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人口成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新竹縣人口成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Nokan寫的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和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的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竹北市10年來的人口趨勢與現象 - Mobile01也說明:竹北從縣治一期, 二期, 高鐵特區到現在的縣治三期已經10年了.人口也從9萬多人一路成長到16萬多.在紀錄人口變化的同時也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萬騰州所指導 陳威憲的 垃圾轉運站設置及營運模式最佳化研究-以新竹縣為例 (2016),提出新竹縣人口成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性規劃、垃圾轉運站、焚化廠、最佳化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潘東豫所指導 林文秀的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使用者滿意度評估之探討-以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老年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竹縣人口成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竹縣人口成長五支箭發威 - Jkveno則補充:五支箭發威竹縣人口突破57萬新竹縣人口成長快速,11月30日人口已突破57萬人,縣長楊文科7日在主管會報時宣布這項消息,表示縣府團隊在縣議會全力支持下會繼續努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竹縣人口成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為了解決新竹縣人口成長的問題,作者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Nokan 這樣論述:

搶奪泰雅土地?還是開發山林? 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經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     本書從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原客互為主體的呼籲。書名採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謂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透過此表達以揚棄漢人

中心開發史觀,使原客互為主體,傳遞本書重新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史的企圖。     「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本書之所以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     ▍逆寫視角     1. 檢視方志原住民族書寫的前因後果,並據此「史蹟保存」與「史觀重構」的原客互為主體敘事建議。     2. 蒐集北臺灣近山地區與山地提及或描寫與原住民族

相關事蹟的公眾文字資料,發現指涉原住民族的用語呈現的樣態。     3. 以泰雅耆老口述為主要材料,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反思泰雅耆老對獵首記憶的觀點,及其在當代族人詮釋中的意涵。     4. 關切一百多年前尖石前山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山地國家化過程中的應變身影,地景改造為何能淡化衝突記憶?     5. 旮旯牌(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內)作為在山地治理框架下應被排除的特例,其居民如何在制度與經濟開發計畫的結構縫隙間求生?     6. 以三峽大豹社為例,闡述從「蕃地」變成漢人街庄的過程,進而主張原住民族領土觀念來思考,我們需要一部高於/等於憲法層次的

鉅觀視野,重新逆寫客家重點發展區之各客庄形成的歷史。

新竹縣人口成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竹縣因為人口紅利帶動經濟成長,但所面對的就學問題也相當嚴峻,前幾年因為學校不足、學區畫分的問題,導致很多爭議,楊縣長跟教育處楊處長也費了很多功夫來處理,包含新建學校、學區劃分、總量管制辦法調整...等等,截至今年,看起來問題有在解決當中。如果明年新學校順利蓋起來,相關的問題應該可以有所解決。

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在於,新竹縣國小生、國中生那麼多,而且那麼優秀,不管在體育、科技、音樂、學業,各方面,成績都是全國名列前茅,那麼,國中畢業之後,他們到了哪邊去?

這凸顯了一個問題,我們縣內的高中容量是否足夠。以我們從教育部統計處所取得的資料,新竹縣可以容納的高中生人數與總人口的比例,新竹縣是2.14%,23個縣市當中排名第17;

如果以高中生跟國中生人數之落差,新竹縣高中生比國中生少了4915人,排名全國倒數第二(只贏過新北)也就是說,將近5000個孩子在新竹縣念完國中之後,必須要到其他縣市念高中;

如果這個數字除以各縣市的國中生人口比例,就代表各縣市國中生入學在地高中職的比例,新竹縣則是-28.69%,全國排名最後,也就是說,100個新竹縣的國中生,將近30位無法就讀縣內高中。

當然,有人會覺得不應以單一縣市來看,應該以區域來看,這是沒有錯的,就如同台北、新北、嘉義縣、嘉義市、還有新竹縣跟新竹市,都是一樣的情況。

但是,更進一步來看,台北新北的國高中生人數相當,嘉義縣市的國高中生人數也相當,但新竹縣、市的國高中生人數相較,高中生還少了兩千人,如果更進一步加上苗栗,以竹竹苗的人數來看,一樣高中生還是少了1800人左右。

所以旭智質詢縣府,有關高中,縣府的規劃策略是什麼?

訴求重點包含:

一、台大附中目前進度如何?台科大附中有沒有可能?
楊縣長選前提到的台大附中,看來機會不大,還有台科大附中或者台科大附屬高工,看起來校方的意願不高!

二、六家高中徵地擴校,進度如何?研議六家高中設置特色班,朝實驗高中規劃!
再來,六家高中,即將徵地、擴校,是否這部分可以請縣府集中力量,來讓擴校?更進一步,如果可以改制為實驗高中,是否有機會成為我們新竹縣的特色。

三、爭取依人口密度調整鄰近高中之班級人數
另外,竹竹苗是一起聯招,但新竹縣新竹市沒有少子化的問題,所以齊頭式減班的情況下,竹中竹女前幾年逐年每班減少人數,去年旭智透過立委辦公室反映,終於沒有再減人數,但如果以就近入學的角度來看,更應該依照人口密度來調整人數。這部分旭智也透過立委辦公室來詢問國教署,國教署回應調整人數是可以由各校提出的,我建議縣府應該跟高中來談,爭取鄰近高中有更多名額的可能性。

四、規劃運動縣內三級銜接,優秀選手留在在地高中
我們高中不足,也衍生了一些問題,例如像我們的足球,在國中、國小表現很好,但很可惜的就是國中畢業後,真正優秀的選手,就到外縣市去了,但如果我們的高中有足夠的能量,可以讓我們優秀的高中生留在縣內,相信也是學生家長樂見的。旭智也希望縣府能規畫運動縣內三級銜接,讓優秀選手留在在地高中。

🌐相關新聞:
✅《自由時報》竹縣國、高中容量落差近5000人 吳旭智議員憂心優秀學子外流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26984
✅《北視影音新聞》優秀學子外流 吳旭智促擴校、特色班
https://reurl.cc/7ygr0b
✅《聯合報》竹縣學子到外地讀高中比例高 議員盼增加在地就讀誘因
https://reurl.cc/YW2WKn
✅《中時》望能就近入學 台大、台科大皆表明在竹縣無法設高中職
https://reurl.cc/1gdgNV
✅《民眾日報》民代關切國中生流落外縣市就學 楊文科:六家高中將設雙語班 | 奇摩新聞
https://reurl.cc/L08b0e
✅《縣府新聞》新竹縣優秀國中畢業生流浪外地讀高中比例高 吳旭智議員提三建議因應
https://reurl.cc/XedeK7

垃圾轉運站設置及營運模式最佳化研究-以新竹縣為例

為了解決新竹縣人口成長的問題,作者陳威憲 這樣論述:

本研究擬針對地方政府辦理垃圾轉運站設置,在符合環保署「垃圾轉運站設置及執行規範」前提下,本研究利用線性模式,建立垃圾轉運站選址最佳化模式,提供地方政府主管機關求解垃圾轉運場址及垃圾焚化廠進場處理量之最佳布署與配置,供地方政府作為行政之參考。研究結果顯示,新竹縣日平均垃圾量為 262 公噸,需減至每日 200 噸始能有效緩解垃圾處理之壓力;根據設置規範初步篩選結果,新竹縣轄內僅竹東鎮(B 鎮)及橫山鄉(H鄉)等2處垃圾掩埋場址得設置垃圾轉運站;完全依照環保署垃圾轉運站設置及執行規範之規定為限制條件,以LINDO計算軟體求整數最佳解為:將轉運站設置於橫山鄉之成本393,461.0元最低,並分別轉

運至新竹市112公噸、苗栗縣100公噸、桃園市50公噸。新竹縣仰賴垃圾處理之新竹市將每公噸垃圾處理費調漲至 1,700 元,使新竹縣面臨收支不平衡之問題,目前焚化廠需求大於供給,多處焚化廠處理費已達 2,000 元以上。建議垃圾費用隨自來水徵收清理費應調整至 8.0 元/度以上。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

為了解決新竹縣人口成長的問題,作者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 這樣論述:

  《流麻溝十五號》斥資新台幣8千萬拍攝電影,預計2023年上映!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   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   「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   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失去自由的心靈。出獄後,面對社會的歧視與生活的困苦,拼命求得一席之地。   六十年後,我們終於聽到阿嬤們親口講出這些故事,透過僅存的書信、照片、記憶,帶我們回到那個荒謬的年代,一段如此獨特的女性生

命史。   張常美 (省立台中商職一年級)──無辜的九十九人   老蔣說:「寧可錯殺一百個,也不要放掉一個」,我就是其中的九十九個。   黃秋爽 (台北靜修女中三年級)──我家七人被抓   我被判刑時,沒有拿到判決書,我爸爸也沒有判決書,因為家沒了,沒地址可以寄。   張金杏 (彰化大肚國小老師)──岩石縫長出的小草       我這個政治犯絕對要做給你看,我絕對要比那些沒有被關的人更厲害、做得更好,就是要走出來給你看。   陳勤 (台北福星國小老師)──天空在屋頂的那一端   原本期待燦爛歲月的未來,不料婚後不久即遭無妄之災,身繫囹圄五年六個月又十六天。   藍張阿冬、藍芸若 (女

兒一歲襁褓中)──帶著一歲女兒入獄   他們來抓時,女兒才一歲多,我正抱著她餵奶,看他們一堆人進來,我的腳就軟了,手還抱著女兒吃奶。   施水環 (台北郵電局職員)──辭別尊顏,無日不思   當每晚夢見慈祥的媽媽跪在神前為了您兒女祈禱,我眼淚暗暗地濕透了枕頭,只有您的來信,無時在我的身,入睡前一定拿起重念一遍。 本書特色   1.本書與《青島東路三號》同為鄭南榕基金會策劃,黃子欽裝禎設計。還有《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美援時代:鳥事並不如煙》等書,同以台灣近代生活主題,掀起年輕讀者群重探台灣過去風貌的好奇與興趣,而有2019年《返校》電影票房破億佳績。本書初版上市十年後的202

2年,一部新電影開拍,從另一個角度來訴說“Herstory”。   2.累積十多年、上百人次的採訪收集,並透過各種管道取得珍貴老照片、官方檔案、歷史影像、背景考證,篩選出最為完整的個人紀錄。是白色恐怖時期非官方版的女性口述歷史中最完整忠實的版本。   3.書中記錄五位阿嬤的口述人生,有苦有樂、悲喜交集,跌宕起伏更甚小說情節,並佐以珍貴老照片及書信文件影像,帶領讀者回到那個荒謬又現實的年代。最後一位主角施水環,是書中唯一一位被槍決的人,透過68封留存下來寫給家人的書信筆記,及一些生前照片,認識她那純潔的心靈與堅定的信念,讀來更令人動容。   4.本書較少著墨於國族認同的政治議題,更多試圖探

索女性柔軟的人格特質,從生活中積極奮鬥前進的精神。如同眾多猶太人及戰爭受難者的口述歷史,往往是受難後的自我療傷,而女性療癒歷史創傷的特殊意義,在本書中更得到彰顯。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使用者滿意度評估之探討-以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

為了解決新竹縣人口成長的問題,作者林文秀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服務使用者,根據評鑑結果分數之高低與使用者實際滿意度之比較,而得知評鑑制度、項目對於據點的服務使用者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文獻中有關據點的研究,有分別對於評鑑制度的研究,也有對於服務滿意度的研究,但缺乏針對評鑑制度結果與滿意度結果的研究。故本研究結果擬針對『評鑑項目』,並透過『輔導機構』提高實質滿意度,期盼建立有效的改善機制。研究中採問卷調查法,針對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樣本選擇採取42個據點中評鑑前三名與後三名的服務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透過SPSS統計分析並分別探討:(1)據點評鑑分數『較高/較低』的機構其使用者的滿意度分析, (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使用者

需求的供需落差項目,(3)將來對政府的評鑑結果與據點服務使用者滿意度的相關性等問題,以達到本研究之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研究結論希冀提出建議: 一、對據點之建議: (1)針對不同背景與不同健康狀況等的老人調整客製化的個人服務、 (2)在服務人員的訓練上加強與老人互動的訓練、 (3)加強與社區其他資源的整合以補據點本身資源的不足。二、對政府單位之建議: (1)結合業務導/輔導的功能加強據點的服務品質、 (2)藉著績效評鑑制度促使據點落實服務、 (3)制訂社區資源整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