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料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文蛤料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藤井宗哲寫的 禪食慢味 和藤井宗哲的 禪食慢味:宗哲和尚的精進料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蛤蜊吐沙哪招最好用?主廚點出「關鍵5步驟」吐沙乾淨又最鮮!也說明:靜置於20℃的陰暗處2~3小時,並蓋上報紙避免吐沙弄髒廚房。 倒掉鹽水,再用清水搓洗蛤蜊後,即可用於料理。 要美味不要細菌. 廣告(請繼續閱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方文藝 和橡實文化所出版 。

大仁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管理系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 鍾佩伶所指導 谷桑.路法尼耀的 運用田口分析法於紅藜香腸料理之研究 (2020),提出文蛤料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紅藜、田口分析法、香腸料理、品質、低溫烹調。

而第二篇論文康寧大學 餐飲管理研究所 洪美珠所指導 連倩瑋的 以台灣在地食材融入西餐創意料理食譜之研發 (2017),提出因為有 西餐、在地食材、食譜研發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蛤料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蛤、赤嘴蛤營養差在哪?則補充:... 特別的食材「赤嘴蛤」,牠的模樣和一般我們常吃的文蛤其實很像,不過殼裡的肉,竟然是橘色的!到底文蛤和赤嘴蛤的營養成分差在哪裡呢?赤嘴做什麼料理最好吃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蛤料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禪食慢味

為了解決文蛤料理的問題,作者(日)藤井宗哲 這樣論述:

宗哲和尚以自身的禪僧日常生活,以及曾為雲水僧的飲食生活經驗為基礎,以說故事般親切的語調,抒情的文字,在本書中娓娓訴說一道道他認為是天地恩賜的精進料理。不但呈現對於精進料理的切身經驗與深刻體悟,也在充滿禪味的飲食料理中,展現敬天惜物的精神,更充分展現了慢食的新時代生活味與風格。書中特別推薦了加料烏冬面、香菇排餐、白蘭地煮黑豆、納豆咸稀飯、核桃豆腐、宗哲流的一口雞排等17道精進料理,食材易得、做法簡單,讓人享受到食材本身最自然、最豐富的絕妙好滋味。藤井宗哲,1941年出生於大阪。京都佛教大學退休后,曾在埼玉縣臨濟宗平林寺、和歌山縣興國寺、鎌倉建長寺等道場修行,擔任典座(大廚職)十余年,也曾擔任《古

典落語》《三游亭圓朝全集》編輯。現為鎌倉「不識庵」住持。他認為,飲食也是傳遞佛法的一種方式,因而開設「禪味會」精進料理烹飪教室。著有《花柳風俗語辭典》《食即心》《精進料理辭典》《宗哲和尚的精進料理》等書。 推薦序 Ⅰ 謝忠道真味只是淡 —— 5推薦序 Ⅱ 葉怡蘭淡味,方是真滋味 —— 8作者序 —— 11第一章 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花祭與散壽司 —— 2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 —— 7將佛法活用在料理上 —— 11舊瓶裝新酒 —— 15用盡竹筍的每一部分 —— 18竹杷壽司中的禪心 —— 22當季嘗鮮 —— 27洗滌心靈的料理 —— 32一菜多樣化的功夫 —— 36第二章 素食非

粗食梅湯茶禮 —— 42豆腐曾經是奢侈品 —— 48烏冬面和禪僧 —— 55感謝偶爾的葷食牙祭 —— 60羊羹的起源與演變 —— 63活在茶懷石料理的禪心 —— 69香菇與道元禪師 —— 75體貼食材的烹調法 —— 81滿盛天地恩賜的山珍海味 —— 87報恩講的本御膳 —— 90夢幻三品豆腐 —— 93行腳僧與快餐泡面 —— 96禪堂的年節料理 —— 103定心房和行者鍋 —— 109第三章 食中有中道納豆拯救了貧寒的雙親 —— 114粥的十種功德 —— 119味噌湯美味秘訣 —— 125濃膩甘甜的流行味 —— 133吾家的生日茶禮 —— 139一碗蘸醬面 —— 144「派手」精進料理 ——

149淡味才是真味 —— 154防癌、長壽與精進料理 —— 160第四章 品嘗天地的恩賜山獨活的風味 —— 174來自海上的禮物 —— 178蕗薹的人生況味 —— 181品嘗山野的恩賜 —— 185大啖新出的蠶豆 —— 188品嘗新嫩葉飯 —— 191忘不了的牛蒡滋味 —— 197馬鈴薯的七種變化 —— 200療效食品四大天王 —— 205秋收與冬藏的滋味 —— 209圓熟妙味的萬年漬 —— 212小正月的豆粥 —— 216冬菜的王者白蘿卜 —— 219宗哲和尚的料理豆腐皮的茶巾壽司 5芳飯 39素文蛤料理 53加料烏冬面 59香菇排餐 79加役飯 101白蘭地煮黑豆 107納豆咸稀飯 117

蘿卜粥 123西式味噌湯 131核桃豆腐 143素菜面 147宗哲流的一口雞排 153薹的醬油漬 183山椒葉壽司醋飯 195薄片白蘿卜的當座漬 215芝麻涼拌白蘿卜 223

文蛤料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快炒經典海鮮!炒蛤蜊!】
相信大家去快炒店
一定都吃過一道海鮮料理「炒蛤蜊」
超級涮嘴、醬汁又超下飯🍚
今天阿慶就要用自製的海味醬💯
加上滿滿的九層塔及杏鮑菇
來還原大家心目中心心念念的九層塔炒蛤蜊!
-----------------------------------
有任何想學的料理也歡迎在底下告訴阿慶師唷~
阿慶師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chingchef/
阿慶師IG👉https://www.instagram.com/achingchef/

📍料理小教室📍
1大匙 = 15ml=15cc
1小匙 = 5ml= 5cc
1飯碗 =200cc
1洗米杯=150cc

◆需要的食材✍
材料:
✅蛤蜊 2斤半(750g)
✅九層塔 50g
✅蒜頭 20g
✅青蔥 1支
✅大辣椒 1支
✅杏鮑菇 110g
✅太白粉 1小匙
✅水 1小匙
✅米酒 1大匙
✅油 2大匙
海味醬:
✅醬油 1大匙
✅辣豆瓣醬 1小匙
✅沙茶醬 1小匙+油1小匙
✅烏醋 1/2大匙
✅二砂糖 2大匙
✅白胡椒粉 1/3小匙
✅天然鮮味粉 1/2大匙
✅醬油膏 1大匙

👨‍🍳阿慶師料理小筆記📝
1.杏鮑菇切滾刀狀。
2.碗中下沙茶醬、辣豆瓣醬、醬油、醬油膏、烏醋、白胡椒粉、二砂糖、天然鮮味粉拌勻,製作海味醬。
3.熱鍋加油,下杏鮑菇大火炒30秒至金黃上色。
4.下蒜頭、蔥炒40秒,倒入醬汁大火炒10秒。
5.加入蛤蜊大火炒20秒,下米酒,蓋鍋蓋燜40秒。
6.下九層塔、辣椒、太白粉水拌炒即可盛盤。

#點開下方顯示完整資訊有完整食譜
#阿慶師
#蛤蜊
#大文蛤
#海味醬
#快炒
#海鮮
#九層塔

運用田口分析法於紅藜香腸料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文蛤料理的問題,作者谷桑.路法尼耀 這樣論述:

紅藜為台灣原住民原生種之植物,過去種植於台灣少數山區原住民部落,近年來,因其生物特性與豐富的營養價值,備受消費者喜歡與關注。香腸為肉製加工品,其風味獨特,具有多元發展性且深受各消費族群之歡迎,市面上大部分以豬肉做為原料,也嘗試使用各種有益身體健康的不同食材,添加於香腸產品,讓產品多元性及滿足消費群。於紅藜之研究文獻中發現,鮮少有學者結合於香腸之研究文獻,因此,本研究篩選主要影響紅藜香腸品質之ABCD四種因子,包括A為全殼紅藜與脫殼紅藜之比例、B為不同肥瘦比之豬肉、C為低溫料理溫度、D為亞硝酸鹽添加量,及運用田口分析方法分析之直交表,製作出9組紅藜香腸成品,給15-65歲之消費者進行感官品評測

試,及使用順位法進行,品評項目包括色澤滿意度、香味、苦味、多汁性與整體接受性等。本研究結果找出最適化配方條件為A3、B2、C2、D3,分別由全殼紅藜 16.8% (50g)、豬肉肥瘦比30/70 (90g/210g)、低溫烹調溫度75℃、亞硝酸鹽含量 0.03 mg/g 每固定條件下所作出的紅藜香腸,也進行最適化紅黎香腸之營養成份與紅色甜菜色素之儀器檢驗分析。期開發兼顧消費者喜好與富含營養之新興紅藜香腸產品,以提升紅藜產業。

禪食慢味:宗哲和尚的精進料理

為了解決文蛤料理的問題,作者藤井宗哲 這樣論述:

精進料理是傳遞佛法的一種方式, 芳飯、白蘭地煮黑豆、夢幻三品豆腐、梅湯茶禮、 香料烏龍麵、山獨活的風味、竹杷壽司的禪心, 淡味,究極之味。   對於曾在多處禪寺道場修行,並且曾經擔任禪寺食堂大廚一職十幾年的宗哲和尚來說,精進料理其實就是一道道滋養身心的家鄉味料理,且因為充分活用當季當地的食材,也沒有太多的作工與佐料,因而自然呈現出食物本身的好味道。   宗哲和尚以自身的禪僧日常生活,以及曾為雲水僧的飲食生活經驗為基礎,不在但在自己的山庵開設精進料理烹飪班「禪味會」,並以以說故事般親切的語調,抒情的文字,在本書中娓娓訴說一道道,他認為是天地恩賜的精進料理。   宗哲和尚在《禪味慢食》中,透過「徹

底用盡竹筍的每一部分」、「活在懷石料理中的禪心」、「烏龍麵和禪僧」、「拯救貧寒雙親的納豆」、「淡味才是極致之味」、「癌、長壽與精進料理」、「蕗薹的苦味是人生的味道」、「馬鈴薯的七種變化」、「秋收與過冬的滋味」……等45篇文章,不但呈現對於精進料理的切身經驗與深刻體悟,也在充滿禪味的飲食料理中,展現敬天惜物精神,更充分展現了慢食的新時代生活品味與風格。   書中並附有包括豆包的茶巾型壽司、芳飯、素文蛤料理、香料烏龍麵、椎茸排餐、黑豆的白蘭地熬煮、納豆鹹稀飯、白蘿蔔粥、洋風味噌湯、核桃豆腐、素菜麵、宗哲流的一口雞排、芝麻涼拌白蘿蔔……等17道精進料理作法,食材簡單、作法單純,卻可以讓人享受到食材本

身最自然且豐富的絕妙好滋味。 作者簡介 藤井宗哲   1941年出生出生於大阪。京都佛教大學退休後,曾在埼玉縣臨濟宗平林寺、和歌山縣興國寺、鎌倉建長寺等道場修行,擔任典座(大廚職)十餘年,也曾擔任《古典落語》《三遊亭□朝全集》編輯。現為鎌倉「不識庵」住持。他認為,飲食也是傳遞佛法的一種方式,因而開設「禪味會」精進料理烹飪教室。著有《花柳風俗語辭典》、《菜根譚》、《食□□□□□□》(食即心)、《精進料理辭典》、《宗哲和尚□□□□□□□□□□精進料理》(宗哲和尚的時興精進料理)等書。 譯者簡介 劉雅婷   輔大宗教系、日文系雙主修畢,日本筑波大學哲學思想研究碩士、博士課程修習。留日期間,同窗日籍友

人多為寺院出身,故得以藉此瞭解日本寺院風情;親身體驗過高野山寺院的新年生活,也參加過宗教之旅日本「修驗道」的行腳迴峰修行,遊歷過京都、鎌倉各大寺院。 推薦序Ⅰ謝忠道真味只是淡—6 推薦序Ⅱ葉怡蘭淡味,方是真滋味—10 作者序—12 第1章 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 花祭與散壽司—18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23將佛法活用在料理上—27 舊瓶裝新酒—31 用盡竹筍的每一部分—34 竹杷壽司中的禪心—38當季嚐鮮—43洗滌心靈的料理—48一菜多樣化的功夫—52 第2章 素食非粗食 梅湯茶禮—58豆腐曾經是奢侈品—64 烏龍麵和禪僧—71 感謝偶爾的葷食牙祭—76 羊羹的起源與演變—79 活在茶懷食料理的

禪心—85 香菇與道元禪師—91體貼食材的烹調法—97 滿盛天地資恩賜的山珍海味—103 報恩講的本御膳—106 夢幻三品豆腐—109 行腳僧與速食泡麵—112 禪堂的年節料理—119 定心房和行者鍋—125 第3章 食中有中道 納豆拯救了貧寒的雙親—130粥的十種功德—135味噌湯美味秘訣—141濃膩甘甜的流行味—149吾家的生日茶禮—155一碗沾醬麵—160?派手?精進料理—165淡味才是真味—170防癌、長壽與精進料理—176 第4章 品嚐天地的恩賜 山獨活的風味—190來自海上的禮物—194蕗薹的人生況味—197適切品嚐山野的恩賜—201大啖新出的蠶豆—204品嚐新嫩葉飯—207忘不了

的牛蒡滋味—213馬鈴薯的七種變化—216療效食品四大天王—221秋收與冬藏的滋味—225圓熟妙味的萬年漬—228小正月的豆粥—232冬菜的王者白蘿蔔—2 宗哲和尚的實技編豆腐皮的茶巾壽司 21芳飯 55素文蛤料理 69加料烏龍麵 75香菇排餐 95加役飯 117白蘭地煮黑豆 123納豆鹹稀飯 133蘿蔔粥 139洋風味噌湯 147核桃豆腐 159素菜麵 163宗哲流的一口雞排 169蕗薹的醬油漬 199山椒葉壽司醋飯 211薄片白蘿蔔的當座漬 231芝麻涼拌白蘿蔔 239 真味只是淡 謝忠道《慢食》作者   宗教與食物的特殊關係在人類飲食史上是很特別的一章。在歐洲,許多可口的食物和作法都是

修院教會研發或是改良出來的,比如乳酪、啤酒,還有巧克力。在亞洲,由於佛教教義中對輪迴因果惜福惜物觀念的影響,發展出特有的飲食觀(如素食)。因此,宗教在食物上對人類飲食文化的影響與研究是一塊非常有趣的文化範疇。   是不是靜修之地讓人對食物有一種超越天人的敏感與靈性,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這些清靜的所在,確實提供了觀照自然、探索心靈的客觀條件,而或許如此,人的味蕾更容易直達味道的本質,用最純淨的心透過食物與天地對話。   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以為會讀到宗教氣息瀰漫,說教意味沉重的食物與人的關係的書。然而在那些儀式專名之後,我逐漸讀到作者惜物知物,超越葷素、超脫佛教禪宗的怡然心境,一種越過肉體感官,對

更高層次真味的追尋。   書中經常提到這樣的語句:「進入禪堂後每天三餐味覺受到了洗練變得純粹。如同剛出生的嬰兒,回歸到純粹無染的狀態。」、「濃厚調味會抹殺了食材本身的原味。為了讓食材本身所擁有的味道發揮出來,所以只能是淡味。讓本身所擁有的味道活出生命力。」、「善盡天地資源的食材不偏愛的加以調理。不正是所謂的『飲食中有中道』嗎?」   尊重季節,尊重天地,尊重最天然的味道……等理念,不是日本料理或是佛教素食獨有的精神,而是所有頂級料理共有的本質內涵。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剝除佛教禪宗的外衣,本書《禪食慢味》所呈現的食物理念,不但現代前衛,而且與當下歐洲新興的飲食潮流——有機環保,尊重土地,依循

季節取食——不謀而和。書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宗教上的食物觀,其實是格局更大的自然觀、宇宙觀,在今日講究健康有機、慢食樂活的時代,這種古老的飲食智慧更顯得誠摯而真切。我向來認為日本料理與法國美食有一種內在的同質性,彷彿是一中一西的雙胞兄弟,現在我終於明白,其實就是這兩大美食文化裡,人與自然之間的崇敬與和諧。   透過食物,思索真味、體察人生、回歸自然,這是我認為最高層次的飲食境界,對現代嗜吃速食和工業調味的一代,尤其是值得省思的面向,也是我們面對下一代的味覺教育與自然環境的責任所在。   作者說:「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真味如此,人生未嘗不是。 淡味,方是真滋味   最近,愈來愈發現

,從事飲食寫作工作愈久、在飲食世界裡浸淫愈深,口味,卻是一年比一年益發清淡簡樸。   真的,雖然對世間各種珍饈佳餚仍有著滿滿的、永不止息的欲望與憧憬,想吃、渴吃的美食清單仍舊長長一串。然而,近年來,工作上必然的試菜、偶爾的出門╲出國打打牙祭之外,日常家常三餐,卻是不知不覺愈吃愈簡單:少有肉食、也不愛繁複作工,新鮮當令蔬材、點到為止烹調——比方當令水煮鮮筍或澎湖絲瓜灑上幾米上等好鹽;古法手工嫩豆腐,點上一兩滴醇釀醬油;扎實青脆白蘿蔔切大塊、少少醬料長時間緩慢燉煮得透明剔亮;各色新鮮菇類和少許先行炒至金黃熟軟的洋蔥一起清炒;比方手工日曬麵條煮熟了就單只拌上一兩匙上好醬油、香醋麻油;一滿碗晶瑩瑩、亮

燦燦新碾有機白米飯佐一顆鹹醃梅……。   看似單調平凡,然我,卻是從中一次又一次,由衷感動領略到,無數令人心折震懾的、甘甜雋永悠長綿長的,至福之味。即便是記憶裡曾經奢侈享用過讚歎過的多少華席豪宴,老實說,也不見得真能與之匹敵。   遂而此刻,讀到這本《禪食慢味》,不免頗多靈犀相契之感。   一直以來,對於日本料理中的「原味」精神,我始終抱持著高度的欽服與尊敬。   尤其幾度京都之旅,這個素以蔬食、原味、淡味為尚,我私心覺得在所有異邦國度裡,於食物上與我最是契合的城市,特別在當地放懷享用過的幾回,禪寺裡的精進料理、豆腐為主的湯豆腐宴、野菜山蔬為主的摘草料理,更是多所啟發與獲得。   我認為,日本

傳統的素╲蔬食概念,較之亞洲其他國家的同類料理來,是更能盡得原質原味、自然天然、慢食慢味真髓的。   例如印度素食料理,往往強調的是各色香料之繽紛華麗五色紛呈,吃來但覺喧嘩熱鬧、味炫神馳,久了反覺惶惶空落無所安頓。   傳統中式素食料理,其實烹調概念與葷食大致一般無二;遂而,並非從蔬材之本味本色去考慮,而是一種類似「取代」的概念——不能用肉、就改用……代替好了;於是素肉、素魚、素高湯……,吃來但覺「食無肉」,吃不到食材本身之飽滿甘美。   然日本的蔬食料理(當然,書中所提,已經偏離本來精神的時下諸多虛華精進料理店家不在此列……),卻真正懂得以蔬材本身為思考演繹主體;這一點,尤其細細審視《禪食慢

味》裡所一一羅列、描述的各道菜餚,便能清楚發現,重點在於自食材原就具備的不同口感滋味特質出發,交互佐搭、鋪陳、烘托。   「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不僅是美味,連心都受到洗滌。」   「設身處地易位為食材本身。……別一味地只想把料理做得好吃,將食材的原味發揮出來才是重點。」   「雖說是精進料理,……其實指的就是,每一道菜每一道菜都是滋養身心的家鄉味。因為這些料理都活用了食材自然呈現的好味道。」   「禪堂的一切調味都是淡味,這不是一般說的薄味;薄味是指不夠味、少掉了味道。……淡味,不只是薄味而已,必須讓食材本身所擁有的味道展現出生命力。」   「所謂『旬』,我認為是指生命

的新鮮感、潤澤度與年輕。……我之所以以日本為榮,就是因為在日本還嗅聞得到『旬』的味道,所到之處皆能感受到那種純粹且本真的色澤。」   書中,作者——本身也是修行深厚的禪僧藤井宗哲如是說。   遂而,明明淡泊清素簡單之味,卻見,幽香芳味悠遠綿長,寧謐寧靜直入人心。 作者序   「行家的口味」這句話,有段時間相當流行,一開始是出現在電視節目上,接著不斷在媒體上大肆喧囂。我不知道所謂「行家的口味」究竟是用什麼標準來判斷的,所以詢問了好幾位饕客。   「因為有收費,所以是行家吧!」   「調味上比其他人獨特的緣故吧!」   如果不是這些原因的話,那麼是「盤飾的方法嗎?」還是「學習經歷嗎?」該不會是「因

為能說餐飲界的行話嗎?」最後大家的回答是:「沒有明確的決定性因素」。   這麼說來,掛有「素人料理」或「家庭料理」招牌的店,不也一樣是有收費嗎?還有,雖說是「媽媽口味」的小店,也一樣可以讓酒客們流連忘返,打動他們的心呀!像是炒羊栖菜、燉芋頭或馬鈴薯、油豆腐和煮敏豆等料理,由大盤子盛裝著,咚地一聲地放在櫃上。   或許正因為是坐在吧台前用餐,所以才顯得有媽媽的味道,不是嗎?店裡老闆娘特別招待,把一大盤滷味分別裝盛在小碟子上分給大家。開什麼玩笑!用筷子直接朝著那一大碗公,愛吃多少就拿多少,盡情夾取,大快朵頤,我想正是如此才可稱為隨心所欲的「家鄉味料理」或「家庭料理」,不是嗎幫我們盛得好好的,簡直是

過度保護了嘛!算了!怎樣說都無所謂。   我們先回到「行家口味」的正題來。   我偶爾會應邀到非常有名氣,而且風評很好的餐廳或料理亭、壽司店等,接受餐宴的供(1)養。但常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服務生會問我:「請問您要附麵包?還是白飯?」對我來說,麵包是零食或點心,不是主食,所以我會說:「請給我白飯,謝謝。」但是,送來的白飯卻也完全不及格,大概是剛從保溫電鍋裡盛出來的吧。這大概連接受供養的菩薩都會歎氣吧難道這就是所謂一流料理亭所提供的食物嗎?   實際上,所謂「有媽媽的味道」的店所提供的米飯就完全不同,一粒粒米飯都活生生的,具有無限生命力。但是,現在被稱為行家廚藝的食物卻完全不是這樣。除了媽媽手

藝的家鄉味之外,能夠擁有這種廚藝的,大概只有寺院的典(2)座吧。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前面所說的白飯例子,顯示這些一流料理亭終究只能算是商人,不是行家。   日本國內自以為是饕客的女性對於美食的認知,往往憧憬於呈現「真正美味」的夢幻調理法與盤飾技巧。這樣的想法或許也有其道理,但是,我們是不是在某方面想錯了呢?把這樣的料理原封不動地端上家裡的餐桌是否可行呢?這樣做終究破壞了家庭料理的基本精神。   現代是「心的時代」,或者說是「自然生態的時代」。我剛聽到這些外來語時,沒來由地就想起了「六道」這個佛教用語。我不想再在這裡喃喃自語所謂的自然環保究竟是什麼。所謂的「六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人道、天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進入了所謂的「消費時代」,不停地大量消費,使用後隨即丟棄,什麼都要最好、最高級的享受。這情形就宛如餓鬼、畜生一般。   自然生態指的就是天界,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自然的真實狀態,用在餐飲上的話,我想,指的就是充滿活力的米飯,配上味噌湯和香菜(例如:芫荽、芹菜末等香菜)。   長年來,我指導了一些有緣的學員們學習精(3)進料理,他們大部分是家庭主婦。我常對她們說:「雖說是精進料理,但也不需要想得太嚴肅,其實指的就是,每一道每一道菜都是滋養身心的家鄉味。因為這些料理都活用了食材自然呈現的好味道。」其實,這樣的精神就如同釋尊所教導我們的法義。 合掌   平(

4)成四年九月一日 (1)設齋食請出家僧侶來用餐。(2)日本禪宗寺院裡,管理僧眾飯食的職位。(3)日本的素食料理稱為「精進料理」。「精進」一詞,源於菩薩道修行的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方法之一,指的是不懈怠放逸之意,後指稱日本佛門禪寺中非葷食料理。(4)日本的年號,平成元年即西元一九八九年。

以台灣在地食材融入西餐創意料理食譜之研發

為了解決文蛤料理的問題,作者連倩瑋 這樣論述:

隨著國人重視健康,環保意識抬頭,全民提倡節能減碳之趨勢下,為了解台灣西餐廳是否亦因應趨勢使用在地食材,研究者對台灣主要西餐廳所使用的食材來源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台灣西餐廳所使用的在地食材蔬菜水果類占38%,肉類占16%,海鮮類占38%,雜貨類占10%。依本調查整合結果顯示:台灣西餐廳使用進口食材比例高達74%之多,比例將近八成,與目前提倡之低碳飲食背道而馳。希望本研究之調查發現可以提醒政府相關單位重視西餐廳菜單所用之食材來源,並鼓勵西餐廳之主廚開發以在地食材為主的菜單。為解決此一問題,研究者亦以從事西餐廚藝15年的經驗,依據傳統西餐料理之分類,分別以在地食材食譜研發出相對應之料理,拋磚引玉,提

供西餐業者做為參考,所開發之食譜不但可降低成本,推廣台灣在地食材並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美味及健康菜餚,亦可節能減碳、愛護地球,確保人類永續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