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骨科張志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臺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林至德所指導 黃雅玲的 探討新月形微創膝關節置換術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者之成效 (2020),提出成大骨科張志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退化性膝關節炎、微創膝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疼痛。

而第二篇論文義守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 林佑樺所指導 李素瑛的 下肢肌力訓練對全人工膝關節術後病人早期活動恢復與生活品質之成效 (2015),提出因為有 肌力訓練、人工膝關節、生活品質、焦慮的重點而找出了 成大骨科張志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成大骨科張志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新月形微創膝關節置換術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者之成效

為了解決成大骨科張志偉的問題,作者黃雅玲 這樣論述:

背景: 退化性關節炎被公認為是一種伴隨著老化不可避免的疾病,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除了年齡,有關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危險因子,至今已被學者廣泛研究探討:包括女性多於男性、體重過重(BMI>24)、職業、過去曾有膝關節外傷病史者,以及運動傷害等影響。嚴重膝關節退化所帶來的疼痛與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及限制生活圈,保守治療策略以藥物及玻尿酸治療可以減緩症狀,卻無法解決或改善關節軟骨磨損的問題。當退化性膝關節炎晚期造成嚴重關節病變,且對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成效不佳,疼痛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時,通常會考慮選擇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自1940年代人工關節置換術問世,手術技術日漸的進步,人工膝關節置

換手術成功率大幅提升。根據台灣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2017年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達26829人次;美國骨科學會(AAOS)統計:美國每年執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約75萬件。傳統型手術有手術時間長、失血量較大(300-500cc)、恢復期長、術後需使用連續性被動運動器儀器復健、住院天數9-10天、無法及早下床活動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有限等缺點。近年來膝關節置換術傷口也逐漸趨向微小化,更被改良為「微創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亦促進傷口癒合復原與功能恢復。臨床上發現兩種術式在術後傷口換藥照護方式、引流管留置天數、導尿管留置天數、術後PCA止痛劑存留天數、第一

次下床活動時間及復健方式照護不同,故針對傳統型及新月形手術方式及照護介入措施皆不相同,引發筆者去研究評估驗證探討新月形微創手術Crescent moon-shaped與傳統手術術後照護成效差異為何。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新式新月形微創膝關節置換術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在手術前、治療期間及術後一個月回診疼痛程度、主動性膝關節活動角度、症狀困擾程度、治療及照護滿意度之成效評估與分析。方法: 以透過病歷回溯性觀察,及電話追訪手術個案說明同意後,再郵寄讓受試者填寫同意書及兩份問卷後,回收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並探討退化性膝關節炎者接受新月形微創膝關節置換術及傳統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手術之差異性。

組別分為:新月形微創膝關節置換術(實驗組)及傳統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照組),研究收錄自2018年7月15日至2020年8月15日,樣本取自於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收案標準設定為經骨科專科醫師診斷為第一次退化性膝關節炎者(ICD-10 M17.11及M17.12二擇一),實驗組及對照組膝關節置換術治療之患者各收取個案50人。經病歷回溯性觀察將紀錄並分析包括人口學特質、手術時間、出血量、有無使用連續性被動性運動、有無使用自費止痛劑、有無下肢肌力訓練活動、主動性膝關節活動角度、術後第一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電話追訪手術個案說明同意後,利用台灣版標準化的疾病專一性功能表WOMAC評量表及治療滿意度讓受

試者填寫術前一個月症狀困擾程度及術後返家後一個月症狀困擾程度、治療及照護滿意度等項目,來評估兩組之間差異成效,研究工具包括VAS疼痛評估量表、台灣版標準化的疾病專一性功能表WOMAC評量表及治療滿意度,以SPSS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配對t檢定(pair-t test)、兩組重複測量分析、廣義估計式GEE(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重覆量性施測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排除建檔資料不齊全者。結果: 人口學特性分析發現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女性多於男性,並與年齡及BMI呈正相關(P

下肢肌力訓練對全人工膝關節術後病人早期活動恢復與生活品質之成效

為了解決成大骨科張志偉的問題,作者李素瑛 這樣論述:

背景: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在接受手術後因傷口疼痛、身體功能性降低及焦慮的情緒影響生活品質程度,且缺乏長期、居家式、持續的運動課程。目的:檢視下肢肌力訓練活動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病人手術後膝關節活動恢復、生活品質及焦慮的成效。研究設計:採類實驗性雙組前、後測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年滿20歲,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依病人住院順序以抽籤方式進行簡單隨機取樣。實驗組(n=100)除病房常規活動衛教外再給予下肢肌力訓練活動指導,對照組(n=100)則接受病房常規活動衛教。測量工具包括:SF-36生活品質量表膝關節功能評估量表(KOOS;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

is Outcome Score)、焦慮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研究對象基本屬性與醫療相關變項。資料收集時間為病人手術前進行前測,並於手術後第三個月進行後測。結果:二組病人在全人工膝關手術三個月後之生活品質、膝關節功能、彎曲角度及焦慮情形皆有顯著改善,且實驗組優於對照組(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