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幣換港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正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賴靖宜所指導 黃意婷的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匯率關聯性分析 (2019),提出新加坡幣換港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匯率、東協五國、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衝擊反應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陳達新 博士所指導 吳孟霞的 我國與亞洲五國匯率變動相關性之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單根檢定、共整合、向量自我迴歸、因果關係、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加坡幣換港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加坡幣換港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匯率關聯性分析

為了解決新加坡幣換港幣的問題,作者黃意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運用時間序列模型探討東協五國之間匯率關聯性。研究期間為2009/1/1至2019/12/31止,資料為日資料。實證結果運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及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衝擊反應分析等研究方法。實證結果顯示存在單向Granger因果關係的包括泰國匯市的變動領先菲律賓與馬來西亞、菲律賓匯市的變動領先印尼、新加坡匯市的變動領先馬來西亞與印尼;而馬來幣報酬率與印尼盾報酬率、泰國泰銖報酬率與印尼盾報酬率、菲律賓披索報酬率與馬來幣報酬率,以及新加坡幣報酬率與菲律賓披索報酬率,彼此間則存在雙向Granger因果關係。其次,就衝擊反應結果顯示,各國受自身的衝擊反應最大,五國的匯率市場,彼此間的衝擊反應

在第一期皆呈現正向反應,且皆在四期內趨近於0,馬來西亞的報酬率最為敏感,分別在受到其他四個國家匯率報酬率的一單位標準差衝擊時,除了自身所受到的衝擊反應最大,都受到最大的正向影響。

我國與亞洲五國匯率變動相關性之探討

為了解決新加坡幣換港幣的問題,作者吳孟霞 這樣論述:

金融海嘯後迄今,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流入,已達歷史新高的規模,除了帶動亞洲國家貨幣急劇升值外,各國總體經濟政策管理也變得更複雜,由於這些國家都屬於小型開放型經濟體系國家,雖然資本市場的開放與金融交易的自由化有助於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但是龐大的資本流入也使得各國曝露在資本突然停止流入甚至反轉流出的風險之中。由於台灣與鄰近亞洲各國,經濟貿易與投資關係一向相當密切,2007年起台灣十大貿易伙伴中,就有七個位處東亞和東南亞,已超越美國成為第三大貿易伙伴。鑑於國際金融市場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因此單一的匯率變動無法隔絕與其他各國匯率的變動,因此本研究係主要針對亞洲區域內地域與經濟皆與我國連繫緊密的主要國

家貨幣,如日圓、人民幣、港幣、韓圜、新加坡幣及新台幣等六種貨幣兌美元近19年來匯率變化相關性研究,實證結果如下:一、我國與亞洲其他5國貨幣匯率間,不具有長期均衡之共整合關係。二、由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結果發現:1.完全不具因果關係:人民幣與其他5種貨幣間,完全不具任何因果關係。2.單向領先落後之關係: 日圓/港幣、韓圜/港幣、新加坡幣/港幣、新台幣/港幣及日圓/新加坡幣、日圓/台幣匯率間皆僅具有單向領先落後關係。3.雙向回饋關係:日圓/韓圜、新加坡幣/韓圜、台幣/韓圜、台幣/新加坡幣等兩兩匯率之間皆具有雙向回饋的因果關係。顯示此四國貨幣相互牽動彼此的走勢,形成互有領先落後之雙向回饋關係。

三、我國與亞洲其他5國貨幣匯率衝擊反應分析結果:各幣別在衝擊反應分析上皆具有效性,且各變數發生自發性變動時,皆對本身在短期內的衝擊影響最大。對其他的變數的衝擊以韓圜匯率反應最大,日圓及台幣次之,而港幣則是受自身衝擊反應程度最弱者,且其上升一單位標準差對其他幣別匯率之衝擊影響亦是最不顯著的。四、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 除新加坡幣相對較容易受到其他幣別匯率波動的影響與解釋外,其他幣別對自身解釋的能力都相當高,尤其人民幣對自身的解釋程度最高達99.78%,日圓及港幣則高達97%以上,台幣與韓圜次之,惟亦皆有90%以上之水準,表示此5種貨幣均不易由外在因素來加以影響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