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自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木星自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善穎寫的 水星之歌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央大學 天文研究所 葉永烜所指導 葉庭碩的 Time-Series Study of Asteroid using CNEOST in Xuyi Observation Station,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a (2017),提出木星自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行星、自轉週期、巡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太空科學研究所 葉永烜所指導 塗翎的 隨季節變化之灶神星冰極模擬 (2012),提出因為有 熱模擬、外球層、曙光號、灶神星、穀神星、沾粘效應、水冰、彈道軌跡、橢球重力場的重點而找出了 木星自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木星自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星之歌

為了解決木星自轉的問題,作者張善穎 這樣論述:

詩人張善穎最新作品。   作者曾獲時報文學奬新詩首獎,已出版兩本詩集,並譯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 (Günter Grass) 詩畫集《給不讀詩的人》。2013年他以《水星之歌》獻給「可能失去的未來」與「沈睡的記憶」,還有一路啓發他的哲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     《水星之歌》書寫的是詩人生命歷程的片段,童年的記憶、對知識與愛情的嚮往、母親與摯友的驟逝,以及他如何成了一個人道主義者,又怎樣成了一個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者,和一個經常懷疑著自己的懷疑論者。在回顧之中,他發現了鎔鑄在自己身上的浪漫主義和神祕主義本質。這本詩集是記憶,也是對記憶的省思。書中的每一首詩都直接、間接引用了

某些天文學概念。多首詩作都帶有長長的詩序,詩序是散文,又像是散文詩,一幕幕揭開了作者對詩意星空的感知。   宇宙的恢弘詭譎強烈吸引著一顆顆科學、哲學和文學的心靈。作者說:「國中時,因為在烏來的一次露營,讓我對群星的夜空生起了敬畏之情。大學時,因為分發就讀哲學系,讓我走上了哲學之路。當兵時,因為……也許是因為南方溫暖的海風,喚醒了隱藏在我心中的詩性。我意識到,有些內在的東西被轉化了,不過不是以哲學的方式。」   「科學試圖以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告訴我們未知的東西,詩則恰好相反。」狄拉克 (Paul Dirac) 如是說。但是在知與未知之間,我們並不只要求「理解」,而且也渴望「意義」。「

我的詩就是我的哲學!」詩人的詩就是他的理解和渴望意義的方式。

Time-Series Study of Asteroid using CNEOST in Xuyi Observation Station,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a

為了解決木星自轉的問題,作者葉庭碩 這樣論述:

小行星的幾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可以從光變曲線中取得,例如小行星的旋轉狀態(包含自轉週期以及自轉軸的指向等等)、形狀、內部結構和分類等等。此外,透過統計小行星的自旋狀態,我們還可以了解究竟有哪些機制會影響到小行星的自轉(例如碰撞,潮汐力和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應)。要對上述問題進行全面研究,便需要大量的小行星旋轉樣本。因此,我們透過台灣及中國的兩岸交流合作計畫,與中國紫金山天文台(PMO)合作,,使用其盱眙觀測站的「中國近地天體觀測望遠鏡」(CNEOST)蒐集大量小行星的光變曲線。這次合作的主要目標是發現快速自旋小行星(SFR),以及做小行星自

旋頻率分布之統計。我們總共進行了兩次的合作巡天:(a)在2017年2月27日至3月2日期間以8分鐘的間距進行約40平方度天區的巡天,以及(b)在2018年3月9日至12日期間以10分鐘的間距,進行約50平方度天區的巡天。在第一次的巡天中,我們從1650條光曲線中獲得了217個具有高可信賴度的旋轉週期,在第二次測量中,則從2872條光曲線找出了332個具有高可信賴度的旋轉週期。這兩次的巡天所找到的小行星,幾乎全都是主帶小行星,此外我們也找到一些希爾達小行星和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總共獲得了222個U=3的小行星旋轉週期,以及327個U=2的旋轉週期。在U=3的小行星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可能的超快自旋

小行星,U = 2的小行星則有18個可能的目標。此外,我們發現了一個可能的雙小行星系統,(2280)Kunikov,在LCDB的資料中,(2280)Kunikov有著相對較長的旋轉週期,直徑約6.5公里。這顆小行星的光變曲線擁有類似於食雙星的特徵,例如相對較大的光變振幅,以及較尖的光變曲線。為了確定(2280)Kunikov是否真的為雙小行星系統,我們需要對其做後續的觀察。我們針對這次位於主小行星帶中不同位置的小行星,進行了不同大小的自旋速度分佈統計。然而結果顯示,自旋率分佈與小行星的大小和位置並沒有很明顯的關係。

隨季節變化之灶神星冰極模擬

為了解決木星自轉的問題,作者塗翎 這樣論述:

為了探究行星原始的狀態,科學家們將目標指向保留較多原始資訊的小行星,而曙光號正是為此目的而出發的,探測目標為穀神星,灶神星,及智神星。主小行星帶的位置在火星及木星的軌道之間,在這個區域中有一條有名的邊界,雪線,是劃分小行星殘餘水分與否的標的。目前為止已經有許多研究利用模擬,探討小行星上塵埃層以下是否能留有水冰(詳見費奈立等人在1987年發表的論文及巴南等人在1989年發表的論文及薛爾福等人在2008年發表的論文)。 本篇論文使用三維外球層模型,三維熱模形,及三維光線跟蹤模擬方法,來計算灶神星上水冰留存的機率。更甚者,由於灶神星的自轉軸傾角達二十一度,因此季節變化明顯,不同季節也會造成在

灶神星上陰影及輻射量改變,這使得溫度改變同時也影響了水分子在表面的沾粘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