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心裡 有個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我的 心裡 有個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豪寫的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 和李豪的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獨家加贈厭世者求生手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很多人的婚姻不是输给了平淡,而是输给了攀比 - 网易也說明:有的人,本来自己的婚姻挺好的,不缺吃不缺喝不缺穿,家庭也和谐,但是看到别人的婚姻比自己好那么一点点,就心里不平衡了。心里不平衡怎么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最後網站歌詞-張學友(Jacky Cheung) - 回頭太難 - KKBOX則補充:作詞:十一郎 作曲:張宇. 過了這一夜你的愛也不會多一些你又何必流淚管我明天心裡又愛誰我的愛情有個缺誰能讓我停歇痴心若有罪情願自己背 不讓我挽回是你的另一種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我的 心裡 有個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

為了解決我的 心裡 有個缺的問題,作者李豪 這樣論述:

「看見有人準備下山了,都以為他半途而廢, 其實是我們本來就從不同的地方出發,走在不同的山徑上。」     廢鬱詩人李豪,直面人生的剖心之作   厭世,有礙健康?抑或是放棄掙扎的自嘲解藥?   在眾人眼中,   他寫詩,他攝影,他穿品味,   他為失戀者抄寫,成為孤獨者的停泊。     但其實他的生命也有黑暗,更曾困惑,   那些難以通透的挫敗,甚至是攸關生存的危機,   告別青春之後,這一次,他寫下你我都曾掩藏的成長痛,   疼痛讓人厭世,但或許,這也是求生方式的一種……     ●曾經想成為最出眾的人,一場青春求生記   過去的李豪,善於描寫不安、蒼白的年輕群像,以流行的記號與暗語陪

伴無數受傷心靈。在網路社群傳抄的熱潮下,成為新一代愛情觀的詮釋者。   後來我們才明白,書寫背後往往源於成長期的敏感與徬徨。這一次,李豪寫的不再是她與他的情詩,在螢幕比夜還要黑暗的晚上,他直面人生,回頭檢視最初的方向,透過叩問與反思,回應年少的個人期許:成為更好的自己。     ●寫給厭世者的求生指南,從「成長痛」出發   書中觸碰少年結群、離家獨立、追夢、失眠、標籤化、習得性無助等成長痛史,是自己,亦是時代青年的共感話題。   李豪再次拓展書寫體裁,以長篇散文的形式緩緩訴說邊緣、夢碎等生命經歷。在他的筆下,厭世,不過是一種求生的方式。以文字撐出寬闊空間,走過幽谷的人想的是──讓遍體鱗傷

、無處安放的靈魂,能夠暫時靠攏於此地;我們也得以看見,那暗夜裡的星星。     「有人說睡眠就像是一場小死亡,   那麼睡不著的你說不定是本能渴望要好好活下去。   如何對抗這漫長的空白,為自己的人生創造說法,   即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李豪 引路推薦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團隊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威廉|「精神科觀察日記」網站經營者   凌性傑|作家   徐珮芬│詩人   陳頤華|《秋刀魚》雜誌總編輯   溫如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

內心的人生幸福論。──凌性傑(作家)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我的 心裡 有個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回頭太難
張學友的歌曲
總覽
歌詞
其他人也搜尋了
過了這一夜 你的愛也不會多一些
你又何必流淚 管我明天心裡又愛誰
我的愛情有個缺 誰能讓我停歇
痴心若有罪 情願自己背
不讓我挽回 是你的另一種不妥協
你的永不後悔 深深刻刻痛徹我心扉
可知心痛的感覺 總是我在體會
看我心碎 你遠走高飛
一生熱愛 回頭太難 苦往心裡藏
情若不斷 誰能幫我將你忘
一生熱愛 回頭太難 情路更漫長
從此迷亂 註定逃不過糾纏
我的愛情有個缺 誰能讓我停歇
痴心若有罪 情願自己背
不讓我挽回 是你的另一種不妥協
你的永不後悔 深深刻刻痛徹我心扉
可知心痛的感覺 總是我在體會
看我心碎 你遠走高飛
一生熱愛 回頭太難 苦往心裡藏
情若不斷 誰能幫我將你忘
一生熱愛 回頭太難 情路更漫長
從此迷亂 註定逃不過糾纏
我的愛情有個缺 誰能讓我停歇
痴心若有罪 情願自己背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獨家加贈厭世者求生手帳)

為了解決我的 心裡 有個缺的問題,作者李豪 這樣論述:

「看見有人準備下山了,都以為他半途而廢, 其實是我們本來就從不同的地方出發,走在不同的山徑上。」     廢鬱詩人李豪,直面人生的剖心之作   厭世,有礙健康?抑或是放棄掙扎的自嘲解藥?   在眾人眼中,   他寫詩,他攝影,他穿品味,   他為失戀者抄寫,成為孤獨者的停泊。     但其實他的生命也有黑暗,更曾困惑,   那些難以通透的挫敗,甚至是攸關生存的危機,   告別青春之後,這一次,他寫下你我都曾掩藏的成長痛,   疼痛讓人厭世,但或許,這也是求生方式的一種……     ●曾經想成為最出眾的人,一場青春求生記   過去的李豪,善於描寫不安、蒼白的年輕群像,以流行的記號與暗語陪伴無

數受傷心靈。在網路社群傳抄的熱潮下,成為新一代愛情觀的詮釋者。   後來我們才明白,書寫背後往往源於成長期的敏感與徬徨。這一次,李豪寫的不再是她與他的情詩,在螢幕比夜還要黑暗的晚上,他直面人生,回頭檢視最初的方向,透過叩問與反思,回應年少的個人期許:成為更好的自己。     ●寫給厭世者的求生指南,從「成長痛」出發   書中觸碰少年結群、離家獨立、追夢、失眠、標籤化、習得性無助等成長痛史,是自己,亦是時代青年的共感話題。   李豪再次拓展書寫體裁,以長篇散文的形式緩緩訴說邊緣、夢碎等生命經歷。在他的筆下,厭世,不過是一種求生的方式。以文字撐出寬闊空間,走過幽谷的人想的是──讓遍體鱗傷、無

處安放的靈魂,能夠暫時靠攏於此地;我們也得以看見,那暗夜裡的星星。     「有人說睡眠就像是一場小死亡,   那麼睡不著的你說不定是本能渴望要好好活下去。   如何對抗這漫長的空白,為自己的人生創造說法,   即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李豪 引路推薦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團隊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威廉|「精神科觀察日記」網站經營者   凌性傑|作家   徐珮芬│詩人   陳頤華|《秋刀魚》雜誌總編輯   溫如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

的人生幸福論。──凌性傑(作家)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李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和表演藝術學程畢業,當兵抽到外島的外島,念了兩個學士學位,出社會從事四份工作完全無關,其中兩間前公司收了,一間賣掉,2015年失戀,單身至今。     著作   2018 詩集《自討苦吃的人》   2019 詩集《瘦骨嶙峋的愛》   2020文集《剩下的盛夏只剩下了盛夏》   2020文集《厭世者求生指南》     Facebook|李豪,說故事的人。   Inst

agram|@lh_storyteller     自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第一信條 成為更好的人 萬物皆有裂縫 死不了也睡不著 誰能給我孤獨的門窗 不完美的完美 我是三重之子 愛本身即是原因,也是答案 曾經我想要成為最出眾的人   第二信條 追求快樂的人 每一天都要快樂 別帶著悔恨回頭看 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不願失去的,反而使我們失去更多 頭銜的戰爭 追太陽的人 推石頭的人   第三信條 說故事的人 活著就是活著 應作如是觀 真實的你正慢慢消融不見 旅行的意義 合作、反抗、分享 光透進來的契機   自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不知

道有過多少個相似的時刻,靠在頂樓圍牆邊,居高臨下看整座城市沉睡的樣子,夜色將我隱去,彷彿我是這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人會注意到我,我也沒有人能夠注視,不只是空間上的寂靜,連聲音也是,一切彷彿都在這個時刻凝結,除了辛勤的交通號誌,還在為沒有人通行的路口變換燈號。   雖然紅燈綠燈在此刻看似毫無作用,倒卻提醒了我時間是流動的,意義就發生在這個它不知道的小角落裡。其實我也不是失眠,不想入睡的成分居多,那種倔,彷彿在抵抗著心裡似乎還有個缺沒被滿足,如果現在就寢,那一天就真的過完了,而我又浪費了。   理性上都明白再耗下去也不會有結果,不如早睡早起,好好規劃善用自己的時間,但在我的歷史裡卻還是一再重蹈覆

轍,若是痛苦的根源沒有止息,再多正向的念頭都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始終沒有想通的,自己為什麼又過了這一天,而明天又有什麼值得過的?   沒有不知足,也並非經歷什麼一蹶不振的挫折,更沒有遭遇任何無法挽回的劫難,只不過生活裡總會走過幾個坎、吃過一些苦,可是我不知道,也許是我對自己所知甚少,為何光是活在這世上就費盡力氣了,也許那些痛苦的根源就連本人也沒有覺察。   做人不難,難的是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活著不難,難的是說服自己這樣也算活著。說不定厭世者沒有不喜歡這個世界,只是因為太努力了,努力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夠變好。   一個幽靈,一個虛無主義的幽靈,在黑夜遊蕩。     十四歲時面臨人

生第一個升學關卡,年少的我初次面對如此緊繃的壓力,彷彿反覆訓誡著失敗的代價,每每想起過完這關還有下一關,讀書考試升學後又是讀書考試升學,遂開始對人生提出了第一個質疑,我們都是否必須得照著寫定的劇本走?當時寫了一首青澀的新詩,把生命比擬成列車,我們都在一趟明知會有終點卻不知何時抵達的旅程上,卻定然得轉乘一班又一班的車次,再與片刻的緣分失之交臂。   旅途尚未結束,早已經下了車,當初那個少年應該從未想過,比起不斷轉乘的過程,離站後面對茫無涯際的前方,那才是人生裡最令人惘然的風景。   從那時對自我存在的詰問,之後又過了雙倍的生命,至今依然恍惚、依然疏離,時時還是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倒也不是從

此消極面對,我試著從許多書中找尋答案,想以他山之石在一片漆黑中點燃火花,結果發現人生還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但說的是一種類似使命或來世的客觀意義。   有信仰的人或許會反對這樣的結論,對我來說卻倒像放下了一塊大石,一趟旅途如果抵達終點並非終極的目標,那麼最重要的就落在過程。這個堪稱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問題,在學者們的解讀中,我最認同的是蘇格蘭哲學家麥金泰爾的敘事歷史論,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的敘事者,他只說自己的故事,所以他的問題應該轉向在這個故事裡到底要傳達什麼?   如同法國作家馬爾羅所說:「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唯有去釐清整體脈絡才能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

,必然要先確認自己是誰;想要探問自己該往哪裡去,必然就得知悉自己從何而來。   年方逾三十,還未達不惑,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歲數,想說自己老,又有太多人情世故仍尚未熟諳,但說自己年輕,卻已不再像過去橫衝直撞、愛恨分明。處在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期,或許恰好是這漫長人生的測量點,我要站在標的上,回頭檢視最初的自己,再轉身望向最終的方向。     「所以,你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了嗎?」   一些人在手機的另一邊向我這樣請益,或者該說求救。往往在這句疑問之後,他們便開始拋出自己沉甸甸的人生經歷,在無月無晴的晚上,螢幕裡有時顯得比這夜還要黑暗。我曾經嘗試一一接住這些問句,甚至把自己的心神

都拉扯進去,後來仍舊發現諸如此類的事只是一再輪迴,可能他們不過是希望有個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故事,投射一些同情;又可能要如看一部電影般地去徹底讀懂他人的人生,任誰都無能為力,就像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能過,不是另一個人可以救援。   當然也遇過不少人對我說著:「謝謝你的詩和文章,在我最低落時拉了我一把。」我接受這樣的好意,卻不免感到困惑,總是只能誠實回應:「我並沒有為你做了什麼,老實說我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你真要感謝,是要謝謝你自己,因為是你自己選擇了做些什麼,是你救了你自己。」   我知道痛苦不能比擬,但處在社會相對優勢位置的我,故事應該算是輕盈了一些,儘管如此,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在這求生的過

程中,雖然是幸運才能夠倖存,也許一念之差就墜入寂靜了,但必然是對生命的真理還有一絲期望。   這本書是我試著從眾多的經驗或知識中整理自己的人生,或者記錄著某些思維轉變的過程。也許不一定有他人什麼幫助,但對我來說,能夠寫下來就是一種幸運了。   交通號誌不知道換了多少次的紅燈,說不定會像深夜路口的那一個,總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落產生了意義。 推薦文 在亂世感襲來之際   一直很喜歡李豪的詩,因為其中有無比真誠的覺知體驗。那些看似憂傷絕望的句子裡,有著晶瑩剔透的微光,帶來一絲絲溫暖。   讀了《厭世者求生指南》才知道,詩人最好的自處方式,無非弄清楚這些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又要往哪裡去?」存在主義總愛說,人被造物者拋擲於這個世界,其中的生滅何其憂傷。對此,李豪有一層積極的翻轉詮釋:「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總是懷疑一切正確性的人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代表我們毫無包袱,必須依靠自己判斷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於是,「厭世者」這枚標籤僅僅是標籤而已,自己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該怎麼生存也向來是自己說了算。「求生指南」或許才是李豪最珍貴的心事,也正是這本書閃閃發亮的地方。成長的艱難、家庭的變故、愛情的幻滅、職場的困頓……這些生而為人必須承受的境遇,李豪不避諱也不遮掩,一邊勾勒問題,一邊分享最私密的解方。   害怕跟自己相處、沒勇氣做自己、總是徬徨歧路的人,尤其適合讀《

厭世者求生指南》。世上苦人多,但苦的不只自己一個。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用一念之轉來化解糾結。糾結太多,只會放大痛苦,無益於解決痛苦。   從厭世到追求幸福,正是一念之轉的結果。我很贊同李豪說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和對的人分享自己的美麗與哀愁,分享才能使幸福成真。」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   (凌性傑/作家)   推薦文 厭世與求生之間的張力裡,藏著什麼?   某段時期,我在演講結束時,都會請觀眾填寫一份不具名問卷。上頭問著,你心中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整年下來,上百份回應包含和家人在一起、吃大餐、放長假等,所有你能想

像得到的答案,都有人提過。   後來,我把這些答案拿去做「文字雲」分析後,結果跑出了大大的三個字:做自己。(按:文字雲分析後,出現的最大字,是指被最多人提到的字)   顯然對許多人而言,「做自己」是最快樂的事。只是,我們都知道這並不容易。各種社會束縛與框架限制,我們都不陌生。但當中我覺得最難的關鍵,其實源自於做自己的起點: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書裡三個讓人屏息地提問:「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裡?」其實這些問題,正隱約地呼應著那最難的關鍵。容我再問你一次: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而本書正是作者李豪在不斷探問自己這些命題時,目前的暫時性答案。   本書談「厭

世」,也談「求生」。困在這二元之間,時常弄得我們不太舒服。但或許,在這看似對立的張力之中,很可能藏著許多線索,將告訴我們剛剛那些命題的可能答案。   讀過本書,或許未必能立刻不厭世。但你會發現,原來在做自己、探究生命意義的路上,必然有痛苦的成分,每個人都一樣;而這苦,時常會以厭世的狀態包裹著。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似乎決定了我們能否跳脫厭世,甚至善用厭世,來回答某些生命裡重要的提問。   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萬物皆有裂縫 「有時候,我只是聽見他開口叫我媽媽,就覺得很捨不得,很感動。」 也許,意

義就在那樣的時刻存在。 他坐在輪椅上,頭斜靠著,我試著注視他的雙眼,對他微笑了一下,像投了石子卻遲遲沒有回音。當年的我,並不知道那谷能有多深。 正在參訪特殊教育學校,若不是因為誤打誤撞走上這條路,大概我此生也不會有機會踏入這裡。該班級的學生不多,因為收的是重度障礙和多重障礙的孩童,在此學習最基礎的溝通與自理能力。我,一個剛上大學的青澀男孩,每天苦惱最多的是沒錢、想談戀愛,還有午餐吃什麼這些瑣事,成長經歷裡還從來沒有見識過任何一個活著如此困難的人。 我就看著文風不動的他,開始思考起人活著的意義。 如今想起來,那樣的凝視多半帶著憐憫與好奇,別責怪我,我那時太年輕,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依然是以我為

中心向前展開的。我就是觀察,並且計算眼前這些經歷在生命中呈現什麼意義,最後組合成認知和價值判斷。 當然我現在明白,誰都不該隨意就把他者的人生當作勵志的題材,或是滿足自己同情、知足或幸運的投射。畢竟,眼前的可是活生生的人,他克服社會生活的不便,超越身心理的困境確實是項不容易的成就,但不應該,也沒有必要揹負著我或者誰這些外人的期待。 不知道他是否也有看著我,我試想著他這輩子大概做不了什麼,也無法理解這個宇宙運行的規則,但這樣的人生就不值得活嗎? 我被自己拋出的這一個大問號勾住,往後幾年不斷地搖搖晃晃。 * 參訪時間即將結束,我們一行人穿著亮橘色、過分陽光的系服,穿過迴旋往下的無障礙步道,雖然只是幾

樓的差距,但為了減緩坡度,每一層都走得特別漫長,直到我們終於步行出建築物外,盛夏的白晝耀得刺眼。 這趟經歷其實與現時相隔已久,若要回想細節難免有些吃力,唯獨這幾個畫面是少數清晰烙印在記憶裡的,之所以深刻,或許自我感覺它留下了什麼隱喻吧? 當時十八歲,未來大好前程的青年,一切都有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雖然放棄過,也曾被放棄,可是因為青春,是愛是恨下筆都太重,以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竭力去成為一個更出眾的人,讓所有曾忽視、錯過的都感到後悔。我是被社會達爾文主義那套叢林法則所餵養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