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局組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文資局組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城菁汝,蔡遵弘,林靖于,黃凱祥,葉長庚,劉宜婷,汪筱薔,謝俊科,吳紹群,林詠能,宋祚忠,葉鎮源,陳君銘,劉杏津,蘇芳儀,施登騰,寫的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和温宗翰的 將顯神威:拱吉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豐饒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林文程所指導 傅瓊慧的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之立法與展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與臺灣、中國法律之比較 (2021),提出文資局組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下文化遺產、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管轄權、所有權屬、國際合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楊凱成所指導 陳芝婷的 再造歷史現場政策與實踐的反思—以虎尾建國眷村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政策、再造歷史現場、歷史環境、社區參與、眷村、文化治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資局組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資局組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為了解決文資局組織的問題,作者城菁汝,蔡遵弘,林靖于,黃凱祥,葉長庚,劉宜婷,汪筱薔,謝俊科,吳紹群,林詠能,宋祚忠,葉鎮源,陳君銘,劉杏津,蘇芳儀,施登騰, 這樣論述:

  本專書邀請文化部及教育部轄下博物館專業人員及國內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博物館數位轉型到智慧創新議題,範圍廣納數位典藏與加值內容建構、數位資源全民近用與開放、融合線上與線下數位策展策略、新型態創新內容、服務與體驗、全方位智慧博物館發展模式,以及數位科技服務的觀眾研究與智慧行為探析等多元內容。希望本專書能提供國內外博物館、國內外大學相關系所師生、跨領域生態鏈產業及國內外博物館社群組織,在博物館數位轉型、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創新發展議題,在實務建構及學術研究能有更多啟發與參考價值。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

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文資局組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次定期會第一組總質詢,森堡挑選了十個主題質詢,並要求縣府相關單位在兩週內提具相關的報告或應對措施與議會,十個主題如下:

1. 海洋污染,石蚵與吊蚵同蚵不同命。
縣府核准的吊蚵範圍與實際面積差距甚大,且多數採用保麗龍浮具,除造成海洋污染外,也沒有任何獎懲制度、補助照領,且金門以石蚵聞名,但石蚵與吊蚵的輔導與補助卻有失衡現象。

2. 合法不合理,標案誰處理。
「得標公司甫成立,沒有相關實績,即可標得縣府案件」、「20萬小吃店華麗轉身可標得500的攝影資訊案」、「工策會僱員可承接縣內公部門的委託案」等,合乎採購法但多數不合理,不管廉委會成立與否,請縣府能從最基本的標案管理做好。

3. 不用納管沒有考評稽核的社團,該如何服眾?
縣府工策會所領的社團補助破千萬(今年度1280萬),不需績效,也不用考核,業務內容與委外的三創平台幾近相仿,兩者今年預算編列約近二千餘萬,似有檢討之處,森堡建議未來建設處進行組織再造,是否應全面檢視工策會與三創平台。若工策會確有存在必要,也應針對預算補助建立相應的稽核制度,以善用每一份公帑支出。

4. 工程品質的惡性循環
某設計監造單位在106-108年間金門接案16案,工程規劃設計含監造,總金額近8億,107-108被查核扣點50點,其中一工程案依底價設計服務費用約1400萬,該案記點卻扣罰金額僅5萬餘元,相關單位應加強查核,建立廠商接案能力評鑑機制以及不良廠商的淘汰機制。

5. 是辦學還圈地?
銘傳大學在金門校地15公頃,目前開發面積未及15%,學生人數更與金門大學全然無法比擬,該校不僅校地利用率明顯偏低,憑著一紙公文縣府就要配合向國產署辦理撥用三獅山營地,膨脹需求的作法實不合理,銘傳大學若有戶外探索教育場地教學需求,理應可向縣府租用柳營營區,不僅可增加柳營使用率,也可讓縣府有財政收入。

6. 狀元地與牛屎埔
同樣地段與地目租賃金額相差30倍,請縣府請全面清查縣府所有私有地租用及公有地出租的狀況,並檢討「金門縣縣有非公用不動產租金計收標準」,平衡價差與公庫損失。
今日承辦處室回應是決標公告價格誤植(決標金額多了一位數)

7. 牧場無管理,全民喝屎尿水
作為民意代表,森堡不忍整個山外區的居民長期飲用糞便與屍體污染過的生活用水,太武山下一處違法養牛場,不僅侵佔公有地且鄰近水源區,縣府還要協助為他解套,另外縣內還有多處鄰近水源與水庫上游的大型養牛場,森堡強烈要求立即處理,否則我們將以民意代表的身份告發並檢舉至相關單位。

8. 野生動物不分貴賤,明星物種
因為明星物種獲得關注,而取得資源是好事,但金門還有很多野生動物也是全台少見的資源,水獺保育中心目前還在規劃中,各項軟硬體還有機會可提高層級,變成「野生動物保育中心」,請不要錯失良機。另外,金門的獸醫培訓制度也沒有對應政策,地方特考缺額難補,若沒有確實處理以後將可能發生有保育中心無獸醫的困境產生。

9. 藝文特區於法何據?
雙乳山營區在戰地史蹟學會與文資局的努力下,成為全國第一個具備文資身份的近代戰役史蹟,縣府卻在沒有建立相應保存計畫的情況下,就發包藝文特區相關規劃設計與調查案,讓金門珍貴戰地資源成為雞肋,司法大道得標的規劃廠商甚至在文資審議會上,省略部份資料欺瞞委員,曾呼籲相關單位正視金門頻傳的戰地文化資產悲歌的楊縣長,應立即實現承諾比照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建立相關法令讓戰地史蹟,另外府內相關單位可按照國產法28條規定或是特別法的促參法,讓已撥用的營區部分租用民間業者,增加縣庫與國庫收入,重要文物更需善加利用國產法的「珍貴財產、珍貴不動產」,讓我們可以保留下更多珍貴的文物資源,轉化為觀光助力。

10. 此外,7月26日是大膽戰役70週年紀念日,請縣府重視這個日子,並與金酒研擬高端紀念酒銷售,除可對戰役紀念,亦可增加金酒營收。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之立法與展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與臺灣、中國法律之比較

為了解決文資局組織的問題,作者傅瓊慧 這樣論述: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公約秘書處除致力於倡導各會員國批准、同意、接受或加入公約外,亦鼓勵各締約國檢視其內國法律與公約進行調和,期讓公約成為國際上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一致適用的最低標準。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於草擬之際,即以公約內容為基準納入草案條文規定,然在法制化過程中,部分條文內容受到其他政府機關(構)、各領域專家學者意見、以及另一重要法律《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建立的陸上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等國內環境因素影響,而成為具臺灣本土特色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法制。中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則先於《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訂定,其後雖有專家學者提出應與公約調和之

建議,然其後續於2018年的修正草案,僅納入部分公約原則。文化決策雖與一般政治性決策環境影響因素不甚相同,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係為各國政治角力下之產物,臺海兩岸水下文化遺產之法律、行政制度就本質而言,仍可適用於一般公共政策的決策方式,故本文將以政治學的系統論及決策理論為研究途徑,嘗試分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及中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法制產出的環境、決策參與者、決策過程及後續政策執行等,特別是決策過程中的爭論議題,並提出我國在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內國法化過程中未加以考慮,但於未來可能面臨的執行問題,供未來相關從業人員

或後續研究人員參考。

將顯神威:拱吉堂

為了解決文資局組織的問題,作者温宗翰 這樣論述: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拱吉堂創始人林來得,早年曾於嘉邑城隍廟吉勝堂向盧永吉與梁能習藝,1951年林來得至鎮南聖神宮(南門廟仔)籌組「嘉邑古桃城拱吉堂本舘」,成為鎮南聖神宮主神五府千歲的駕前什家將團。原本林來得要將堂館取名為「共吉堂」,以紀念自己從共義堂與吉勝堂受教的過去,但由於時值白色恐怖時期,「共」字太過敏感,為免惹禍上身只好將共加上提手旁,號為「拱吉堂」。「拱吉堂」創堂開始發展至今70多年,形成一股很強大之什家將團。第三代老師林錦錄大法師,1965年從第二代老師手上接下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導師後,極力培育什家將人才,至今弟子遍佈全國各地,並時常有國內外學者

前來請益,形成一股實力堅強的什家將團。   拱吉堂於2010年受到政府單位及學術界的肯定與認同,「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登錄嘉義市傳統表演藝術類之無形文化資產;2021年登錄「嘉義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為民俗文化資產。   本書內文分為幾個部分:第一章緒論,講述本書架構與整體專書規劃;第二章為古桃城拱吉堂本館發展史略與現況,詳介拱吉堂發展、大事年表以及「拱」字脈系傳承系譜;第三章為古桃城拱吉堂腳步與陣式分析,分別從基本腳步、組合陣法、整體陣法進行陳述,特別在組合陣法的部分,以刑具爺、文武差爺、柑柳謝范將軍、四季大神等4 種組合分析討論;第章為古桃城拱吉堂本館出軍儀式,從古桃城拱吉堂的禁忌以及

出軍儀式兩大面相切入,描述拱吉堂對於食物類、女性以及出軍過程中必須遵守的禁忌,並且詳實紀載拱吉堂出軍前夕、出軍過程、善後與特殊科儀;第五章為古桃城拱吉堂本館常見臉譜與造型,一一盤點拱吉堂出軍常用的家將臉譜、服飾、法器。   透過調查研究的成果,本書以貼近在地視角的方式,詳實紀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的文化特色與地方知識,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調查奠基許多珍貴的基礎資料,希冀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持續傳衍,為嘉義地區保留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再造歷史現場政策與實踐的反思—以虎尾建國眷村為例

為了解決文資局組織的問題,作者陳芝婷 這樣論述:

臺灣在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方面為了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於2016年對《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全文修正,修法時參考國際間文化遺產相關的憲章、公約。後續文化部提出「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政策,由縣、市政府為提案單位,中央部會進行政策規劃,並輔導地方政府研提相關整合再造事宜,由於結合了城鄉建設與落實文化生活圈之意圖,階段經費規模達64億元,是臺灣第一次出現大規模文化保護的公共投資政策。本研究探討「再造歷史現場」之概念,研究聚焦政策的發展及影響,從眷村的再造歷史現場政策著手,以虎尾建國眷村的再造案例為參考,釐清其意涵與要素,並使用文化部發行的《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理念與執行參考手冊》協助了解政策意圖,以便

對再造歷史現場政策建立較為完整的認知,並能從理論上與之前的保存案例區別。本文回顧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宣言中有關「歷史場所」(Historic Sites)、歷史環境(Historic Environment)等觀點,探究有關定義,以助「再造歷史現場」概念的建構,並探究英國文化遺產政策的形成和主要理念,以其歷史環境保存的做法為臺灣之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