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敏芝寫的 文化行旅:30個產業文化資產的感動地圖[二版/軟精裝] 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 文化行旅:30個產業文化資產的感動地圖(軟精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文化資產場域也說明:讓大眾都能更了解文化資產場域保存的價值。 ... 利用科技可還原昔日完整的空間,並輔助歷史文化教育導覽。 ... 及再利用辦法」內提到修復再利用的相關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出版 。

國立金門大學 理工學院工程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高志瀚所指導 陳鴻緯的 資訊揭露對公民參與政策規劃影響之研究-以金沙戲院為例 (2021),提出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沙戲院、公民參與、資訊揭露、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再利用。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魏主榮所指導 徐忠瑋的 新舊共存的再想像建築再生創新設計手法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歷史建築再利用、創新設計、新舊共存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則補充:建築再利用的案例,本文針對其經營型. 態與公共性程度進行比較與分析。希望. 能透過這些案例的分享與分析,提供我. 們對於文化資產活化與再利用更多的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行旅:30個產業文化資產的感動地圖[二版/軟精裝]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問題,作者楊敏芝 這樣論述:

  本書匯集了國內30個公、私單位營運的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介紹參訪景點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體驗元素、參訪路線、參訪資訊等,帶領大家一探臺灣產業文化資產的豐富之美與再利用的潛力,感受傳統產業辛苦打拼的歷程,領會前人起造歷史建築肇造基業的用心,以及老員工執著的頂真精神。

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新北 首座異地重組 #百年歷史建築 #五股守讓堂 華麗新生!不再只是古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借書、喝咖啡,創造更多守讓堂的新記憶。

五股守讓堂建於日治大正6年(1917年),見證了 #五股 地區的歷史發展,也是當地重要的歷史地標。民國96年為配合 #五股交流道 改善工程,拆遷重組⚒,終於在日前完工,成為 #新北市 首例文化資產拆遷重組工程,也是第一個將歷史建築打造為連結市民藝文生活與在地學習的公共空間案例。

重組後的守讓堂活化再利用,不僅有播放影片的多功能教室「伴山學堂」、提供咖啡與茶香的閱覽室「三讓文房」、提供民眾親臨體驗的「藝遊工坊」,還有多元化的展覽空間等,未來將辦理與社區結合的在地知識學及藝文系列活動,期許成為五股在地居民終身學習的多元運用空間。

#侯友宜 #新北在地 #安居樂業

資訊揭露對公民參與政策規劃影響之研究-以金沙戲院為例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問題,作者陳鴻緯 這樣論述:

民眾所知資訊多寡與資訊屬性會影響參與政策規劃時的公民審議之品質,如何增進在政策形成過程中讓公民能有意義參與溝通並加入決策過程,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本研究透過回顧文化資產、公民參與、政策溝通、資訊揭露文獻,採用觀察法、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金沙戲院為例探討資訊揭露對公民參與政策規劃的影響。透過「金沙鎮金沙戲院再利用規劃需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金沙鎮民與沙美商圈兩個調查群組對於使用用途方案的喜好分處兩極,但共同交集是作為公共服務使用。「金沙鎮金沙戲院非歷史建築部份再利用規劃案公開資訊是否影響民眾對規劃案的想法」問卷調查,各分項結果顯示不同面向的資訊,對民眾參與本案

的先備知識、認知態度產生顯著影響的人數比例也不同,如需求調查結果27.5%、受文資法規範66.7%、開發後的交通影響66.7%、舊建築結構安全82.3%、縣內地方創生成功案例76.5%、國內歷史建築採新舊共生活化成功案例84.3%、作為鎮內觀光點平台82.3%、對鎮內觀光點有正面助益80.4%、外部機會帶來正面助益78.4%、重視公開資訊與公民參與機制66.6%。研究結果顯示,政策資訊的揭露會影響民眾參與政策規劃時的先備知識與認知態度,從而影響民眾最終的選擇,金沙戲院案例模式可作為未來公部門遇類似案例時之參考。

文化行旅:30個產業文化資產的感動地圖(軟精裝)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問題,作者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這樣論述:

  本書匯集了國內30個公、私單位營運的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介紹參訪景點的歷史背景、文化價值、體驗元素、參訪路線、參訪資訊等,帶領大家一探臺灣產業文化資產的豐富之美與再利用的潛力,感受傳統產業辛苦打拼的歷程,領會前人起造歷史建築肇造基業的用心,以及老員工執著的頂真精神。

新舊共存的再想像建築再生創新設計手法研究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問題,作者徐忠瑋 這樣論述:

從再利用手法的面向來看,80年代國內在文化資產的保存手法,大多採用凍結式保存的方式,讓文化資產作為靜態的保存展示,仍未有較具開創性的再利用手法出現。只是消極的保存及修復,是否能夠貼近現代社會的需求?近十多年來能夠看到台灣各地因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將許多歷史建築、日式宿舍或倉庫再利用為多元化的展演空間、博物館、文化創意空間,也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焦點。若仔細觀察這些場域的再利用的共通點,其實不難發現這些案例的成功大多來自於新舊空間的共融與再利用創新手法的介入,而非僅是單純的修復、保存手段。本研究試圖從分析近年來台灣的多個再利用案例的方法著手,針對設計團隊在修復與再利用手法上的創新策略與尊重歷

史的對話方式,萃取各個文化資產再利用案例的設計手法並作設計手法上的辯證,另外也將作者執業所實際產出的再利用作品作為延伸的分析對象作為對照,希冀作為尚未進入歷史建築再利用的設計者參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