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M.R.格林寫的 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上中下)(原書第四版) 和道格拉斯.艾姆蘭的 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吳長益所指導 莊智捷的 探討穿膜蛋白tmem38a對於斑馬魚血管發育的影響 (2021),提出斑馬魚胚胎發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血管發育、斑馬魚、區間血管、尾部靜脈叢、tmem38a。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工程系所 黃志彬所指導 邱羽彤的 塑膠奈粒對銅在斑馬魚胚胎的生物利用性及發育毒性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塑膠奈粒、聚苯乙烯、銅、斑馬魚胚胎、發育毒性、生物利用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斑馬魚胚胎發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斑馬魚胚胎發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上中下)(原書第四版)

為了解決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問題,作者(美)M.R.格林 這樣論述:

分子克隆技術30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實驗室專業技術的基礎。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的《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一書擁有的可靠性和*性,使本書成為業內流行、具影響力的實驗室操作指南。第四版的《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保留了之前版本中備受讚譽的細節和準確性,10個原有的核心章節經過更新,反映了標準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並介紹了一些前沿的操作步驟。同時還修訂了第三版中的核心章節,以突出現有的核酸製備和克隆、基因轉移及表達分析的策略和方法,並增加了12個新章節,專門介紹激動人心的研究策略,包括利用DNA 甲基化技術和染色質免疫沉澱的表觀遺傳學分析、RNAi、新一代測序技術,以及如何處理數據生成和分析的生物信息學,例如

介紹了分析工具的使用,如何比較基因和蛋白質的序列,鑑定多個基因的常見表達模式等。 本書還保留了必不可少的附錄:包括試劑和緩衝液、常用技術、檢測系統、一般安全原則和危險材料。任何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實驗室都將因擁有一冊《分子克隆實驗指南》而受益。 本書可作為學習遺傳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免疫學等學科的重要指導,可供生物學、醫藥衛生,以及農、林、牧、漁、檢驗檢疫等方面的科研、教學與技術人員參考。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as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Fourth

Edition, by MichaelR.Green and Joseph Sambrook ? 2012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 NewYork, USA? 2017 Science Press. Print in China.Authorized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edition ? 2012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Press.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a

nd sold by permission of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the owner of all rights to publish and sell the same. 《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上冊》目錄: 第1章DNA的分離及定量 導言 方案1SDS鹼裂解法製備質粒DNA:少量製備 方案2SDS鹼裂解法製備質粒DNA:大量製備 方案3從革蘭氏陰性菌(如E.coli)中分離DNA 方案4乙醇法沉澱DNA 方案5異丙醇法沉澱DNA 方案6用微量濃縮機進行核酸的濃縮和脫鹽 方案7丁醇抽提法濃縮核酸 方案8聚乙二醇沉澱法製

備M13噬菌體單鏈DNA 方案9M13噬菌體鋪平板 方案10M13噬菌體液體培養 方案11M13噬菌體雙鏈(複製型)DNA的製備 方案12利用有機溶劑分離純化高分子質量DNA 方案13用蛋白酶K和苯酚從哺乳動物細胞中分離高分子質量DNA 方案14一步法同時提取細胞或組織中的DNA、RNA和蛋白質 方案15從鼠尾或其他小樣本中製備基因組DNA 替代方案:不使用有機溶劑從鼠尾分離DNA 替代方案:一管法從鼠尾中分離DNA 方案16快速分離酵母DNA 方案17微型凝膠電泳後使用溴化乙錠(EB)估算條帶中DNA數量 方案18利用Hoechst33258通過熒光分析儀估算DNA濃度 方案19用PicoG

reen定量溶液中的DNA 信息欄 第2章DNA分析 導言 方案1瓊脂糖凝膠電泳 方案2瓊脂糖凝膠中DNA的染色檢測 方案3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 方案4聚丙烯酰胺凝膠中DNA的染色檢測 方案5聚丙烯酰胺凝膠中DNA的放射自顯影檢測 方案6鹼性瓊脂糖凝膠電泳 附加方案:鹼性瓊脂糖凝膠的放射自顯影 方案7成像:放射自顯影和感光成像 方案8用玻璃珠從瓊脂糖凝膠中回收DNA 方案9低熔點瓊脂糖凝膠中DNA的回收:有機溶劑抽提法 方案10聚丙烯酰胺凝膠中DNA片段的回收:壓碎與浸泡法 方案11Southern印跡 方案12Southcm印跡:DNA從一塊瓊脂糖凝膠同時向兩張膜轉移 方案13採用放射性標記探

針對固定在膜上的核酸DNA進行Southern雜交 附加方案:從膜上洗脫探針 信息欄 第3章質粒載體克隆與轉化 導言 方案1製備和轉化感受態大腸桿菌的Hanahan方法:高效轉化策略 方案2製備和轉化感受態大腸桿菌的Inoue方法:“超級感受態”細胞 方案3大腸桿菌的簡單轉化:納米顆粒介導的轉化 替代方案:一步法製備感受態大腸桿菌:在同一溶液中轉化和儲存細菌細胞 方案4電穿孔法轉化大腸桿菌 方案5質粒載體克隆:定向克隆 方案6質粒載體克隆:平末端克隆 方案7質粒DNA的去磷酸化 方案8向平末端DNA添加磷酸化銜接子/接頭 方案9克隆PCR產物:向擴增DNA的末端添加限制性酶切位點 方案10克隆

PCR產物:平末端克隆 方案11克隆PCR產物:製備T載體 方案12克隆PCR產物:TA克隆 方案13克隆PCR產物:TOPOTA克隆 方案14使用X—Gal和IPTG篩選細菌菌落:α—互補 信息欄 第4章Gateway重組克隆 導言 方案1擴增Gateway載體 方案2製備可讀框入門克隆和目的克隆 方案3應用多位點LR克隆反應製備目的克隆 信息欄 第5章細菌人工染色體及其他高容量載體的應用 導言 方案1BAC DNA的小量分離和PCR檢驗 方案2BAC DNA的大量製備和線性化 方案3通過脈衝電場凝膠電泳檢驗BAC DNA的質量和數量 方案4兩步BAC工程:穿梭載體DNA的製各 方案5A同源

臂(A—Box)和B同源臂(B—Box)的製備 方案6克隆A和B同源臂到穿梭載體 方案7重組穿梭載體的製備和檢驗 方案8通過電穿孔法轉化重組穿梭載體到感受態BAC宿主細胞 方案9共合體的檢驗和重組BAC克隆的篩選 方案10一步BAC修飾:質粒製備 方案11A同源臂(A—Box)的製備 方案12克隆A同源臂到報導穿梭載體 方案13用RecA載體轉化BAC宿主 方案14轉移報導載體到BAC/RecA細胞以及共合體的篩選 方案15釀酒酵母(S.cerevisiae)的生長和DNA製備 方案16酵母DNA的小量製備 信息欄 第6章真核細胞RNA的提取、純化和分析 導言 方案1從哺乳動物的細胞和組織中提

取總RNA 替代方案從小量樣本提取RNA 方案2從斑馬魚胚胎和成體中提取總RNA 方案3從黑腹果蠅提取總RNA 方案4從秀麗隱桿線蟲中提取總RNA 方案5從釀酒酵母菌中採用熱酸酚提取總RNA 方案6RNA定量和儲存 方案7RNA的乙醇沉澱 方案8通過無RNase的DNaseI處理去除RNA樣品中的DNA污染 方案9Oligo(dT)磁珠法提取poly(A)+mRNA 方案10按照大小分離RNA:含甲醛的瓊脂糖凝膠電泳 方案11根據分子質量大小分離RNA:RNA的尿素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 方案12瓊脂糖凝膠中變性RNA的轉膜和固定 替代方案下行毛細管轉移 方案13聚丙烯酰胺凝膠的電轉移和膜固定

方案14Northern雜交 方案15純化RNA的點雜交和狹縫雜交 方案16用核酸酶S1對RNA作圖 方案17核糖核酸酶保護分析:用核糖核酸酶和放射性標記的RNA探針對RNA作圖 方案18引物延伸法分析RNA 信息欄 第7章聚合酶鏈反應 導言 方案1基礎PCR 方案2熱啟動PCR 方案3降落PCR 方案4高GC含量模板的PCR擴增 方案5長片段高保真PCR(LAPCR) 方案6反向PCR 方案7巢式PCR 方案8mRNA反轉錄產物cDNA的擴增:兩步法RT—PCR 方案9由mRNA的5’端進行序列的快速擴增:5’—RACE 方案10由mRNA的3’端進行序列的快速擴增:3’—RACE 方案1

1使用PCR篩選克隆 信息欄 第8章生物信息學 導言 方案1使用UCSC基因組瀏覽器將基因組註釋可視化 方案2使用BLAST和ClustaIW進行序列比對和同源性檢索 方案3使用Primer3Plus設計PCR引物 方案4使用微陣列和RNA—seq進行表達序列譜分析 方案5將上億短讀段定位至參考基因組上 方案6識別ChIP—seq數據集中富集的區域(尋峰) 方案7發現順式調控基序 信息欄 …… 《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中冊》 《分子克隆實驗指南·下冊》

探討穿膜蛋白tmem38a對於斑馬魚血管發育的影響

為了解決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問題,作者莊智捷 這樣論述:

血管發育在胚胎循環系統建立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然而對於靜脈分化相關的分子機制卻尚未被完全了解。在實驗室先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轉錄因子Islet2 (Isl2)和coupTF1b在斑馬魚的區間血管 (intersegmental vessels , ISV)與尾部靜脈叢 (caudal vein plexus, CVP)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對兩者的DNA微陣列分析 (DNA Microarray analysis)後,我們找出了兩者所共同調控的下游基因,並且認為這些基因可能參與了調控內皮細胞分化的過程。而本實驗研究的目標基因tmem38a (transmembrane prote

in 38a)就是兩者所共同負向調控的基因之一。 到目前為止,在斑馬魚中並沒有對於tmem38a與血管功能相關的研究,因此我的研究在探討tmem38a對於斑馬魚血管發育的影響。首先,原位組織染色的結果顯示tmem38a主要表現位置在體節中,並且mRNA表現量在24 hpf最強,並開始逐漸遞減至48 hpf。透過注射Morpholino (MO)以抑制tmem38a在斑馬魚胚胎中的表現後,在ISV&CVP中都出現促進發育的情況,說明tmem38a在血管發育中扮演著調控的角色。為了證明Morpholino的專一性,分別使用了tmem38AATG morpholino & tmem38ae2i

2 splicing morpholino進行實驗,結果都出現促進血管發育的現象。對抑制tmem38a表現的胚胎樣本進行血管標記物的原位組織染色後可以觀察到ephrinb2, flt4, flk1, mrc1& stabilin整體表現量上升,這與先前實驗中所觀察到促進血管發育的現象有一致的結果。 接下來,使用了tmem38a mRNA進行注射以觀察過度表現tmem38a所造成的影響,注射組顯示了與預期結果一致的血管缺陷。AO 染色與 TUNEL assay的結果表明血管缺陷的原因並不是細胞凋亡所導致的。以Tg(kdrl:mCherry ; fli:eGFPy7)魚種定量ISV內皮細胞數

量及完整性,推測血管缺陷可能與細胞增生能力的下降有關。綜合以上結果,說明tmem38a在斑馬魚胚胎血管發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後續將持續探討tmem38a與血管相關訊息傳遞路徑 (VEGF及BMP )的關係。

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

為了解決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問題,作者道格拉斯.艾姆蘭 這樣論述:

動物武器演化的難題 X人類軍備競賽的命運   ★Phi-Beta-Kappa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2015年最佳科學圖書獎」   ★泛科學 PanSci 2016年一月選書   史前大角鹿神祕滅絕,難道與3.6公尺的長角有關?   讓獨角鯨游不快的長牙,究竟有何特殊作用?   物種演化是一場千萬年不休止的軍備競賽,   打造最強武器,將帶來進化還是滅亡?   ■招潮蟹用來抵禦敵人的巨螯,竟然是水鳥眼中的美食   ■大角鹿寧得骨質疏鬆症,也要換取異常生長的壯觀鹿角    ■食人魚用驚人可怕利齒吞下比自身大的獵物,獵捕行動卻不減速    ■母雞冠水雉的翅膀長有尖尖翼角,哪怕情敵入侵,她都可

以打上一架    ■獨角鯨游不快,頻遭虎鯨、北極熊和人類獵捕也不願捨棄3公尺長牙……   動物的武器是尖牙利齒?毒液?保護色?還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形怪狀?武器是突變,還是與大自然抗衡的結果?演化生物學家艾姆蘭深入自然秘境,在熱帶雨林的河流上、地底下、落葉堆裡尋找長有巨大武器的生物。他發現每種動物都依靠某種類型的武器過活,但同時發現,許多生物演化出超大型武器,造物主索要的代價卻極高,最後換來不自然且誇張的奇異身軀。   在他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除了研究糞金龜,更在野外調查及學術研究論著中找到大角鹿、劍齒虎、流蘇鷸、長臂天牛、非洲象等生物的演化歷程。有動物演化出特殊毛色或者巨大武器,本以為

這是最成功的進化,但最後因棲地環境演變、食物來源減少等外部因素,武器又慢慢的縮小、消失;也有動物為了族群內部的求偶和競爭,不惜成本演化出龐然巨物,結果卻得和獵食者打仗才能存活。   艾姆蘭的關懷不限於生物學,他把生物演化證據及行為研究,連結到人類軍事史,並重新詮釋競爭、防禦、示威、偷襲等行為。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人類如何衡量盔甲、槍砲和超巨大戰艦的製造成本和預期利益?過度追求巨大和危險,是否為明天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動物的武器》是艾姆蘭寫給自然愛好者的生命之書,同時也是人類拜動物為師的一面鏡子! 口碑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列)   ☆「社會生物學之父」、普利茲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推薦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家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 邵廣昭   ☆生物力學終身學徒/興大物理系副教授 紀凱容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高文媛    ☆科普作家 張東君    ☆《糞金龜的世界》作者及甲蟲收藏家 陳克敏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系主任、臺灣昆蟲學會理事長 楊恩誠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裴家騏 對本書的讚譽 國內   「不論動物是大是小、棲息地是陸上還是水中,大家通通都具備著防身武器。只是小型動物的武器不被人類看在眼裡;大型

動物的武器反而成為讓人類想要獵取牠們的主要誘因。   作者的研究主題很有趣,研究對象卻容易讓人吐槽。因為,是,糞金龜。但是他從小小的糞金龜起,跟我們分享的各種動物行為與生態是極有趣的。看看書,就會發現人類的勝之不武。」——張東君,科普作家 海外   「生物世界真的有許多張牙舞爪的景象。其中原則的奧祕,需要一位真正的生物學家來加以說明和解釋,現在艾姆蘭的《動物的武器》精彩地達成目標。」——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社會生物學之父」,哈佛大學教授,普利茲獎得主   「道格拉斯・艾姆蘭是當代傑出的演化生物學家,他針對各種截然不同的對象深入探討,從甲蟲的角到中世紀城堡

,帶領讀者經歷一場縱橫自然界和人類經驗的發現之旅。《動物的武器》是本具權威性的書,充滿種種知識,以史詩般的格局,書寫地球生命的一大主題。艾姆蘭的好奇心、熱情和講故事的魅力,成就了這本躍然紙上的傑作。」——尼爾.蘇賓(Neil Shubin),《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作者,古生物學家   「一本很棒的書,不僅談論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動物之間的衝突和武器裝備,還深入人類武器的歷史,並且比較兩方的軍備競賽有多相似。」——貝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冬季世界以及為什麼我們奔跑》(Winter World and Why We Run)作者   「《動物的武器》是本必讀之書,對人

類武器發展感興趣的人不應錯過。一如道格拉斯・艾姆蘭明確指出的,軍備競賽並不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發明的,而是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一件事。」——羅伯特・歐康乃爾(Robert L. O'Connell ),《坎尼的鬼魂和激烈的愛國者》(The Ghosts of Cannae and Fierce Patriot)作者   「道格拉斯・艾姆蘭精彩地彙整了動物和人類武器的故事。他讓士兵和工程師也能理解動物武器的演化生物學,在大規模殺人武器橫行的時代,述說人類這種動物應該控制或避免災難所帶來的困境。」——約翰・邁爾斯(John Myers)美軍中將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艾姆蘭 Douglas J.

Emlen   美國蒙大拿大學的生物學教授。他得過無數科學研究獎項,曾獲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所頒發「科學與工程類」的總統青年成就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生涯成就獎、青年學者獎,以及美國自然學家學會頒發的愛德華・威爾森自然學家獎(E.O.Wilson Naturalist Award)。 繪者簡介 大衛・塔斯 David J. Tuss   自然科學插畫家,也是荒野保育員以及公立學校的科學和美術老師。   他的插畫作品經常出現在教科書、科學文章和生物學論文。現住在蒙大拿州。 譯者簡介 王惟芬   臺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   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

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醫學院。   譯著有《氣候變遷地圖》、《HOME:地球降溫手冊》、《左手、右手:探討不對稱的起源》、《蝴蝶、斑馬與胚胎》、《測量野性的人:從叢林出發,用一生見證文明與野蠻》等十餘本書。 前言 開端   第一部 微小卻精妙的動物武器 第1章 偽裝和盔甲 第2章 尖牙利爪 第3章 鰭腳、鉗器和巨顎   第二部 不休止的軍備演化競賽 第4章 競爭 第5章 經濟防禦力 第6章 決鬥   第三部 演化歷程 第7章 成本 第8章 可靠的訊號 第9章 嚇阻 第10章 偷拐搶騙 第11章 競賽的終點   第四部 人和動物的平行線 第12章 沙石城堡

第13章 戰艦、飛機和國家 第14章 大規模毀滅   謝詞 參考資料 對鹿的研究讓我們看見武器成本的最佳實例。我們無法將鹿塞進小塑膠管,而且牠們的發育過程遠比糞金龜來得長,要用牠們做人工選汰的實驗困難重重。不過還是有其他方法可以研究鹿群中的性擇怎麼作用,而且事實證明相當適合。主要原因是鹿體型大,很顯眼而且容易觀察。鹿的個體也很容易標記與追蹤,在十幾隻雄鹿間追蹤成功的鹿戰士和能夠交配的成熟個體數量,以及成功吸引到的雌鹿個體數量是可行的。此外,雄鹿每年都會掉鹿角,來年重新長出。脫落的鹿角可拿來稱重與測量,甚至還能夠磨碎或燃燒,進而計算武器的熱量消耗狀況和礦物質含量。 長期監測雄鹿個體

,可以確定牠們用於覓食、追逐雌鹿和戰鬥等活動所花費的時間。朝牠們發射鎮靜劑後,生物學家約有一小時左右的時間接近雄鹿,測量身高、體重和年齡(從牙齒來判斷),同時計算體外寄生蟲數量,以抽血樣本來估量體內寄生蟲和感染狀況。在繁殖季,也就是發情期前後,分別收集這些資訊,並比較前後數值的差異,可以讓我們看出交配機會對雄鹿而言多麼重要。事實上,發情的雄鹿體重會快速下降,發情期間身體狀況也直線下降。武器、身體耐力還有睪固酮,以及隨之而來的侵略戰,可能會毀掉一隻雄鹿的健康。 在現存生物種中,黇鹿(Dama dama)和馴鹿的鹿角,是最為巨大的。黇鹿原產地在歐亞大陸,以色列考古證據顯示,黇鹿肉是人類重要食物來源

,而且早在舊石器時代(一萬九千年前至三千年前)人類就開始食用鹿肉。最遲在公元一世紀時,由羅馬人引進歐洲,傳至英國。如今,最常被研究的一個黇鹿族群,分布在一個相當不尋常的地方,是愛爾蘭都柏林市的城市公園裡。 鳳凰公園(Phoenix Park)可不是一般的市區公園,這是歐洲數一數二大的封閉式公園,占地超過七百萬平方公尺,當中有草原、丘陵與森林。當中有林蔭大道和人行道穿林而過,動物偶爾也會亂入人類的野餐,或是參加慢跑和少許遊行活動。此地鹿群,自十七世紀以來就在此地不受干擾地生活,很容易觀察到牠們豐富且具戲劇性的交配行為。

塑膠奈粒對銅在斑馬魚胚胎的生物利用性及發育毒性影響

為了解決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問題,作者邱羽彤 這樣論述:

水中塑膠奈粒不僅易累積於生物體內,亦會與水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從而改變污染物對生物的危害。除此之外,工業所排放的含銅廢水亦為台灣水生環境遭受污染的來源之一。因此本研究選用聚苯乙烯塑膠奈粒(PS-NPs)及硫酸銅(CuSO4)配製PS-NPs + Cu(II)混合水樣,以斑馬魚胚胎為試驗生物,觀察胚胎中的銅累積量及發育過程,以評估水中PS-NPs對銅的生物利用性及胚胎發育毒性影響。結果顯示單一銅暴露(0.06 mg/L)胚胎的銅攝取量為3.6 μg Cu/g naked embryo;而PS-NPs共存下,銅攝取量會增加至9.5–13.6 μg Cu/g naked embryo。在胚胎發育部分

則顯示當PS-NPs與銅共暴露下,不僅強化抑制胚胎孵化能力(僅27.08%孵化)及自發運動頻率,亦會有心跳加快(> 30次/10秒)、卵黃囊異常(> 0.24 mm2)及魚膘充氣不完全(< 0.08 mm2)等現象,且嚴重的延遲孵化會使得發育異常現象更為顯著。因此水中塑膠奈粒的存在,確實會增強胚胎對銅的利用性,進而改變銅對胚胎發育的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