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柄谷行人寫的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 和さとうはるお的 〔新譯〕帝國旅人佐藤春夫行腳台灣:收錄〈女誡扇綺譚〉一個臺南府城的奇幻傳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从未被殖民过的6个亚洲国家第3名是大国克星真正的战斗民族也說明:是的,日本确实从未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53年美国敲开了日本的国门,逼迫日本经济开放。从此日本从一个封闭社会快速向现代化体制演变,并一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紅通通文化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視覺文化研究所 黃桂瑩所指導 潘宜均的 「野蠻」中的美:1910年日英博覽會台灣原民工藝品的展示策略與帝國形象 (2020),提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英博覽會、殖民展示、台灣原住民、工藝品、原始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日本語文學研究所 陳明姿所指導 謝蒨儀的 『陳夫人』におけ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と文化衝突 (2015),提出因為有 殖民地文學、台日通婚、日治時期、皇民化、自我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本人殖民台灣到底多殘忍?揭日軍屠殺原住民震撼影像 - 風傳媒則補充:總的來說,臺灣是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也是日軍直接施暴的地方。從歷史的脈絡來看,日本接下來征服韓國,侵略滿州,一直到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中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第一個殖民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

為了解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問題,作者柄谷行人 這樣論述: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判家柄谷行人 日本文學後現代批評經典著作 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日本近代文學研究學者吳佩珍教授新譯 本書源自作者一九七五年到七六年間於耶魯大學教授日本文學的課程內容。之後他將其反思想法發表於文藝雜誌,進而集結成書。這部代表日本後現代批評的經典著作受到極高的評價,同時隨著英文版、德文版、韓文版、以及中國的中文版等版本陸續問世,更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本書共分為八章。分別探討風景、內面、告白、疾病、兒童及文學敘事等日本現代文學獨有觀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並從明治時期的日本文學和十九世紀的西方文學中挖掘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以解構分析文學的方式,揭示日本近代文學的誕生與民

族國家建制的共謀關係,以及本身的制度化性格。這種透過批判文學解構近代文化的寫作策略,顯示作者的才智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文學研究的思考方式和架構,提供了珍貴的討論。 作者簡介 柄谷行人 柄谷行人研究領域跨越哲學、經濟、政治及社會,被視為當代日本極具分量的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近畿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座教授。二○○六年退休。   柄谷行人出身學運世代,一九六○年代就參加反安保運動。曾獲得伊藤整文學獎、群像新人文學獎,一九七三年日本新左翼運動衰退後,重心逐漸移向理論與思想工作。近年來則持續探

討「國家」、「資本」、「國族」等概念。   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邁向世界共和國》、《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斯》、《歷史與反覆》、《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作為隱喻的建築》、《定本柄谷行人集》等。 譯者簡介 吳佩珍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譯作有《帝國的太陽下》、《太過野蠻的》、《假聲低唱君之代》。 給臺灣讀者的序 文庫版序文 定本版序文 譯者序 第一章    

風景的發現 第二章    內面的發現 第三章    所謂告白的制度 第四章    所謂疾病的意義 第五章    兒童的發現 第六章    關於構成力 第七章    文類的消滅 各國版本序文 台灣版序   自己的書被翻譯成外文時,我會寫序文。但是,大部分像是致意文,或者是補充的評語。不過,只有《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同。自一九九三年英文版出版以來,每次為了各國版本所寫的序文,並非單單只是為了禮貌。因為只要將各國讀者置於腦海中,旋即便會湧出新的想法。那是在撰寫此書的一九七○年代中期時沒有的想法。因此,岩波書店出版的「定本」版(二○○四年)便收錄了這些序文。   例如,在韓國與中國出版之際,我

注意到《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所論及的事是置於什麼樣的世界史脈絡,那是甲午戰爭之後的狀況。通常,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是由北村透谷以及二葉亭四迷等所發現。即近代文學被視為是發源自一八八○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以及其挫折。我並非是要對其予以否定,只不過我所關心的,是要比那之後稍晚的時代。   我在本書以國木田獨步的短篇小說〈難忘的人們〉為例。所謂的難忘,不是因為重要而無法忘記,或者是不可忘記的意思。指的是即使忘記也無妨、是無關緊要的事,但卻無法忘記的人們或者是事物。在那之前所描寫的風景是所謂如不可忘記的名勝古蹟。國木田式的「風景」透過諷刺的價值倒錯而被發現。   那麼,這樣具有自我意識的作家為何出現

呢?我之後注意到的是,那與中日甲午戰爭有密切的關係。在這意義上,國木田獨步的文學也可說是「戰後文學」。他在甲午戰爭時是位從軍記者,相當活躍,在年輕時便受到矚目。然而,在戰後卻一事無成,因而陷入虛脫狀態。因此,便打算移居北海道。他所發現的「風景」位於此地。在這個意義上,「風景」是在一八九○年代後半,換言之,是日本經過甲午戰爭,朝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時出現的。   又,國木田獨步的例子顯示了日本的近代文學與殖民地主義文學的關聯。國木田獨步所前往的北海道,是日本第一個殖民地。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開始進入之前除了南端只有愛努人居住的這個地域墾荒。明治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轉向台灣,進而轉入朝鮮。此外,琉球

確定成為日本的領土也是甲午戰爭的結果。因此,這樣的殖民主義政策的開端是因為北海道的殖民。當然,國木田獨步並不是帝國主義者,是位纖細、內面、反諷的作家。然而,他的內面性是由於否定政治現實而產生,「日本近代文學」基本上可說是存在於這樣的內面性。   另一方面,我必須指出,當時有人的態度是與國木田獨步形成對照,那便是柳田國男。他年輕時與國木田獨步以及島崎藤村一起刊行抒情詩集,之後成為農政官僚,同時也轉向民俗學研究,他的工作基本上蘊含對「近代文學」的批判。即使在本書,在「兒童的發現」等其他章篇中,多得自他認識的啟發。   然而,二○○四年中國出版《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我前往演講時,才注意到那正與

「中國近代文學的起源」重疊。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以得自戰爭的賠償金,開始發展重工業。此外,領有台灣,積極強化進入朝鮮半島。另一方面,敗戰的清朝,不久之後送入大量的留學生進入日本。那是為了強化清朝,但相反地,留學生成為打倒清朝,創立近代國家運動的中心。   重要的是,當時也是中國的近代文學、思想的基礎建構之時。當時,到日本的學生接收了日本的近代文學的成果,包括「言文一致」。在那之前,留學西洋大有人在,卻未受到根本的影響。然而,留學日本者,見到的與其說是日本,不如說是日本接受近代西方的方法,進而受到影響。中國的近代文學,與日本不同,在某種意義上,是「戰後文學」。   其代表就是魯迅。他為了學醫而

來到日本,中途卻轉向了文學。近代文學的內面性,說來便是基於虛無感。然而,在日本與中國,內容是不同的。在勝利的日本,那是喪失原本目標的虛無感,因此而被禁閉於內面性。相對於此,在敗北的中國,虛無感則與現實的社會改革目標連結。   另一方面,耐人尋味的事實便是魯迅在日本受了柳田國男影響。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翻譯了柳田的民俗學著作,魯迅本身再返回故鄉紹興(會稽)時,收集了地方的民話文類,編成了《會稽郡故書雜集》。魯迅的文學是近代文學,同時朝向超越其極限方向前進的理由便在於此。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在中國,因為與「中國近代文學的起源」重疊而引起關心。相對與此,在台灣,即使我的書近年被譯介得相當多,

但此書從未被介紹過。關於這一點,我作如是想。台灣是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割讓給日本的土地。在此,清朝末期的知識分子在近代日本學習,企圖形成Nation的過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日本帝國來到了台灣。此外,台灣人在之後開始思考獨立時,換言之,他們以Nation企圖確立他們的存在時,並未訴諸文學。我推測,因此「近代文學」應該不具有特別價值吧?我認為那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我在此想附加說明一點。柳田國男的民俗學是依以下的假設作為起點:也就是古代日本的先民因為來到的稻作農民。國家而被迫逃遁至深山,其《遠野物語》、《山的人生》的著作便是由此誕生,而風靡了魯迅等人。但,柳田國男會這麼思考,是因為甲午戰爭之

後,他認識了台灣原住民的關係。在此意義上,在探察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時,台灣是不可或缺的。 二○一五年十月三十日於東京 柄谷行人 譯者序   台灣的《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譯本是依據岩波現代文庫《定本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二○○八)翻譯。岩波現代文庫版以二○○四年收入岩波書店的《定本 柄谷行人集》增補改訂版為底本,比初版增加了最後一章〈文類的消滅〉(增補始末,參照本書收錄的〈定本版序文〉)。台灣中譯本的出版,距離一九八○年初版的發行,已經過了三十七個年頭。這期間陸續有英文版、德文版、韓文版以及中國的中文版問世,從作者為各國版本撰寫的序文可知,其在各國譯本出版時,總是重新閱讀、檢視,

從本書的觀點與各國的近代以及近代文學脈絡進行對話。在如此反覆對話的過程中,我們見證了《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僅是理解日本「近代」與「近代文學」的重要專書,同時也是具備普遍對話可能性的一本經典。   作者自述,此書的構想起自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底於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日本明治期文學時。此時正值解構主義新批評的始動時期,「耶魯學派」的這群學者不僅予以作者「刺激與勇氣」,作者同時自陳,「結識保羅。德曼」(Paul de Man),對其「意義重大」(〈文庫版後記〉),由此間可窺見本書構思階段的時代思潮背景。   本書緣起,始自一九七八年秋天起發表於《季刊藝術》第一章〈風景的發現〉與第二章〈內面的發現

〉,之後章節陸續刊登於《群像》,一九八○年以單行本形式出版。或許因為書名的緣故,本書容易被當成「日本文學史」來閱讀,但此書的內容反而是對不證自明的「日本文學史」所進行的批判。誠如作者指出,「日本、近代、文學這些語彙,特別是起源這個語彙,必須要加上括號」(〈初版後記〉)。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對日本「近代」以及「文學」的起源提出根本的質疑,最關鍵的概念便是「倒錯」,也就是作者主張的「認識論布置的重組」。在序章「風景的發現」,作者以夏目漱石為例,指出漱石認為日本文學並非是相對於西洋文學來建構,對於將「偶然」的抉擇當作一種「普遍性」,而歷史也因此只能以線性結構發展的看法提出質疑。他更進一步指

出,漱石感覺受到英國近代文學的「欺瞞」,正是因為察覺,在歐洲,「近代化」的倒錯長期被隱蔽於這樣的線性順序中。作者認為在日本明治期「近代化」的混亂中,便顯露出這樣的倒錯。作者選定明治二○年代,原因便在於這段期間被認為是前近代的沒落,以及「近代」的形成,同時是日本近代國家的確立期。這也是作者為何選擇明治二○年代的日本,以在此時期誕生直至今日的「文學」制度為例,作為解析「所謂近代的倒錯」的實驗場域 。   換言之,在那之前不證自明的日本「近代文學」制度的成立,正是作者在本書所企圖「解構」者。時至今日,這樣的解構觀點已成為日本近代文學研究的共識。但此書寫於解構主義進入日本以前的一九七○年代後期,可說

是日本解構主義風潮的先驅之作,同時也是加速之後解構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日本在地化的關鍵作品。此書出版不久後,當時被譽為思想界新星的淺田彰、中澤新一在日本思想界颳起所謂的「新學院派」(ニュー。アカデミズム,簡稱ニュー。アカ)旋風,一直以來為淺田彰私淑的本書作者柄谷行人以及蓮實重彥等既成的重要思想家,都成為這股日本思想界新旋風的重要推手。   之後作者執筆〈重新思考《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再考〉《批評空間》一九九一),當時在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影響的氛圍下,再度回顧本書,突然發現《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是一本創造國家。民族(Nation)的相關著作。作者指:

「近代文學在構成Nation時不可或缺,『言文一致』與『風景』也是其中的一環」,「《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本身寫的便是『Nation的起源』」 。   作者依其為各國譯本撰寫序文的慣例,在給台灣譯本的序文中,提出下列的看法:「台灣人在〔日本帝國到來〕之後開始思考獨立時,換言之,他們以Nation企圖確立他們的存在時,並未訴諸文學。我推測,因此「近代文學」應該不具有特別價值吧?」但作者拋出這個疑問的同時,最後提出柳田國男對日本「常民」的發現,是因為「他認識了台灣原住民的關係。在此意義上,在探察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時,台灣是不可或缺」的觀點。這為台灣的「近代文學」與Nation建構的關聯提點了前

所未至的可能性。此外,台灣文學研究與本書今後更進一步的對話,也將為台灣文學銜接通往與其他各國文學;特別是與各國「近代文學」對話的新路徑。 二○一七年初冬於指南山麓 吳佩珍

日本第一個殖民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不記得前幾週
我們討論過CGTN
跟中方的媒體想要國際化爭取這個...
話語權
爭取話語權

那但是上週前幾週阿亮講說
可是因為你說的是他們的語言
但沒有用他們的文化說話
所以接受度比較低
但這個紐約時報特別出了一個報導
他說我稍微唸一下

因為Ben Smith的意思
現在中方的媒體宣傳
也不只是用外語媒體還有包含的直接介入當地的媒體
他說中國政府的宣傳報紙中國日報
不但以英文發行還有塞爾維亞語Serbia
塞爾維亞語的版本

一個菲律賓的記者估計
菲律賓新聞專線中間超過一半的報導來自
中國國家新聞機構新華社
一個肯亞媒體集團從中國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
後來解僱了一位專欄作家
他寫的中國鎮壓維吾爾人的文章

秘魯的記者在社群媒體上
受到好鬥的中國政府官員的強烈批評
這是戰狼外交啊
你是要看CGTN在哪一國
肯亞跟祕魯他肯定影響的到

我覺得有部分歐洲國家他也影響的到
但你知道這篇報導的意思是
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分別的事件
但其實背後有一個大戰略
就是中方想要用中國資金
中國的權力跟中國視角 發展媒體嘛

全世界的媒體後面
本來就這樣啊
就是像你上次講的啊
美國也做同樣的事
因為非洲大部分都是法國跟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你要跟這些人溝通
那他們學中文沒那麼快
那很多人英文法文還是母語
所以他當然就是要透過這種東西來影響

南華早報就很典型
南華早報我是每天看
那他也會登
很中國論調的文章 有
也是用英文寫的 中國崛起論
可是他也會去邀很反中國的文章
可是他的報導基本上是 相對均衡

至少對事實的報導
我認為還是相對準確的啦
那如果中方已經用全球大戰略的角度
滲透進各個媒體
包含了投資包含資金包含了變成partner
那他們到底要做什麼
你說CGTN啊
CGTN已經是其中的一環

他當然想要影響各國的輿論這是必然的嘛
我跟你講他們在影響的都是那個最關鍵的議題
就攸關這個國家生死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
你說美國對日本的輿論有沒有影響

你表面上看沒有
但是實際上他從不同的高度下來吧
表面上看沒有
可是當田中角榮跑去跟中國建交的時候
就一面倒批他
那就是美方不高興 當然是啊

後來洛克希德案就出來了
就收賄那個案子
請問洛克希德案收賄這種證據誰會有
那其實坦白講都是CIA
當然是美國

不然洛克希德怎麼會突然公布一堆收據
所以我的意思說
那個都是在最關鍵的議題上
就是說你在親美親中這個議題上
我不能接受我就弄你啊就是這樣啊

項立剛有一個論點倒是真的
他說他不認為台積電會用非美國設備
中國當然希望他半導體要發展
就不只是半導體本身
他要連動很多周邊都發展起來
光刻機 對對對對
所以他就認為說
你搞一個基本是親美的企業來搞
然後半導體的設備製程軟體通通都是美國
中國現在就是希望全方位都用自己的體系
這個就好比華為決定要弄自己的軟體系統
對不對 對
他就認為台積電不可能站隊進來的啦
台積電最後中美都是要適應的啦
不然你怎麼活啊
這個就從台積電講到晶片
記不記得我們那時候討論中華經濟研究院
今年出了一個新的消息

BBC報導這個2020年
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高達1367.4億美金
是台灣總出口值的43.8%
那比2019年同期也就是前年同期是只有951億美元
也增加了百分之14
出口最大的是電子零組件
兩岸的貿易半導體大概佔32%
那你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什麼面板
一大堆資訊什麼
全部加起來大概接近50

所以坦白講裡面還是很多傳產
還是有傳產 好多好多
工具機算不算 工具機算
精密機械也算 是嘛
那我們這樣講好了
但是台派呢就是貴黨裡面的一個主流說法就是說
主流個屁啦主流
那只是一種看法

對方這麼仰賴我佔了我百分之43.8
等一下我這是忍不住笑了
佔了百分之43.8
所以是中國需要我
是台灣出口到中國有43.8
然後他就說你看中國非買我們的半導體不可
你們發言人這樣講啊

我就跟你講43.8裡面有關半導體的部分只有32%
你如果要講說這個32%
中國真的是覺得台灣性價比高那是愛買
這是事實啊

尤其今年第一季跟四月非常明顯
所以我是跟你講說
我覺得中國也是很聰明啦
他在加大庫存
他是在深挖壕廣積糧 對對對對對
因為他就覺得他跟美國這種半導體不知道會打到哪裡

所以他今年第一季還有四月拼命從台灣進口
反正台灣的東西好用 先吃
他就先買再說所以我們四月就暴漲
我們的出口額暴漲

他主要就是在廣積糧
尤其是對高科技零組件的部分
因為他不知道美國會不會哪一天突然又開殺戒了嘛
突然認真的開殺戒

是啊是啊所以他總是要防一手
所以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
結果我們出口暴漲嘛對不對
可是出口暴漲人家就有去查那個內容
比如說四月 四月半導體真的是暴漲
可是大概就是佔總出口也是差不多5成左右

本來是32嘛
四月就暴漲成5成左右
我的意思是說
台灣當然目前有一些半導體有技術優勢
那中國大陸也急著囤積
所以拼命下訂單
可是台灣也不要以為
我們就只賣這個東西給中國大陸

其他東西還是真的需要中國願意跟你買的啦
現在民進黨怎麼辦呢
接下來如果要做什麼公投的宣講
可是一方面疫情一方面又黑道
然後黨內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支持四項公投都不支持
那不就全面要敗退了嗎

你到時候比如說我隨便講比如說藻礁
藻礁他一定會強調說台灣會缺電
然後如果不這樣我們被迫去搞核四
那焦點又回到核四了
又回到核四

因為這四個議題很明顯
對國民黨最有利的議題是萊豬 是
對民進黨最有利的是核四
但其實核四現在也沒想像中有利
當年靠民智未開在那邊唬爛

我是在講四個議題裡面 相對
相對對對對
所以民進黨一定是拼命抓著核四來打其他議題
那他是怎麼樣
那另外一個當然就是3Q那個有沒有併在一起
那以邏輯來看應該會併
那併在一起他就掛了
因為萊豬對他太不利了

我跟你講基進黨最孬種
你知道基進黨是怎麼說
基進黨說朱學恒表示
如果828投3Q就掛定

明明就是郭正亮講的你不敢寫郭正亮對不對
不敢寫郭正亮
你看小綠就是這麼可悲
就是連罵人都不敢寫大綠的
這個曾任不分區立法委員

媒體有寫出來啊
但他做的圖裡面就只寫朱學恒啊
是不是怪我囉
他大概覺得恨你的人比較多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野蠻」中的美:1910年日英博覽會台灣原民工藝品的展示策略與帝國形象

為了解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問題,作者潘宜均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初,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日英博覽會(1910/5/14-10/29)是一場日本與英國以經濟、外交為基礎的合作展示。日本作為主要籌辦的角色,其展示類別與項目以迎合英國品味為方針,並在歸屬其下的佔領地展區內,實踐了「文明開化、殖產興業」的政策,以教化「他者」模式在西方國家面前展示。過往在展示機制的相關研究上,學者多認為日本以帝國視野面對其殖民地或欲擴張的領地,貶抑後者來造就自身崇高位置。而事實上,在此時殖民情境下,展示文化涉及的是繁雜的權力運作。日本面對被殖民者的文化物件可能有的工藝價值,亦可能將其挪用(appropriate)為建構自身、打造強國形象的條件。因此本研究要深入分析展示物本身的

複雜性,並重探世紀之交的亞洲、西方思潮如何影響日本展示台灣原民物件的情形。 本文以此博覽會中台灣展區內的台灣原住民工藝品為討論焦點,理解日本帝國如何透過展示機制形塑台灣,成就自身地位。針對此議題進行三層面探討:首先,本文將討論1910年日英博覽會展示模式的成因與特性,並檢視日本如何展示台灣原住民的特殊性。接著,回顧日本在國際博覽會展示原民的慣用手法,藉此梳理日本展示台灣的範式。台灣作為當時日本第一個殖民地,原民工藝品含有諸多駁雜的特質,正好作為日本在建構自身時扮演獨特的角色。最後,本文將台灣原民工藝品放在不同的展示脈絡下進行討論,探究時人想像台灣原始藝術的方式,理解日本如何以物件來界定台灣

與自身的文化地位。

〔新譯〕帝國旅人佐藤春夫行腳台灣:收錄〈女誡扇綺譚〉一個臺南府城的奇幻傳說

為了解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問題,作者さとうはるお 這樣論述:

當為情所苦的日本耽美派大家佐藤春夫, 邂逅為愛一往而深的臺灣美女幽靈── 〈女誡扇綺譚〉結合歷史、浪漫、推理與幽譚於一身的怪奇物語; 揭露了臺灣殖民統治內在的矛盾與衝突, 號稱日本「外地文學」最高峰之作。 跟隨日本文豪眼光,看見你所不知道的二〇年代老臺南!   究竟在帝國旅人的眼中,我們熟悉的臺南是什麼模樣?本書唯一收錄日本文豪佐藤春夫以臺南府城為背景創作的浪漫經典之作〈女誡扇綺譚〉,透過佐藤春夫豔美而清朗之筆、深邃而憂愁之眼,穿梭於二〇年代盛夏靜謐的老臺南。隨著「我」與世外民解開環繞著古宅廢屋「綺譚」謎團的過程,不僅揭開隱藏在一則靈異傳說背後一個臺灣家族的榮枯興衰,和在時代洪流中身不由

己的女子所譜出的悲戀故事,更深刻揭露殖民地情境下臺灣女性身處的真實情況,凸顯了臺灣重層的歷史語境。   書中特別邀請成立「百鬼工作室」的妖怪文學家何敬堯分享讀後感,以及臺南在地佐藤春夫達人馬路楊大哥深度導覽,帶領讀者一次領略佐藤春夫的臺灣書寫文學世界!   女誡扇綺譚(1925年)   「請您把撿到的扇子──那把畫著蓮花的扇子還給我。」堪稱市井英豪的沈家祖先、出於狂念永遠企盼明天的小姐,還有因野性而跨越習俗的少女交織而成的古宅幽靈譚。日本記者「我」與臺灣友人世外民在禿頭港一幢廢棄華宅意外「撞鬼」,經二人重返廢屋現場,抽絲剝繭,看似破解了流傳已久的幽靈傳說,怎知竟又釀成另一樁苦澀悲戀……

  一、赤崁城址   白亮灼灼的夏日午後,敘述者「我」在臺灣友人世外民的邀請下造訪了臺南安平,一踏入那裡,衰頹的街景立刻映入眼簾。四周悄然無聲,一股惡夢般的悚然向他們襲來。   二、禿頭港的廢屋   離開安平來到舊府城區的禿頭港,兩人在崩塌石牆的另一頭,發現了如古城廢墟般的廢棄古宅。在好奇心驅使下,他們走進廢屋,意外聽見了來自鬼魂的聲音……   三、戰慄   他們聽到的究竟是誰的聲音?這棟古宅曾經歷什麼樣的過往?透過一名老嫗之口,娓娓道來臺南富豪沈氏家族的榮枯興衰,映照出臺灣先民在臺開拓的史實縮影。   四、怪傑沈氏   日本人「我」和臺灣人世外民環繞古宅幽靈真相的激辯!鬼怪真的存在嗎?

這是迷信,還是一連串的巧合?篇末作者對世外民的人物側寫引發研究者熱議,世外民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抑或只是作者的虛構分身呢?   五、女誡扇   為了確認聲音的來源,兩人重返廢屋,拾獲一把寫有漢代曹大家〈女誡〉的扇子。扇子的失主和那聲音的主人是同一人嗎?意外發現的新線索,卻又為這起靈異事件罩上另一層迷霧。   六、終曲   一則俊美男子於古宅上吊自殺的新聞帶領兩人來到米穀大盤商的豪門黃家。不願透露真相的小姐,哀求將扇子物歸原主的婢女,這則女誡扇綺譚的真相為何? 本書特色   ◎作者本人最喜愛的屈指五篇作品之列!   ◎佐藤春夫一系列「臺灣書寫」翹楚之作、日本「外地文學」最高峰   ◎重量

級文人評論【門弟三千人的文壇重鎮──話說佐藤春夫】   ◎生平小傳與年譜【穩坐日本大正文學基軸的憂鬱少年──佐藤春夫小傳與重要著作年表】   ◎獨家作者軼事專欄【失戀是秋刀魚的滋味──日本文壇讓妻事件】   ◎跟著達人尋訪作者足跡【掀起〈女誡扇綺譚〉幽靈廢屋的神祕面紗】   ◎跟著手繪地圖進行一場新宮望鄉之旅【漫步在海潮氣息的秋風中──佐藤春夫文學散步】 【專文導讀】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吳佩珍 【歷來文人眼中的佐藤春夫】   佐藤春夫懂得很多,在作為本職的詩歌方面,他具備鑑賞和歌、漢詩,甚至英詩的能力;即使是小說,從日本、中國的古典小說到國外的新小說,他都從不錯過吟賞的

機會。……我和佐藤的關係,雖然我是前輩,在禮儀方面他待我如兄長,然而若論及文學上的影響,反而是我受到他的影響更多。──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   佐藤春夫是詩人,他是最可稱為詩人的人。或者說,沒有比他更像詩人的人了。──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   在日本現代的小說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想學到他的地步,但是終於畫虎不成。他在日本現代的作家中,並不十分流行。但是對於讀者中間的一小部分,卻是對他抱著十二分好意的。──郁達夫(一八九六-一九四五)   意識到臺灣人的民族特性同時企圖寫出,以及在作品背景示現其存在意義……從這兩點而言,此作品在取材自臺灣的散文小說

中應該說是空前唯一,從其文學價值來說,也應該說是斷然拔得頭籌。──佐藤春夫研究者  島田謹二(一九〇一-一九九三)   佐藤春夫的文學始於詩歌,並跨足小說、戲曲、童話、評論和學術研究等文學領域。雖說跨領域創作對大部分的近代文學作家而言乃尋常之事,然而同時涉及如此多樣的文學體裁又表現得自由自在,且形成個人獨特風貌與魅力者,惟佐藤春夫一人而已。──河村政敏(一九二八-)

『陳夫人』におけ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と文化衝突

為了解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的問題,作者謝蒨儀 這樣論述:

西元1895年,台灣成為了日本第一個殖民地。自此之後的五十年間,台灣與日本有一段共同的歷史經驗與回憶。在這殖民時期中,日本一開始的放任制度到皇民化政策,都深刻地影響著台灣的人民。許多台灣的文化與傳統,因為日本的政策制度而改變或者消失。在此期間,關於在台灣殖民地的生活,有為數不少的文學作品被視為珍寶。其中不乏有台灣人或者日本人所寫的台灣文學。 在殖民地文學裡,台灣人作家所寫的文學,通常著重於日本政府迫使台灣人民接受不平等的待遇,較無法以客觀的立場去敘述日本人殖民台灣的這段時期內所發生的狀況。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當時的台灣人與日本人一起生活的種種現象,選擇以《陳夫人》作為此篇論文文本分析

的題材。並且最重要的是,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極力於統治台灣,甚至是同化台灣。在此情況下,台灣人要如何去應對這樣的變化與政策。而在同化政策裡,日本人最為推廣的方式為「通婚」。透過民族通婚來致使台灣人民接納日本人,並對日本產生認同感。在以「血統融合」的方式,來進行民族融合的過程當中,產生了一些文化衝突,以及自我意識的混淆。身為台灣人該如何去接納這一切的改變。 透過這篇作品《陳夫人》,可以看到在台日通婚的情況下,一個台灣名門家族的改變,從衛生習慣到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觀念。也可以看得到在台日通婚家庭下所孕育出來的小孩,會遇到怎麼樣的自我意識混淆,以及該如何去面對與改善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