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寫的 高科技行業使用新興材料職業衛生危害性調查研究(POD) 和劉立文的 高科技行業使用新興材料職業衛生危害性調查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化學物質及既有化學物質資料登錄辦法也說明:製造或輸入之新化學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事前審定為低關注聚合物,始得適用前項規定。 第八條新化學物質屬致癌、生殖細胞致突變性或生殖毒性物質,登錄人如依本辦法規定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施邦築所指導 于飛文的 新北市公共危險品危害潛勢探討(五股區為例) (2019),提出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危險物品、公共危險物品化學物質、危害潛勢分析、擴散模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馬鴻文所指導 楊雅順的 台灣化學物質風險管理架構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化學物質、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性化學物質證件申請及申報教學則補充:公開資料若涉及工商機密者,依新化學物質. 及既有化學物質資料登錄辦法向中央主管機. 關申請保密經核准者,不予公開. 1、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科技行業使用新興材料職業衛生危害性調查研究(POD)

為了解決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問題,作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這樣論述:

  高科技產品生命週期短暫,化學品危害資訊欠缺;總是以不完整的物質安全資料表權充,壓縮執行危害辨識,及風險評估的完整性。 近年來高科技行業使用新興材料,屢屢發生職業衛生危害問題,尤以氫氧化四甲基銨溶液(TMAH)造成重大死亡傷害為最;實有必要全面檢視高科技產業製程,使用新興材料危害特性,及合理風險評估流程,建立新興材料危害管理策略。   本調查研究共計蒐集積體電路與封裝製造6家、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及其關鍵零組件廠商7家、發光二極體5家及太陽光電3家等四項產業,共21家製程與廠務資料。蒐集積體電路26項製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及其關鍵零組件40項製程、發光二極體7項製程,及太陽能電池16

項製程,共計89項製程;新興材料危害化學物質物種分類,計有積體電路160個物種、薄膜液晶顯示器56個物種、發光二極體69個物種,及太陽光電40個物種,共計325個物種。再依使用新興材料危害特性,篩選所收集的化學物質及材料歸納成三個特定危害物質物種群組,為有機金屬,鹵化合物,及矽化合物,且發現有22種新化學物質尚未納入評估;研究並建議建立適當的風險評估及危害預防管理策略。   本研究結果建議,應組成新興材料危害風險評估小組,展開四項產業廠商評鑑輔導,建立合理風險評估流程;評估其風險偏高者,再做為化學品列管之探討。並建議配合國家化學品登錄評估與管制管理推動方案,及早建立國家既有化學物質清單、新化學

物質申報機制,與國家級危害物質安全資訊平台;透過政府及研究單位協助,要求供應商提供正確安全資訊;且評估建立危害物質安全資訊認證專業機構之可行性,以確立資訊之正確性。

新北市公共危險品危害潛勢探討(五股區為例)

為了解決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問題,作者于飛文 這樣論述:

台灣屬開發中的國家,工商業的發展相當地活躍與發達。現今年代因生活環境變革及生活需要,而使都市及工業化地區都急速地擴張,使得近年來影響災害發生的原因,除天然因素造成外;其人為因素而造成的災害發生率也相對性地提高。今日化學物質因人類快速發展及應用變更,使它為人類世界生活帶來簡單及便利,並使人們在生活環境中對化學物質產生強力依賴性及高度使用性。而化學物質亦有其高經濟效益,相對地使產業製程更加依賴化學物質的使用及急需性,因而更加深仰賴它地存在。台灣為島嶼型國家因土地面積有限,使得適宜人們居住土地更顯侷限,以前工廠設立時可選擇及限制遠離人口稠密及住宅區,而今日因居住土地開發趨滿,致使有些儲存或使用、販

賣列管之公共危險物品化學物質(簡稱公共危險物品)的倉儲或製造場所,因經濟考量使工業區或廠房大肆擴地增建,進而擠壓生活住宅建地的需求,促使住宅區漸漸毗鄰工業廠區而建。平時若因廠商在運作的製程、使用儲存、載運輸送過程中略有差池或作業不慎,可能因而大大增加危害到民眾的機率。目前新北市內經過長時間發展,產業發展逐漸由市中心往市郊外延伸,投資業者亦不斷加入發展行列,使新北市形成了一個具規模及重要產業聚落之處。廠商業者為因應平時及製程需求,即會大量存放、使用列管之公共危險物品,而此種物質常具有爆炸性、易燃性、化學反應等或是同時具有兩種特性,相對的使毗鄰廠房週遭居民常需面對公共危險物品之潛在威脅性,若不幸發

生事故,可能伴隨著無法預期的災害,如爆炸、延燒、毒性氣體、環境污染等災情發生。對於人口稠密、敏感區域群聚地的新北市來說,若因公共危險物品使用、管理、儲存不當而發生災害事故,後續影響尤其不容輕忽。故平時就需做好災害準備,備妥風險性評估資訊以利災害救災之使用,相對的評估資訊並可以提供救災單位參考、判斷做出救災決策。本研究欲利用災害潛勢分析軟體,針對新北市內公共危險物品運作場(五股區為例),進行危害潛式的分析及擴散模擬探討。

高科技行業使用新興材料職業衛生危害性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問題,作者劉立文 這樣論述:

  高科技產品生命週期短暫,化學品危害資訊欠缺;總是以不完整的物質安全資料表權充,壓縮執行危害辨識,及風險評估的完整性。 近年來高科技行業使用新興材料,屢屢發生職業衛生危害問題,尤以氫氧化四甲基銨溶液(TMAH)造成重大死亡傷害為最;實有必要全面檢視高科技產業製程,使用新興材料危害特性,及合理風險評估流程,建立新興材料危害管理策略。本調查研究共計蒐集積體電路與封裝製造6家、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及其關鍵零組件廠商7家、發光二極體5家及太陽光電3家等四項產業,共21家製程與廠務資料。蒐集積體電路26項製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及其關鍵零組件40項製程、發光二極體7項製程,及太陽

能電池16項製程,共計89項製程;新興材料危害化學物質物種分類,計有積體電路160個物種、薄膜液晶顯示器56個物種、發光二極體69個物種,及太陽光電40個物種,共計325個物種。再依使用新興材料危害特性,篩選所收集的化學物質及材料歸納成三個特定危害物質物種群組,為有機金屬,鹵化合物,及矽化合物,且發現有22種新化學物質尚未納入評估;研究並建議建立適當的風險評估及危害預防管理策略。本研究結果建議,應組成新興材料危害風險評估小組,展開四項產業廠商評鑑輔導,建立合理風險評估流程;評估其風險偏高者,再做為化學品列管之探討。並建議配合國家化學品登錄評估與管制管理推動方案,及早建立國家既有化學物質清單、新

化學物質申報機制,與國家級危害物質安全資訊平台;透過政府及研究單位協助,要求供應商提供正確安全資訊;且評估建立危害物質安全資訊認證專業機構之可行性,以確立資訊之正確性。

台灣化學物質風險管理架構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化學物質登錄流程的問題,作者楊雅順 這樣論述:

近年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先進國家均致力於應用風險評估方法於化學物質的管理制度中,並且納入化學物質生命週期的概念,從化學物質的製造、加工、消費及廢棄階段進行風險的評估及管理,以利從風險的源頭進行改善,發展目標主要以聯合國「國際化學品管理策略方針」(Strateg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hemicals Management,SAICM)為主要核心,總體目標為「實現化學品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的合理管理,以便到2020年,化學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應盡量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重大不利影響。」加拿大環境保護法於1999年修法開始使用風險評估的方法處理大量化學物質的

風險問題,歐盟於2006年實施REACH法案開始針對所有欲進入歐盟市場的化學物質進行風險的管理,以及美國於2016年將舊有的有毒物質控制法案進行修正,明定執行風險評估的期限以及公開透明化。而我國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現已改名為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於103年開始進行化學物質登錄作業及109年開始展開的標準登錄作業,期盼改變過去管末污染防治處理的方式,藉由源頭管理以及風險評估的方法,改善及精進現有化學物質的管理制度。為健全我國化學物質風險管理架構,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以及比較探討的方法,研析歐盟、美國以及加拿大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管理架構,分別以企業登錄、優先級篩選、國家評估及風險管理措施等四個主

要的架構元素進行探討,提出適合我國的風險評估管理架構規劃,以補強目前管理制度不足之處,並作為未來我國制定政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