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綠建築案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日本 綠建築案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桂鳳寫的 建築美學.永續城鄉:空間、社區、不動產的循環經濟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智慧建築案例-日本清水建設的混合智慧外層- DIGITIMES 智慧應用也說明:在眾多的日本建築企業中,清水建設株式會社(SHIMIZU)堪稱是智慧建築技術的佼佼者,如位於山梨縣北杜市的日本首座「零能耗建築(ZEB)」,就是清水建設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 邵文政所指導 鄧有偉的 改質生物鈣淨化室內空氣品質與綠色建材應用之研究 (2021),提出日本 綠建築案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室內空氣品質、循環經濟、無機聚合物、健康建築、永續發展目標SDGs。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孫振義所指導 彭勝椿的 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減碳潛力分析 —以住宿類綠建築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綠建築評估指標、減碳潛力、住宿類綠建築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 綠建築案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綠建築介紹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則補充:具嶄新創意的綠建築案例. 郭柏巖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綠建築審查委員/ 綠色低碳建築研究室. Topic 2. 2. 夏威夷. 3. 日本沖繩糸滿市役所. □ 設計單位:日本設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 綠建築案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美學.永續城鄉:空間、社區、不動產的循環經濟

為了解決日本 綠建築案例的問題,作者張桂鳳 這樣論述:

地方創生✕智慧城市✕搖籃到搖籃的永續設計   10年後的世界,將以什麼面貌呈現?   當人口、資源、環境瀕臨極限,一場新型態的經濟革命應運而起。   永續、綠化、零浪費,這些關鍵字已不能停留於美好願景中,在台灣人口老化速率名列世界前茅的現下,更是近在眼前的迫切需求。   ▌國際觀點,在地實踐   面對全球化的惡化短缺問題,本書討論國內/外的研究案例,結合作者自身多年的積累,由建築、社區、環境、政策、經濟等多元載體,探討「永續」的核心價值。以建築尺度,展開在地化的永續價值,產業思維轉變之脈絡。以聚落尺度,展開智慧社區的空間美學,連結城鄉發展課題。   ▌多元案例,切身經驗   台灣在

地 宜蘭厝、高雄厝、臺中宜居建築、屏東農村六藝遊   獲獎評析 普立茲克建築獎、台灣建築園冶獎   國外趨勢 荷蘭boxtel生態農村、德國七星金牌農村   ▌豐富資料,深入淺出   涵蓋產、官、學各面向一手資訊,收錄作者精心製作的習題、解答,特闢附錄詳載內文出現的計畫法案、會議宣言。既供全面性參考,又使版面乾淨,閱讀順暢。   荷蘭的循環經濟、日本的地方創生,台灣需借鏡地理條件和人口規模相似的指標性國家,在有限資源創造效益最大化。無論是不動產、建築、社區營造領域,或是想掌握未來趨勢的人,都得以透過本書共創our common future。 名人推薦   ★陳菊、潘孟安、古源光、黃啟

倫,專文力薦★   ★30位產官學第一線領導人,一致推薦★ 好評力薦   「閱讀之後,不僅是『預料之中』的好書,更是一本『預料之外』的寶貴資料。」——陳菊 總統府秘書長   「以永續手法透過人、空間、產業詮釋美學新概念,具有相當的啟發性和參考性。」——潘孟安 屏東縣縣長   「桂鳳主任參與政策制訂及計畫推動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累積,加上其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文字流暢、條理分明,並能收深入淺出之效,實屬難得。」——古源光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觀點精闢,不僅可讓非建築、城鄉規劃等讀者,淺顯易懂,又可瞭解中央、地方政策內涵及農村生態社區建構模式及評估指標。」——黃啟倫 台灣省不動產

開發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  

日本 綠建築案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都市發展局(3/13)】

#煉油廠都計變更

每個會期都會追蹤進度的中油煉油廠,今天智翔再次詢問都發局針對煉油廠範圍(南崁地區都市計畫之「特種工業區(工一)」及林口都市計畫之「特種工業區(工八))做都市計畫變更,包括內容與時程,是否有後續進度?

都發局長表示,今年六月可望將煉油廠區域的都市計畫公開展覽,會將高度污染的「特種工業區」降級,做其他桃園區的產業使用,但勢必會遭遇中油的反對與陳情,都發局長也提到,會將這些陳情內容一併提到都委會去做審議。

#桃園區公保地通檢進度& #取得公保地的財務規劃

目前南崁、桃園內壢間都市計畫的公保地通盤檢討,已經獲市都委會通過,將送中央審議,智翔也請都發局促請內政部盡快審議通過,早日進行半半徵收或跨區重劃,以達到當初實施都市計劃的目的。

因為通檢的結果,連帶影響這些公保地的解編,智翔日前在市長施政報告當天也提到,許多地主等待公保地解編許久,根據一般徵收的規劃,距離目標年也還有21年,因公保地特性又無法做其他利用,不符地主權益,所以能否來規劃未來每一年度的徵收計畫與財務規劃。

但都發局長也透露,目前市府財政上無法做到,希望以區段徵收跟容積轉移處理,智翔也建議,起碼在公體綠廣兒用地的用地上可以儘早規劃,將項目的預算編列出來,畢竟是能夠提升生活品質與市民福祉的公共設施。

#容積移轉代金制度

與上一題連帶相關的題目,目前用代金取得容積的制度即將上路,但代金的支用辦法仍然不明,因此今天藉機向詢問到局長確認幾個問題,包括:一、容移代金是否專款專用?二、是否全數用在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取得?三、使用上是否依照都市計畫的區分,讓同一都市計畫內增加的容積,帶來區內更多的公設用地?

而上述問題目前都得到都發局長肯定的答案,未來制度上路後,我們就期待看看,能否加速桃園的發展。

#舊市區振興

包括今年度剛辦完的「夜妝古城」活動,桃園市府各局處其實皆有協助舊市區振興的方案,例如都發局的老建築整新、經發局的短期活動,和工務局的街道改善等,但實施的區域或路段常各行其是,看似缺乏整體規劃,也不易讓民眾有感。

因此想建議,能否就舊市區的振興進行跨局處整合,把預算與資源集中在同一區域或路段,相信能有更明顯的效果。

另外,智翔也藉由分享關於新、舊「桃園人」對於「街上」認知的差異,來提醒都發局,應重視舊城區包括車站周邊的都市更新,如果可以比照其他直轄市,成立都更中心和都更處,拉高都更的層級以及人力、資源,相信可以讓都市更新的工作更加順利。

#中路站整開區的公設用地不足

因鐵路地下化計畫新增的中路站,整開區現有的公設用地,目前在圖示上僅有埤塘公園、學校用地、以及社會住宅用地,但計劃書內明列的停車需求,預計要2.65~2.9公頃,卻未劃設停車場用地。將來隨人口增加勢必有新增停車場的必要,如果現在不及早規劃,那恐怕中正公園停車場開發受阻的情況將重演。

再者,由於桃園綠地已嚴重不足,加上未來可能的社福、公托、公幼、停車場等設施,智翔認為不應把這邊的公園做多目標使用,減損僅剩的綠地。如果真要在公園要設立停車場,或是結合社宅及學校用地設立,也請透過土管要求地下化,設置地下停車場,社福設施也可以設置在社宅之中,希望都發局能將眼光放遠,做長遠的規劃。

#社會住宅的比例目標

最後一題則是社宅的比例問題,目前全球社會住宅比率最高的國家為荷蘭,達到 32%,其首都阿姆斯特丹甚至有 50%都是社會住宅,在荷蘭,只要是中等收入以下的市民都有資格申請社會住宅,是自購住宅以外最重要的居住選擇。

而亞洲國家中,日本及韓國約有 5%至 6%的社會住宅存量,主要協助無能力自購或租賃的弱勢家戶,也包含部分剛出社會的年輕家庭。

台灣目前社宅比例還不到1%,因此想問問都發局,桃園市的社會住宅比例,目標應該是幾%? 若目前配合中央的社宅政策,桃園調配到的戶數,距離理想的目標又有多少的差距? 由於時間關係,希望都發局能在會後再給我詳細的數字。

改質生物鈣淨化室內空氣品質與綠色建材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本 綠建築案例的問題,作者鄧有偉 這樣論述:

自工業革命後能源過度開發,環境嚴重污染,造成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日益嚴重,並衍生出大量廢棄物;環境保護之『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議題逐年受到重視與推動,製造-使用-回收的『循環經濟』已成為資源效率的提升與發展綠色能源之外的重要減碳策略的目標與推動方針,目的使資源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對環境的衝擊性影響最小,達成零廢棄及淨零碳排(Net-Zero)之願景。隨著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所產生之共伴效應,已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在室內為室外空氣污染2-5倍的情況下,每人每日處在室內環境活動時間高達80%-90%,因此,為了健康改善生活環境並優化室內空氣品質,已成為極重要之目標。隨著國人雞蛋食用量增加,每

年所產生的廢棄蛋殼,大都被當作廢棄物處理,除浪費資源也污染環境,因此在對環境衝擊、資源利用與友善環境上,已成為所需處理面對之課題;由於蛋殼為高鈣具多孔性可吸附結構,已在工業廢棄重金屬與染色劑的吸附及生質能源的催化等的研究與運用上獲得不少成果,若能將廢棄蛋殼改質活化提升吸附效能,在淨化室內空氣的建材應用上,應可達成室內空氣品質改善之目標,因此本研究將以廢棄蛋殼做為吸附劑研發之主要材料。本研究將依文獻資料分析結果,進行改質實驗,將廢棄蛋殼以煅燒方式進行改質與活化,實驗經不同參數(溫度)與變數(時間)煅燒後,分別進行檢測驗證:1.『物理性吸附』-外觀表面變化觀察分析、電子顯微鏡(SEM)對微孔性結晶

結構的觀察分析及粉末繞射儀(XRD)的晶體掃描分析,探討其最佳物理性吸附;2.『化學性吸附』-以回收率、鈣含量、酸鹼值(pH)與氧化還原電位值(ORP)之檢測分析,探討其最佳化學性吸附。將結果進行歸納分析最經濟且具最佳理化吸附效能之煅燒時間及溫度,根據此結果對室內空氣污染物甲醛進行吸附效能實驗與殺菌實驗,驗證改質生物鈣活化後之淨化效能,並以吸附動力學模式進行分析探討。接著將改質生物鈣應用在吸附性綠色建材創新與研發,以實驗驗證淨化室內空氣品質甲醛之吸附性能與功效,並取代一次性使用建材,降低建築產業的耗能與碳排放;再將綠色建材創新與研發導入健康建築之綠建材評估、循環經濟架構體系進行評估與永續發展體

系評估,達成符合本研究之目標。經本研究可獲得結論如下:1.蛋殼煅燒改質成果(1) 蛋殼煅燒最佳改質溫度與時間為900°C 2hrs,此時具有最佳理化吸附特性。(2) 煅燒後測得比表面積為19.98m²/g,孔容為0.045cm3/g,平均孔徑為2.78nm,孔結構已轉變成多層微孔晶體,具物理性吸附效能。(3) 煅燒後測得鈣含量為693mg/kg、pH值為12.7、ORP值為-196mV,易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產生活氧性與離子性,可以吸附室內空氣污染物,降解成CO2與H20,具化學性吸附效能。2.蛋殼煅燒改質生物鈣淨化甲醛與殺菌驗證(1) 在溫度為28℃±1℃與相對濕度為50±5%之1m

3環境實驗箱,進行甲醛吸附驗證實驗得,蛋殼煅燒改質生物鈣每單位改質生物鈣可降解甲醛4.35mg/g,5分鐘就可吸附降解甲醛80%,且經1hr就可達99%得吸附率。(2) 依文獻對比其它吸附劑甲醛吸附量結果可得:改質生物鈣(3.13mg/g) ≒改質二氧化鈦P25-TiO2(3.14mg/g)>二氧化鈦TiO2(3.06mg/g)>活性碳(2.67mg/g)>沸石(2.70mg/g)>幾丁聚醣(2.21mg/g)。(3) 依殺菌劑環境衛生殺菌試驗測定法(NIEA D201.01C)進行殺菌實驗,證實蛋殼煅燒900℃ 2hrs殺菌效益最佳,殺菌液調配濃度或殺菌作用時間越久,殺菌效益與殺菌數越大

,在濃度1g/1L與作用時間30min下,殺菌效能達100%。3. 吸附動力學模式探討吸附動力學模式經回歸方程式分析探討可得,「擬一階吸附動力學模式」雖也在標準分析值內,但應以「擬二階吸附動力學模式」或「顆粒內部擴散模式」進行分析,其顆粒內部反應具有瞬間內孔壁表面吸附,與經擴散作用吸附到孔隙內之兩階段吸附特性,因此吸附力強不易產生脫附現象。4.改質生物鈣綠色建材應用(1) 在吸附性建材應用之吸附性油漆部分,經實驗顯示可吸附微量甲醛,但因吸附量極少,因此視為不具吸附室內空氣中游離甲醛之效能。(2) 在吸附性建材應用之吸附性無機聚合磁磚部分,經實驗顯示對甲醛吸附吸附降解效能為:改質生物鈣

(92.7%)>矽藻土(88.1%)>蛋殼粉(80.6%)。(3) 經毒物溶出(TCLP)檢測,各項檢驗值均未超標,且無含石綿與放射性物質,且氯離子含量也符合規範標準值以下,均符合臺灣綠建材通則規範。(4) 每生產1m2鋪設面積之吸附性無機聚合磁磚,CO2會排放11.41kg,相較傳統磁磚CO2排放14.86kg,可有效降低碳排效益23.22%,可節省171元/噸。5.標章評估與探討(1) 在「綠建材評估」中,可通過「綠建材通則」評定標準,而在「再生綠建材」評定,則除在「性能試驗項目與方法」外,其餘均能通過評定標準。(2) 在「創新綠建材評估」中,「創新發展」與「資源利用」可獲得極高得

分率。(3) 在「綠建材環境效率評估」中,符合碳盤查之綠建材之標準,且在溫室氣體排放指標中有較高得分,因此獲得優異的評比。(4) 循環經濟架構體系的搖籃到搖籃評估中,在「材料健康性」與「材料循環再利用性」評估項目,獲得銀級標章,「再生能源使用及碳管理」評估項目,獲得基本級標章。(5) 「2030永續發展目標」評估經探討可鏈結SDG1「1.5」、SDG3「3.9」、SDG6「6.3」「6.A」、SDG8「8.8」「8.9」、SDG9「9.1」「9.4」「9.5」、SDG11「11.5」「11.6」「11.C」、SDG12「12.4」「12.5」、SDG17「17.7」「17.8」等8項核心

策略項目,並達16項細項目標。 

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減碳潛力分析 —以住宿類綠建築為例

為了解決日本 綠建築案例的問題,作者彭勝椿 這樣論述:

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現象加劇,世界各國開始致力於推動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期望藉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來達到永續發展目標。而綠建築因相關規劃設計與設施設備之選用,能有效降低建築物所帶來的環境汙染與二氧化碳排放量,被視為是建築產業邁向低碳、淨零排放的重要手段。爰此,在未來提倡減碳之趨勢下,綠建築的發展地位勢必將更為重要,同時也易使得綠建築相關減碳效益將更加被放大檢視。然過往對於綠建築節能減碳相關研究多著墨於技術層面,反而缺乏從根本制度面上分析現行評估指標系統所能帶來的相關減碳潛力與影響;另外,亦較少將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結合實務案例進行實證、比較,以釐清評估指標系統應用於實務上的成效,容易導致整體

評估指標系統淪為形式。故本研究透過專家問卷調查之方式,採系統性的歸納、分析,加以檢視我國現行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中各評估指標項目的相對減碳潛力關係;以及蒐集整理實務住宿類綠建築案例實際所選用的指標項目內容,套以專家問卷調查分析結果,以釐清在現行評估指標系統規範下,住宿類綠建築所可能具備的減碳潛力情形。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回顧,將我國「綠建築評估手冊-住宿類2015版」之評估指標項目相關內容定義為四大指標面向、九大指標群與三十一項評估要項;接著,運用層級分析法專家問卷調查,取得各指標項目在專家學者共識下的減碳潛力相對權重值,了解「日常節能」、「CO2減量」與「綠化量」等指標群及其相關評估要項較具減碳

潛力;而除了現行住宿類評估手冊門檻指標外,「地面綠化」、「結構合理化」、「建築輕量化」、「屋頂綠化」以及「直接滲透設計」等評估要項,未來在基於節能減碳觀點下,建議可規範作為優先或必選取之評估指標項目。又,依個案研究結果顯示,住宿類綠建築依其評估指標項目選用內容與得分之不同,整體平均減碳潛力為45.90%,具一定減碳潛力,但尚不及五成,故仍有進步空間;而個案標章級別、評定總分愈高,減碳潛力亦會愈高,每增加標章總分10分,約可增加10.6%的減碳潛力。最後,本研究認為未來在積極邁向淨零排放下,於選用綠建築評估指標項目時,「除了選多還要選對,選對更要精確」,透過鼓勵選用具備較高減碳潛力的評估指標,並

精進相關規劃設計內容,才能真正落實並有效促進整體綠建築節能減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