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五萬可以貸款多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月薪五萬可以貸款多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誘冰寫的 錢意識:借錢、花錢、存錢、賺錢,你最愛哪一件?不做哪一件?變有錢的人怎麼處理錢?跟你想的不一樣 和藤田孝典的 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高寶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月薪五萬可以貸款多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錢意識:借錢、花錢、存錢、賺錢,你最愛哪一件?不做哪一件?變有錢的人怎麼處理錢?跟你想的不一樣

為了解決月薪五萬可以貸款多少的問題,作者沈誘冰 這樣論述:

  以下幾件事,哪些是讓人變有錢的「錢意識」?   ◎錢,花一分就少一分,能不花就不花。   ◎如果花點錢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那就多花一點。   ◎把自己擅長的事作成事業,然後做強做大。   ◎創業太難了,我還是看看哪家店會賺錢,加盟他們就好。   ◎存錢和存股,我寧可選後者。   ◎為了孩子以後要買車買房,我現在得多存一點。   上述哪些想法,是讓你口袋空空的「窮意識」,你知道嗎?   作者沈誘冰畢業於雪梨大學,資深心理諮詢師,   23歲買車、27歲買海景房,全靠自己打拚。   學的是心理學,她發現這世上關於錢的所有行為,都跟人內心的「潛意識」有關,   而真正的有錢人就是在借錢、花錢

、賺錢和存錢上,跟你我的潛意識不一樣。   作者特別定義此為「錢意識」。   書中將從這四個方面,用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身邊案例告訴你:   借錢、花錢、存錢、賺錢這四件事,有錢人最愛哪一件?不做哪一件?       ◎不會借錢,你永遠不會成為有錢人   ‧敢借,可以激發「賺錢的潛能」,該怎麼借?   你怕借錢嗎?你覺得有負債讓自己很累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有錢生活對你來說注定只能是一種奢想,一個遙遠的夢。   為什麼作者說,要敢借錢,但不要跟「人」借錢。   ‧有錢人的身家一大半都因借而來的。而且有錢人一直在借,也一直在還。   買車、買房時,若你有足夠的錢支付,你會選擇一次

付清還是抵押貸款?   有錢人怎麼做?你又會怎麼做?   ◎跟風的人賺不了大錢   ‧「做得好」,就是商機,而不是「誰誰誰都在做」   「我看看哪家店賺錢,加盟一下」、「我先考察一下市場,看看商機在哪?」,   當你在說這些話時,就註定了你是一個跟風的人。   也許,跟風的人不會太失敗,但肯定不會很成功。   ‧膽小是成為有錢人的首要阻礙   有兩個項目,A項目和B項目,A項目有一萬個人做,B項目至今還沒有人做。   請問你做A項目,還是B項目?想做有錢人,就得做有錢人的行為,   ◎窮人存錢補貼富人   ‧窮得只剩一個金額龐大的存摺   有錢人用錢買時間,而窮人則是用時間換錢。   存

錢能讓存摺的數字不斷增加,但你知道嗎?省下大筆存款的人,最快變窮人。     ‧存錢是起點,不能是目的   人們愛存錢是為了尋找安全感,但錢存的時間拉得越長,貶值的風險就越高。   怎麼避免?有錢人會怎麼做?。   窮人花錢是純花錢,有錢人花錢是為了投資自己。   有錢人怎麼處理錢?跟你想的不一樣。   做有錢人該做的事,才會越來越有錢。 名人推薦   財經作家/小樂   惠譽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鄭惠方   作者簡介 沈誘冰   湖北棗陽人,畢業於雪梨大學,資深心理諮詢師、傑出的潛意識研究者,錢意識理論和實踐第一人。她23歲買車、27歲買房,全都靠自己打拚。學的是心理學,發現

這世上關於錢的所有行為,都跟潛意識有關。   著有《就這樣心想事成》、《錢意識》。   推薦序一 想有錢,得先具備有錢人的錢意識/小樂 推薦序二 讓心理不被金錢所支配/鄭惠方 作者序   有錢人怎麼處理錢?跟你想的不一樣 前言     做有錢人該做的事,才會越來越有錢 PART I 不會借錢,你永遠不會成為有錢人 01敢借,才能激發出賺錢的潛能 02越借越富,越富越借 03有錢人的身家一大半都因借而來的 04借錢見人心,還錢見人品! PART II 怎麼花錢?花在栽培自己的價值上 01花錢,得是一種變相的投資 02時間比任何東西都值錢 03錢花在刀口上秒變聰明錢 04

捨不得對自己好,也捨不得愛別人 PART III 跟風的人賺不了大錢 01誰做得好,對誰而言就是商機 02堅信自己是,或即將成為一個有錢人 03看似賠錢,實則賺錢 04有靈魂的成品才能賺錢 05沉住氣,是最基本的賺錢手段 06膽小是成為有錢人的首要阻礙 PART IV 窮人存錢補貼富人 01窮得只剩一個金額龐大的存摺 02有錢人總是一直在還錢 03存錢是起點,不能是目的   推薦序一 想有錢,得先具備有錢人的錢意識 財經作家/小樂   擁有財富是大多數人的願望(也包括我在內),但並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如願。也許有人會說:「我那麼努力、拚命的工作,為什麼就是沒辦法變成有錢人?」這很可

能是由於我們潛意識當中對於錢的意識並不正確,因此無法擁有財富,而這就是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初接觸《錢意識》的書稿,我就被它頗為另類的副標題所吸引:「借錢、花錢、存錢、賺錢,你最愛哪一件?不做哪一件?變有錢的人怎麼處理錢?跟你想的不一樣」,傳統的觀念告訴我們,先不要借錢,然後認真努力賺錢、存錢,最後才花錢。但作者卻認為,只有懂得借錢、花錢,才會盡可能想辦法賺錢,最後才存得到錢,甚至是不存錢繼續投資,用錢滾錢。   這樣的用錢思維方式看起來相當另類,但仔細研讀書中的內容,確實有幾分道理。就拿借錢這件事來說吧!長輩經常告誡我們不要隨便向人借錢,因為借錢要付利息,而且假如還不出錢的話,自

己的財產還可能被扣押。但是其實很多創業者或是投資家,往往都是靠借錢來賺取自己的第一桶金,例如巴菲特在早期是向親朋好友募集資金去投資,最後才在投資界闖出名聲,獲得股神的封號。   我所認識的幾位投資達人,他們敢在金融海嘯、股市低迷時刻重押,甚至抵押房產買股。這樣看似風險很高,實際上經過幾年後,卻為他們的財富帶來加乘的效果。   本書從有錢人與窮人對於錢的意識談起,透過作者親身的經歷與周遭人物的對話,來告訴讀者具有錢意識的重要性。我是價值投資的信奉者,而價值投資最重要的,並不是研讀什麼高深的金融理論,和複雜的套利技巧,而是投資人心中是否擁有開放的心胸,以及與眾不同的思維能力,就如巴菲特的長期合

夥人查理‧蒙格所言:「如果波克夏(按:巴菲特旗下的公司)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那主要是因為巴菲特和我非常善於打破自己最愛的觀念。哪一年你不曾打破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你這一年就白過了。」   跟本書作者的信念相同,如果你想成為有錢人,那你打從心底就要具備有錢人的錢意識,勇於打破自己過往的成見!在此謹向諸君推薦本書。 推薦序二 讓心理不被金錢所支配 惠譽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鄭惠方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在現今的社會中,金錢的用途越來越廣,許多東西都可以用金錢來交換取得,再加上近年來經濟環境不佳,人們受金錢制約的程度也越來越高。   本書的作者為心理諮詢師,從潛意識

的角度分析富人與一般人關於金錢的行為差異,並探討一個人應該如何以正確的心態,走上成為有錢人之路。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有機會與高資產人士或成功企業家近距離的接觸,的確可以發現,他們看待金錢的角度與一般人有些不同。不同的想法,就創造出不同的結果。他們較敢於借錢,取得事業發展所需的資源;他們更不吝於花錢,因為現在的投資是為了創造長期的回報;他們不為賺錢而工作,追求的是自我實現,創造出一番自我的事業;他們不將存錢視為優先考量,因為有其他更有效的資金運用方式。   書中所述之許多建議及觀念,其實都可以在成功的企業家身上看到,雖然或許不見得適合照本宣科,直接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但是察覺並處理好自己與金

錢的關係,讓心理不被金錢所支配,並珍惜每一天,財富便隨之而來。   (本文作者為惠譽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同時為「艾蜜莉會計師的異想世界」版主,並受邀為瑞士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南山人壽等金融機構對高資產客戶及理財專員演講。) 序   有錢人怎麼處理錢?跟你想的不一樣   我叫沈誘冰,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沒有過高的學歷,也沒有特殊的天賦,唯一讓我可以津津樂道的,是我懂得潛意識,而且我了解它的強大力量,並懂得如何將它運用在我的生活中,為我的每一個夢想服務,讓我慢慢躋身於有錢人的行列。   我獲得的第一份工作,是某廠的大區(按:根據地理位置對中國行政區域的劃分,共有六大地區

)經理。這個職位不只是好聽,而且相當賺錢。我不得不說,這與我之前醉心於潛意識有著緊密關係。在工作之餘,我一直沒有間斷對潛意識的研究,靠此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了很多朋友走出了生活的陰霾,消除了他們很多心理上的包袱,我也被人莫名其妙的冠上了「心理導師」的頭銜。   一路走到現在,我的年薪呈現了不可思議的飛躍。然而,我從不將此歸功於運氣好,或者我的能力有多強。我認為自己在看待某些問題時,思維方式稍微有些與眾不同,正是這麼一點小小的不同,讓我在現實生活中摘得了「思想決定命運」的善果。   我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因此有許多質疑聲圍繞著我,但這並不能打斷我堅持做自己的決心。我的親人和朋友評價我的人生是

「一場不可思議的冒險」,因為我老是去嘗試一些看上去「不安全」的事情。但他們看到的只是某種表象,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從來不會懷疑自己正篤定在做的事情,且把每一次考驗當作禮物,收藏在人生的旅途中。   今年,我看了一本名人寫的書,他在書裡面談了一個自己的觀點:「一個人在30歲前,是不可能靠自己獨自買房、買車的。」我相信很多朋友會贊同這個觀點,包括上學時期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可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在我23歲的那年,我拿著自己所有的積蓄,買了我人生的第一輛車─—金龜車,雖然不是很貴的車,卻是我19歲那年偶然在機場見到它第一面後,就一直垂涎欲滴的車。緊接著我在27歲的那年,靠個人能力獨自買了

一間房子,而且是價格不菲的海景房。在2016年9月,我迎來了自己30歲的生日。為此,我想告訴所有質疑過自己能力的年輕人,只要懂得將有錢人的思維裝進大腦裡,30歲前,你絕對可以實現靠自己買房、買車的夢想。   你可能會說:「我認為只有那些類似馬雲的商界鉅子,才有資格教我們如何成為有錢人。」   腦子裡有錢與口袋裡有錢   但我想對你說:「老師和科學家的區別是什麼?在擁有相同的知識理論的前提下,老師更懂得如何把知識進行有效的傳播,而科學家多數更懂得對知識的運用。我曾經聽過幾次有錢人的演講,整場演講下來,我都有一種相同的感覺,我認為他們並沒有把如何讓自己越來越強大的核心思想說出來,也沒有給聽眾

實質性的建議。在我看來,有錢人的演講更像是一場充滿雞湯味的真人秀。雖然我離那種富甲一方的程度還相差甚遠,但我更懂得把隱藏在有錢人背後的祕密說出來,告訴你為什麼有的人窮,而有的人富。」   你可能又會問:「妳算是有錢人嗎?真正的有錢人,是口袋裡有很多錢、是提款卡裡有很多錢,妳是這樣的人嗎?」   我想對你說:「算,我當然算是有錢人!但你說的可不一定是真的有錢人,真正的有錢人主要是腦子裡裝滿錢,而不僅是口袋裡有錢。口袋裡有錢的人,可能是個『富二代』、可能是個買樂透中大獎的人、可能是個暴發戶……但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有錢人。」   你可能會反駁:「腦子裡有錢有什麼用?我可是天天在想錢,也沒看到錢

在哪裡,買東西付款時總不能拿腦袋刷吧!」   我想說的是:「你這只是在想錢,而不是確信自己會很有錢;你這只是把金銀財寶和鈔票的影像放在自己心裡,想的並不是影像背後的觀念。」   你可能會追問:「背後的觀念?什麼觀念?」   我的回答是:「無論什麼時候,失敗或是成功,有錢花或負債累累,我都會很堅定的認為自己是一個有錢人,且絲毫不會懷疑。這就是我的觀念。當這個觀念像木釘一樣釘進了自己的大腦裡,那麼離你在現實中的財富就不會太遙遠了。這個觀念也是成為有錢人必備的一條信念,而且沒有第二條。」   你可能會好奇:「如何讓這個觀念像釘子一樣被釘在自己的大腦裡呢?難不成每天像唸經一樣去唸,唸個一千遍、一萬

遍嗎?」   如果你真這麼做了,我將替你感到高興,比起那些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有錢人的人來說,你已經開始向有錢人的隊伍邁進了。   財富積累到多少才能稱之為有錢人?月薪或者年薪達到多少才算是有錢人?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小時候年薪人民幣5萬元(本書之後提到的幣別,均為人民幣,人民幣與臺幣換算的匯率約為4.54:1)的人是有錢人;如今年薪10萬元的人會認為年薪百萬元的人是有錢人;年薪百萬元的人在「先掙它一億」沒有實現前,會覺得財產上億元的人才算是有錢人……。   我的態度:我就是有錢人。我可以將我大部分的夢想變成現實,而這些夢想可以帶給我源源不絕的財富,雖然在別人看來,我賺錢是如此輕而

易舉。   沒有人不喜歡錢,沒有人會嫌棄自己錢多。即使是你看見的那些常常捐錢的慈善家,他們也不例外,但他們更加享受,把「自己賺錢」這件事變得有意義,所以他們也很享受,把自己創造的豐厚財富回饋給社會的感覺。   我喜歡錢,也在為成為更有錢的人奮鬥。「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大多數人的耳朵早就被這句話磨出了繭子,但總是很少人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過上物質充裕的生活。很多人也買過無數的勵志書籍,讀過無數的心靈雞湯文,看過無數的名人自傳……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好像被打了強心針一樣,甚至會產生幻覺,認為書中描寫的正是自己的明天。   然而過不了幾天,你又會被自己消極的心態打回原形,繼續讓渾

渾噩噩的精神因子流淌在自身的血液裡,每天歪著身子坐著,對著手機或者電腦上下翻看無聊的新聞,除了眼珠子和手指在動,其他部位一動也不動,活像個僵屍,一點也不知道反思為何要在網路遊戲、名人微博和「網紅」直播中,浪費自己美好的光陰。也就是說,你活著的意義就是幫那些外表光鮮的偶像們洗版按讚,或者翻看商界鉅子們的經典語錄,然後不斷質疑自己,甚至根本看不到自己有什麼能力。   這樣的你,人生價值在哪?你有關注過自己的內心嗎?有發自內心的好好看過自己嗎?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點。同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人的意識放錯了焦點,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觀察自身的弱項,更可笑的

是,還非常愛用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長久下去,你理所當然會認為自己很沒用、很差勁。所以會感到自卑,別人也會感受到你沒有自信。請問,這樣的你,怎麼可能讓別人仰望你、怎麼可能心想事成,又怎麼可能成為有錢人?   一說到怎樣成為有錢人,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投資理財」這四個字。很多人閱讀投資理財類的書籍,就是為了讓自己可以少走彎路,輕鬆賺大錢。之前,我也看過一些投資理財的書籍,內容大都過於嚴肅、專業,言語也過於老成。我認為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根本談不上什麼借鑑。   培養你最簡單的有錢人思維   所以,我下決心要寫一本年輕人也能夠輕鬆駕馭的「理財書」。當然,這本書主要談的不是理財,而是人

的思維和認知。這是一本讓你擁有有錢人的心理,以及培養你最原始、最簡單的有錢人思維的「勵志書」。   心理學不僅是用來治療心理疾病的,懂得心理學的人,會讓一個人在成為有錢人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而被我們很多人忽略掉的潛意識,正悄悄主宰著我們的財富命運。實際上,這正是本書與別本書不同的地方,它的目的是讓你儘快變成真正的有錢人。   在這個世界上,關於錢的所有行為,離不開四個詞:借錢、花錢、賺錢和存錢。而你可能從來不知道的是,在有錢人的心裡,他們對這四個詞傳遞出來的訊息是另外一種領會。在看此書的過程中,你可以對照自己的想法,發現和反思自己與有錢人的不同。希望透過我的分享,可以幫你扭轉自己的固有觀

念,開啟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盡快實現成為有錢人這個目標。 存錢是起點,不能是目的 很多人愛存錢,第一,看中的是安全;第二,看中的是利息。我不愛存錢,第一,利息太低,對我沒有誘惑力;第二,社會總是在發展,銀行裡的錢總是不斷貶值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感嘆:「放在十年前,那可是一筆大錢。」 是啊,三十年前,1元可以買一箱雞蛋,而今天呢,1元連一顆雞蛋都買不到了。若把三十年前的1元存到今天拿出來使用,你會痛恨自己當初太愚昧、不夠有遠見,還是會痛恨社會發展太快、物價漲得太快呢?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80歲的老太太存了一輩子的錢,總共存了三十多萬元。2012年,她在臨終前囑咐親人把這筆錢拿出來,

想給自己的孫子在上海買間房子,囑咐完便去了極樂世界。隨後,記者在採訪老太太的親屬時得知,在1980年代,老人家手裡就存了五萬多元。那時的五萬元,在上海買間房子還是可以的,而現在這個錢在上海連買個洗手間都不夠了。 只會存錢,只能換來貶值的生活 當你在感嘆物價飛漲時,有沒有想過,手裡的錢正在一天天貶值呢?你若是有了「手裡的錢正在一天天貶值」這樣的認知以後,還會去存錢嗎? 有人說:「避免手裡的錢貶值的唯一辦法,就是在當下花掉它。」這句話是我在上高中時看到的,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那時的我花錢如流水,看見了這句話,心裡瞬間得到了些許安慰。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我當時還不具備分辨的能力。現在回過頭去想這句話

,覺得這句話說得太對了。但是,我想再補充一下:「避免手裡的錢貶值的唯一辦法,就是在當下花掉它,把它轉化成手中的商品(黃金條塊也好過現金存款)。」 小時候,每年春節都要去奶奶家拜年。1990年代,我可以從奶奶那裡得到50元的壓歲錢。那時,我對金錢雖有些懵懂,但也知道50元可以買好多東西。例如,可以買好多本小人書(按:連環畫本);可以買7到8個小書包;可以買幾十包巧克力。可是我的壓歲錢,卻被我媽以「小孩子不懂得怎麼花錢」為由給存了起來。上高中時,再去奶奶家拜年,依然可以拿到50元的壓歲錢。可是那時,50元只夠買3本正版書,或非名牌的書包1個,或幾包巧克力。

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

為了解決月薪五萬可以貸款多少的問題,作者藤田孝典 這樣論述:

3600萬日本年輕人的困境,即將成為臺灣社會的最大問題! 《下流老人》作者、第一線社會工作者藤田孝典, 以親身接觸並協助的真實案例,揭開貧困世代身處的嚴酷困境。 《商業周刊》第1517期書摘報導     貧困世代是由主要勞動年齡層的年輕人所組成,並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若是沒有社會或家庭協助,他們就只能被迫接受貧困,不得翻身。   本書以作者在第一線所接觸的真實案例,揭露貧困世代所面臨的悲慘現況。你能想像總財產只剩13日圓的21歲男性,為了找工作竟然餐風露宿地步行了85公里嗎?或者是3年以來,每天的餐費就只有260日圓的生活嗎?除此之外,也有在黑心企業工作,每天凌晨4點才能下班,月加班超

過200小時,卻沒有補休或加班費,最後罹患憂鬱症無法工作的年輕男性;夢想獨立生活的新鮮人即便每天努力工作,最後還是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只有一.五坪大的非法租屋裡頭……這些都不是特殊案例,而是作者在日本NPO社會扶助機構的每日見聞。在某方面來說,貧困世代的未來,將比現在的下流老人更為悲慘!   貧困世代為何陷入困境?   大人們對年輕人的五大偏見: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年輕人都有家人幫忙、年輕人都健康且充滿活力、「以前還要更辛苦」的時代錯誤概念、「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過時想法,緊緊壓迫年輕世代。   臺灣申請學貸人數逼近百萬,其中3.3萬人申請緩繳。勞動環境的惡化讓年輕人無法以

一己之力扭轉困境,原本為了拓展未來的高等教育反而成了束縛。   政府、社福制度也認為年輕人不需要支援,讓他們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   低薪、長工時的窮忙情況讓年輕人不敢冒風險離開老家獨立生活,對未來的不安更讓他們無力結婚生子。   雇用制度的激烈變化、過時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構造的扭曲、勞工價值大幅降低……這些交錯的社會現象正代表了年輕人的困境。   你是貧困世代嗎?   還沒畢業即因就學貸款而負債   時常免費加班,無論多認真工作還是窮忙   有錢不敢花,為了老年生活只能一味儲蓄   覺得未來無望,只能追求小確幸   薪水無法負擔房租及房貸,無法脫離老家獨立生活   無法想像自己的

將來,沒時間也沒力氣思考長期目標及職涯規劃   若是不改變社會構造,貧困世代絕無法獲救   貧困世代是政策及社會體系在特意之下創造出來的結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年輕人所處的狀況究竟有多麼惡劣,並採取改善的行動。若能讓社會了解年輕人的痛苦,也能夠跟著改變社會構造或制度政策。   改變社會構造的提案:新工會的參與及工會活動的復權、導入獎學金制度與提高富裕層的課稅、連結兒童貧困對策、導入房租補助制度與充實住宅政策…… 專業推薦   方孝鼎、林柏儀、苗博雅、孫友聯、張烽益、彭懷真、   黃益中、邱俊榮、詹仁雄、詹宏志、詹益鑑   各界人士專業推薦   繼《下流老人》後《貧困世代》再次證

明:青年的不幸,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這就是有權有勢者不願承認、主流媒體鮮少關注的真相!──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新世代的貧困,並非是個人能力問題或經濟環境必然,而是資本與政府共謀剝削壓榨的結果。《貧困世代》揭露了日本當代階級社會的現實,也醞釀著採取行動終結它的新世代。──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當草莓族的罵名無情的加諸在年輕人身上,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反省,社會是如何殘酷的關起年輕世代的希望之窗。──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   有錢人沒有理解窮人的憤怒,就是一個朝代的滅亡。貧困自終都是比較的問題,網路改變了一切,人類扮

演著上帝角色,力有未逮,不分國家,開啟了史上最大的貧困時代。──詹仁雄(製作人)   工業化時代已到尾聲、嬰兒潮世代屆退之際,如何創造新生代的學習、工作、居住選擇權,將是世界各國同樣面對的議題。日本現況不僅值得警惕,更讓我們深思產業轉型與社會工程的重要性。──詹益鑑(Fitmily體適家運動科技創辦人)   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邱俊榮(台灣經研院副院長、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詹宏志(作家) 作者簡介 藤田孝典   1982年生。NPO法人HOTTO P

LUS代表理事。聖學院大學人類福利學系客座副教授。反窮困網絡埼玉代表。黑心企業對策計畫共同代表。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審議會特別部會委員(2013年度)。著有《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等書。 譯者簡介 賴芯葳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自由譯者。 前言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下流老人》的讀者層/貧困世代猶如監獄囚犯/年輕人悲劇的誕生 第一章    被社會傷害的年輕人=弱者 在營養失調狀態下前來求救/案例一:全財產只剩十三日圓,在外流浪的伊藤先生(二十一歲男性)/案例二:接受生活保護的加藤小姐(三十四歲女性)/網路的無情批判/生活保護訴訟/案例三:因黑

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的富田先生(二十七歲男性)/迅速擊垮年輕人的雇用環境/案例四:居住在「非法租屋」的中野先生(二十四歲男性)/無法支付契約更新費……/充滿異臭的狹小空間/案例五:在夜間定時制高中上學的林同學(十七歲女性)/「好想快點滿十八歲,因為可以在酒店打工。」/從五個案例中了解的問題/「貧困世代」與「下流老人」/能存錢就算不錯了/生產與養育小孩簡直是「奢侈」 第二章    大人不了解的貧困悲劇 實在過於「痛苦」/社會工作的實況/關於年輕人的五大偏見1.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的神話(勞動萬能說)/大人們製造出年輕人的「困苦」/2.家人會幫忙的神話(家庭扶養說)/成為被家庭壓榨的對象/3.健康

且充滿活力的神話(青年健康說)/4.「以前還要更辛苦」這種時代錯誤的神話/出生就決定了命運/5.「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神話(努力至上主義說)/無法全心投入的工作/認為年輕人不需要支援的政府/社會福利也認為不需援助年輕人/支援對策也應該伴隨著金錢補助對策/讓金錢補助不侷限於「特定的存在」/專欄一 給予「十八歲投票權」正面肯定! 第三章    無法學習的悲劇:黑心打工與獎學金問題 黑心打工的出現/「小心我殺了你」/三天都住在公司/權力關係的改變/即使是東大也一樣/為了脫離黑心打工/延遲償還獎學金者已超過了三十三萬人/惡化兒童貧困/學費高漲與國立、私立的差距/父母無法協助/日本無法栽培

年輕人/專欄二 為了奧運的人才培養與教育 第四章    無法居住的悲劇:貧困世代的住宅問題 缺乏討論的住宅政策/住宅是最重要的福利制度/在家庭中隱藏著貧困/「住宅政策提案、檢討委員會調查」所帶來的衝擊/四人中有一位曾當過遊民/監獄的誕生/過去日本優秀的住宅政策/住宅商品化/為了防止自殺及解決少子化問題/低房租住宅越多的國家,家庭組成率越高/專欄三 滑雪巴士車禍所浮現的社會問題:年輕人與高齡者的貧困交接點 第五章    若是不改變社會構造,貧困世代絕無法獲救 最要注重的就是評估!/親身接觸年輕人的重要性/了解社會構造及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個別了解年輕人/不投資人才的少見國家/不投資人才的少見

國家/「有未來的年輕人」/就業輔導延續貧困/提案一:新工會的參與及工會活動的復權/ 「沉睡的獅子」/今後的工會/提案二:導入獎學金制度與提高富裕層的課稅/ 財源是「不取,才會沒有」/提案三:連結兒童貧困對策/提案四:導入房租補助制度與充實住宅政策,抑止貧窮/提案五:提倡貧困世代學習激進民主政治/結論:為了消除貧困世代/專欄四 不期待工會的年輕人與不知道工會的年輕人 結語/參考文獻 作者序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   年輕人的生活環境正急速惡化中。   非正職員工的比例增加,黑心打工、黑心企業,延遲償還的獎學金 、國民年金及國民健康保險,與父母同居,高自殺率,少子化等,這些不

斷交錯的社會現象,正代表了他們目前所身處的困境。   歷史上應該不曾出現過在各方面將他們逼到如此境地的社會吧。支撐日本未來的年輕人們竟然無法過著理想的自由生活,只能痛苦地掙扎。   一九九○年泡沫經濟崩壞之後,經歷就業冰河期的年輕人曾被稱為「失落世代」(lost generation)。他們是受到景氣左右無法自行選擇未來,且失去日本舊有的雇用保障 ,因而受到社會注目的世代。但在這之後,不安定的勞資雇用環境更是不斷惡化。   現在的年輕人們並不像是失落世代那樣,只是陷入暫時難以就業或短期困苦狀態。他們因為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陷入了一輩子貧困的困境。   年輕人若是沒有政策或環境的支援,就

越來越難脫離窮忙族(Working Poor)。   在此我想告訴各位,現在的年輕人並非僅面對暫時性的困苦,而是在那之後還必須持續面對生活各種困難及貧窮的世代。他們已經無法以一己之力扭轉困境,甚至還被日本社會強迫接受貧困,是日本史上難得一見,相當特別的世代。   於是我將他們這個世代稱呼為「貧困世代」(Poor Generation),並想於此書中探討年輕人的貧困現象。   貧困世代是「以主要勞動年齡層的年輕人為中心所形成,並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大約是十多歲至三十多歲(十五至三十九歲),本書中所稱呼的「年輕人」正是這個世代的人,而其中也包含了我自己。   我們這些貧困世代受到社會制度

的壓迫,光憑一己之力實在難以得到理想的生活,只能拼命掙扎。若是沒有適切的社會支援,就會有越來越大量的人一輩子都無法擺脫貧窮。   從以前社會就不斷出現與年輕人相關的議論。而這本書的主題便是希望藉由再次定義這個世代的機會來將問題攤開在陽光下,並從各個角度了解他們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下流老人》的讀者層   我於日本二○一五年出版了《下流老人 即使月薪五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如果出版)。於書中我將「過著及有可能過著相當於生活保護基準生活的高齡者」定義為下流老人,探討了高齡者的貧困現象。還受到二○一五年流行語大賞的提名,此社會問題更被認為是一種獨特觀點,直到現在都受到相當熱烈

的反響。   書中探討高齡者的貧困及階級差距,並順利讓社會大眾了解此種現象。但在我撰寫《下流老人》時,也再次確認了,那些未來將進入高齡期的年輕人其實正被迫過著比現在的高齡者還要痛苦的生活。我寫出這種話並非是為了要威脅,而是為了警惕大眾,提出那些今後很有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未來預測」。   其實有許多《下流老人》的讀者都反應:「我們老後應該會更悲慘吧。」、「現在的高齡者都這麼痛苦了,我們究竟該如何是好……」。《下流老人》的讀者之中,有相當多數都是現正工作的年輕世代。   現在的時代已經讓這些年輕世代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環境時,不禁對未來感到惶惶不安。他們會感到不安也是無可厚非,現在的社會讓

他們有如此想法也是理所當然的。反過來說,這個時代已經很難讓人不懷抱著不安生活了。   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在雇用職員上有著一定的空間,更有著某種制式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年輕人們,特別是男性正職員工只要維持一定的工作方式,就能享受一定的生活,過去也曾被稱為「總一億人中堅社會」。由於是年功序列的資金體系,只要在年輕時與上司一起努力打拚,在約五十歲時就能升到一定的職位。這也能說是確立了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體制。   即使不用那麼辛苦,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即使一輩子都當個普通員工,也能過著有一定水準的生活。在工作時,大部分人都會結婚,受到專職主婦或以兼職支持家計的女性、雙親、社區鄰居支持,過

著足以養育小孩的幸福生活。這不僅是受到普遍認知的「家庭模範」,實際上大多數的人也都過著類似的生活。   可是,這種「家庭模範」卻急遽崩壞了。   現在由於雇用環境的劇烈變化,年輕人們就算想要一輩子只當個普通員工也無法輕易如願,就連想一直當專職主婦也相當困難。實際上,非正職員工增加及黑心企業的崛起,更是大大地衝擊了社會。年輕人被迫參與企業的底層勞動,卻沒有年功序列制的薪水或令人安心的保障,最後只能身心受創地離開工作。無法繼續工作到六十歲退休的情況也不少見。   也就是說,無法普通地一路工作到退休。   即使長期雇用的工作機會減少了,被迫離職或是因故無法工作的年輕人卻被貼上「不努力」的標籤

,有些人甚至連生活都出現了問題。最可怕的是日本社會卻不願意幫助他們。   也就是說,若是社會構造或是勞動環境不改變,年輕人即使像以前的人一樣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相當容易就陷入窮困。他們已經成為了「社會弱勢」,於是我才會稱呼他們為「貧困世代」。   貧困世代猶如監獄囚犯   即使貧困世代已是社會弱勢,但針對貧困世代的救濟或援助方式卻還是相當匱乏。就社會福利來說,還是與過去一樣以高齡者、殘障、兒童、單親家庭為主。非正職員工或黑心企業的受害者,或是被勞動市場排除在外的人們根本沒有容身之處。   社會福利的匱乏不僅是相當顯著的現象,更產生了嶄新的社會問題。社會福利的相關工作者雖然也多少察覺了現代

年輕人的痛苦及困境,但是到現在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協助他們。   比方說因憂鬱症而辭職離開黑心企業的年輕人。他因此繭居於家中,難以找到下一份工作,更將因此產生的壓力發洩在家人身上,最後甚至演變成家庭暴力。從新聞報導上也曾看到繭居族殺傷雙親的悲劇。   社工或行政人員收到申請,前往需要介護保險的高齡者家中訪問,卻發現年輕人不得不依靠家人生活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我自己便親身感受到,目前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若是失去了父母的年金或資源就難以生活。   我在本書中想提出的議題便是:「社會大眾對年輕人們的態度是否仍與高度經濟成長期時毫無二異?」   到了現在,社會大眾仍時常對年輕人說:「年輕就是要多吃苦」、

「年輕時候只要辛苦一點,之後就會輕鬆了」等像是經驗談般的訓斥或鼓勵。過去或許的確是如此,薪水不僅逐步上升,也會正常給予獎金,工作即使辛苦卻也會讓人願意繼續咬牙努力。或許對他們來說,傷害家人的繭居年輕人就等同於無可救藥的懶惰存在。   但是,用這種想法看待現代的年輕人真的好嗎?   就我看來,於現代日本社會體系中痛苦掙扎的年輕人們,就像是「無法從監獄逃脫的犯人」一般。不知不覺中,甚至是一出生就注定了「貧困」。他們受到創造出這困境的社會結構擺佈,讓人相當痛心。   社會體系在無聲無息中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強迫他們在狹小監獄中過著「受限的生活」。而且他們的監獄生活甚至無法接收如《規訓與懲罰-監獄

的誕生》(米歇爾•福柯,桂冠出版社)所描寫的訓練及教育。於困境中掙扎的囚犯即將面臨的便是「下流老人」的生活。   或許各位會認為我太危言聳聽,但現在已經到了必須多加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狀況,並開始積極討論該如何處理才好的時候了。   而在討論這個議題之時,並非只是以貧困世代的部份現況,而是要以綜合且複合式的觀點來了解他們。因此,本書並不只是從勞資雇用關係或社會學的觀點切入,更請居住、教育政策、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專家協助,針對過去偏狹的年輕者議題提出嶄新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若是不立即協助這些年輕人們,他們將來將會成為「下流老人」,這也代表低年金、低所得狀態的高齡者將會大幅增加。毫無止境

似地不斷增長的社會保險費將會比現在更受到世人關注,或許還會成為攻擊對象。負擔社會保險費的工作族群減少的現象也將漸趨明顯,最後甚至可能出現讓社會相互支持的福利系統難以維持的結果。   若是本書能多少傳達貧困世代所處的部份狀況,並綜合地考察必須的政策,成功負擔起吸引社會大眾重視的使命,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年輕人悲劇的誕生   綜合以上,在第一章我首先想先舉出實例,讓各位了解年輕人目前所處的狀況。急速成為社會弱者的他們究竟有著什麼想法,居住在怎麼樣的生活環境之中,又為什麼會難以生活?首先,就請各位傾聽年輕人真實的聲音吧。   第二章則是以社會福利的觀點來探討黑心打工、黑心企業,長時間加

班,過勞死這些現象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背景。同時,我也整理出為何年輕人沒受能到社會援助,我們對年輕人的想法或觀點,以及常見的批評。提出世人對年輕人的五大偏見為何有誤,並再次強調年輕人所處的貧困狀況是「大人們無法了解的悲劇」。   第三章則是以「年輕人無法學習的悲劇」為主題,提出黑心打工及獎學金等問題。由於大學等高等教育的學費日漸高漲,年輕人逐漸開始猶豫是否要繼續接受教育。另外,日本主流的獎學金大多是會要求償還並收取利息的「貸款」,他們也難以負擔這份債務。有許多學生根本無法專心讀書,只能日夜拚命打工。由於家境貧困,在教育上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最後只能選擇低薪或不穩定的工作,造成了難以翻身的貧困

階級複製。   第四章為「年輕人難以居住的悲劇」。受到約聘或低薪等勞資關係折磨的年輕人由於難以負擔房租,無法獨立生活。也因此,無法搬離老家獨立的年輕人大幅增加,他們絕非想一直待在老家,更不想一直寄生在父母的庇蔭之下。而對於不想繭居的年輕人而言,沒有別的居住或生活方式得以選擇的「居住悲劇」正困擾著他們。   第五章則是綜合了前面所探討的各種悲劇,探討社會究竟該如何協助年輕人。不僅分析社會福利政策是如何無視年輕人的貧困狀態,並提出建言舉出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或是需要以怎麼樣的觀點來協助他們。   本書所主張的要點正是以各種不同方向來探討至今從未被世人重視的「年輕人悲劇」。日本社會更應該

盡快建立幫助他們的各種手段。   每個年輕人都背負著一樣的悲劇,即使是現在尚未感受到這份困境的年輕人,也都處於隨時會踏入悲劇的狀態。每個人身邊都充滿了無數的陷阱,生活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陷入窮困。要正視這一點的確相當可怕,更讓人不禁想逃避。但是現今已經發展到世人無法再視而不見,非得面對現實的地步了。   希望日本社會的嶄新問題「貧困世代的悲劇」,能比「下流老人」這個議題吸引更多人重視。 因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的富田先生(二十七歲男性) 富田先生(假名)的哥哥在高中畢業後就在名古屋附近開始工作,因為數年未見,現在富田先生也不知道哥哥的生活狀況。富田先生則在高中畢業後從老家山梨縣來到東京,開

始在東京都內的居酒屋工作。因為從年幼時期就非常喜歡美食與料理,將來打算從事與料理相關的工作。雙親都已經退休,依靠著務農與年金過活。 富田先生來到東京後居住在公司宿舍,於資深同事與上司的指導下,在廚房負責烹煮居酒屋料理的工作。這家公司在都內擁有多間分店,三年之中富田先生在和食居酒屋、義大利料理居酒屋、多國料理店等不同分店中轉調。 「無論被調到哪一間店,我都非常拚命地工作。從開始準備食材的中午左右就去上班,一直工作到隔天早上凌晨四點左右。一開始雖然覺得很辛苦,但習慣後也勉強過得去,因為很想被上司認可,一直以來都非常努力。」 由於居酒屋的客人大都是在傍晚左右才會前來光臨,主要營業時間都在晚上,而富田

先生等工作人員則是會一路忙到隔天凌晨。不只是工作到凌晨,有時甚至還會連續忙到隔天的晚上。要是到了每年年底的旺季,甚至有時還會被要求一週完全不得休息。 富田先生每天大約都在中午上班,在那之後就毫無休息時間,一直忙到凌晨四點過後才結束工作。回到家大約都是凌晨五點之後,每天都只能稍微瞇一下眼,就又到了上班時間。要是隔天準備食材需要較多時間,甚至也會直接住在店裡。 「店裡總是以最少人數……說穿了就是人手不足的狀態下運轉。雖然我是正職員工,但打工人員總是一下子就辭職,負擔就落到我與其他幾位同事身上,大部分的人都會撐不下去,幾年後就辭職了。雖然我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這種工作誰做得下去,但那時候我卻連思考這種

事的心力都沒有。每天為了生活只能拚命工作…… 要是稍微抱怨一下,待遇也不可能因此變好,反而會被上司責罵:『要是受不了就辭職』、『還有很多人想要工作,能取代你的人多得很。』畢竟我住在公司宿舍,實在沒辦法辭職,老實說,要是沒錢根本也沒辦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