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曲1999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戀曲1999歌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風寫的 曾經 和張鐵志,柴子文,陽光時務的 愛上噪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唐山出版社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蔡永文、劉晉立所指導 黃郁婷的 從後戲劇劇場觀點析論《只有你》、《Zodiac》及《戀曲2010》劇中之身體與空間 (2020),提出戀曲1999歌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後戲劇劇場、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陸弈靜的點滴-我的死海、楊貴媚的蜘蛛精-我的阿飄、Zodiac、戀曲2010。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鋼琴合作藝術研究所 洪珮綺所指導 許瑋恩的 舒曼聯篇藝術歌曲《詩人之戀》 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舒曼、詩人之戀、海涅、詩與音樂、德文藝術歌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戀曲1999歌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戀曲1999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曾經

為了解決戀曲1999歌詞的問題,作者楊風 這樣論述:

曾經 擲世間情愛入茫茫滄海 拋年少輕狂於颶風暴雨 曾經 譜曾經為 情歌戀曲 千古傳唱     楊風集哲學家、佛學家、詩人的特質於一身,他的小說自成一格,即使故事千變,不變的是篇篇都是男男相愛,不變的是書中大量的哲理和優美詩詞與佛教思想。     楊風詩人心靈、哲學概念、佛學素養的特質,在《曾經》這本同志小說,七個篇章捬拾皆是詩啊!歌啊!讀著、讀著就跟著幌幌地哼唱起來──     楊風開拓了同志小說的類型,舉凡歷史、科幻、神魔、穿越、武俠、災難、生態,擴大臺灣同志小說的寫作疆界,上至外太空下至黃泉之國,從朱一貴起義寫到野百合學運,從921寫到莫拉克再到COVID-19,人物也從流行歌、禁歌、

南管唱到能劇,無一不是同志的有情世界。楊風可謂多聞,融會古今中外的哲思,故事隨性而至,情到濃時,舊詩、饒舌、民謠、佛典,皆可跨越文體的屏障互訴衷情,體現了愛本是無形。   名家推薦   昨夜微霜/風流月光──楊風同志小說《曾經》序   孫金君/橫越輪迴流轉,看盡彼岸花──楊風同志小說《曾經》序   林秀赫/男男殉道──楊風跨越半世紀的同性愛與私小說

從後戲劇劇場觀點析論《只有你》、《Zodiac》及《戀曲2010》劇中之身體與空間

為了解決戀曲1999歌詞的問題,作者黃郁婷 這樣論述:

筆者自300餘場看過的演出,挑選了5個印象深刻的作品:蔡明亮與3位演員各別發展《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陸弈靜的點滴-我的死海》、《楊貴媚的蜘蛛精-我的阿飄》3齣獨角戲,共同構成《只有你》,探討生命中不同面向的議題。王嘉明執導《Zodiac》,透過Fa和賴玟君形塑人際之間各種對立的狀態,探索和解的可能。《戀曲2010》由李銘宸帶領張庭瑋、余佩真、簡珮璿、張仰瑄、吳立翔、廖晨志、曾歆雁、洪唯堯集體創作,接下羅大佑未完成的樂章。 本研究以後戲劇劇場「身體」、「空間」等子題,析論上述3位導演的5個作品,歸納其特質與脈絡,從創作連結現實,往返於自身與社群的異同,漸次清晰劇場藝術迷人風

景背後的成因,藉此慢慢領略人生的道理:《只有你》從演員的身體出發,透過「循環」的巧思,梳理生命的困境;《Zodiac》締造各種異質空間,強化對立的迷思,再現「和諧」的初衷;《戀曲2010》從消失的戀曲出發,為重建而刻意破壞變調的結構,回到「當下」的真實。

愛上噪音

為了解決戀曲1999歌詞的問題,作者張鐵志,柴子文,陽光時務 這樣論述:

如果時代是場電影,噪音就是它最好的配樂。   台灣、香港、中國重要的歌手與樂評家,齊聚此書,   不隨主旋律起舞,只想要獨立組團、唱自己的歌。   一首首抗議歌曲,向著你和我發出誠摯邀請,   一起製造民主噪音,產出這個時代的音孩。   本書集結兩岸三地知名音樂人與文化評論者的作品,由張鐵志、柴子文編著,「陽光時務」策劃,匯聚了中國、香港、台灣近二十個重要的樂團和歌手的「噪音」故事,從他們生涯代表作的一首歌曲開始說起,並透過一手專訪,展現他們的所思所想,此外,每一章都還有記者與樂評人的文章,來回顧我們在這個時代所處的社會現實。   「我的唱片質量像勞斯萊斯一樣,質量也是

非常高的。因為噪音是很難做好的,很好聽是有很多故意的技術在裡面,所以我在這些方面是很下功夫的。」------左小祖咒   萬能青年旅店歌詞中蔓延黑暗的意象,達明一派用情歌隱喻政治,周雲蓬譜曲用力地敲鎚著現實,吳虹飛為中國維權者譚作人鑄製一首〈冷兵器〉,左小祖咒低吼時則狠狠地帶著血揭開時代的荒謬……此外還有台灣的胡德夫、陳明章、林生祥,中國的二手玫瑰、蘇陽、馬條,香港的黃耀明、C ALL STAR等等另類歌手與獨立樂團,以及就連被譽為中國版陳綺貞的「小清新」派歌手邵夷貝,也在溫州動車事件後,寫下「正確死亡指南」哀悼被掩埋的人與真實。   每一首歌底下都漲滿著多少憤怒情緒?在噪音的理想國中

,所謂政治動物,不是擅於言詞的哲學家或什麼大人物,而是一隻才在牙牙學語、試著發聲練習的維權公民。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隨著當代社會矛盾愈演愈烈,讓更多人不得不關注個人之外的公共事務,寧願不靠譜,選擇脫序演出,而且不得不用歌曲發出他們的抗議聲浪,不論是心底抑鬱的聲音或是高聲的吶喊。   讓你我一起愛上噪音!Make more noise.

舒曼聯篇藝術歌曲《詩人之戀》 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戀曲1999歌詞的問題,作者許瑋恩 這樣論述:

音樂與詩往往擁有共通的表現方式,音樂裡的節奏、音高到樂句的設計,就好似詩中的詩韻、抑揚頓挫與音節。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將音樂與詩結合,透過鋼琴,詩詞可以表現出更強烈的情感,傳遞出有故事性的聲響與畫面。舒曼於1840年譜寫聯篇藝術歌曲《詩人之戀》(Dichterliebe, Op. 48),歌詞取自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的詩作《抒情插曲》(Lyrisches Intermezzo),由於兩人的情感際遇相似,深刻的觸動了當時正經歷愛情磨難的舒曼。此聯篇歌曲無論在尾奏、和聲、節奏型態上以及思緒的轉折與氣氛的

營造都別具心思,堪稱藝術歌曲領域的代表作。本文共分為:第一章為前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海涅之生平和創作手法,第三章為舒曼生平與藝術歌曲特質,第四章為《詩人之戀》的創作背景、曲式分析與詮釋探討,並進一步討論鋼琴合作與歌者間的互動,最後再加以統整總結其十六首樂曲,第五章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