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中國服上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改良中國服第7頁- 比價撿便宜- 優惠與推薦- 2022年3月也說明:改良式 漢服雪紡襯衫合身襯衫女民俗風上衣國風女裝t恤唐裝女上衣中國服女裝中國漢服民 ... 旗裝套裝唐朝服裝民初服裝改良式漢服改良式旗袍領上衣中國服女裝改良旗袍上衣 ...

嶺東科技大學 流行設計研究所 蕭美鈴所指導 張雲承的 旗袍元素應用於時裝創作之研究 (2011),提出改良式中國服上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旗袍、傳統、服飾創作。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織品服裝學系 喬昭華所指導 吳旻蓉的 台灣婦女服裝現代性演變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元長鄉為例(1945-1989) (2008),提出因為有 台灣、雲林縣元長鄉、服裝、現代化、縫紉的重點而找出了 改良式中國服上衣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風女童旗袍碎花短袖包領開叉古典改良式旗袍洋裝連身裙 ...則補充:尺標~100.110.120.130.140材質~100%綿,領高3.5cm,裝飾性編織蝴蝶釦款式~花園款.紅花款亮麗高雅~優雅中國風氣質路線喜慶、宴會、年節、表演.....各種正式場合均適穿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改良式中國服上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旗袍元素應用於時裝創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改良式中國服上衣的問題,作者張雲承 這樣論述:

摘 要歷經幾個世紀的淬煉,中國歷代傳統服飾中,以旗袍最具有獨特的文化意涵,亦能完美詮釋東方女性之美。旗袍是由清朝旗人所穿的國服開始延伸而起,至民國初年的盛行至衰微,而今二十一世紀幾乎各國服飾品牌與服裝設計師紛紛以東方特色做為服飾創作,如台灣的服裝品牌夏姿、龍笛等,均以東方色彩、中國元素做為設計服裝的靈感,成為新一代的旗袍翹楚;由此可知,「旗袍」足以代表東方特色的服裝,其文化內涵早已悄悄地深入國際時尚圈,成為全世界的焦點與矚目。早期旗袍傳統守舊,多是直接包裸著女性的軀體,雖不暴露卻具有內斂大器之美;現今女權主義興起,逐漸秉棄傳統的細節,追求流行大膽與創新,而使旗袍逐漸流失其最初的端莊優雅之美,

因此本論文將藉由文獻資料查考出初期旗袍、改良式旗袍到現代式旗袍的相關發展與演變,續而進行探討與研究;此外,日本知名服裝設計師小篠弘子(HIROKO KOSHINO)是以和服精神並善用其元素創作出時裝,而令研究者引起極大震撼與引發思考,希冀能創作出旗袍精神及旗袍元素的時裝,使之更加生活化與普及化。因此本研究將針對自清朝旗袍傳統元素的內涵,結合應用於時裝創作,使其優美精神隱於服飾創作之中;從東方之美的古老文化裡尋找藝術根源,設計出時尚摩登的服裝創作-「迴。時尚」,盼能引起台灣本土設計師對於民族特色擁有不滅的熱情,於藝術創作領域中能有更多元與藝術性的發揮與展現。

台灣婦女服裝現代性演變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元長鄉為例(1945-1989)

為了解決改良式中國服上衣的問題,作者吳旻蓉 這樣論述:

回顧過往研究台灣歷史者,多數傾向將『臺灣』視為一個整體、均質的社會與文化,且對於歷史之中的時間議題,常用『事件』或文化特徵作為延續或斷裂的切割,而忽略歷史之中時間的多元性與歧異性。尤有甚者,過去基於將地方與區域人們的生活型態等同於臺灣整體社會文化變遷的假設,也使得研究一直停留在外部影響因素的探討,而忽略由人群內部探索地方社會與臺灣整體歷史文化同一及差異之處。本研究藉由雲林縣元長鄉婦女為研究對象,探索他們在西元1945—1989之間,如何透過服裝製作、使用及消費的歷程,展現女性自我轉化與認同的歷程。同時,透過服裝的款式細節來看元長鄉婦女如何經歷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最後,從以上兩方面的轉變

,重新思考台灣服裝史中的『現代性』的意義為何。研究目的一方面在於透過實地田野調查回顧雲林縣元長鄉婦女的服裝歷史,一方面則回答什麼是臺灣服裝的「現代性」的議題。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歷史分析法,以實地調查進行研究。透過筆者的父母親為核心所發展的焦點團體,進行非結構式的訪談。為提高訪談結果的信度與效度,同時收集影像資料及實際服裝,以進行交叉比對。過程中同時針對實物進行翻拍、攝影及服裝版型分析,以進一步找出相同款式之間變異的過程。藉由三者相互比對,進一步由地方的觀點,釐清時間、空間、人群、服裝之間的變化。研究顯示:雲林縣元長鄉不論在經濟、宗教及服飾相關的流行、洋裁教育以及布料,皆以北港為核心形成一

個生活網絡,也與元長鄉顯現一個中心與邊緣、都市與鄉村的對比。因當時婦女受教育並不受到重視,縫紉仍被視為是賢妻良母必備的特質,鄉村的婦女幾乎都具備縫紉能力。女性因為學習縫紉會走出鄉村;反之男性則多仍待在家中從事農作。從性別的不同的生活狀態,看出元長鄉城鄉之間彼此互依的關係。從製作方面來看,以婦女原型為個人化版型學習,後期受到低價、大量製作且大眾化尺寸的影響,開始朝向以成衣版型的服裝製作為主,客製化的製作比例逐漸減少。從服裝轉變時新層面的歷程,『祺袍』被多當成嫁妝,是因其被視為具有文化、時髦的象徵。洋裝、裙裝為當時普遍的外出服裝,裙裝被認為較端莊優雅;甚至到田裡工作依舊習慣穿著裙裝,此形成當時的特

殊現象。訂做消費服裝的現象反應出當時布行眾多、商店較少的情況,在低價、快速、樣式多的成衣興起後,被直接購買方式逐漸取代。不論是訂做或購買的服裝多以洋裝、裙裝為多人選擇。早期並不以運用褶子,來強調身體曲線,袖子多為接袖,較少無袖款式,整體外型較寬鬆,上衣或外套的領摺線較高,洋裝多是在腰圍剪接,再配上同布料的腰帶裝飾,整體呈現出保守態度。當時女性對於自我的美感價值觀,認為著裙裝讓他們充滿女性化特質,也同時認為穿著裙裝更是得體、端莊、合宜的表現;此看法在當時也是男性對女性定位的看法。研究結果得知,元長鄉婦女服裝使用、消費、製作、價值觀與現代性的關聯,服裝使用上更自由;訂做消費轉變直接購買;個人版型轉

變到成衣版型、縫製技術由二次元到三次元、褶子重新形塑身體、裙裝款式的流行;「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賢妻良母」認同、平胸束腰的美感價值,從中我們可看出變遷並非呈現單線的思考,社會也並非整體的假設,從個人性的選擇看出現代性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