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我好想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夏一新寫的 克服壓力,擁有美好情緒套書(情緒壓力診療室+躁鬱狂潮) 和片上徹也的 夜間7-11心靈食堂:向精神科醫師輕鬆傾訴,療癒內心的千瘡百孔(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精神科常見問題也說明:不知道活著要做什麼、每天都很想死,還有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 很想殺人,尤其是她 ... 醫生好~我有三個問題想詢問,不好意思有點長。 我兩個月前去看精神科,看診時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健行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社會工作碩士班 丁華所指導 吳芮妍的 應用機器學習分類技術分析軍人自殺風險因素 (2018),提出我好想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殺預測、自我傷害、自殺危險因素、機器學習、分類技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李佩怡所指導 林家華的 重複自殺企圖者的再次自殺經驗之質性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內容分析、再次自殺經驗、重複自殺企圖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我好想死的解答。

最後網站好想死救救我. 心累了该怎么办- 玄之君a5wiwu則補充:活不下去了怎么办. 白领湘妹子回襄阳婆家当“牛倌”,办养殖合作社带着乡亲致富. 你们是不是也有活着好累的时候,感觉到从外面来的压力,自己想干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我好想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克服壓力,擁有美好情緒套書(情緒壓力診療室+躁鬱狂潮)

為了解決我好想死的問題,作者夏一新 這樣論述:

  《情緒壓力診療室》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大家都要接受我們正面對著一項危機,因此很自然地會感到焦慮,甚至恐慌。我們必須瞭解的是,這個危機事件影響的不只是身體的問題,而且還帶來心理的壓力與情緒問題。在疫情還未能被完全控制的狀況下,大家的心情籠罩著一層壓力,像大風浪前的濃雲密布。這一波的惡浪,會帶來什麼樣的損害,端看大家的心理準備和憑藉。     本書所提供的臨床案例,皆為杜撰編寫,雖然每個案例的狀況各有不同,壓力強度大小有别,但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之間,能否挺過生命中各種不同難關的考驗,經得起人生風浪的打擊,對於各種壓力的情緒反應相當關鍵。     本書採取故事敘述式的臨

床個案書寫,加上精簡的評論分析,盡量少用深澀的醫學名詞,或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醫學背景知識,讓一般民眾易讀易懂。讀者可以把每一個臨床案例,當成是「微小說」或「極短篇」來閱讀;也可以跳過臨床案例,直接閱讀精簡的評析。     希望能夠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日常存在的各種壓力和內在的不同情緒,是如何導致精神疾患,以及當下該如何面對和處理。並協助民眾,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無需親身進入診療室,就能夠懂得克服壓力,擁有美好情緒。     《躁鬱狂潮》     不同情緒如同生活裡的調味料,酸、甜、苦、辣等不同滋味,為人生增添些許色彩。一道美味的料理,需要廚師精準的使用調味料來加分。情緒也是一樣,一旦失控,將使生活失

去平衡,也會帶給自己與身旁親友極大的困擾。     如果情緒問題才是根源,問題就不僅只是表面上看來的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若只針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很顯然只是治標、不能治本。確實,有很多患者到處求診,就是因為失眠怎麼看都看不好;自律神經怎麼醫治仍然失調,身體毛病一大堆,焦慮感依然揮之不去。背後的關鍵因素就是沒有考量到,原來這些症狀的根源竟是躁鬱情緒。     開藥並非唯一的治療方式,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醫病關係,透過溫馨的就診環境、充裕的訪談時間和有同理心的問診方式,建立互信基礎,讓躁鬱症患者願意放下心防,找出問題癥結,抒發躁鬱情緒和壓力。     本書從生理病理及藥理的角度來探索躁鬱疾患,更

搭配性格、人際關係、生活壓力等角度切入探討,讓讀者能夠很快地提綱挈領,認識身心科、精神科可提供的服務,並願意把這樣的醫療服務,當成身心健康的守護者。   本書特色     ★ 本書作者為網友票選推薦十大抗憂醫師第一名,最能溫暖人心的抗憂好醫生!   ★ 專精職場壓力諮詢的抗憂醫師,分享度過情緒低潮的關鍵之道。   名人推薦     《情緒壓力診療室》   財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 李明濱教授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 諶立中醫師   臨床心理師公會創會榮譽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 柯慧貞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部立桃園療養院 李新民院長   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

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家銘副教授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葉雅馨主任     《躁鬱狂潮》   財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 李明濱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賴德仁   陽明大學精神科教授兼主任 蘇東平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沈武典   馬偕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 陳喬琪   長庚大學精神科副教授 劉嘉逸

我好想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應用機器學習分類技術分析軍人自殺風險因素

為了解決我好想死的問題,作者吳芮妍 這樣論述:

在自殺防治領域,普遍的共識是「預防勝於治療」,惟由國外最新文獻顯示過去自殺預測研究有其限制,且自殺行為是多層面、多因素交互影響所引發的複雜行為,自殺傾向之辦識相當困難。所幸,在「人工智慧」科技發展下,「機器學習」技術已成為自殺預測的新方法。爰此,本研究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現有個案資料,發掘官兵自我傷害行為前的重要關鍵危險因素,作為防治機制介入的參考指標。本研究採取次級資料分析,資料區分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國軍自我傷害個案資料,第二部分為國軍心衛中心輔導個案資料做為對照組,研究樣本合計2796筆,以機器學習分類技術投入樣本資料建立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

ssion Trees, CART)、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s)與極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預測模型,並評估比較三者模型效能;最後以卡方獨立性分析(Chi-Squared Test of Independence)與前述三個模型相互驗證評估特徵重要性。研究發現區分為三個部分:(一)比較CART決策樹、隨機森林與XGBoost演算法建立之國軍自我傷害風險預測模型,結果以XGBoost模型效能最佳。(二)評估XGBoost模型之整體表現結果具備優良鑑別力(AUC值達0.89)。(三)國軍自我傷害行為預測:過去自殺史、感情問題、

家庭成員問題、工作壓力、遭受挫折經驗、家庭經濟問題等6項為預測之重要關鍵因素。

夜間7-11心靈食堂:向精神科醫師輕鬆傾訴,療癒內心的千瘡百孔(二版)

為了解決我好想死的問題,作者片上徹也 這樣論述:

向精神科醫師輕鬆傾訴, 療癒內心的千瘡百孔, 不再「強顏歡笑」!   ○對於無法控制的事,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偶爾自我感覺良好,有助於提升自信心、重視自我。   ○你給自己打幾分?接受不完美,別要求自己100分。   ○把自己當成水蚤,覺得自己渺小,也沒什麼不好。   ○在意別人的眼光沒有錯,但過於在意,就會把自己逼入絕境。   ○逃避不可恥,當情況危急,先行撤退,再重新整裝出發。   心靈感冒了,來找只在夜晚看診的「貓頭鷹診所」吧!   「不想讓周遭的人知道自己來看精神科……」   「正因為要去看精神科,所以才不能不去工作……」   「如果去看精神科的事情曝光,自己可能會被開除

……」   你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就算內心再怎麼痛苦,只能選擇忍耐嗎?   有情緒困擾、內心糾結的一般人,想要走進精神科,門檻是很高的。傷風感冒頭痛肚子痛都可以光明正大請假去看醫生,唯獨心理問題不敢求助精神科。最主要原因是害怕他人眼光,唯恐走進精神科會被貼標籤。   現代生活型態造就了越來越多心理疾病,但是東方文化缺乏求助精神科與心理諮商的習慣,那些感到「活著很痛苦」、「世界之大卻無自己容身之處」、「無人可以傾訴煩惱」的人,只能暗自痛苦,甚至自殘自傷。   本書作者徹也醫師認為,白天有工作的人無法接受診治,通常都是不想讓旁人知道自己在看精神科。因此,若能選在下班後再過來,並且是在不太容易

注意到,像是隱密場所般的地方的話,肯定會有許多人因此獲救。為了降低普羅大眾進入精神科的門檻,他創立了:貓頭鷹診所。   「貓頭鷹診所」佇立在越夜越美麗的大阪熱鬧繁華街上業,目的是想為了這些無人照顧的患者,營造一方精神上的綠洲;選在夜晚開業,是因為這樣不影響病人白天的學業或工作,不必專程為了看精神科請假,也就沒人知道自己正在精神科就診。   有別於看診沒幾分鐘就結束,只開開藥的醫院,「貓頭鷹診所」看診時間是初診1小時,複診30分鐘,徹也醫師會引導患者找出自己關注的生活重心,與患者建立朋友一般的熟悉與信賴感,把精神科諮商當做日常的談心,傾訴心中煩惱。   從晚上7點到深夜11點,宛如深夜食堂

版的精神科診所   「貓頭鷹診所」的看診時間為晚上的7點到11點.白天有工作的人可以不用特別請假,只要下班後再過來即可。和一般小診所只有一名醫生駐診也很不同,「貓頭鷹診所」一週看診4個晚上,夜夜由不同醫師值班,共有8位醫師、心理諮商師輪值,大家白天都有各自的專任工作。雖然只是一家小診所,卻已經協助過4,000位病患。   熱血的年輕精神科醫師,以他對現代人心理困境的專業觀察與行醫信念,為社會提供了另一種關注精神科醫療的新視野,書中分享的案例也讓讀者窺見他人內心世界的痛苦無奈,透過醫師的治療過程,一同受到啟發:   ˙慘遭職場霸凌而罹患憂鬱症,住在老家的失業單身女性   ˙家庭環境複雜,反覆

暴食與自殘行為,從資深美容師成為性工作者   ˙因為發展障礙,在工作中頻頻打瞌睡的女性網路工作者   ˙逃避現實又遇上資遣,特種行業上班的苦難姊妹花   ˙因親友過世而罹患憂鬱症,藉由旅行找回自己的速食店單身店長   ˙輾轉於特種營業場所,無法戒掉藥癮的前牙科助理   ˙常去同志聚集地,而罹患適應障礙症,已婚的雙性戀男子   ˙因壓力過大犯下偷拍惡行,是大企業的課長,也是當地名門的入贅女婿   ˙反覆整形,無法停止暴飲暴食後催吐,罹患醜陋恐懼症的女性   ˙夫妻接連發病,罹患憂鬱症,在知名企業工作的菁英夫妻   本書特色     ■「日本NHK」、「朝日新聞」特別報導,各大媒

體熱烈討論!     ■年輕精神科醫師的熱血理念,記載著與病患的真實對話。     ■貓頭鷹診所接納所有為心理疾病所苦的病人,病患包括一般上班族、單親媽媽、無業遊民、酒店小姐、性工作者以及LGBT族群。 作者簡介 片上徹也   ˙1984年生   ˙精神科醫師   ˙奈良縣立醫科大學醫學部畢業,曾服務於多家醫院   ˙曾任職於多間醫院,2014年時,在大阪˙美國村開了夜間診所「貓頭鷹診所」,   ˙並擔任院長一職。距今為止,看診超過4000名白天因故無法就醫的患者。白天在兵庫縣內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專門醫院東加古川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曾被NHK「關西熱視線」、朝

日電視台「電視紀錄片」以及朝日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   ˙著有《超級便利貼法,一週只花100日圓就能變成天才》(澪標)一書。 譯者簡介 羊主恩   ˙曾任出版社編輯   ˙平凡快樂的地方貓媽。愛書、嗜字、有戲癮   ˙對翻譯有永恆不變的愛,擅長領域有心靈勵志、健康養生、食譜、親子教養等 【推薦】 鄭光男 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林珮瑜 《罹癌,是我生命中的禮物》作者 前言 1 「只有夜晚看診的精神科診所」就在這裡 現今是任誰都會得到「心靈感冒」的時代 貓頭鷹診所是無處可去之人聚集的場所 診所給人的氛圍,就像學生時代的社團 每天都有不同的心理諮商師提供

諮商服務 說我是「搞怪醫生」就是在稱讚我 藉由看診,同步體驗病患的人生 解開錯綜複雜的心結 2 為何要開「只有夜晚看診的精神科診所」? 想要拯救大量的「就醫難民」 降低去看精神科的心理門檻 我喜歡人,所以選擇精神科 先有白天的人前一張臉,才會有夜晚的另一張臉 白天在醫院的工作是學習的寶庫 人稱「夜晚的守護神」 想讓更多的人知道 3 為何堅持經營「只有夜晚看診的精神科診所」? 父母都是醫生,我重考一年考上醫學系 突如其來的大病,經歷十小時的大手術 從蜘蛛膜下出血歷劫生還 醫師看診是一件高強度體力的辛苦工作 只有我才能看的診療 4 「只有夜晚看診的精神科診所」的診療情景 一開始會先詢問成長歷

程與原生家庭 與病人建立像朋友般的關係 滿分十分,你給今天的自己打幾分? 「八分」是復原的理想分數 跟病人約定「不可以死」 從「畫樹測驗」窺見心理狀態 必須檢視的地方涉及許多方面 精神科的藥只能治標不治本 利用心理諮商觸摸心靈深處 區別「辦得到的事」與「辦不到的事」 把自己當作水蚤 5 來「只有夜晚看診的精神科診所」就醫的病人們 【案例1】 慘遭職場霸凌而罹患憂鬱症, 住在老家的失業單身女性 【案例2】 家庭環境複雜,反覆暴食與自殘行為, 從資深美容師成為性工作者 【案例3】 因為發展障礙, 在工作中頻頻打瞌睡的女性網路工作者 【案例4】 逃避現實又遇上資遣, 在特種行業上班的苦難姊妹

花 【案例5】 因親友過世而罹患憂鬱症, 藉由旅行找回自己的速食店單身店長 【案例6】 輾轉於特種營業場所, 無法戒掉藥癮的前牙科助理 【案例7】 常去同志聚集地,而罹患適應障礙症, 已婚的雙性戀男子 【案例8】 因壓力過大犯下偷拍惡行, 是大企業的課長,也是當地名門的入贅女婿 【案例9】 反覆整形,無法停止暴飲暴食後催吐 罹患醜陋恐懼症的女性案例 【案例10】 夫妻接連發病,罹患憂鬱症 在知名企業工作的菁英夫妻 6 不讓心生病的自我守護方法 心裡有底的人要小心 究竟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憂鬱症? 比判別是不是憂鬱症更重要的事 早期發現勝於治療 心靈生病的人通常個性認真、一絲不苟 「孤

單」會讓病情惡化 最優先該做的是調整生活習慣 飲食、睡眠、運動為健康三大支柱 7 今後的挑戰 身為處理心理疾病的專家 幫助病人從煩惱中解脫 要去寺廟?教會?還是精神科? 來做有趣的事情吧! 結語 治癒「心理的感冒」不難! 【話說從頭】 我在二○一四年七月三十日,選在我三十歲生日這天創立了貓頭鷹診所。 貓頭鷹診所的看診時間為平常日晚上的七點到十一點(星期二、國慶假日、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年初年末除外)。白天有工作的人可以不用特別請假,只要下班後再過來即可。掛號方式採完全預約制(另附設內科、皮膚科)。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讓那些容易受到現代社會不良影響的年輕人輕鬆前來,特別選在大阪MINAMI

內有著「年輕人聖地」之稱的美國村開設診所。 目前,每晚來貓頭鷹診所就診的病患的平均約有十五人左右。而這五年間累積的病歷表差不多有四千張。 這就表示,有多少張病歷表就代表有多少人因著煩惱和不安而痛苦喘息。 這些病歷表所顯示的,或許就是沒有逃生之路、充滿閉塞感的現代社會縮圖。 除了貓頭鷹診所以外,我還在兵庫縣加古川市的精神科診所及東加古川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當白天在醫院的工作結束,前往貓頭鷹診所途中的這段時間,預約看診的電話總是源源不絕地轉接到我的智慧型手機裡。 「請問是醫生嗎?」 「我是。」 「……。」 「喂?怎麼了?」 「我好想死。」 由於爾偶也會接到這種被逼到極點、無路可走的電話,因此不能掉

以輕心。 打開貓頭鷹診所的大門,通過櫃台,位於細長走道最裡面的診療室約莫只有三 疊榻榻米的空間。在此,每天晚上都有許多有著複雜境遇的人們在此進出。 「我只要看到那些看起來好像很幸福的父母與小孩,就會很想殺了他們。醫生,我究竟該怎麼辦?」說出這句話的女大學生一臉認真地看著我。 「我覺得自己的皮膚上好像被貼了一層保護膜,因為感覺太噁心了就用去光水把全身上下都擦了一遍。」對幻覺感到恐懼的服裝店員如是地說。 「我今天突然恐慌症發作,被救護車載走之後,然後來到這裡。」一副不管己事、像是在說別人般,旁邊還帶著年幼的小朋友一同前來的單親媽媽邊說邊笑。 我忘了是什麼時候,曾經有位酒店小姐因沉迷於牛郎店而欠下龐

大債務,後來被幾個看起來像流氓的男人帶來這裡,當時她還呈現精神錯亂的狀態。

重複自殺企圖者的再次自殺經驗之質性研究

為了解決我好想死的問題,作者林家華 這樣論述:

摘 要背景:自殺一直是人類行為中最複雜與不被瞭解的問題之一,包括文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皆曾探討過這個主題。重複自殺更是一個人以自己的意願,多次採取自我傷害的手段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種人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關係及精神等各種因素混雜而產生的社會行為,它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有人藉由它來傳達情緒、控制人、換取某種利益(精神上或實質上的),更有可能是為了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及無價值感。且有研究顯示重複自殺則是自殺企圖者重複再經歷自殺經驗,意圖毀滅自我的過程再次經驗,且重複性的自殺行為對個人生命有較高自殺成功的風險。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重複自殺個案的再次自殺經驗之質性訪談研究,目的有三,包含(一

)瞭解重複自殺企圖者的再次自殺行為前之狀態;(二)瞭解重複自殺企圖者的再次自殺的經驗;(三)瞭解重複自殺企圖者的自我認識。方法: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請20位重複自殺企圖者進行訪談,資料收集以自擬之半結構式及非結構式訪談大綱為指引,進行40-60分鐘訪談,再以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為原則,進行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透過訪談及內文分析等過程獲得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以下針對研究結果所得重複自殺企圖者之研究結論有:(1)重複自殺企圖者再次自殺行為發生前狀態是生活在內外困境中而無所遁逃的; (2)再次自殺行為的當下經驗是在哭訴生死掙扎的痛苦;(3)重複自殺企圖者是想藉由再次自殺以解決

痛苦;(4)重複自殺企圖者的個人脆弱特質讓個人容易陷入困境的無助腳本中;(5)重複自殺行為是一種溝通表達方式,問題解決的慣性行為;(6)重複自殺企圖者可藉由關係連結,而改變以自殺哭訴方式來解決生活困境。關鍵詞:內容分析、再次自殺經驗、重複自殺企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