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寫的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和葉至誠的 樂齡志工.創造耆蹟:高齡者志願服務的推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未來年表》讀後心得也說明:根. 據書中日本老年人口數的數據顯示,2015 年日本65 歲以上的人口為. 3346 萬5441 人,占總人口數26.6%,已經進入每4 人就有1 名高齡. 者的「超高齡社會」了(老年人口比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出版社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亞洲大學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護組碩士在職專班 董和銳所指導 莊豐嘉的 長期照護制度之跨國比較:以台灣及日本為例 (2018),提出日本老年人口比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期照護、台灣長照保險、日本介護保險、台灣日本長照比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黃啟梧所指導 謝姍妮的 廁所協助轉身輔具的改善設計及使用性測試 (2017),提出因為有 輔具、轉位、轉身、廁所、高齡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辅具情报研究第一期日本老年人及残障人社会保障现状則補充:日本 总务省统计局以2015年日本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结合随后4年出生、 ...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8.4%,比去年同期增加0.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為了解決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問題,作者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 這樣論述:

  優雅老化,是指「活得久、過得好、死得快」,要長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而死亡的時候可以很平順,也就是「老有所安、更有所用」。     要達到這個境界,作者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帶入健康理念,即一好、二管、三動。一好是好習慣,二管是管好慢性病和營養,三動是運動、動腦、互動。鼓勵大家提早做好準備,讓自己身心愉悅地迎接老年。     面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   長壽者該如何活得健康、活得優雅,   又兼顧生活品質?     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   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如何優雅老化,已經成為全球化議題,人類順應自然法則,也要學習如何維持身體機能,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康健

地迎接慢老。     本書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帶領高齡醫學跨領域團隊合作撰文,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概念,帶入六大健康識能──「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鼓勵長者和家屬正向面對老化。     這是一本對高齡長者、家屬或照顧者都非常有幫助的工具書,內容淺顯易懂,搭配清晰的圖表與實做圖片,請您翻開書頁,讓我們一起身心舒緩,優雅慢老。     老有所用:老是一種態度,如果常保對新事物的熱情,不斷學習,心態上永遠都不老,身體也就不容易老化。     生命的關鍵在功能,不在於不生病。優雅老化,就是要維持自己的身體功能,順應自然法則,讓身與心愉悅健康地迎接老化。──花蓮慈濟醫

院副院長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羅慶徽   推薦好評     年紀大了,身上的器官如同一部機器用久了,難免螺絲鬆脫,運作不順暢。雖然身體機能逐漸在敗壞,也不是力不可挽;只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至少也能放慢老化的速度。《優活慢老》這本書,讓長者知道如何提升優質的老年生活;也讓即將走入老年的中生代,不驚不懼,知道如何老得充實、老得優雅。──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能夠做到優雅慢老,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充足的營養且最好是素食、定期定量的運動、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怎樣讓自己也能健康慢老,是全民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優活慢老》這本書,是家家必備的一本實用書籍,值得推薦。──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佛法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的《優活慢老》,提出「健康六波羅蜜」的概念,經由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等六種法門,讓老有所安,更有所用,不畏老也不懼病,生活得有品質,樂活長青不是夢。──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日本老年人口比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四次質詢,質詢都市發展處處長,和市長(1004)
今天本次議會的總諮詢,終結這一個月來,以文化導向的城市設計,如何能讓各局處的公共建設投資,帶動觀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和市府財政收入,達成三贏的境界,質詢都市發展處和嘉義市市長。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宣示了清朝政府合法統治的象徵。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長期照護制度之跨國比較:以台灣及日本為例

為了解決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問題,作者莊豐嘉 這樣論述:

隨著環境衛生的改善、醫療服務、科學發達、營養改善、免疫力的增加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等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老年人口也不段攀升,造成全球65歲以上人口最多的時期。臺灣也不例外,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國人平均壽命 80.2 歲,男性 77.01 歲、女性 83.62 歲,107年世界最長命國家在亞洲,臺灣排名第 4 名。「長壽」,這是早期的人類的夢想。相對的,「長壽」,容易產生身體變化與引發的疾病相對越多,因為老化會引起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的變化,使得高齡者逐漸喪失健康、心智、社會地位、權益及經濟上的優勢,這些高齡者也成為了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人口老化引起這些問題機率相對也增高。近年台灣由於人口結構改

變、家庭結構改變及婦女就業率提高,家庭的照護人力縮減,老人長期照護議題成為政府必須介入的重要政策,老人照護問題已不在是個人與家庭責任,政府角色更為重要,因此,老人照護是公共事務管理的重要議題。研究方法:茲為瞭解主題內容及建立研究架構,首先係以文獻分析法為主,透過相關 法規及文獻之蒐集、彙整與分析。不同的國家文化、制度不同、 我們不僅調查了台灣和日本,長照政策,財務問題和每個國家的長照保險比較。從各國家長照保險,我們選擇日本作為本次比較對象,並根據我們得出的優勢和劣勢給出了有用的基礎。日本人口老化型態走在世界最前面,且日本與台灣的文化、觀念接近,可以參考,因此選擇做這研究。結論:對於台灣、日本長

期照護在很多面向方面有相同性與相異性,在此次論問中做出了綜合性的比較,並對台日政府所採取之措施與各面向的優缺點做出比較,希望為我國長照現狀與需改進的地方提供一些解決方法。

樂齡志工.創造耆蹟:高齡者志願服務的推展

為了解決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問題,作者葉至誠 這樣論述:

  ★以健康方式生活,是實現積極、健康老年生活的關鍵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的現代,全球人口結構趨向老化,各國都正在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除了照護資源分配,還有壯年人力逐年下降的問題。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創新的年代,也是老化議題推陳出新的時代,「創意老化」的新思維深受重視,高齡者的創造力並不會衰減,相反的其潛能更是個受期待的領域。   老人不只是社區裡的消費者、享受者,更可望成為生產者、貢獻者的能量。讓高齡者盡己所能,參與志願服務,是積極性的老人福利措施,讓達成老年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長期施行下來,將達到退而不休、老有所用的境界。   就高齡者而言,透過服務人群,將其智慧、經驗貢獻社會,有

效促進其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並實現民主社會「參與服務」的理念。 本書特色   1. 推展「創意老化」,讓老化不再有礙!   2.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葉至誠校長,以不一樣的視角,將對於老年者的觀點提升至新高度!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   現任: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祕書長   主要著作:   社會福利概論(揚智出版,2009.02)   社會工作概論(揚智出版,2009.08)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秀威出版,2009.10)

  老人福利服務(揚智出版,2010.05)   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秀威出版,2010.08)   老人福利國際借鑑(秀威出版,2011.05)   老人長照政策(揚智出版,2012.03)   農村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3.01)   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活(秀威出版,2013.10)   族群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4.04)   社區高齡健康促進(秀威出版,2015.07)   年金制度與社會保障──臺灣與世界主要國家制度的介紹(秀威出版,2016.03)   老年社會學(秀威出版,2016.09)   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秀威出版,2017.12)   家政教育與生活素養(秀威出

版,2018.08)   老人社會工作(秀威出版,2018.09)   高齡者的健康生活(秀威出版,2019.09)   長者休閒療癒的推展(秀威出版,2020.01)   社區長照.社會共照:長照2.0在二水的實踐(秀威出版,2020.11)   【序言】 【第一章 高齡志願服務的背景】  前言  壹、高齡者志願服務的意涵  貳、高齡者志願服務的需求  參、高齡者志願服務的特質  肆、促進高齡者的志願服務  結語 【第二章 高齡志願服務的內涵】  前言  壹、人口老化的社會挑戰  貳、志願服務與活躍老化  參、志願服務的相應內涵  肆、志願服務與健康促進  結語 【

第三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的功能】  前言  壹、高齡者志願服務的特徵  貳、高齡者志願服務的理論  參、高齡者志願服務的價值  肆、高齡者志願服務的目標  結語 【第四章 我國高齡者志願服務】  前言  壹、高齡者志願服務的必要性  貳、高齡志願服務發展的借鑑  參、高齡志願服務推動的作為  肆、高齡志願服務的推展實例  結語 【第五章 高齡志願服務的國際借鑑】  前言  壹、歐盟的高齡志願服務  貳、英國的高齡志願服務  參、美國的高齡志願服務  肆、日本的高齡志願服務  伍、高齡志願服務的趨勢  結語 【第六章 高齡志願服務與人力資源】  前言  壹、高齡者人力資源開發的意義  貳、高

齡者人力資源運用的價值  參、善用志願服務發揮人力資源  肆、高齡者志願服務與賦權增能  結語 【第七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與社區參與】  前言  壹、志願服務與在地老化的倡議  貳、志願服務與社區參與的功能  參、志願服務與社區營造的作為  肆、志願服務與社區參與的推展  結語 【第八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與社區長照】  前言  壹、高齡社會的長照對策  貳、高齡社區長照的需求  參、高齡社區長照的對策  肆、高齡者參與社區長照  結語 【第九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與社會參與】  前言  壹、高齡者社會參與的意義  貳、高齡者社會參與的需求  參、高齡者社會參與的作為  肆、社會參與促進社會支持

 結語 【第十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與活躍老化】  前言  壹、高齡者活躍老化的意義  貳、志願服務促進活躍老化  參、高齡者參與社區的發展  肆、長者參與社區發展事例  結語 【第十一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與社會融合】  前言  壹、高齡者參與社區服務的意義  貳、高齡者社區關懷服務的價值  參、高齡者社區服務與社區學習  肆、高齡者志願服務與社會融合  結語 【第十二章 高齡者志願服務與公民社會】  前言  壹、高齡志願服務的精神  貳、高齡社會與志願服務  參、志願服務與社會參與  肆、高齡志工與公民社會  結語 【參考文獻】 自序   鼓勵社會大眾從事志願服務,實施全民志工,建立

「志工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目標。隨醫療完善與科技的進步,老年人口的增加雖然是一種更健康與醫療進步的表徵,但同時也會對政治、經濟及社會帶來挑戰。臺灣近年來的老化速度已超過法國、瑞典等高齡化國家。衛福部統計顯示,到了二○二五年,臺灣六十五歲老年人口將達四百七十三萬人,占總人口百分之二十,進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社會所衍生的問題已經深切影響社會結構,並將牽動經濟發展的脈動,帶來的不僅是人口結構的變遷,更會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模式。積極推動高齡者志願服務及社會參與,讓老人對於社會做到退而不休,繼續貢獻一己力量的精神。在社會網絡結構中,每一個人才資源都願意為社會服務及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付出的熱忱

,進而帶動其他居民參與改造行動,因此漸漸累積的社會資本。鼓勵社會參與不僅提供老人活動及發揮的空間,更增加社會上可茲運用的人力資源,讓長者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依賴人口及社會的負擔。   人口老化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變遷經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人口結構的改變勢必對經濟及社會福利制度產生衝擊,並形成新的社會問題。各國的老化速度與經驗不盡相同,相較於歐美國家有五十至一○○年的時間因應準備,我國由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僅約二十四年左右;再者,由高齡社會轉變為超高齡社會更縮短為七年,顯示我國人口老化的歷程將愈來愈快,預作準備的時間十分有限。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高齡長者人數日漸增加,高齡者社會福利成為

大家高度關注的議題,無論是健康醫療、老年年金、長期照護等議題,皆引起廣泛的重視。二○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高齡者整合照護》,延續健康老化觀點,清楚地提出執行方針,由早期的長壽轉移到不失能與不失智的健康老化,健康老化跳脫個別疾病觀點,以老化的活動能力作為健康主軸,因此,慢性病管理的長期目標,是老後的生活功能。要有效降低國民的失能與失智,需要做預防保健與高齡醫療的建置,透過整合照護的運作為核心理念。   現代社會強調公民治理,意味著肯定公民在公共政策運作過程中可以扮演更重要和更積極的角色,在人口老化的國家,期望透過公民社會的參與,達到自我管理與成長的目標。隨著老人人口數的增加以及平

均壽命的延長,高齡者已逐漸成為社會資本的生力軍。由於我國高齡化轉變速度較快,未來我國勞動力相對應短缺且高齡化,但高齡勞動力教育程度提升。面對此一變化,如何有效運用與活化高齡勞動力,以減緩我國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並維持國家經濟永續發展。高齡者在參與志願服務過程中,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增進老年人的社會歸屬,自我價值與自尊心,志願服務通常在行動時不會想到由助人而得到任何報償,其中含著大量的道德成分,藉以提升自我尊嚴,並可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質。   臺灣社會由於老化速度過快、壽命明顯增加、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現有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不足,因此亟需借鏡各國應對人口老化的治理經驗。人在走過歲月的風霜後,凝聚出的許多

智慧結晶,值得成為年輕人的榜樣或借鏡,因此宜應將「弱勢」的老人轉化為「積極能動性」的資源。針對高齡社會政策進行全面性整合規劃。透過公民參與達到治理或自理的境界。而以社區營造為主的公民治理模式是鼓勵公民參與的社區治理,也是強調公民社會的自主治理與成長。在高齡化社會中,不但要使高齡者能享受快樂生活,還要想如何活用他們長年的知識、經驗與技術來貢獻社會,讓他們感受生命的可貴,過著健康活力充滿的生活。   隨著社會進步、醫藥發達,出生率及死亡率逐年降低,臺灣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大幅增加,高齡少子化社會已成為當前重大議題,所產生的現象與問題也逐漸浮現。公民治理的概念及其分權的制度設計,乃是為人民進入並影響社

區營造的公共事務過程,有助於廣闊的民主道路。因為,公民治理的實踐對強化了人民對社區營造的影響力,也提高了解決社區公共事務的能力;正當人民被賦予社區自主經營權與管理權時,也將是使社區民主自治運轉起來的時刻。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維護高齡生活的品質與尊嚴,以及訂定健全的社會福利和健康政策,是政府刻不容緩的挑戰。現在對於老人的照顧觀念,必須要「翻轉」。如同Ted C. Fishman於《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人口老化大衝擊》所言:「老年化的世界裡,教育已經取代大家庭,成為老年的最佳保險。」讓老人們盡量維持生活功能,認清老人真正的需求。當照顧需求的程度降低、居住的環境改變了,就可以讓老人過

得更有尊嚴,這才是未來長照的遠景。   依照志願服務定義所揭櫫的內涵,歸納出志願服務工作的特質,包括:志願服務並非是謀求個人經濟利益之行為。志工是一種發自內心、出自個人意願結合而成的服務,非外力所能強迫;老人社會參與的實施,可結合老人的五種基本教育需求:應付需求、表現需求、貢獻需求、影響需求、超越需求等,促使老人自我實現,改善生活的品質。雖然志工在提供社會服務工作時,有時仍然會有金錢報酬,但這並不是衡量個別服務能力而提供的經濟性的報酬行為。   全球人口結構老化,各國都正在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面對人口老化浪潮,傳統社會福利結構面臨的挑戰,無論在政策規劃、方案推展、人力充實、品質提升、服務整

合面等,皆需要社會支持體系具備更多彈性創意的能量,思考多元照顧與服務創新模式,方能予以因應。社會參與是社區重建的重要策略,其理念是透過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使個人更加融入社會活動,除可減少疏離感(alienation),社會資本也得以滋生。   我國人口老化加劇,凸顯出老人健康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能支持高齡志願服務及終身學習刺激的政策,同時亦強化家庭與社區的健康照護體系,保障老年經濟安全,並促進人力資源再運用,提供高齡者友善社會參與的環境,完善高齡教育系統,以緩解高齡化問題。就此專業領域的引介,感謝秀威科技出版公司的玉成,方能完成這本著作。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

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識 高齡志願服務的背景】[前言]依據聯合國在二○二○年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顯示,未來三十年全球老年人口將增加二十億,預計達到九十七億,直逼近百億門檻,到二十一世紀末,將至一一○億。由於人類壽命延長、全球出生率下降,人口減少的國家的數量將大幅增加,全球人口老年化將更加嚴重。以目前來說,每十一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到了二○五○年,全球人口中每六人就有一人超

過六十五歲;全球面臨高齡化問題日益明顯。高齡化社會如何運用「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觀點以發展老人人力資源,是達成「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重要途徑,志工為秉持貢獻付出的精神,不以酬勞為目的,從事增進公共利益事務的人,高齡者從事志願服務活動,不但可以促進其健康狀態,也可提升其自尊感及促進其健康維護,是建構高齡社會的重要資源所在。[壹、高齡者志願服務的意涵]老人照顧若要臻至完善,必須透過提供實際服務,擺脫現金給付的思維,從老人健康的階段便開始著手規劃,針對不同健康狀態的老人給予不同的照顧模式,不僅延緩老人進入失能失智的狀態,減少長期的老人照顧支出,更重要的是能讓

老人的生活品質全面提升。建立友善的高齡生活環境為高齡社會努力的目標,友善的環境不僅讓老人得免受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不因年老招致「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同時,有「支持性」有和「復能性(enabling)」的作為,以提升生活品質。借鑑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活躍老化」的倡議,我們社會鼓勵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持續參與社群生活,貢獻才華能力。根據志願服務法規定「志願服務,指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力、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而「高齡志工」係指年滿六十五歲以

上,出於自由意願,奉獻自己的時間、技術或勞力,而不以賺取報酬為目的,對社會從事志願服務的人。

廁所協助轉身輔具的改善設計及使用性測試

為了解決日本老年人口比例的問題,作者謝姍妮 這樣論述:

高齡者除面臨自身的生理退化、有些甚至會因疾病或受傷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的下肢行動不便,例:中風、糖尿病截肢、骨質疏鬆等,然而生活上不免需要活動,活動行為包含重心的水平移動及垂直移動,例:轉身、坐下起立等。如廁是每天必須進行的慣例,然而行動不便的高齡者在浴廁較潮濕的地方顯得更艱困。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使用者測試及觀察法等方法來改善協助轉身和轉位輔具的設計。根據文獻探討與分析的結果,改善的設計採能旋轉的轉盤搭配扶手,測試分為兩種版本,第一種為有內扶手、在轉身的過程中扶手至少有一邊符合連續性,第二種是沒有內扶手,測試當扶手符合三要素時,是否有比較安全;實驗對象分成三類,定義分別為類別A是行走不用

輔具協助者,例:長短腳患者,類別B是行走需要輔具者,例:中風患者,類別C是照護者。根據問卷分析的結果,A跟B類別受測者間無顯著差異,除A類別受測者在有內扶手版本下的效率大題外,各大題平均都超過3.5分(3分表示沒意見),表示目標族群對改善的設計普遍滿意;但內外扶手間沒有顯處的差異,與假設相反,可能是因為不管有無內扶手、對目標族群普遍有達到轉身或轉位上更迅速安全的目標,因此不顯著。本研究之輔具經使用性測試後發現都有達到最初設計目標,未來建議外扶手可以跟馬桶周邊扶手整合、最好能依使用者需求調整高度,協助轉身用的底盤相嵌到地面或可收納並加裝煞車,以避免影響其他衛廁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