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綠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景觀綠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鳳春寫的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和張育森,吳俊偉,雷家芸的 健康園藝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景觀系 韓可宗所指導 孔佩柔的 聲景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影響的量化實證研究:系統性文獻回顧 (2021),提出景觀綠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聲環境、視聽覺、聯覺、情緒、心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曾憲嫻所指導 劉倍維的 以步行視角探討臺南巷弄空間綠化感受度之研究─以枋溪周邊地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空間型構法則、巷弄視覺景觀、視域分析方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景觀綠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景觀綠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為了解決景觀綠化的問題,作者詹鳳春 這樣論述:

台灣專業女樹木醫師 多年實務經驗的樹木養護之書 首度完善講述台灣行道樹的溯源,發展與維護, 以及如何保育修護、環境氣候等重重因素交疊之下, 所造成的當前所需著眼的重點問題 樹木醫師的樹語錄— 「有時你挖開土壤,看到兩棵樹在地面上好像互不相干,但根系之間可以靠著一種特殊的菌根,傳遞水分和養分。」 「當你碰觸到葉的表面,它們都會感覺得到,植物也喜歡有人偶爾去摸摸它,和它說話,會刺激它們分泌激素,因而長得更好。」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眼底城事 彭文惠/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

教授 蔡思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 謝俊民/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副教授 ——愛樹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首度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種種的問題,不單單只是介紹行道樹種名稱或者樹病症狀。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文史與實用兼具的科普書籍。」摘自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專文推薦 ▲跨越時空的台灣行道樹追溯紀行 爬梳中國、日本、台灣三地的行道樹歷史,再敘述歐美行道樹安排概念如何輸入至東方,並間接薰染了台灣的道路景觀。 ▲致力於「適地適木」,注重風土照護 都市行道樹栽植不同於自然地生長的樹木,須注意都市微氣候、

土壤、日照、風等環境因子,才種下合適的樹種,而非一窩蜂只為了方便或觀賞,種植流行樹種。 ▲豐富動人的老樹醫案,以自然治療法細心照顧 雲林罹患樹癌的大樟樹、飽受簇葉病侵襲的阿里山染井吉野櫻、大溪受困於小蠹蟲、白蟻的八十歲楓香等,傳遞重視生態環境,不濫用農藥的概念,借用大自然之力或疏導方式來照護病樹。 樹木是宇宙的軸線,連結天與地,也是神的通道 那麼,和我們近距離相處的行道樹呢,是否曾經好好被注視? 何謂行道樹?指的是道路旁、水岸邊或堤防,為了區別土地界線,條列種植,並以同一樹種、同樣型態等間隔植栽的喬木群,多數是用來提供道路空間舒適與提升景觀綠化率。近年來因暖化, 還具備道路降溫及吸收二氧

化碳等效益機能。 近代台灣行道樹的思想發展,始於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的導入。在此處,由行道樹的歷史娓娓訴來,並將與台灣行道樹展開脈絡最相關的兩地——中國、日本,一起串連細數從頭,其中又有歐美的都市計畫概念交替浸染,深深影響了台灣道路的規畫與風貌——受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風潮薰陶,西風東漸,台灣也隨之引進「公園道」這一項道路策畫的概念,像是在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北路等路段,即可見到效仿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林蔭大道;其他還有如擁有「東方小巴黎」美名的東三線,即為今日台北市的中山南路。有成功就有失敗的道路計畫,都為台灣帶來了不同的樹木栽植啟發與參考。 本書更密切探詢行道樹的生存與抉擇,這同樣是

當前行道樹的核心議題,其中牽涉到的是樹種挑選與景觀安排,若能扣合適地適木的原則,亦即理解環境後再選擇如何栽種,則可以更妥貼照顧好每一棵樹。樹無法自由來去搬遷己身,因此土壤、日照與風量等風土環境要素缺一不可;隨著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維護與管理更是為了確保綠化系統的完整與永續傳遞,此間每一處環節皆關乎著被種下土地裡的每一棵樹能否安穩居住,並且好好地生長,成為百年大樹、千年巨木。 作者以冷靜且慈悲的溫柔筆觸,從生長空間、種植問題與對策、根系伸展、景觀問題、植栽設計到修剪技巧,搭配具體的治療案例,全面性梳理與詮釋台灣行道樹,並懷著崇敬謙卑的心,靜靜聆聽來自樹木的聲音,感受自然回應與我們的巨大力量。

=案例摘錄= 百歲老樟樹得癌——褐根病 雲林虎尾的百歲樟樹,宛如地方守護神。近年被發現葉片枯黃,初判患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是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 此病對樹木極具威脅,當病菌入侵根部組織後,會造成木材組織腐朽,漸而無法吸收土壤中養水分。在台灣,主流是採用土壤薰蒸藥劑診治, 一般成效極低,挽救也機率也並非百分百。 當樹冠枯損時根系早已腐爛、發臭,即使使用任何藥劑也難於恢復原本樹木健全性。只能藉由土壤消毒,清除土壤內的病菌不再蔓延感染至其他樹木是為「預防」手法, 而非「治療」。站在土壤生態學的立場,當土壤消毒而失去了所有土壤生物,頓時成為死土。 老楓香與小蠹蟲 大楓香位於大溪大艽芎古道入

口邊坡處的,近八十歲高齡。 這幾年生長得並不旺盛,擔心因在邊坡重心不穩而傾倒損壞建物。大楓香根系緊抓邊坡土壤,其蔓延的面積,在在感受巨大生命力。 究竟大楓香為何而衰弱呢?考慮安全是必須伐除。但若可以確保安全性也是有其他治療選擇。 第一關卡為樹木外科,清除腐朽部位,再以人工樹皮美化。當進行清除樹幹腐朽部位,接連出現的小蠹蟲、白蟻等不斷登場。由於經過多年,腐朽面積超出預期,間接影響樹體的物理支持力。每當清創面積不斷擴大,感受樹體的苦痛同時也更為憂心。治療團隊協助大楓香根系伸展,將腐朽化為根系是一大挑戰。配合樹冠修剪減輕樹體重量,經過一個月後大楓香枝葉更新,根系也開始生長。  

景觀綠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廣州黃埔古村位於海珠區東部,面積2.5平方公里,現有梁、 馮、胡、羅等主姓。黃埔村又名鳳浦、凰洲,早在北宋時期已聚居成村。黃埔村還保留有大量嶺南建築風格特色的歷史文物建築,磚雕、木雕、灰塑、鑊耳屋及青石板路隨處可見。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村內至今還保留有清代祠堂14座、家塾4座、宮廟1座,商業街遺址2處,以及數十座建於清代的民居。黃埔村還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典型僑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使中西文化思想相結合,湧現出大批在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名人,如身兼三國領事 的“黃埔先生”胡璿澤、著名鐵路和公路建設專家胡棟朝、清朝著名外交家梁誠、十三行天寶行創始人梁經國、“永豐艦”艦長馮肇憲、嶺南糖業先驅馮銳等。黃埔村還保留有豐富的嶺南民俗文化。如元宵的花燈、清明的祭祀、北帝誕的飄色、端午節的賽龍舟、中秋節的拜月等傳統節慶活動;艇仔粥、盆粉、蝦餃、燒賣、黃埔炒蛋等嶺南傳統美食。黃埔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2009年,海珠區政府啟動了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工程,按照“村港一體”的宗旨,通過市政工程、立面整飾工程、景觀綠化工程、古建築修繕工程和水利河道工程五大部分,對古港古村周邊環境進行升級改造。並建有粵海第一關紀念館、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和韓豔剪紙館,作為呈現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今,在這個貿易故地不遠處建起了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各國商人再次聚集在琶洲島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現代國際貿易盛會在黃埔古港一帶互相輝映。
黃埔蛋是黃埔艇上的一種菜式,據說它的起源與當時建於附近的著名軍事學府—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的學生有關。黃埔蛋是用文火做成,均勻平攤,夠薄可對面看見人有如黃布,故人稱"黃布蛋",後又因與出品地方黃埔有關,大家改稱"黃埔蛋"。

聲景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影響的量化實證研究:系統性文獻回顧

為了解決景觀綠化的問題,作者孔佩柔 這樣論述:

聲景的定義為通過人對聲環境的感知而產生,且視覺對聽覺會產生聯覺,因此將以純聽覺和視聽覺的研究進行探討。本研究目的以(1)瞭解現有的聲景對人的生心理影響量化研究的文獻特徵;(2)比較蒐集文獻中的研究工具和研究設計;以及(3)分析聲景及相關因素對人的綜合感知之影響。以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萬方數據平台、Web of Science、ProQuest、OpenGrey進行收集。關鍵字為聲景、音景、視覺及聽覺、soundscape、audio-visual、auditory-visual。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最後搜尋日為2022年2月14日,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最後搜索

日為2022年2月14日,萬方數據平台最後搜尋日為2022年2月15日,Web of Science最後搜索日為2022年 6月6日,ProQuest最後搜尋日為2022年6月6日,OpenGrey最後搜索日為2022年6月14日。以JBI評估文獻等級,後續以特徵表進行統整。綜合結果發現:聲景以純聽覺研究居多,大多為使用調查法和心理情緒反應的研究,多使用李克特量表為研究工具,心理多探討感知評估,生理多探討心律變化。視覺刺激會影響聽覺評估。人們最喜歡自然聲,以鳥鳴聲最高;其次為水聲,最討厭交通聲和施工聲。在環境中的綠化率越高,對聲景評估的反應越好。後續研究可以多探討生理反應,中文文獻可以增加實驗

法的研究。研究無資金來源。

健康園藝學

為了解決景觀綠化的問題,作者張育森,吳俊偉,雷家芸 這樣論述:

  ➤園藝之所以特別,是因為過程中有「人」的存在,   藉由園藝活動,可以提升人們的心靈層次,   感受到愉悅、滿足和幸福,進而改善健康狀態!     近年提倡的「未病學」是以日常健康的活動來防範疾病的發生,「健康園藝」即是一種,透過各類園藝活動來紓解壓力、放鬆心情、活動身體,並透過實際栽培與觀察植物的成長,體會生命的喜悅與奧祕,達到自我療癒身心、增進健康與幸福感的效果。     本書為健康園藝學理與應用集大成之作,適合園藝、健康園藝、園藝治療等專業的從業者,甚至於對園藝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從健康園藝延伸至園藝治療、園藝福祉、農業療育、綠色照顧,透過五感的體驗,結合園藝技術及學理,應用於

各項操作活動中,並能推廣園藝知能、自然生態環境教育、養生保健、美學藝術等多元目標,可以讓參與的人們擁有健康的園藝新生活。

以步行視角探討臺南巷弄空間綠化感受度之研究─以枋溪周邊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景觀綠化的問題,作者劉倍維 這樣論述:

都市中的植栽景觀,包含了行道樹、灌木與盆栽等,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能改善生活環境、增添視覺趣味以及都市景觀美學重要的元素。許多研究中也證實,除了生活品質改善,也間接促使民眾願意接觸戶外空間,藉此調劑身心並解少生活壓力,近年來也成為城市空間永續發展規劃重點之一。僅管植栽景觀被視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規劃上如何適切符合使用者視覺特性,以提升綠化感受,仍無適當判斷方式。此外,目前針對植栽景觀相關研究多著重於綠覆率與景觀元素面向之分析,前者多以遙測影像分析大範圍植栽之分佈,卻忽略與地平面尺度之空間體驗差異;後者多將元素做感知面的敘述性歸納,惟缺少量化分析致使實務上難以有明確的參考依據。臺南市為保存

城市文化與紋理,於106年公告「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計畫」就歷史面、生活面及產業面振興,並針對城市景觀提出保存與管制原則。其中,歷史巷弄景觀活化上,多針對建築立面、語彙以及街道傢具提出規劃建議。然而,在現今城市永續發展的趨勢下,提供滿足居民之綠色空間與設施係有其必要性。巷弄作為居民日常接觸的生活場域,如何藉由植栽景觀規劃,建構良好視覺品質並形塑舒適的生活環境,係為府城空間發展重要課題之一。本研究以「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計畫」中,建議新建建物應予以適當景觀綠化之範圍,選定枋溪周邊地區作為研究基地。經由相關理論回顧,本研究認為觀景的認知可被視為視覺景觀(景觀元素)與視域空間(空間型態)交疊所產生的結果

。爰此,本研究運用空間型構法則(Space Syntax)解析巷弄視域型態,並透過實景攝影擷取步行者所見視景,同時依人類視覺特性將視景分為高、中、低視角區段進行植栽景觀之結構性分析,最後經由迴歸模型分析解析景觀元素、空間型態與視覺感知的關聯性。研究成果發現,高視域邊緣巷弄空間主要受到高與低視角區塊所影響,尤以高視角區塊較為顯著;低視域邊緣巷弄空間中,各視角區塊影響力皆為顯著,其中以低視角區塊之植栽景觀產生綠化感受較為強烈。本研究證實不同視域型態空間下,植栽景觀組構對綠化感受影響力係有差異,除了驗證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外,進一步針對現行臺南市都市設計相關規範給予改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