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式望遠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折射式望遠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艾瑞克·簡森寫的 天文學與生活(原書第7版) 和日本學研編輯部的 大人的科學07:牛頓反射式望遠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望遠鏡基本原理 - 巨眼之門也說明:因為這一種型式在作為天文望遠鏡時不是很實際,所以不再介紹。不過這種型式伽利略使用過,而且發現許多天文現象。 常見天文望遠鏡的型式. 折射式(refractor)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電子工業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沈宗奇所指導 蔣碧海的 消費者對天文望遠鏡使用行為之研究-科技接受模式觀點 (2020),提出折射式望遠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技接受模式、天文學、天文望遠鏡、天文社群、結構模型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生醫光電研究所 賈世璿所指導 余楚喬的 高解析度高訊噪比大視野範圍的非線性掃描顯微鏡光學設計與影像處理 (2020),提出因為有 非線性顯微術、光學設計、擴束望遠鏡、物鏡、影像反捲積的重點而找出了 折射式望遠鏡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臺口徑最大折射式望遠鏡在此一起來清大天文台玩 - 科學月刊則補充:位於清華大學物理館的天文台,是目前全國最大口徑的折射式望遠鏡,口徑達25公分。究竟這座天文台的起源為何?又有什麼特色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折射式望遠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文學與生活(原書第7版)

為了解決折射式望遠鏡的問題,作者(美)艾瑞克·簡森 這樣論述:

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本書通過對科學過程、宇宙大小和年齡,以及星系的演化,介紹了天文學的基本知識。內容包括天體和天球及其坐標、時間與曆法、星空區劃和四季星空、天文觀測工具和手段、天體物理性質及其測定、太陽系、地月系、地球及其運動、恆星、星系、宇宙等。全書通過緊密聯繫星空與地球的關係,說明了天文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人類的未來。 Eric Chaisson: 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曾任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高級科技人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塔夫茨大學教授。現任教於哈佛大學,並在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從事研究工作。出版關於天文學的書籍12本,兩次獲

美國文學獎,兩次獲美國物理研究獎,一次獲哈佛大學Smith-Weld獎。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一些原創性論文為其贏得了哈佛大學天體物理B. J. Bok獎。 孫艷春: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長期從事天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1部,譯著多部,曾多次獲教學獎,研究項目10多項。 第1部分 基礎   第0章 天空巡禮:天文學基礎/2 0.1 如眼所見/3 0.1.1 我們在空間中的位置/3 0.1.2 天上的星座/3 0.1.3 天球/4 0.1.4 天球坐標系/6 0.2 地球的軌道運動/6 0.2.1 天體的周日視運動/6 0.

2.2 季節變化/7 0.2.3 長期變化/9 0.3 月球的運動/10 0.3.1 月相/10 0.3.2 日食和月食/12 0.4 距離的測量/15 0.5 科學和科學方法/16 本章回顧/19 小結/19 複習題/20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20 計算題/20 活動/21   第1章 哥白尼革命:現代科學的產生/22 1.1 行星的運動/23 1.1.1 天空中的流浪者/23 1.1.2 地心說宇宙模型/23 1.1.3 太陽系的日心說模型/26 1.2 現代天文的產生/27 1.2.1 伽利略的歷史性觀

測/28 1.2.2 哥白尼體系的優勢/29 1.3 行星運動定律/29 1.3.1 第谷的複雜數據/30 1.3.2 開普勒定律/30 1.3.3 太陽系的大小/32 1.4 牛頓定律/33 1.4.1 運動定律/33 1.4.2 引力/34 1.4.3 軌道運動/35 1.4.4 重新考慮開普勒定律/36 1.4.5 科學進步的循環/37 本章回顧/38 小結/38 複習題/38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38 計算題/39 活動/39   第2章 光和物質:宇宙的內部作用/40 2.1 來自空中的信息/41

2.1.1 光和輻射/41 2.1.2 波動/42 2.2 波是什麼/43 2.2.1 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44 2.2.2 電磁學/44 2.3 電磁波譜/45 2.3.1 可見光成分/45 2.3.2 輻射的整個範圍/46 2.4 熱輻射/47 2.4.1 黑體光譜/47 2.4.2 輻射定律/48 2.4.3 天文應用/50 2.5 光譜儀/50 2.5.1 發射線/50 2.5.2 吸收線/52 2.5.3 天文應用/53 2.6 譜線的形成/54 2.6.1 原子結構/54 2.6.2 輻射粒子的本質/55

2.6.3 氫的光譜/55 2.6.4 基爾霍夫定律的解釋/56 2.6.5 更複雜的光譜/57 2.7 多普勒效應/58 2.8 譜線分析/59 本章回顧/60 小結/60 複習題/60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61 計算題/61 活動/61   第3章 望遠鏡:天文學的工具/62 3.1 光學望遠鏡/63 3.1.1 反射式和折射式望遠鏡/63 3.1.2 反射式望遠鏡的分類/65 3.1.3 探測器和圖像處理/68 3.2 望遠鏡大小/69 3.2.1 集光能力/69 3.2.2 分辨能力/71 3.

3 高分辨率天文學/72 3.3.1 大氣模糊效應/72 3.3.2 新型望遠鏡設計/72 3.4 射電天文學/74 3.4.1 射電望遠鏡基礎/74 3.4.2 射電天文學的價值/75 3.4.3 干涉測量法/76 3.5 空基天文學/78 3.5.1 紅外和紫外天文學/78 3.5.2 高能天文學/80 3.5.3 全波段覆蓋/82 本章回顧/83 小結/83 複習題/84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84 計算題/84 活動/85   第2部分 我們的太陽系   第4章 太陽系:行星際物質和行星的誕生/88

4.1 太陽系簡介/89 4.1.1 行星的性質/89 4.1.2 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91 4.1.3 太陽系碎片/92 4.2 行星際物質/92 4.2.1 小行星軌道/92 4.2.2 小行星的性質/94 4.2.3 彗星/96 4.2.4 彗星軌道/99 4.2.5 流星體/100 4.3 太​​陽系的形成/103 4.3.1 模型要求/104 4.3.2 星雲收縮/105 4.3.3 行星形成/106 4.3.4 形成類木行星/108 4.3.5 太陽系的分異/109 4.3.6 小行星和彗星/110 4.3.7

太陽系的規則性和不規則性/111 4.4 系外行星/111 4.4.1 探測系外行星/111 4.4.2 系外行星的性質/113 4.4.3 系外行星的組成/115 4.4.4 太陽係不同尋常嗎/115 4.4.5 尋找地球類行星/116 本章回顧/117 小結/117 複習題/118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118 計算題/119 活動/119   第5章 地球及其衛星:我們的宇宙後院/120 5.1 地球和月球/121 5.1.1 物理性質/121 5.1.2 整體結構/122 5.2 潮汐/122 5.2.1

重力變形/122 5.2.2 潮汐鎖定/124 5.3 大氣層/125 5.3.1 地球的大氣/125 5.3.2 溫室效應/127 5.3.3 月球空氣/128 5.4 地球和月球的內部結構/130 5.4.1 地震學/130 5.4.2 地球內部建模/130 5.4.3 分異/132 5.4.4 月球內部/132 5.5 地球的表面活動/133 5.5.1 大陸漂移說/133 5.5.2 是什麼驅動板塊運動/134 5.5.3 月球上的板塊構造/136 5.6 月球的表面/136 5.6.1 大尺度特徵/136 5.6.2

隕擊/137 5.6.3 月球侵蝕作用/139 5.7 磁層/139 5.7.1 地球的磁層/139 5.7.2 月球的磁場/141 5.8 地月系統的歷史/141 5.8.1 月球的形成/141 5.8.2 月球的演化/142 本章回顧/143 小結/143 複習題/144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144 計算題/145 活動/145   第6章 類地行星:對比研究/146 6.1 軌道和物理性質/147 6.2 自轉速率/148 6.2.1 水星奇特的自轉/148 6.2.2 金星和火星/149 6.3 大

氣層/150 6.3.1 水星/151 6.3.2 金星/151 6.3.3 火星/152 6.4 水星表面/152 6.5 金星表面/154 6.5.1 大比例尺地形圖/154 6.5.2 火山作用和隕擊/155 6.6 火星表面/157 6.6.1 大比例尺地形圖/158 6.6.2 火星上的火山活動/160 6.6.3 火星上過去有水的證據/160 6.6.4 今天水在火星上的何處/162 6.6.5 火星著陸器的探索/164 6.7 內部結構和地質歷史/167 6.7.1 水星/167 6.7.2 金星/168 6.7

.3 火星/168 6.8 地球、金星和火星上的大氣演化/169 6.8.1 金星上失控的溫室效應/169 6.8.2 火星大氣層的演化/170 本章回顧/171 小結/171 複習題/171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172 計算題/172 活動/172   第7章 類木行星:太陽系中的巨型天體/173 7.1 木星和土星的觀測/174 7.1.1 地球視角/174 7.1.2 空間探測器探索/175 7.2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發現/176 7.3 類木行星的體特性/178 7.3.1 物理性質/179 7.3.2 自轉速

率/180 7.4 木星的大氣/181 7.4.1 整體外觀和組成/181 7.4.2 大氣結構/182 7.4.3 木星上的天氣/183 7.5 外層類木行星的大氣/184 7.5.1 土星大氣的組成/184 7.5.2 土星上的天氣/185 7.5.3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成分/186 7.5.4 天王星和海王星上的天氣/186 7.6 類木行星的內部/187 7.6.1 內部結構/188 7.6.2 磁層/189 7.6.3 內部加熱/190 本章回顧/192 小結/192 複習題/192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19

2 計算題/193 活動/193   第8章 衛星、環和類冥矮行星:巨人之間的小世界/194 8.1 木星的伽利略衛星/195 8.1.1 “小太陽系”/195 8.1.2 木衛一:最活躍的衛星/197 8.1.3 木衛二:鎖定在冰中的液態水/198 8.1.4 木衛三和木衛四:異卵雙生/199 8.2 土星和海王星的大衛星/200 8.2.1 土衛六:帶有大氣的衛星/201 8.2.2 海衛一:從柯伊伯帶中俘獲/204 8.3 中型類木衛星/204 8.4 行星環/207 8.4.1 土星的壯觀環系統/207 8.4.2 洛希極

限/208 8.4.3 土星環的精細結構/209 8.4.4 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環/211 8.4.5 行星環的形成/212 8.5 海王星之外/213 8.5.1 冥王星的發現/213 8.5.2 冥王星-冥衛一系統/213 8.5.3 類冥矮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215 本章回顧/216 小結/216 複習題/217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217 計算題/217 活動/218   第3部分 恆星   第9章太陽:我們的母恆星/222 9.1 太陽/223 9.1.1 整體結構/223 9.1.2 光度/2

24 9.2 太陽內部/224 9.2.1 太陽結構建模/225 9.2.2 能量輸送/226 9.2.3 太陽對流的證據/228 9.3 太陽的大氣層/228 9.3.1 色球層/229 9.3.2 過渡區和日冕/230 9.3.3 太陽風/231 9.4 活躍的太陽/231 9.4.1 太陽黑子/231 9.4.2 太陽的磁場/232 9.4.3 太​​陽的活動週期/233 9.4.4 活躍區域/235 9.4.5 X/射線下的太陽/236 9.4.6 變化的日冕/237 9.5 太陽的中心/237 9.5.1 核聚變/2

37 9.5.2 質子-質子鏈/238 9.5.3 太陽中微子的觀測/240 本章回顧/241 小結/241 複習題/242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242 計算題/243 活動/243   第10章 恆星測量:巨星、矮星和主序星/244 10.1 太陽鄰域/245 10.1.1 恆星視差/245 10.1.2 離太陽最近的恆星/246 10.1.3 恆星的運動/247 10.2 光度和視亮度/248 10.2.1 另一個平方反比定律/248 10.2.2 星等標度/249 10.3 恆星的溫度/250 10.3.1

顏色和黑體曲線/250 10.3.2 恆星光譜/252 10.3.3 光譜分類/252 10.4 恆星的大小/253 10.4.1 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253 10.4.2 巨星與矮星/254 10.5 赫羅圖/255 10.5.1 主序/255 10.5.2 白矮星和紅巨星區域/256 10.6 宇宙距離標度的延伸/257 10.6.1 分光視差/258 10.6.2 光度分類/259 10.7 恆星的質量/260 10.7.1 雙星系統/260 10.7.2 質量的測定/261 10.7.3 質量和恆星的其他性質/261 本

章回顧/263 小結/263 複習題/264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264 計算題/265 活動/265   第11章 星際物質:銀河系中恆星的形成/266 11.1 星際物質/267 11.1.1 氣體和塵埃/267 11.1.2 星際物質的密度和組成/269 11.2 恆星形成區域/270 11.3 暗黑塵埃雲/273 11.3.1 可見光的遮擋/274 11.3.2 21厘米輻射/275 11.3.3 分子氣體/276 11.4 類日恆星的形成/277 11.4.1 引力和加熱/277 11.4.2 階段1——星

雲/278 11.4.3 階段2 和階段3——持續收縮的星雲碎片/278 11.4.4 階段4——原恆星/279 11.4.5 階段5——星前演化/280 11.4.6 階段6 和階段7——新生恆星/282 11.5 其他質量的恆星/282 11.5.1 零齡主序/282 11.5.2 “失敗”的恆星/28 11.6 星團/284 11.6.1 星團和星協/284 11.6.2 星團和星雲/286 本章回顧/287 小結/287 複習題/288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288 計算題/288 活動/289   第12章

恆星演化:恆星的誕生與死亡/290 12.1 離開主序/291 12.1.1 恆星和科學方法/291 12.1.2 結構變化/291 12.2 類日恆星的演化/292 12.2.1 階段8 和階段9——亞巨星到紅巨星/293 12.2.2 階段10——氦燃燒/294 12.2.3 階段11——再次成為紅巨星/295 12.3 低質量恆星的死亡/296 12.3.1 階段12——行星狀星雲/297 12.3.2 緻密物質/298 12.3.3 階段13——白矮星/298 12.3.4 新星/300 12.4 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的演化/301

12.4.1 重元素的形成/301 12.4.2 超巨星的觀測/302 12.4.3 演化結束/303 12.5 超新星爆發/304 12.5.1 新星和超新星/304 12.5.2 I/型和II/型超新星的解釋/305 12.5.3 超新星遺跡/306 12.5.4 重元素的形成/307 12.6 星團中恆星演化的觀測/308 12.7 恆星演化的周期/312 本章回顧/314 小結/314 複習題/315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315 計算題/315 活動/316   第13章 中子星和黑洞:物質的奇異狀態/317

13.1 中子星/318 13.2 脈衝星/319 13.2.1 脈衝星模型/319 13.2.2 中子星和脈衝星/321 13.3 中子星雙星/322 13.3.1 X射線源/322 13.3.2 毫秒脈衝星/323 13.3.3 脈衝星行星/324 13.4 γ射線暴/325 13.4.1 距離和光度/325 13.4.2 爆發的原因/327 13.5 黑洞/329 13.5.1 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329 13.5.2 逃逸速度/329 13.5.3 視界/330 13.6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330 13.6.1 狹義相

對論/331 13.6.2 廣義相對論/333 13.6.3 空間彎曲和黑洞/334 13.7 黑洞附近的太空旅行/336 13.7.1 潮汐力/336 13.7.2 靠近視界/336 13.7.3 黑洞深處/338 13.8 黑洞的觀測證據/338 13.8.1 雙星系統中的黑洞/338 13.8.2 星系中的黑洞/339 13.8.3 黑洞確實存在嗎/340 本章回顧/341 小結/341 複習題/341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341 計算題/342 活動/342   第4部分 星係與宇宙   第14章 銀

河系:太空中的旋渦星系/346 14.1 銀河系/347 14.2 測量銀河系/349 14.2.1 恆星計數/349 14.2.2 變星的觀測/349 14.2.3 一種新標尺/350 14.2.4 銀河系的大小與形狀/351 14.3 星系結構/352 14.3.1 銀河系成圖/353 14.3.2 星族/354 14.3.3 軌道運動/354 14.4 銀河系的形成/355 14.5 銀河系旋臂/357 14.6 銀河系的質量/361 14.6.1 暗物質/361 14.6.2 恆星暗物質的搜索/362 14.7 銀河系中心

/363 14.7.1 銀河系中的活動/363 14.7.2 中心黑洞/365 本章回顧/367 小結/367 複習題/367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367 計算題/368 活動/368   第15章 正常星系和活動星系:宇宙的基石/369 15.1 哈勃的星系分類/370 15.1.1 旋渦星系/371 15.1.2 橢圓星系/372 15.1.3 不規則星系/373 15.1.4 哈勃序列/375 15.2 星系在空間中的分佈/375 15.2.1 擴展距離尺度/376 15.2.2 星系團/377 15.3

哈勃定律/378 15.3.1 宇宙退行/378 15.3.2 哈勃常數/380 15.3.3 距離階梯的頂端/380 15.4 活動星系核/381 15.4.1 星系輻射/381 15.4.2 賽弗特星系/382 15.4.3 射電星系/383 15.4.4 類星體/386 15.5 活動星系的中央引擎/388 15.5.1 能量產生/388 15.5.2 能量發射/390 本章回顧/391 小結/391 複習題/392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392 計算題/393 活動/393   第16章 星系和暗物質:宇宙

的大尺度結構/394 16.1 宇宙中的暗物質/395 16.1.1 星系質量/395 16.1.2 可見物質和暗暈/396 16.1.3 星系團內氣體/397 16.2 星系碰撞/398 16.3 星系形成和演化/400 16.3.1 並合與兼併/400 16.3.2 演化和相互作用/401 16.3.3 建立哈勃序列/404 16.4 星系中的黑洞/404 16.4.1 黑洞質量/404 16.4.2 類星體時期/405 16.4.3 活動星系和正常星系/407 16.4.4 活動星系和科學方法/408 16.5 超大尺度上的宇宙

/409 16.5.1 星系團族/409 16.5.2 紅移巡天/410 16.5.3 類星體吸收線/411 16.5.4 類星體“幻影”/413 16.5.5 暗物質成圖/415 本章回顧/416 小結/416 複習題/417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417 計算題/418 活動/418   第17章 宇宙學:大爆炸和宇宙的命運/419 17.1 最大尺度上的宇宙/420 17.2 膨脹宇宙/421 17.2.1 奧伯斯佯謬/421 17.2.2 宇宙的誕生/422 17.2.3 大爆炸的位置/422 17.2.4

宇宙學紅移/423 17.3 宇宙動力學和空間幾何/423 17.3.1 兩種未來/423 17.3.2 宇宙的形狀/425 17.4 宇宙的命運/425 17.4.1 宇宙的密度/426 17.4.2 宇宙加速/426 17.4.3 暗能量/427 17.4.4 宇宙的組成/429 17.4.5 宇宙的年齡/429 17.5 早期的宇宙/430 17.5.1 宇宙微波背景/431 17.5.2 宇宙中的輻射/432 17.6 原子核和原子的形成/432 17.6.1 氦的形成/433 17.6.2 核合成和宇宙的組成/433

17.6.3 原子的形成/434 17.7 宇宙膨脹/434 17.7.1 視界和平直性問題/434 17.7.2 暴脹時期/435 17.7.3 暴脹對宇宙的影響/436 17.8 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437 本章回顧/440 小結/440 複習題/440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441 計算題/441 活動/442   第18章 宇宙中的生命:我們是否孤單/443 18.1 宇宙的演化/444 18.1.1 宇宙中的生命/444 18.1.2 地球上的生命/445 18.1.3 星際起源/446 18.1.4 多

樣性和文化/447 18.2 太陽系中的生命/448 18.2.1 我們所知的生命/448 18.2.2 極端環境中的生命/449 18.3 銀河系中的智慧生命/450 18.3.1 德雷克方程/450 18.3.2 銀河系壽命期間恆星形成的平均速率/451 18.3.3 具有行星系統的恆星的比例/451 18.3.4 行星系統中宜居行星的平均數量/451 18.3.5 出現生命的宜居行星的比例/453 18.3.6 出現智慧生命的宜居行星的比例/453 18.3.7 出現開發和利用技術的智慧生命的行星的比例/453 18.3.8 技術文明的平均

壽命/454 18.4 尋找外星人/454 18.4.1 認識我們的鄰居/454 18.4.2 射電搜索/455 18.4.3 水洞/456 本章回顧/457 小結/457 複習題/457 概念自測:判斷題/多選題/457 計算題/458 活動/458 附錄A 科學記數法/460 附錄B 天文測量/461 附錄C 常用數據表/463 詞彙表/466

折射式望遠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鐵達尼號的陰謀論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今天我們就來說鐵達尼號的陰謀論,大家也曾經被這個電影的情節感動,那些在面臨死亡依然處之泰然的紳士們,讓弱小婦孺先上救生艇,還是在汽車裡面的手掌還有水蒸氣呢?哈哈哈。。。
雖然這個船的傳說已經很多了,不過還是有很多疑點,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其實根本就是陰謀
1. 疑點一:很多人預知這個船會沉沒。
這個被名為:永不沉沒的船鐵達尼號,Titanic,源自以古希臘的巨人族,Titan泰坦巨神,象徵著巨大和力量,船的副手更大放厥詞的說:就算上帝來到也弄不沉這艘船。但是卻在首航的途中沉沒,的確實有點諷刺。但是有大概五十多富豪在上船之前就取消了上船,或者是沒有上船。
當時能上船的人非富則貴,頭等的套房船票大概是當時的870英鎊,相等於現在的五萬美金,其中取消上船的人就包括JP morgan,摩根家族是壟斷了華爾街和銀行界的巨頭,他在上船前取消行程,對他來說,可能這並不是什麼大錢,但是有謠傳這個沉船事件就是他一手策劃的。
大家知道鐵達尼號是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打造的,而這間公司一直以來都是負債累累,而他公司旗下的船都發生過意外,包括在鐵達尼號的姐妹船奧林匹克號和之前的一艘戰艦相撞,過後的不列顛號被U-76潛艇擊沉,真的但是由於保險公司覺得錯在奧林匹克號,所以拒絕賠償,而那個時候,他們正在打造鐵達尼號,令白星公司的財務雪上加霜,那麼鐵達尼號最大的股東是誰?就是JP morgan,他幫鐵達尼號買了巨額的保險,船造價7. 5mil但是卻買了五百萬的保險。對於一艘‘永不沉沒’船,的確是高了很多。
但是在出航前JP morgan就因為肚子痛取消行程,但是卻被記者拍到他和他的情婦幽會,而且還健康的很。
他們原先計劃是讓奧林匹克號代替鐵達尼號沉沒,因為無論是外形上和體積大小,都和鐵達尼號幾乎一模一樣,因為如果他們在預訂日期還沒讓鐵達尼號出航,公司就會破產,而最快的方式就是翻新奧林匹克號,那個應該比做整艘船來得快。而且如果大家看回奧林匹克的相撞的照片和現在沉了鐵達尼號做個對比,你會發現他們兩艘船是有點相似,是否他們草草的把之前的破洞補回去?
還有傳聞有一艘沒有人的船隻在尾隨著鐵達尼號,船上有3000多個救生衣,但是全員才有15人。那個就是加利福尼亞號,這艘船為何帶著那麼多的救生衣,但是卻離沉船的地方徘徊,而不去救援呢?我們會在過後講到。
而且在船上也有摩根家族的三個死對頭,John Jacob Astor,Benjamin Guggenheim和Macy百貨的創辦人Isidor Straus也在這個船難中死了。John Jacob是當時是船上最有錢的人,而Isidor則是選擇和他老婆留在船上,不要上救生艇。這三個就是反對美聯儲的成立,而在他們三人死去過後,美聯儲就在那個時候通過了。
還有幾個人也是在上船前被換了下來,包括原觀察員,而且還把望遠鏡鎖在保險箱裡面,換上一個臨時工代替,
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需要夜晚用肉眼觀察冰山的確實有點不合理,而且白星航運的主管不知道為什麼要求船長用最高時速23海里來前進,就相等於時速45公里。
而且早在航行的10小時前,他們已經接獲6次的通報關於在前方有冰山,還有一個通報來自被圍困加利福尼亞號。但是加利福尼亞號的無線通報員Evan和鐵達尼號的通訊員Jack Philip通訊時,收到對方的粗魯回覆,因為他正在幫頭等艙的貴賓發送電報和股票買賣的訊息,叫Evan閉嘴不要煩他,結果在15分鐘後就撞上冰山了。
疑點二,沉船沉得有點快
我曾經是在郵輪公司工作過,也因為是在船公司工作的關係,我有幾次可以免費上船去玩,他們有專人帶我們去到船倉的內部去參觀,包括他們船員的住宿空間,中央廚房,酒吧,還有隔水倉門,而在船倉進水的時候,這些閘門回自動關閉,以防止船繼續沉沒。而鐵達尼號裡面一共有16個隔水倉。就算再巨大的冰山,如果迎面撞擊,應該也不會沉沒,但是是否真的有撞上冰山,卻沒有人可以證明,除非真的是前五個隔水倉同時進水,不然隔水倉應該可以暫時讓船停止沉沒。
他們有提供幾個有可能是令五個隔水倉同時進水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他們用的偷工減料的材質,像之前說的,白星航運已經面臨破產了,
平時船身的接縫是需要用機器來打入鋼鐵鉚釘(mao3ding),為什麼需要用到機器?因為鋼板的厚度大概50mm,要貫穿並且連接需要用到大型的機器,而整艘船需要用上300萬支鋼鐵鉚釘。而且據了解,他們的鋼板純度也不佳,擁有大量的礦渣,而如果在高溫或低溫之下,鋼板會變得特別的脆弱,更何況是純度不高的鋼板呢?
還有由於船頭太過巨大,所以船頭上用人手打入的,但是為了方便工人,他們用了沒有鋼鐵鉚釘強度的鍛鐵鉚釘。
Robert Duane Ballard ,羅伯。巴拉德,用聲納技術探測沉在海底的鐵達尼號,沒有發現大洞,也沒有發現貫穿五個隔水倉的裂痕,而是在船頭部分發現很多小小的洞,這就是可能鋼板結合不好,或是鍛鐵鉚釘脫落造成船倉進水。
那如果說是撞冰山,保險公司就會賠償,但是如果是因為鉚釘的關係而令船沉沒,那麼就不會賠償了。只是船都沉了,當時保險公司沒有任何的證據去調查啊
還有船上的乘客回想起聽到一聲巨響是否是真的撞到冰山,還是鋼板破裂的聲音,沒有人能證明。
第二個,就是隔水閘門焊接不佳還有引擎著火爆炸,大家可以看看鐵達尼號的船構造,他們以前的引擎是用煤礦的,船一共有六個焚化爐,每天一共有160個工人不停的往裡面扔煤,每天需要消耗600噸的煤,在出航的前兩天,在6號引擎爐灶發生了大火,你可以看看這張照片的黑色位置,如果是因為火災而造成的金屬軟化,加上在零下2度的海水裡面,加上用上不良的鋼鐵和鉚釘,那麼鋼鐵就會變脆而破裂。
還有就是閘門的焊接不好,所以當船倉進水時,閘門根本不能發揮功效等等。
疑點3,加利福尼亞號為什麼不及時救援?
這個戰艦就是剛才我們講的被冰山圍困的船,這個船距離沉船地點大概是20海里,就大概是93公里左右,要去的沉船現場只需要大概一個小時多,那麼為什麼他不來救援呢?原因就是剛才船上的通訊員Evan已經在之前通知過鐵達尼號的通訊員John Philip,被對方粗魯的回應過後就睡覺了。而58海里的另外一艘船Carpathia接獲的求救訊號,而用了4個小時才趕到現場,在船難開始時,鐵達尼號也多次發射求救信號彈,但是沒有準備到信號彈,只用禮炮來代替,別人看了會不會以為是放煙火呢?
如果是因為禮炮而忽略救援,這個我可以了解,但是船上也用燈光來發出摩斯密碼的求救信號,但是都沒有人看見,除了是加利福尼亞號的全體船員都睡覺了,總會有一個人看到吧?
這裡有一個蠻科學的解釋,由於在沉船地點是在逆溫氣候的位置,就是冷熱空氣層的交叉,這種現象就會讓光折射,所以在船上的人有可能看到的一堆光,或者是根本看不到。所以在船長和船員看到一堆光以為是UFO的傳聞,可能是因為這個吧!
而在鐵達尼號的觀察員其實是臨時工,也沒有望遠鏡,看到冰山時已經太晚了,而且船的大副命令轉陀,如果是直撞可能會沒事,但是就是因為左轉,冰山摩擦船身造成非常多的細縫,這才是造成沉船的原因。而且鐵達尼號船上的救生艇才有20艘,是因為他們覺得太多救生艇擋住了視野,所以把40艘救生艇卸下來。
這些種種的自負驕傲的行為,讓1500無辜的人白白葬送了性命。
當這些富豪們在面臨生命抉擇時,選擇了讓弱小婦孺們先上船,而且有些人更從救生艇上下來和她心愛的人一起度過最後的兩小時,也有人假扮成女人上船,也有人在船上拉著小提琴,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在生命最後關頭,你們是否可以坦然的面對,並且還保持人性呢?
好啦!今天影片就到這裡,如果喜歡這個影片就按贊和分享出去,也記得訂閱HenHenTV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消費者對天文望遠鏡使用行為之研究-科技接受模式觀點

為了解決折射式望遠鏡的問題,作者蔣碧海 這樣論述:

天文學與人類的關係不管從生活面還是科學面來看都是非常息息相關的,然而要觀測及探究天文學知識,必須透過光學儀器如天文望遠鏡,以獲取影像或數據資料以作為科學分析之用,並對天文知識做出合理的科學解釋。這些科學的證據不僅是靠專業的天文學家星空觀測與研究,也依賴業餘天文愛好者所提供的資料與證據。他們都對天文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台灣,這些天文愛好者成立一系列以天文為主題的網路社群,不僅分享各種不同天文望遠鏡及其他設備,也對天空及星體觀測與拍攝的成果進行交流與分享,甚至分享對天文望遠鏡使用經驗與知識,也有涉及望遠鏡設備的調整;此外天文社群中也有成員進行天文現象與疑問的提出或尋求協助,社群成員在社群內互

動,分享、學習、互相幫助來解決相關問題。本研究利用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為基礎,來探討使用者對天文望遠鏡接受程度以及對使用者價值的影響,研究中亦進一步討論社群使用者導向對科技接受模式與使用者價值之干擾程度。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以天文社群中天文望遠鏡實際使用者為實證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採用SPSS以及Smart PLS3.0統計軟體對回收有效問卷進行信效度分析與結構模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共12項研究假說中有7項呈高顯著正向關係。使用者經驗對科技接受模式之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以及知覺有趣性呈正向顯著影響;知覺有用性、知覺有趣性對使用

者價值呈正向顯著影響;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者價值的影響不顯著;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有趣性對使用者經驗與使用者價值有部分中介影響效果;社群使用者導向作為干擾因素對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有趣性與使用者價值的影響不顯著。

大人的科學07:牛頓反射式望遠鏡

為了解決折射式望遠鏡的問題,作者日本學研編輯部 這樣論述:

  牛頓探究光學的熱情,成就了人類探尋宇宙盡頭的巨大夢想!   帶著親手組裝的復刻版望遠鏡,一同前往現代天文觀測的起點,   感受牛頓窺見宇宙那一剎那的感動!   以「萬有引力」的定律,為後代所知的科學奇才艾薩克.牛頓。真正讓他確立科學家地位的,是那具使用自己研磨的金屬鏡片、由他本人親手打造的反射式望遠鏡。   1671年,他在英國皇家學會所公開的這座望遠鏡,雖然只有5公分的口徑、16公分左右的焦距,性能卻遠超過規模達數公尺的折射式望遠鏡。反射式望遠鏡是以凹面鏡取代凸面鏡,用來集中光線。笛卡兒、格雷果里等人都曾經發表過反射式望遠鏡的構思,而自小就熱愛實驗,什麼都自己動手做的牛頓製作了第一架

真正可用的反射式望遠鏡。這是天文望遠鏡的一大突破,因為反射式望遠鏡在製造上遠比折射式望遠鏡容易的多,並且可解決色差現象,讓觀測品質大幅提昇,人類因此得以看見宇宙更深更遠的地方,對於宇宙了解因而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本期附錄,重現英國皇家學會所保管的牛頓反射式望遠鏡。不僅以優雅、精巧的復刻外觀,將當時的科學古典氛圍傳遞給讀者,更具有可實際觀測的功能。透過附錄望遠鏡,您將可以觀測到月球表面的坑洞以及獵戶座星雲、昂宿星團等天體。   本期雜誌也詳細介紹了牛頓這位科學奇才,從萬有引力到望遠鏡,探索我們存在的宇宙以及物理現象。並介紹了望遠鏡發展的歷史、各種不同性能的望遠鏡等,另外,也設計親子一同運

用附錄望遠鏡觀星的活動等精采內容。吸收天文知識、動手動眼探索天文奧秘,就在本期大人的科學! 系列介紹   從小孩到大人,從玩家到親子,都能獲得趣味與養分的科學組合!   豐富的科學知識 + 附錄實物組裝配件,   兼具時尚、趣味、專業與創意,   動手又動腦,認識科學新知識,親手體驗科學趣味,   創造屬於自己的科學時尚,就是這麼簡單、好玩!   《大人的科學》是由日本學研社於2003年所推出的科學產品,結合了嚴謹的科學雜誌與好玩的動手做實物組裝配件。它的前身原來是曾在1960年間專為小學生編輯設計的《○年的科學》科學月刊雜誌,這本刊物除了豐富的科學知識更附錄實驗組裝配件,至1980年

間已締造了數百萬的讀者。《大人的科學》便是延續這樣的概念,為當年的小讀者,現在已經長大的這群大人們,推出以大人為主的實驗套組。每期一個主題,至今已出版近40期,期期都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創造累計銷售數百萬套的佳績。   《大人的科學》每一期皆為一本專書加上一盒附錄模具的形式:   ◎專書:內容介紹單一主題科學知識,並且從中延伸至各個面向,廣泛的知識取向,涵括了該主題最新的科技發展、人文歷史,提供主題式的、延伸性的資訊,是科普書籍少見的形式,兼具廣度與深度。   ◎附錄模具:讀者可以動手組裝附錄零件,做出實際可用的縮小版模型,每項產品都擁有精緻的工藝設計,令人愛不釋手。   ◎全新中文版

特別企畫:中文版上市,特別邀請國內最具創意的科學教師,帶來最好玩的改造活動,只要運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素材,就能創造出最不可思議的物品,帶你前進想像力的最前線! 產品特色   *時尚風格:名人玩家+雜物誌概念,展現最有FU的玩法,打造科學的時尚風格   *專業嚴謹:結合專家與科技達人,提供最專業嚴謹的科學知識   *科學創作:單一主題延伸式內容,打破學科疆界,真正跨學科的科學創作   *動手體驗:動手做模型,親手體驗科學的樂趣   *創意改造:各種超有創意的大改造,展現科學創意的最大的可能 系列推薦人   台大物理學系教授  吳俊輝   泛科學網站總編輯  鄭國威   知名設計師:馮宇  

 建築文化工作者、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李清志   交通大學STS中心主任、交大電機工程系教授   楊谷洋   科學熱血教師:鄭志鵬(生物趴辣客小P老師)、簡志祥(生物趴辣客阿簡老師) 附錄規格:   鏡筒形式為伸縮式。主鏡有效口徑為32mm,焦距約150mm,倍率約10倍。   鏡筒長度約150~160mm、直徑約45mm。 中文版特別企畫:   1、台灣最大二米望遠鏡—鹿林二米望遠鏡的誕生   2、台灣天文歷史追溯   3、自手中誕生的宇宙—不斷進化的自製天文望遠鏡   4、科學老師的瘋狂改造時間:透視凹面鏡的光學特質   本期附錄:牛頓反射式望遠鏡(零件全部原裝進口,與日文

版一模一樣喔!)   科學領域:光學、天文、物理 大人的科學 望遠鏡與月亮特輯 牛頓:反射式望遠鏡之父 牛頓研究光學的熱誠,造就了昴星團望遠鏡 蘋果和月亮都會掉下來!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體驗附錄 親子同樂:第一次天文觀測 手工抛光反射鏡的堅持 精度10萬分之1mm的奇蹟 立刻看懂艱澀的專業術語 望遠鏡目錄徹底圖解 台灣最大二米望遠鏡—鹿林二米望遠鏡的誕生 台灣天文歷史追溯 自手中誕生的宇宙—不斷進化的自製天文望遠鏡 再次勘查月球表面 為什麼人類要再次登陸月球? 杜普森望遠鏡狂 望遠鏡的歷史讀物 窺探宇宙的男人 赫瑟爾與其反射式望遠鏡 大人的科學實驗村 世界創舉——以雷射

航空望遠鏡捕捉土星環 真空管的時代 明和電機「我的小實驗室」 人工內耳特輯 伊藤雅敏的大人作業 「我還沒有點亮自己的燈泡。」 羅賓西奇蹟似的加壓肌力訓練 附錄的組裝方式與使用方法

高解析度高訊噪比大視野範圍的非線性掃描顯微鏡光學設計與影像處理

為了解決折射式望遠鏡的問題,作者余楚喬 這樣論述:

非線性光學顯微鏡擁有以高穿透深度觀察活細胞中亞細胞成分的能力。大視野範圍的成像能夠幫助使用者收集到更多的生物資訊。然而,傳統的掃描顯微鏡視野受限,其範圍通常會小於1×1mm2。顯微鏡的視野範圍限制於系統的光學設計以及物鏡的選擇。因而需要獲得大視野範圍成像時,通常會選擇用大角度掃描取得最大範圍的單張影像,或者通過影像拼接來實現。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通過光學設計與後續影像處理來實現大視野範圍的非線性掃描顯微成像。我們通過分析顯微鏡擴束系統元件之間的距離設置,以及嘗試不同透鏡的組合,測試了用普通單透鏡取代商用複合掃描透鏡和套筒透鏡的可行性,並實現了在小於±8°的掃描中,用單透鏡取代複合的掃描透鏡,以

達到簡化系統且提供更高自由度的目的。同時我們還比較了折射與反射式元件組成的望遠鏡的成像差異。物鏡的選擇是系統能取得的視野範圍和解析度的最終限制,我們通過對物鏡專利數據的分析,瞭解到現有設計的實際限制,從而基於實際需求的權衡選擇合適的物鏡。我們還進行了強度校正以優化影像拼接中單張影像内樣本中心和邊緣激發強度差異導致的強度不均匀。此外我們通過數位影像處理和分析的方式從系統中獲取了更多維度的樣本資訊。樣本定位算法被用於拍攝即時動態影像時瞭解樣本的位置移動。我們還利用系統拍攝了奈米材料的熒光壽命顯微成像,並通過熒光壽命計算和反捲積將獲取的影像恢復為時間影像和強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