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役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新竹市役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魚夫寫的 竹城漫遊 美感治理的城市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也說明:市府新聞 · 機關新聞 · 澄清專區 · 熱門活動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陳梅卿所指導 李禮仁的 日治中期臺灣方面委員制度研究(1923-1937) (2020),提出新竹市役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方面委員、社會事業、生活調查、生活保護指導、防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士娟所指導 李芷瑗的 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政策與空間發展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都市政策、空間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竹市役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竹市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則補充:在日治時期,此館舍是作為新竹市役所使用,功能上類似今日的新竹市政府,2004年整修完畢之後規劃為美術館。 自2016年起,館舍重新規劃展覽路線,以當代藝術的展覽空間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竹市役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竹城漫遊 美感治理的城市

為了解決新竹市役所的問題,作者魚夫 這樣論述:

  全方位作家魚夫老師這次帶大家漫遊新竹舊城區!   精選新竹舊城區11處建築,包含新竹車站、新竹生活美學館(新竹公會堂)、新竹市政府(新竹州廳)、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新竹市有樂館)、新竹美術館(新竹市役所)等兼具美學及功能性的建築物,講講建築以及與這些建築相關的建築師、行政官員等風雲人物的故事。   同時與在地食食通帶大家走訪內行人才知道的在地美食,25篇文章由美食串聯起新竹的庶民生活與濃濃人情味,邀請您一同來新竹來一場深度的人文漫遊。

日治中期臺灣方面委員制度研究(1923-1937)

為了解決新竹市役所的問題,作者李禮仁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方面委員制度這樣一個近代化的社會事業,如何在日治中期臺灣社會中,開展新的救助模式及其影響,並對該制度做一檢討與評價。方面委員制度為日本在「社會連帶」觀念下,引進臺灣的新興救貧制度。為了達到徹底的救助,以解決傳統上漏救與濫救的問題,方面委員制度透過設定責任區域,委託公益人士來進行救助活動,強調在救助之前,先進行充分的生活調查,以篩選出有救助需求的人,再給予適當的救助。本研究闡述方面委員如何透過「生活調查」與「生活保護指導」,以及與支援團體合作,來達到「防貧」的實踐,並呈現臺灣社會對方面委員制度的適應情形。 從方面委員制度的實施,可觀察到國家藉由行政制度,將以往保甲、警察等進行

的生活調查,以及各種慈善團體、社會事業設施等救助資源,整合成以方面委員制度為中心的救助體系,並作為地方行政的輔助機關。研究發現,方面委員救助的對象是以客觀的方法取得,救助的執行也是以客觀的方式進行,顯現出方面委員在救助方法上的進步。方面委員制度這種用近代化的調查方法,再進行近代化的救助,並巧妙地改良傳統救助模式,以達到柔性的社會控制,是該制度在殖民統治上的貢獻。而作為新興中產階級之方面委員,在社會事業上,彷彿有取代傳統鄉紳,成為政府與地方上新的協力關係。從本文可察覺到,臺灣在日治時期,就已發展出類似現代社工制度的芻形,因此可以視方面委員制度為臺灣現代社工制度的一個過渡階段。關鍵字:方面委員、社

會事業、生活調查、生活保護指導、防貧、

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政策與空間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竹市役所的問題,作者李芷瑗 這樣論述:

日本政府接收臺灣初期,便努力勘查臺灣的衛生狀況,首要目標就是改善各都市的上下水設施以及鼠疫問題。1898年,總督府組織「市區改正委員會」,開始了全臺各都市的衛生工事與市區改正計畫;1901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使得整個北門及周圍建築付之一炬。基於上述兩種原因,新竹廳於1905年,公布〈廳令第八號〉,開始拆除東西城門與城牆,拓寬主要道路以及放射狀街道規劃,自總督府至新竹廳的都市計畫政策,揭開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的序幕。 本研究企圖從日治時期政策為出發點,透過研究當時都市計畫政策與第一手文獻,了解新竹街市區是如何從傳統城牆都市轉變為現代都市,釐清政策制定原因,透過當時的文獻資料

與市區改正計畫圖等進行比對分析,梳理都市地權改變及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脈絡。 市街主要機能是政治和商業,改正後的新竹街,因行政機構搬遷以及交通發展,促使政治機能增加而帶動了商業轉移,政經重心從原先北門區域,轉至新興發展而起的東門,也讓新竹街脫離了清代傳統城牆的中心式格局,形成今日所見的現代都市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