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療志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慈濟醫療志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姿儀寫的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和趙有誠,葉知秋的 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出版社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所 翁嘉英所指導 許博程的 焦慮症狀對不同心衰竭表現型之預後關聯性:以HFrEF和HFpEF表現型為例 (2018),提出慈濟醫療志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衰竭、低收縮分率心衰竭表現型、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表現型、情境焦慮、特質焦慮、預後關聯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所 翁嘉英所指導 游凱勛的 D 型人格對台灣心衰竭出院病人心因性再住院之影響力 (2017),提出因為有 D型人格、心衰竭、心因性再住院的重點而找出了 慈濟醫療志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慈濟醫療志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為了解決慈濟醫療志業的問題,作者何姿儀 這樣論述:

  他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背景的院長,病人眼中最好的心臟科醫師,而今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三十多年前,他毅然決然離開環境優渥的美國,在正值醫師盛年時期的五十出頭,連薪資都沒談就來到花蓮,只因相信證嚴法師,便將身心奉獻給慈濟醫療志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始終如一。     一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     學習成績一路名列前茅的林俊龍,臺大醫學院畢業、取得內科醫師執照後,決定赴美從實習醫師開始做起,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看診的口碑,成為病人眼中的心臟內科權威。     馳名全球的心電圖泰斗、南非心臟內科醫師里奧.沙姆羅斯(Leo Schamroth

),曾公開讚揚他的專業能力;美國北嶺醫學中心董事會看重他擲地有聲的發言,舉薦他擔任副院長、院長,使他成為第一位從亞裔背景脫穎而出的領導者。無論是事業或家庭,世人追逐的各項成就,他都逐一擁有!     一九九○年,返臺省親、造訪證嚴法師後,他許諾「退休後,一定加入慈濟一起打拚。」一九九三年,在他的規畫下,全美第一所佛教義診中心順利於洛杉磯成立。     然而,一九九五年,得知法師憂心花蓮慈濟醫院醫師留任問題,五十二歲的他竟做了一個親友眼中「頭殼壞掉」的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成就,來到當時生活機能與醫學資源落後於臺灣西部的花蓮……他說:「有因緣為臺灣、為佛教、為醫療貢獻在美國二十五年來所學的一切

,這樣的機會一生難得,我不能放棄。」     在地鄉親聽說他是來自美國的心臟科權威,加上為人親切隨和,候診區很快就大排長龍。但他的目標不是成為一位高人氣醫師,而是對慈濟醫療做出實質貢獻……     一九九八年,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他擔任召集人,至今成員遍及二十五個國家地區,一萬四千多名醫療及後勤志工,累計於全球義診服務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次。二○○○年,他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將慈濟人文醫療從臺灣推向國際。近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證嚴法師呼籲「非素不可」,他用科學證據作堅強的推動力。     而今,他身為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負責統籌規畫慈濟醫療整體性發展,以及協調目前七所慈濟醫院的資源共享。他

的座右銘是:「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困難、壓力、責任留給自己。」   好評推薦     慈濟人文醫療是大林慈濟醫院林俊龍執行長帶領團隊做出來的,並且在醫界做出了典範。他們不只用心於院內醫療,更利用休假日協助貧病孤老整理環境、至偏鄉義診,遇有災難則主動請纓前往救災。──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二十二年前,林俊龍執行長看見慈濟志工,在田中央胼手胝足,讓醫院拔地而起,就「立志」帶著團隊,一起打造一座「田中央的幸福醫院」;他們向前的動能,是「浪漫」,是「勇氣」,是「相信人間有愛」。──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他運用在美國經營管理的經驗,融合學佛素養

,將救人的品質、範圍、影響力的層次鋪展開來。他對病人的尊重和親切,不只在診間、病房,到了社區、海外義診,也總能看到他靠著病人專注諦聽心音的模樣。關於醫病關係,他不是用語言文字,而是用身教來教導年輕醫師。──簡守信(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慈濟醫療志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IMA最後一天!倒數第二段課程直播!

📍《人醫人師 百歲典範》 -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 林俊龍

📍《上人與我》 - 慈濟醫療志業副執行長 郭漢崇

📍《人醫紀實》-武漢、印尼、中區

📍《2018TIMA精彩回顧》

#花蓮靜思堂 #阿明直播 慈濟基金會 大愛電視 DaAi TV TCNews 一直做慈善

焦慮症狀對不同心衰竭表現型之預後關聯性:以HFrEF和HFpEF表現型為例

為了解決慈濟醫療志業的問題,作者許博程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旨在區分低收縮分率心衰竭表現型(HFrEF;LVEF < 40%)與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表現型(HFpEF;LVEF ≥ 50%)之後,檢驗 HFrEF 和 HFpEF 表現型的情境焦慮和特質焦慮與各個預後指標之關聯性,其中預後指標包含全原因死亡率、心因性死亡率、全原因再住院率以及心因性再住院率。方法:本研究資料取自民國 101 年陳志暐醫師主持的慈濟醫療志業臨床研究計畫(計畫編號:TCRD-I101-03)之資料庫。上述研究程序為經心臟科醫師轉介,共招募 226位臨床診斷的心衰竭住院病患。收案時填寫基本調查表、健康行為量表、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以及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並由電子

病歷系統收集當次住院相關的臨床特徵資料、理學及生化檢查。預後指標則經由電子病歷系統或電話訪問追蹤研究對象當次住院後 18 個月的全原因死亡率、心因性死亡率、全原因再住院率以及心因性再住院率資料。結果:根據 2016 年歐洲心臟學會心衰竭指南的標準,將 266 位心衰竭住院病患區分為158 位 HFrEF 表現型(LVEF = 28.51% ± 7.53)和 108 位 HFpEF 表現型(LVEF = 64.53% ± 9.67)發現,在當次住院時的人口學變項(如性別、年齡、手術史)、共病現象(如高血壓病史、呼吸疾病史、腎臟病史)、生化指標(心跳速率、QRS 波延長時間、收縮壓、脈衝壓、高密度

脂蛋白、尿酸、血紅素)、出院用藥(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毛地黃)、健康行為特性(如喝酒、抽菸)與憂鬱症狀皆有顯著差異(p < 0.05),其中兩種表現型的情境焦慮和特質焦慮以及 18個月各個預後指標皆無差異。經多變項邏輯斯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在控制多數混淆變項後,HFrEF表現型的情境焦慮和特質焦慮與各個 18 個月預後指標無顯著關聯性(p > 0.05)。然而,HFpEF表現型的情境焦慮與其 18 個月全原因再住院率(β =.072, EXP(B) =1.075, p = .036)有顯著關聯性,而對其 18 個月全原因死亡率(β =.407

, EXP(B) = 1.502, p= .071)和心因性再住院率(β =.061, EXP(B) = 1.062, p = .073)有邊緣顯著關聯性。HFpEF表現型的特質焦慮與其 18 個月全原因死亡率(β =.357, EXP(B) = 1.429, p = .038)、全原因再住院率(β =.138, EXP(B) = 1.147, p = .008)、心因性再住院率(β =.125, EXP(B) =1.133, p = .010)均具有顯著關聯性。結論: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 HFrEF 和 HFpEF 表現型之研究變項差異與過去研究結果一致,乃支持為不同的心衰竭表現型。藉由區分

HFrEF 和 HFpEF 表現型之後,即使兩種表現型的情境焦慮、特質焦慮與 18 個月預後指標皆無差異,HFrEF 表現型的情境焦慮和特質焦慮與其 18 個月預後指標並無關聯性,而在 HFpEF 表現型的情境焦慮和特質焦慮與 18 個月全原因死亡率、全原因再住院率以及心因性再住院率有其預後關聯性。備註:本研究之結果依照其心臟醫學特性與符合不同語言之研究者群而已發表至JAHA 期刊,故在此註明(Lin et al., 2019)。

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為了解決慈濟醫療志業的問題,作者趙有誠,葉知秋 這樣論述:

在世紀大疫下 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以愛承擔搶救生命的希望工程 善的循環,讓愛延續愛   生命在病毒面前變得脆弱,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我們不禁要問,病毒如何形成?疫情如何致此?人類又應如何向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深刻反省,惕勵戒慎。──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在新冠疫情的大哉教育中,不知世人學到了多少教訓?又啟發了多少智慧?在我腦海中留下永遠的記憶,並不是抗疫期間我們投入了多少人力與物資,而是全院同仁及慈濟志工,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當下,大家投入了多少真誠的「愛」!──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用生命搶救生命,臺北慈濟醫院用愛守護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   除了在院內照顧確診病患,臺北慈濟醫院還肩扛守護社區安全之責: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照護輕症確診病患;開立社區篩檢站,攔截病毒,為社區築起防火牆;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以新北五處靜思堂辦理新冠疫苗接種作業,為個別民眾穿上一層保護衣。   二○二二年四月初夏,臺灣新一波疫情海嘯又起。二○二一年與病毒是快速激烈的短兵相接,二○二二年則是每天幾萬人確診,猶如打消耗戰、持久戰,但臺北慈濟醫院仍一往直前,再

度勇赴前線,展現無畏大愛。   疫情有如延燒不止的森林大火,   我們像是把翅膀沾濕去救火的小鳥,   力量薄弱,但有心就有力。   當你覺得這是你可以盡的社會責任,   沒有任何事情是做不到的。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潤漬眾生的道場▍   *二○二一年五月至八月收治確診病患九百零六人,全國第一   *落實感控措施,締造連兩年院內零感染的可貴防疫成績   *衛福部COVID-19「關鍵『疫』戰,感謝有您」獲頒「貢獻卓越獎」,名列第一   *開設專責加護病房三十三床,比衛福部規定多十三床   *竭盡所能收治病患,沒有拒絕任何一個病人就醫,收治後也不曾轉出任何病患到其他醫院

  *開立社區篩檢站、新北五處靜思堂做為社區疫苗施打站,為社區、民眾築起防火牆   *臺北慈濟醫院人員捐出防疫獎金或薪水,募得新臺幣七千多萬元,支持慈濟基金會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   *全國唯一全素食集檢所,為身心注滿抗疫能量   *證嚴法師指示慈濟醫療體系研發防疫中藥「淨斯本草飲」,證實有助於確診病人之病毒量與發炎指數下降,研究成果受國際重視   *慈濟基金會、無私奉獻的志工,是臺北慈濟醫院最強後盾  

D 型人格對台灣心衰竭出院病人心因性再住院之影響力

為了解決慈濟醫療志業的問題,作者游凱勛 這樣論述:

目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HF) 是一個具有高盛行率和龐大醫療支出的疾病,其醫療支出有超過一半是花費在住院治療中,心衰竭病患在出院後有很高的比例再住院,因而心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是相當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而過去研究顯示D型人格和多種心衰竭病理機制有關,此外,D型人格也和疾病相關健康行為之間接路徑有所關聯。本研究因而推論,D型人格可能與心衰竭患者心因性再住院(cardiac-related readmission)率有所關聯。目前針對D型人格和心衰竭出院病患心因性再住院關聯之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檢驗D型人格和心衰竭住院病患出院後心因性再住院之關聯性。研究方法:本研究

資料取自民國101年陳志暐醫師主持的慈濟醫療志業臨床研究計畫(計畫編號:TCRD-I101-03)。本研究參與者由心臟科醫師轉介,共納入124位心衰竭患者。收案時填寫基本資料調查表和D型人格量表,並由研究助理由電子病歷系統收集當次住院相關臨床資料。研究助理由電子病歷系統或是電話訪問追蹤患者收案當次住院出院後6個月和18個月的心因性再住院資料。結果:在6個月的追蹤中,共有31位病患發生至少一次心因性再住院,15位D型人格中有7人(46.7%)發生至少一次心因性再住院;109位非D型人格中有24人(22.0%)發生至少一次心因性再住院(Odd ratio, OR = 3.099, p < .05)

。而在18個月的追蹤中,共有48位病患發生至少一次心因性再住院。15位D型人格中有8人(53.3%)發生至少一次心因性再住院;109位非D型人格中有40人(36.7%)發生至少一次心因性再住院(OR = 1.971, p = .22)。本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性別、年齡、左心室射出分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紐約心臟學會心臟功能分類(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eart failure, NYHA class)後,D型人格之類別變項和出院後6個月內較高的心因性再住院有關(

EXP(B) = 4.085, p < .05);同樣控制上述變項後,D型人格的連續變項「負向情感」和「社交抑制」的乘積(NA*SI)和出院後6個月(EXP(B) = 1.008, p < .05)及18個月(EXP(B) = 1.006, p < .05)較高的心因性再住院有關。結論:本研究發現D型人格和心衰竭住院病患出院後6個月和18個月較高的心因性再住院風險有關,而且其效果是獨立於性別、年齡和疾病症狀嚴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