時,也總是會大量參考韓劇,甚至會覺得「如果能把韓劇裡的道地韓文語句整理成冊該有多好?」沒想到EZ KOREA這次出版的《經典療癒韓劇教你的實用韓文表達》真的實現了我的願望!無論韓文程度落在哪一個級數,在本書中都能找到對自己的韓語口語日常使用有幫助的內容,是想要說出更加道地的韓文學習者不可錯過的精彩韓語學習讀物!  

李光洙哥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6/4/2021
第93屆 #奧斯卡頒獎禮 於香港時間今早8時舉行,電影《#浪跡天地》成為今年奧斯卡頒獎禮大贏家,同時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獎項;香港電台再有人事變動,助理廣播處長 #周國豐 亦已請辭;#張繼聰 都惜到囡囡燶,又話Karina令他佢有初戀感覺,但阿聰呢日就面對危機⋯⋯

27/4/2021
#林芊妤(Coffee)之前被邀請拍電影,但為咗照顧囝囝而拒絕,近日佢終於被打動,決定參與拍攝;#黃澤鋒 囡囡 #黃熙恩 生得精靈可愛,#小黃妃 牙牙學語嘅聲音超得意;#李光洙為綜藝節目《Running Man》主持咗11年,今日突然宣布退出節目。


28/4/2021
#陳茵媺 同囡囡 #Camilla 慶生,Camilla興奮得手舞足蹈,不過俾哥哥 #Nathan 搶鏡,勁搞笑;#無綫 今日舉行 #藝訓班 面試,副總經理 #曾志偉 話會以真人騷形式選拔新人,有啲似《#全民造星》喎; #洪天明 今年初返咗嚟香港,上星期又要返內地做嘢,大仔 #TJ 唔捨得爸爸,喊唔停口,睇見都傷心‥‥‥


29/4/2021
#周嘉洛 即將暫別《#愛回家》劇組,投入新戲《#痞子殿下》嘅拍攝工作,佢接受《#明周》訪問,透露「離家」心情;今日係 #英國威廉王子 同 #王妃凱特 結婚10周年紀念日,佢哋早前特登影咗一批靚相紀念「#錫婚」,恩愛到爆;#黎明 相隔10年,宣布7月再次喺紅館舉行6場演唱會,大家係咪好期待呢?


30/4/2021
歌手 #李明蔚 多年來一直癌魔搏鬥,今天佢嘅Facebook更新近況,感謝 #馬仔哥哥 #馬浚偉 送上嘅《#交換愛情》MV;無綫劇集《#愛美麗狂想曲》今晚就播出大結局,喺劇中飾演小三阿Yan嘅 #譚凱琪 大獲觀眾好評,Zoie透過《明周》感謝大家嘅支持。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台灣本土畫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研究

為了解決李光洙哥哥的問題,作者廖繼英 這樣論述:

台灣本土畫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研究 日期:1999.6 研究生:廖繼英 指導教授:許坤成教授 翁美娥副教授 論文提要   研究廖德政的繪畫藝術,從發生興趣(1990年)到發現真理(1999年),不過短短的十年間。有多位學者認為廖德政畫面中的人文關懷不夠,其實,在他的心目中,父親宛如是一座山(觀音山),母親就像是一條河(淡水河),畫者的人文關懷即真實地傾注在前後長達三十年(1970∼1999年)的「觀音山系列風景」創作。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其各章節要點

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台灣美術運動歷程中,廖德政的繪畫創作精神及時空背景,可以讓年青的一輩,從他的身上學習到客觀「理性」和執著「實踐」的性格;再者,其本土繪畫意識頗為濃厚,亦是明心見性繪畫風貌形成的主因。   基於上述動機,本論文在研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的同時,期能達成以下之目的: 一、 廖德政之生平背景的完整呈現。 二、 作品風格的分期及剖析。 三、 其本土意識特質對作品的影響。 四、 廖德政在台灣美

術史上應有的地位探討。 第二節 研究主題內容範疇   論文概依各章節之聯繫,深入研究內容之探討,避免偏離主題,期透過本論文理性宏觀角度的研究,希能彰顯廖德政散發在本土繪畫藝術風格上的人性溫馨及努力成就,肯定其在台灣美術運動史上應有之地位,瀰補目前社會紊亂的藝術形式,重新找回屬於鄉情心靈底處的率真與執著,為滿目瘡痍的福爾摩沙-台灣,重新找回生命,找到愛與美的關懷。 第三節 研究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以圖文並陳方式詮釋,以製表比較方式清源,為本文研究上最基本的方法,在發展論證上,概依據以下三個步驟處理資料來源及擬用之資料

和設備: 一、 畫家相關資料詳盡蒐集──著作、畫冊、期刊、報章雜誌專論等,透過田野調查、畫家、親屬及朋輩友人訪談,進行資料之蒐集。 二、 以科學演繹法、直觀分析法深入歸納、整理、分析文獻資料。 三、 以電腦歸劃各章節資料,進行論文撰寫,以歷史研究法對照中西美術大事紀,依畫蹟排比完成畫家年表,完整呈現論文結果。   另一方面,補強自我美學思考之反省能力,儘量避免造成牽強附會,自說自話的情境。 第二章 廖德政的生平事蹟 第一節 廖德政之家世背景   廖德政一生

浸淫在藝術之中,範圍包括了音樂、文學與美術。透過其家世背景的了解,以洞悉畫者藝術生命的真諦。 第二節 廖德政之師承   美是一種歷程,透過畫家一本四0年代初的藍色日記、信件以及他本人和週遭朋友的記憶,集合起來描述廖德政的學習經歷。   廖德政一九四0年至一九四六年三月於東京美術學校求學時期,曾先後受教於南薰造及安井曾太郎門下。   廖德政的性格、生活方式以及他繪畫的過程,透過師承作客觀性的介紹與探討,將有助於世人更深入地了解其繪畫的淵緣。   繪畫藝術是一種形式與內容兼備的呈現,而其主要根據,乃

是時代精神的美學觀念。廖德政的藝術風格特色及理念,誠如畫者本人所說:「畫『水』不一定是在畫布上畫河畫海,要畫出無形有感的『濕度』反而更難。對我而言,蘊含在各景各物的實體內的水分,才是最迷人之處。」又說:「明天是不可靠的,我的努力一切只為著完成今天」,在他創作狀況正屬巔峰期時,仍堅定的選擇了「真實一路」。用風景洗滌台灣大地的心靈,以靜物畫吸納自然萬物的表情。 第三節 廖德政之朋輩友人   廖德政的朋輩友人當中,只有呂雲麟是收藏家,除紀元美術會的創始畫友之外,廖德政最親密的朋友就屬曾任教台大的呂璞石教授。   從繪畫風格平心推論:廖德政的

繪畫技法與同屬紀元美術會的洪瑞麟及張萬傳,明顯是不相同的取向。   相形之下,張義雄、陳德旺及金潤作,他們三人的筆調、風格則顯得與眾不同,但幾乎都脫離不了繪畫本質性的探究。 第四節 廖德政與紀元美展之互動   首先以王白淵先生的文獻資料當中的「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為鏡,洞悉其中第一屆至第九屆「省展」的受獎紀錄,探看紀元美術研究會會員們在各屆省展洋畫部的活動概況,切入紀元美術會的核心血脈。   六位創始會員之一的廖德政闡述:「我們當時只想以坦誠和單純的態度,創設以藝術為唯一目標的展覽會,『紀元美術會』是我們幾個人懷著

開創新紀元的理想而籌組……」。   前後十屆加上一次紀元美術會創始會員紀念展,廖德政的紀元畫友,畫壇地位如今多已受到肯定。回顧「紀元美展」的歷史,時間與本性又讓他們成員的際遇彼此不同,各自擁有一片創作天空。   金潤作揮灑自如──笑傲江湖,廖德政回歸山林──富貴由之,張義雄雅俗共賞──引發共鳴,陳德旺抱道任真──勇猛精進,洪瑞麟得之礦場──藝術發光,呂璞石探究本質──科學昇華,張萬傳求新求變──領域廣闊。鐘鼎山林,人各有志,因此,紀元美術研究會所突顯的聚合關係,促進了廖德政的繪畫藝術朝知變通達和反映台灣本土精神的方向發展。 第三章 廖

德政繪畫藝術內容探討 第一節 印象派繪畫風格簡介   欲了解廖德政繪畫藝術的內涵,必須先對西洋美術史之印象派繪畫風格有所認識,欲得知台灣美術運動史進化的道路,究竟來自何處?通往何方?在「變」與「不變」間的取捨之道,印象派繪畫提供了歷史進化的軌跡和環境生態氛圍的回顧。 第二節 廖德政靜物畫內容剖析   廖德政口述:「靜物畫,在大家約定俗成的共識裡,指的就是取室內一隅,依畫者主觀意識中對美的認知所擺設出的花果器皿,甚或寓含象徵意涵的骷髏、油燈等物件的畫作。而我在這種老師報導的靜物畫範疇裡畫了廿多年後,才打開了一扇窗,引

進窗外陽光、景致與氣息,這小小的向前一步,迷惑了我三十多年。」   本節透過一、桌盤組合;二、花果取材;三、罈籃瓶罐;四、蝦與蟹,四個角度剖析廖德政靜物畫的內容。 第三節 廖德政與塞尚靜物畫之類比   縱覽塞尚及廖德政一生中靜物的畫蹟,依據採取的是兩人各時期代表作品,除依編年方式對照之外,更賦以圖文剖析;此方式無非想要探討其共通性或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通過簡易的圖面類比,告諸往而知來者,全面觀照畫者靜物畫經營的心路歷程,期能比較其間風格內涵的深度。 第四節 明心與靜悟──音樂性對畫家創作的影響範疇觸探

  了解廖德政的為人及美術、音樂、音響三足鼎立構築的藝文世界,愈發使人想要深入他的畫作精神領域,思索那寧靜的永恆。   春節期間,欣賞一九九九年本世紀維也納最後一場新年音樂會,大、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名曲「藍色的多瑙河」、「蝙蝠」、「波卡圓舞曲」……等,音樂饗宴歷時一百二十分鐘,令人悠然神往。之後,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在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演奏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那充滿田野空氣般的清新感受,令筆者頓然發現:廖德政三足鼎立的藝文世界,其中若缺少了音樂,那麼畫作的可觀、可讀性,必會大大地降低,尤其是靜物畫方面。   所謂的「靜悟」指是的凝神靜思後的領悟,廖

德政的靜物畫透過音樂的力量,在靜觀中佈局,在靜思中成形,更在靜悟中日益茁壯。 第五節 廖德政風景畫內涵剖析   廖德政說他的畫風不是一種表面的寫實,而是深刻的寫意。他在風景畫裡真正想要表現的內涵,並不是景色本身,而是大自然中和平、永恆的氣息,以及人對土地的謝意。如果探索其風景畫主題,輕忽了「賞析」這個動作,只能獲得浮面的印象,這不只是畫家的遺憾與委屈,更是觀賞者錯過走入氣韻堂奧的最佳良機。   本單元筆者參照東晉謝赫的「六法」格局,將廖德政風景畫的內涵剖析劃分為:一、「主題與氣韻」;二、「筆觸與線條」;三、「光源與色彩」;四、「造型與

透視」;五、「構圖與空間」;六、「形式與內容」,分別加以探討。 第六節 廖德政畫<觀音山>與塞尚畫<聖維多利亞山>之類比   廖德政的「觀音山系列」創作,得力於塞尚研究態度的執著與指引;因研究塞尚的作品,所以對「山」這主題產生濃厚興趣,繪出許多以觀音山為主題的佳作;在創作精神上,他師法塞尚,但筆法與技巧所表達的卻是台灣景象的特色。   畫者觀音山系列創作由臺灣本土的感情出發,藉觀音山、天母山上親切的風景,以平常的角度,表現大自然中無所不在的生命力。平凡中見不凡,在情感上是平和的,在構圖上是無我的,在格局上,則是無限大且無限深遠。

  兩位畫家同樣是排除憑藉新奇而膚淺的「第一印象」,而把掌握層次觀察自然所得的「深刻印象」,紮根於生命特質和生活體驗中,因而根深蒂固;故再度通過兩者畫蹟編年先後之類比,體驗那莊重其事,氣質氣度兼備的<聖維多利亞山>和<觀音山>風景畫創造的變化歷程,期能比較其二次元、三次元間結構方面的異同。 第四章 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分期研究   筆者以「本土畫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研究」為題,撰寫論文至今,已歷經七個寒暑,試著切入廖德政六十多年的繪畫生活當中,略以每二十五年為一個分期點加以區隔;因之,繪畫期程拉長,比較能夠突顯其風格間的差別。

廖德政的繪畫風格分期 早 期物我交融之畫意表現(1935-1960)留日前期留日期間光復後返回台灣 中 期樸拙內斂之鄉土風格(1961-1985)天母時期觀音山系列時期 近 期明心見性之繪畫風貌(1986-1999)持續觀音山系列創作都市生活回歸天母山居 第四節 風景與靜物畫風格之蛻變──後期印象派以後   雖說中西藝術系統不同,不易溝通,更無從作同類比較,但從中西強調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而言,山水與風景、定器與靜物的畫論則是一致的,在美學的實踐上有其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單元旨在研究西洋美術史自後印象派以後的風景與靜物之發展蛻變過程,並將廖德政的風景與靜物畫作品置身其末,探看來龍去脈,尋找西洋美術史上流派之定位。 第五節 小結   論文研究,不時挑戰著自己的智慧和寫作技巧,筆者“事先宣判自己的論文死刑,再想盡辦法為論文的無辜闢罪!”一個簡單的信念,就是忠於自己,忠於原味,這才是筆者想要的真實。本文尾聲筆者以邱吉爾在《二次大戰回憶錄》中的一段真實而幽默的話做為結語:「寫一部晝是一次探險。開始時是玩具,是消遣,然後變成情婦,跟著就是主人,接著是暴君;最後,正當你要自甘臣服,竟然力擒這妖魔,丟出去給大眾。

」   邱吉爾所比喻的創作過程,多少反映了筆者研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前後十年來的縮影。在進一步搜尋學習中,逐漸了解廖德政各時期繪畫風格的演變,並修正許多對廖德政的看法。充其量本文只能說是理解廖德政繪畫藝術的一個初步結果,因為廖德政的可觀可讀性,實在不是一部碩士論文的程度即可做到周全而深入的地步。 第五章 廖德政與本土化繪畫的關係和發展 第一節 本土畫家的意義與界說   首先例舉美國鄉土寫實畫家魏斯的寫實熱潮在當時台灣畫壇之勃興,探看台灣本土畫家的意義與界說,再透過《雄獅美術》歷經二年多的「台灣美術」論戰,釐清幾個

發人疑竇的名詞:「鄉土」、「本土化」、「台灣意識」、「台灣美術」。   在不同的「本土化」定義仍方興未艾地發酵時,筆者呼籲台灣美術當及早賦以本土畫家的意義與界說,避免眾說紛紜,「包容異己」有時候也是明智的抉擇。 第二節 由作品<清秋>看廖德政本土化繪畫的生成   廖德政創作中的想像、創作品的聯想,以及最終目標藝術意境的達成,除了得自音樂的心靈外,“凝神靜思”所獨具預想全貌的方式,促使他在繪畫藝術風格中,表現出畫者自己的個性特點。   揮走惶恐,彩繪生命,由一九五一年的作品<清秋>(第六屆省展獲特選主席獎第一名)看廖

德政本土化繪畫的生成,經過幾次的探訪,並請教畫者此畫的創作動機及背景,進一步修正了對<清秋>作品的看法。結構完備的<清秋>,形式與內容以「稟陰陽而動靜,體明暗以成形色,達性通變,為目所視遠近不同」來印證最恰當不過。體圓而法方,畫布是佈局、是結構,畫筆是武器,用色是功夫,心意主導一切,景物背景後那塊土地才是主戰場。期能透過廖德政帶有溫情筆調之<清秋>作品的再發現,為台灣美術尋找出真正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藝術語言。 第三節 觀音山畔的繪畫創作──美學觀   從廖德政的繪畫藝術作品審慎分析,自早期風格到近期作品,深究畫者的創作美學觀,得之自然,其畢生所追求的是

藝術的真實,畫者把自己的本質,作了最真誠的呈現,創作觀點可從作品中找到印證。在繪畫上畫者所依據的,不是天賦,而是更多感情的投入,釐清創作態度後,其中所含藏的美學理念又豈只「真實」二字所能涵蓋。   綜合歸納畫者繪畫藝術創作,具有下列五大特質: (一) 本質性的探究。 (二) 結構性的表現。 (三) 視覺性的觸探。 (四) 理念性的開拓。 (五) 鄉土性的訴求。 第四節 台灣鄉土味──大地的詮釋者   「大地不是鄉土的代言者,大地只是奔向

那真實鄉情的詮釋者,廖德政整個繪畫藝術在向人們做這樣的啟發與宣示。」   筆者近日與畫者對談<大地>作品與鄉土關係時,畫者強調:「我的風景作品,一向給人一種鮮明而樸拙的感覺,強調大地的質感與自然寬厚淳真的一面。在造型上具象和抽象同時存在,質量上也掌握了兩極化的均衡,粗獷和輕柔共存,簡單與繁複俱現,理性與感性互動。」   「山林隨性長」,道在低處不在高處,「鄉土味」只是廖德政「尋道」的一個過程,台灣大地的詮釋,助其本心而避開世俗牽絆,充分表現既複雜又典型的台灣真風景。 第五節 廖德政「本土繪畫風格」之發展與傳承   

綜觀廖德政的一生,對於「鄉土繪畫」的探索,自始至終從未改變,選用鄉土「生命」作為他的創作主題,生命形式的多樣,在變化中現單純,在複雜中保有統一。潛心玩索,不難對其鄉土繪畫的形式原則,獲致心領神會的迴響。   至於傳承方面,筆者大惑不解,為何在廖德政繪畫巨大的身影下,卻找不到強而有力的繼承者?相對於西方那比派、自然主義繪畫的勃興,台灣畫派的結盟與傳承顯得較為薄弱。以廖德政為首的弟子群,始終沒有另起爐灶,他們大都是不求聞達的性情中人,有的只是致力於彩繪「台灣本土精神」不眠不休地耕耘。或許來日方長,細細品味藝術天地,心無旁騖地悠游於音樂世界,把藝術的美好深入到每一個後學者的心靈,

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也正是春暖花開,歡呼收割的季節。 第六章 結論:廖德政繪畫藝術成就之再探討   這位最年輕的台灣前輩畫家 廖德政,戰後才從日本東美畢業返台,為了超越心靈邊埵的橫溢狀態,苦心探索,鍥而不捨。用對了方法,選對了題材,是藝術表現成敗的主要關鍵;畫者在眾多迷失的靈魂中,卻可見到其筆下之悲憫與旁觀者冷靜的反思,自繁複中更臻繁雜,而自簡單中更形簡拙。   當然,這樣的繪畫藝術性格,比起其他的先輩畫家幸運的是,廖德政親自參與台灣美術起飛的榮景,也將帶領哺育自日據時代的台灣美術,邁向二十一世紀。今事實終究證明廖德政在藝術及現

世的成就,「雄深雅健」所代表的意義,不言可喻,值得世人細心地品味。   套用王大智教授的話:決定藝術家成就高下的因素,不是宿命觀念,而是能力。當我們看見廖德政同時掌握藝術與現世成就時,不必以命運的好壞作為一種解釋和遁辭,只要承認畫者的能力的確遠在吾輩之上;雅俗共賞,以小觀大,小中見大,小大由之。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生歷程痛苦的遭遇,反而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105歲針灸大師治癒百病的祕密

為了解決李光洙哥哥的問題,作者金南洙(김남수) 這樣論述:

韓國國寶級行醫超過80年的百歲針灸大師 健康是最高的財富,如果熟知針灸,就如同獲得巨額的財富 金南洙醫師獨創,「無極保養灸」,所有人都能夠分享針灸的療效   本書由韓國國寶級百歲針灸大師金南洙醫師撰寫而成,書中每一篇都是作者行醫八十年的故事組成,並詳細解釋各病因的由來以及如何使用針灸就可達到治癒的效果,更獨創人人在家都可使用的「無極保養灸」保養法,期望針灸這門醫術能夠普及、拉近針灸與大家的距離,並扭轉社會大眾對於針灸的固有觀念。   ●連西醫都佩服之針灸術 「現代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說過:『用藥無法治癒就用鐵來治、用鐵無法治癒就用火來治、用火無法治癒就沒有辦法了。』」書中一位醫生曾說,過去他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認為鐵是手術、火是雷射。而在旁看過作者用針灸治好家人的疾病後,才發現,鐵可能是針、火可能是灸。 ●金南洙醫師之地位 在韓國如此有名望的金南洙醫師,卻曾在2008年以「無合法資格證書行醫」被人一狀告上法院,經過四年時間,韓國大法官以「特殊問題需要特殊對待」為由,終還給金南洙醫師一個清白。在這四年期間,許多接受過他治療的政界/商界/娛樂界/體育界等名人,及民眾都站出來幫金南洙醫師背書。從這次事件中,更可看出金南洙醫師在南韓的影響力及其地位。   作者一生以針灸和疾病奮戰,是一個將治病當成平生志業的針灸師。除了懸壺濟世,書中也可看出作者對於針灸的堅信,他不吝於分享所有已知的知識。

他此生最重要的目標,更是期盼所有人都了解「針灸」是門優秀的醫術,希望在這現代科學醫術當道的現今世界裡,針灸,能站有一席之地。 ~誠摯推薦~ 孫茂峰  國內知名針灸權威 李筱娟  國家級專業教練 黃淑瓊  善久堂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