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悠遊卡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社會福利署- 長者咭計劃 - swd也說明:申請 所需文件 · 首次申請 · 網上申請 · 申請補領 · 申請表格下載及派發地點 · 服務費用.

開南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張惠堂所指導 陳冠羽的 從政策衝突論臺北市公共自行車YouBike之發展經驗 (2015),提出敬老悠遊卡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微笑單車、公共自行車、政策衝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志弘所指導 韓依婷的 關愛的囚籠:木柵動物園的自然化地景與觀視權力 (2011),提出因為有 動物園、動物權利、空間、觀看、觀視體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敬老悠遊卡申請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竹縣敬老愛心卡申請表 - 峨眉鄉公所則補充:申請 卡別. □1.敬老卡(65 歲以上). □2.愛心卡(領有身心障礙手冊). 申請次數□初次申請□補發. □持台灣智慧卡負擔補發費用180 元. □悠遊卡遺失補發負擔100 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敬老悠遊卡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敬老悠遊卡申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愛心卡每月480點 約9成身障民眾沒用完,

公車、計程車、觀光巴士能扣點 捷運卻不行 ,

這是什麼邏輯?

台北市針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市民,有一項福利措施叫「愛心卡」,為鼓勵這些身障人士多出來走動,愛心卡每個月有480點免費點數可使用。這480點原來只能用在搭乘公車,後來擴大到敬老愛心計程車、甚至觀光巴士都能扣點使用。但台北市最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捷運,卻被排除在扣點使用範圍中,實在令人不解!

.
台北市議員黃珊珊表示,根據公運處提供資料顯示,107年1~6月台北市共有120,540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其中有來申請愛心卡的為84,193人,申請率大約為70%。再進一步分析這八萬多位身障民眾使用愛心卡的情況,從1月到6月,每個月將480點用罄的比例竟只有8%~14%。顯然市府這些政策美意,多數身障民眾並未完全受用。

.
月份 480點用罄卡數 所占比例
107年1月 10,397 12.3%
107年2月 6,763 8.0%
107年3月 11,746 14.0%
107年4月 9,446 11.2%
107年5月 10,872 12.9%
107年6月 9,456 11.2%
資料來源:悠遊卡公司提供資料

.
黃珊珊議員進一步指出,愛心卡每個月480點原本僅能用在搭乘公車,每段扣8點。現在則是擴大使用到敬老愛心車隊,單趟100元以下扣16點,100元以上扣32點,雙層觀光巴士也是00元以下扣16點,100元以上扣32點。公車能用,計程車能用,就連非屬大眾運輸的雙層觀光巴士也能用,偏偏台北市最便捷的捷運卻被排除在外。

.
從政策的邏輯來看,公車能扣點、計程車能扣點,觀光巴士能扣點,捷運卻不行,這邏輯怎麼看都說不過去。從政策的執行率及效應來看,每個月僅8%~14%的卡數用罄點數,這還不需要檢討嗎?

.
最後黃珊珊議員要求交通局要在一個月內針對愛心卡每個月480點擴大到搭乘捷運也能扣點進行研議,本質詢組也會在總質詢時要求市長在愛心卡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範圍,應比照敬老卡擴大到捷運。

從政策衝突論臺北市公共自行車YouBike之發展經驗

為了解決敬老悠遊卡申請的問題,作者陳冠羽 這樣論述:

大臺北地區的交通運輸漸漸走向交通整合,大眾交通工具十分便利,有高鐵、臺鐵、公車、捷運…等等,而自行車成為綠色運具「最後一哩」服務的交通系統,成為連接所有交通熱點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為最後一哩的臺北市的公共運輸一環之Youbike目前似乎已經成為非常成功的且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交通工具。但綜觀其發展經驗其實並非如此順遂。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探討臺北市政府推動Youbike的政策衝突,本文將Youbike的發展階段分為三個時期:發展期、成長期、改革期,臺北市剛發展公共自行車時為發展期,此時期對Youbike知之甚少,不易融入市民的生活中,經過費率及硬體設備的改良,Youbike的月周轉率可達到最高12

的佳績,此為成長期,成長期的Youbike受到大眾肯定,各區議員也積極建議交通局多設站點,到了改革期,取消前30分鐘免費,此時期是為了將Youbike永續發展的策略,決定Youbike在臺北市未來的趨勢走向,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值得積極研究後續帶來的效益。本研究採用政策衝突論,從適當性、回應性、有效性探討Youbike政策施行時所碰到的政策困境與衝突,研究分析過去的研究者及政府統計得出,雖然臺北市Youbike周轉率下降,但卻有效緩解了政府財政面的困境,此時實施取消前30分鐘免費措施是否對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發展最適當的政策,也從回應性探討Youbike對政府、議會、民眾三方衝突。

關愛的囚籠:木柵動物園的自然化地景與觀視權力

為了解決敬老悠遊卡申請的問題,作者韓依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動物園提出批判性的質問,探討動物園如何體現了動物與人類的不對等關係。從早期的貴族地位象徵和帝國權力展現,到現代兼顧大眾娛樂與教育任務的場所,以及逐漸強調的保育基地定位,動物園不僅是都市中人類與「經過選擇的自然」相遇的空間,也呈現了人類與動物之間關係的轉折。本研究以臺北市木柵動物園為分析對象,爬梳動物園地方意義的歷史轉變,並且以觀看權力、觀視體制及自然化地景構成等概念,佐以參與觀察、訪談與問卷調查之資料,論證動物園中人與動物的不對等關係如何被合理化。 日本殖民時期的動物園設置,有其宣揚政績的效果。戰後歸屬臺北市教育局管轄的圓山動物園,提示了大眾教育的主題,也是親子休憩場所。19

80年代的臺灣邁向成熟的消費社會,政府廣建文化設施,木柵動物園遂應運而生。除了園區廣闊,也展開自然化的空間配置。此後,動物園成為重要觀光景點,也採取引進明星動物、動物外交、禮品店設置、媒體宣傳等文化經濟式操作,在保育與教育的宗旨下,呈現出主題樂園般的地方意義。 然而,主題樂園的形象與動物展示的自然化,乃是受到空間配置與地景構成的支持。動物不只在受控制情況下被剝奪主體性,成為觀視對象,也在整體空間配置上納入以人類為中心的分類體系。再者,景觀設計除了營造出擬似自然的氛圍,召喚動物生態棲地的想像,也要確保遊客觀看的便利、安全與樂趣。動物園的空間元素及動物本身,都是自然化與神話化的符號,建構了遊客對

自然的想像,合理化了動物園的存在樣態。動物園搭建了一個名為自然的舞台,動物則被迫上演一齣人類編寫的自然劇,展演的卻是人類的自然觀視慾望。 觀看有著差異化的邏輯。吸引目光的明星動物恰與備受冷落的動物形成對比,偶有柵欄外的野生動物出沒,激發一陣驚喜。因為動物園中的觀看已經在特定論述、文本裝置、空間配置和例行化的人類言行下,形成引導觀看的觀視體制。我們可以辨認出動物園的三種主導性觀視體制:休閒遊憩體制、知識教育體制,以及倫理體制。首先,休閒遊憩體制確認了人類以獵奇、愉悅且淡然的態度來面對受禁閉動物,並在禮物店中滿足其擁有淨化、可愛化但簡化之自然(仿造品)的慾望。其次,在知識教育觀視體制下,博聞強記

的眼光將動物圈禁在人類主導的類型範域中,保育需求下的動物知識也以動物的去自然化生存為代價。最後,即使有保育理念和動物福利等論述的倡導,倫理觀視體制卻相對虛弱而匱乏,點出以動物權利觀點重新定位動物園的必要。 三種觀視體制交織出動物園中人類與動物不對等的觀視權力,編寫著動物園的合理存在,卻又彼此矛盾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