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水庫供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盧秀琴所指導 李燕玲的 問題導向學習法實施國小水資源教育─融入「水溶液」 單元以探討學童之認知、態度與行為 (2016),提出新莊水庫供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問題導向學習法、水資源教育、水資源保育認知、水資源保育態度、水資源保育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廖朝軒所指導 江育銓的 區域雨水利用潛勢、容量設計及雨洪管理策略 (2014),提出因為有 雨水貯集供水系統、雨水潛勢、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曲線、排線圖、給水工程、雨洪管理、聚類分析、地理資訊系統、VIKOR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莊水庫供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莊水庫供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問題導向學習法實施國小水資源教育─融入「水溶液」 單元以探討學童之認知、態度與行為

為了解決新莊水庫供水的問題,作者李燕玲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雖然年雨量豐沛,但因地狹人稠、降雨分布不均、河川坡陡流短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水資源的運用顯得危機四伏,可見如何讓水資源得以永續利用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水資源教育融入國小五年級「水溶液」單元課程 (Integrate Water Resources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Aqueous Solution Unit, [IWREAS]) 對國小五年級4個班共112位學生進行教學,分析其對自然科學習成效、水資源保育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題導向學習法教學,對照組則以一般講述教學法(以教學指引為主要依據)進行教學,研究者進行課堂觀察,並蒐集兩組學童之

活動學習單、IWREAS認知成效測驗、「水資源保育態度及行為」量表、教師省思札記及半結構式晤談紀錄,進行資料分析與探究。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經過IWREAS的設計與教學後,在認知成效測驗的進步情形達到差異水準,亦即實驗組及對照組皆能達到學習效果。將認知成效測驗前、後測成績進行ANCOVA分析,其統計結果未達顯著差異,顯示兩組學生的認知學習成效並無明顯差異存在。二、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法及一般講述式教學模式進行相關課程的教學活動,兩組學童在認知成效測驗中每個主要學習概念都能達到顯著而有效的學習。實驗組學童在「水溶液的酸鹼性」及「水資源保育知識」向度的學習成效明顯優於對照組學童,而在「溶解現象」及「

水溶液的導電性」向度的表現,兩組學童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三、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法進行學習活動後,對不同學業成就的學生在水溶液單元知識及水資源保育知識都能達到有效的學習,但三個分群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性。四、學童經過實驗課程學習後,在「水資源保育態度及行為」量表的總量表與、水資源保育態度的三個分量表及「水資源保育行動」分量表,實驗組學童的結果顯示為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對照組則皆未達顯著差異。進行ANCOVA分析,兩組學生在「對水資源利用的態度」及「對防治水資源汙染的態度」此兩個分量表的表現並未達到顯著;在「水資源保育態度及行為」總量表、「對防治水資源汙染的態度」分量表及「水資源保育行動」分量表部分

,實驗組的表現則顯著優於對照組。五、以問題導向學習法實施國小水資源教育對於提升學生的水資源保育態度與行為有正向且積極之影響。此外,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出實施問題導向學習法之建議,以供未來教學者及研究者參考。

區域雨水利用潛勢、容量設計及雨洪管理策略

為了解決新莊水庫供水的問題,作者江育銓 這樣論述:

台灣每人每年可分配的水資源僅為世界均值的1/5,而且近幾年都市化嚴重更造成需水量增加,導致台灣正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故經濟部水利署將雨水利用為替代水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在「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增加水資源指標其中包括了屋頂雨水回收項目。但目前台灣並無全國區域性雨水利用潛勢相關資料及明確雨水潛勢定義。且過去雨水貯集系統容量的設計都以點的觀念去規劃設計,未考慮到區域及尺度大小。另外都市化的過程不透水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地表逕流,導致都市供水、雨洪、水質及都市微氣候的改變,本研究目的定義較周全之雨水潛勢;建立雨水潛勢推估步驟及區域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曲線;並研擬不透水舖面改善策略以回復都市水環境

自然循環。目前國內外對雨水潛勢並無明確定義及共通性語言,故本研考慮建築物特性、水文、經濟及生態等因子將雨水潛勢定義為下列三類分別為:理論潛勢、可利用潛勢及環境可承受潛勢。本研究並以全國為研究範圍,估算全國雨水潛勢,並透過四個主要步驟推估雨水潛勢:(1)利用雨量站的年平均旬雨量及行政區邊界進行全國降雨量分區;(2)使用地理資訊系統及土地利用分區計算各次分區建築物屋頂面積;(3)藉由各次分區建築物比例並以等效建築物需水量及供水可靠度,依建築物比例加權估算每次分區最佳雨水替代率;(4)考量在不同建築物屋頂使用比率下對河川下逕流量的影響,進而推估全國環境可承受潛勢雨水潛勢。推估得台灣理論潛勢為1,76

3.20×106 m3/年,可利用潛勢為1,168.73×106 m3/年,環境可承受潛勢(r =10% )為116.87×106 m3/年。在設置建築物雨水貯集系統最重要的組成在於貯蓄容量的設計,而貯蓄容量設計最主要影響因子為雨量資料,但並非每個區域內皆有具代表性雨量站資料,故造成貯蓄容量設計上相當大的困擾。本研究以台灣北部為研究範圍,建立區域雨水貯集系統貯蓄容量設計方法,考慮建築物需水量、有效集雨面積及降雨量等因子建立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曲線;就以本研究上述所建立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方法與單一雨量站資料模擬法進行貯蓄容量設計比較,比較結果平均誤差皆小於20%證明本研究所提出之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

曲線方法是可行的;並與綠建築評估手冊中貯蓄容量設計方法進行比較差異;就以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曲線可靠度95%繪製台灣北部四個次分區無因次貯蓄容量設計排線圖供規劃設計者使用,克服區域內無雨量站資料或規劃設計人員經驗不足等問題,進而快速簡便準確設計雨水貯集系統貯蓄容量大小。在都市不透水舖面改善策略評估方面,本研究利用地理資訊系統中二次開發影像判釋方法判釋都市計畫區綠覆率,進行都市計畫區綠覆率判釋,並以VIKOR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進行不透水率優先改善排序,決策指標以非綠覆率、人口密度、學校面積及公園面積四項因子進行評估,以判定各都市計畫區之改善順序,並針對優先改善都市計畫區進行影像細判,提出不透水率改

善目標及策略,本研究以新北市二十都市計畫區為研究範圍,結果顯示泰山、樹林、新莊、汐止及淡水優先進行改善,建議短期不透水率改善目標9%;中期不透水率改善目標範圍為17~19%;長期不透水率改善目標範圍為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