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區公園路60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李筱峰所指導 駱嘉惠的 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 (2012),提出新莊區公園路60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林宅血案、鄭南榕自焚、民主化、喪禮。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林曉薇所指導 陳峓岊的 環境教育解說場域規劃做為新竹縣紙寮窩傳統產業文化資產再發展之策略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環境教育、傳統產業文化、場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莊區公園路60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莊區公園路60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

為了解決新莊區公園路60號的問題,作者駱嘉惠 這樣論述:

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家遭到3死1重傷的滅門慘劇,震驚全國。相隔將近5年的1985年1月1日,舉行林家祖孫三人的喪禮,各地黨外人士和全台各地民眾紛紛前來送行,造成龐大千人車隊,場面壯觀盛大。鄭南榕於1988年12月10日,在《自由時代》周刊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隔年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鄭南榕堅持100%言論自由,拒絕出庭後自囚於總編輯室。1989年4月7日上午,警方強行攻入雜誌社,鄭南榕反身進入總編輯室後自焚。5月19日舉行鄭南榕出殯告別式,4萬人肅穆遊行、6公里哀榮行列,刷新群眾運動的歷史。「林宅血案」和「鄭南榕自焚案」造成台灣八O年代重大的衝擊,媒體大肆報導,更造成社

會大眾集體的行動。兩案對親身經歷的台灣人內心,劃下深刻的兩道傷痕,「林宅血案」使人陷入深深的哀痛與絕望,而「鄭南榕自焚案」卻注入主動性和積極性。「林宅血案」喚起台灣人意識,5年後的喪禮參與者眾,代表台灣人從意識的形成,到以集體的形式展現出群體的力量,向統治者抗爭的具體表現。「鄭南榕自焚案」在民主運動中,代表著是台灣人意識的形成,進一步以「理念」為基礎朝著共同目標,以具體的行動力向統治者發出當家做主人,建立新國家的訴求。本論文分別探討兩案發生的時代背景和事件經過,接著分析兩案對社會造成哪些面向的衝撃,再來剖析兩案出殯喪禮的形式,和其代表的意涵,最後探討其對台灣民主化的影響與意義。

環境教育解說場域規劃做為新竹縣紙寮窩傳統產業文化資產再發展之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新莊區公園路60號的問題,作者陳峓岊 這樣論述:

統產業活化意識提高與政策推廣下,國內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透過不同方式進行產業推廣活化,在傳統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發展過程中,通常利用靜態展示將傳統產業文化保留,硬體空間保存與軟體文化再現表現上,則少了與參觀民眾互動性與解說空間,參與者同樣未能留有深刻印象;此外保存過程中,也鮮少提及傳統產業文化資產與區域生活的關係與聯結,目前多數產業文化展示空間,因為館舍的經營與營運,最後常以推銷販賣產品為主要經營目標,民眾對於產業文化背後真正的生產意義與環境的關係並無法深入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產業文化資產保存不但沒有達到初衷意義,更可能因為商業化的情況下帶來更深沉的破壞與傷害,因此如何利用新的操

作模式將傳統產業文化推廣與再發展,為目前傳統產業文化保存的目標。 本研究嘗試連結傳統產業活化及環境教育推廣,結合地方鄉誌、村史,編撰推廣環境鄉土教材及戶外教學。將環境教育擴展至社區,促進民眾對於社區文化及環境永續發展理念,建立積極正面的價值觀與態度,產生文化及環境保護行動,進而發展出符合當地特色永續課程。因此從中找到兼具文化產業與自然生態的課程及教育場域,便顯得相當重要,如何將具傳統產業文化社區與環境教育做結合將為本論文之重點。 本研究以產業文化與生態環境兼具的社區做為傳統產業文化再發展為環境教育場域之空間應用研究依據,選擇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地區為研究操作對象。期望利用環境教育模式

讓傳統產業文化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達到文化資產保存與環境教育推廣兼具。本研究操作執行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閱讀及整理相關文獻,透過文獻整理了解傳統產業再發展議題與環境教育執行,整理紙寮窩造紙傳統產業文化資產,作為後續環境教育課程資源,提出論文操作模式與空間設計執行依準。第二階段蒐集國內相關案例,透過傳統產業再發展、自然生態與環境教育場域、校園環境教育場域三層面進行調查與分析,結合紙寮窩現況提出環境教育場域潛力分析。第三階段透過前兩階段將設計準則,用於至紙寮窩執行環境教育場域課程路線安排、課程規劃與空間設計,期望透過實際環境教育執行將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活化與再發展,讓更多的民眾參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