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哲豪寫的 流行病:你需要知道的101個病原體圖鑑 和WilliamL.Yarber的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性愛與溝通、性表現、性犯罪與性產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藍海線上學苑- 首頁>> 醫療專業>> COVID-19醫院與社區感染控制也說明:因應各學公會之網路課程學分申請辦法修改,即日起藍海學苑線上課程之學分認證期限改為一 ... 落實感染管制,可以減少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發生、節省醫療資源、提高醫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大家出版所出版 。

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余貞誼所指導 于政民的 白色巨塔中的那抹彩虹:性少數在醫學知識與醫師養成過程中的歧視 (2021),提出感染管制課程學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志、性少數、性別不平等、醫學教育、潛在課程、戰略與戰術。

而第二篇論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醫務管理系碩士班 黃雅文所指導 程碧君的 醫療照護人員心理彈性力、生命意義感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治行為相關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醫療照護人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心理彈性力、生命意義感、認知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室- 教育訓練則補充:感染管制 教育為本院全體同仁(含外包人員)共同必修課程. 1.在職人員每年應完成3小時(含結核病防治、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課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感染管制課程學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行病:你需要知道的101個病原體圖鑑

為了解決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問題,作者詹哲豪 這樣論述:

  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結構簡單、形體微小,   在顯微鏡下呈現出多樣特性的生物,稱為微生物。   微生物無法用肉眼看到,卻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微生物會進入我們的體內,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低弱無法壓制蠢蠢欲動的微生物時,就容易致病,甚至致命。   本書提供101個常見的病原體圖鑑與介紹,認識病徵並做好預防,遠離流行病的威脅!   流行病,聽起來不但可怕,而且每一年都會發生,近年來常聽到的流行病除了有ABC型流感、禽流感等,相信各位讀者一定也聽過國際上聞之色變的伊波拉、非典型肺炎(SARS)等流行病。每次流行病的爆發,都會造成國家社會環境的動盪與損失,勞民傷財,甚至

可能帶走幾條人命,無怪人人都害怕流行病。   但是各位讀者知道嗎?其實,流行病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我們的害怕,是因為我們對它不夠了解,只要了解它,並做好事前的預防與保護,遵循醫師的指示用藥與靜養,大多數的流行病都是可以順利康復的。   那麼我們要怎麼了解流行病呢?只要先理解它的「名字」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本書將各種流行病的學名與特徵陳列出來,並以主題歸類的方式,幫各位讀者將流行病整理分類成幾大項,並提供相關的醫療病例,讓各位讀者能從生活中的案例開始慢慢認識流行病,學習到「保持清潔、遠離病原、增強體力、遵從醫囑」的重要觀念,如此,流行病就不可怕了。  本書特色   ◎採文圖互相搭配的排版

設計,閱讀輕鬆無負擔,適合作為健康議題推廣。   ◎從病原體開始認識流行病,了解致病的原因,參考相關的病例,知道治療的方式,對流行病不再懵懵懂懂,早期發現,掌握治療的黃金時期。   ◎不談過於複雜的病理學內容,而是帶入相關病例與病原體特徵,讓讀者藉由簡單以及生活化的內容,對於流行病有初步的認知,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衛教成果。

白色巨塔中的那抹彩虹:性少數在醫學知識與醫師養成過程中的歧視

為了解決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問題,作者于政民 這樣論述:

雖然同性戀等性少數群體在醫療領域已不再視為異常,但並不代表性少數在醫療場域中的汙名與不平等已經消失。為探究臺灣的醫師養成過程中,是如何看待性少數並從而影響臨床的實作,而醫師與醫學生對此對此又有何回應,本研究針對醫學教育與臨床的性別議題,製作相關問卷並蒐集了 326 份醫師與醫學生有效回覆;且以立意取樣訪談了三十一位性少數或對性別議題感興趣之醫師與醫學生,詢問他們與此議題有關的經歷與看法。本研究發現,在臺灣的醫學院教育、醫院見實習與畢業後臨床工作時的潛在課程等醫學教育場域中,性少數群體仍被當作是不符合異性戀常規性的異常,從而造成許多的汙名與刻板印象,並因此影響臨床實作的運行。如男同志仍被當

作是 HIV 的高風險族群,女同志皆為陽剛形象等。而身處保守且階層嚴密的醫療體系下,具性少數身分與其盟友的醫師與醫學生,雖較難直接發聲反抗,但仍以戰略與戰術等行動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多元性別友善的態度,並以此作為推廣與增進性別意識的作法。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性愛與溝通、性表現、性犯罪與性產業

為了解決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問題,作者WilliamL.Yarber 這樣論述:

  性,不只是生殖器的相互摩擦   人類的性行為總是包括了豐富的情緒──從愛到焦慮,從渴望到憎惡。   若我們無視於此,那麼我們仍然不懂性、不懂愛,不懂別人,也不懂自己。   「為什麼人會對赤身裸體感到難為情?」   「做愛時幻想著對方以外的其他人,是不是『精神上的不忠』?」   「為什麼已經有了性伴侶,但還是會自慰?」   「做愛結束之後,是不是應該和對方聊聊天?要聊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穿另一個性別的衣物,並且會因此產生性興奮?」   這些問題說明了「人的行為永遠無法不帶情感」,關於性的行為也絕不例外。性,是人身最特殊的一個部分,所涉及的不只是器官能否正常運作、功能是否

健全,還關係到人類各種複雜的情感、情緒與感受。除此之外,性也是個人形成自我認同的重要關鍵,無時無刻不受到整個社會與文化脈絡的影響。   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二冊,剖析性的心理、文化與社會面向。本書內容的背後有著大量的研究與調查支撐,這些客觀的研究成果足以豐富我們對於性的理解,破除僵化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書中並包含各式提問、測驗與評量,可以作為親子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朋友與情人之間,甚至自己與自己之間相互對話、共同討論的題材,更可藉此反思社會現實。   ■我們得要正視「性」、「身體」與「情感」,以及這些複雜的身體經驗帶給我們的多樣感受。在本書中,我們將一起探討以下這些問題:     ─

─性與愛的關係是什麼?是否存在無性之愛,或無愛之性?性與愛需要哪些溝通?衝突又要如何解決?   ──各種形式的性偏好症:戀物症、異裝症、戀獸症、窺視症、暴露症、戀猥褻電話症、磨擦症、戀屍症、戀童症、性施虐症、性被虐症,它們的定義為何?又如何形成?   ──什麼是性騷擾?如何告訴對方,這就是性騷擾?   ──強暴為何會發生?強暴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嗎?或是更多發生在熟人之間?夫妻之間是否可能發生強暴?什麼是「強暴創傷症候群」?   ──如何區分「色情」與「情色」?裸露的女體是性解放,還是對女性的剝削?性的裸露是否屬於言論自由的一環?   ──性交易是否應該除罪化、合法化?罰娼不罰嫖合理嗎?或是罰娼也

罰嫖比較合理?還是以上都不合理?性工作是否也是一項工作?   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更多客觀的知識,也需要更多的公共討論與對話,讓我們一起思索屬於台灣的答案。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三冊出版: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身體、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   性、流行文化與媒體╱不同文化與時代背景中的性╱關於性的批判性思考╱性學研究╱女性性器官、性生理與性反應╱男性性器官、性生理與性反應╱性別與性別角色╱性別變異╱兒童與青少年期的性╱成年期的性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性愛與溝通、性表現、性犯罪與性產業》   愛

與性╱嫉妒╱溝通與衝突╱性行為╱性腳本╱性變異╱性偏好症╱性騷擾╱性攻擊╱性侵害╱反對性歧視╱性交易╱同性婚姻╱性權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   避孕與生育控制╱墮胎╱受精╱懷孕╱不孕╱生產╱父職與母職╱性的健康╱性與癌症╱性功能障礙與性生活不滿╱性感染疾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與愛滋病(預定2019年年初出版) 名人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莊淑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專文導讀、推薦   特別收錄作者台灣版序文   對於「性」,我們有太多誤解、太多成見、太多不知所以。……為了

尋找出路,就必須破除偏見、解決謎團,並在生活中實踐與練習,此時,閱讀是擴大生命經驗、解除疑惑的最佳方式。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包羅萬象,只要妳╱你願意,它是幫助我們從無知的此岸,渡向智慧的彼岸不可或缺的客觀文本。──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我們應該修正過去把「性」視為不該問、不該談的鴕鳥態度,開始為自己與社會找尋更寬廣的視野與更多元的路徑,增強得以享受性的美好的能力。這些視野與能力的鍛鍊需要更多資訊、更多科學研究的協助,還有更多公眾討論,本書就是這樣一本得以陪伴人們探索「性」、回應人們各式各樣提問的性教育教科書,我很希望能把它介紹給台灣的讀者。──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本書雖然翻譯自英文,卻極為符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與課程內容。……許多學校與教師對於新的學科與議題融入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之時,本書的出版恰好成為教師們備課時的極佳指引。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也不斷看到書中描述的美國社會、校園相關性別議題,有些議題的發展竟與台灣如此相似;他國已經歷的歷程,正好可以提供身處相似處境的我們更多參考。──莊淑靜(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醫療照護人員心理彈性力、生命意義感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治行為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感染管制課程學分的問題,作者程碧君 這樣論述: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造成全球性大流行,全球死亡病例數不斷攀升,爆發公共衛生危機,對第一線醫護人員產生心理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1.瞭解一般人口學、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知識、態度、防治行為、心理彈性力及生命意義感的分佈情形。2.態度、心理彈性力、生命意義感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治行為之相關及預測力。研究方法採取橫斷性研究,對象為384 位現職醫療照護人員。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分析。結果:護理師67.2%,醫師12.8%,藥師7.8%,照服員5.5%,醫檢師3.9%,放射師2.3%,心理師0.5%。知識答對率81%,五等量表平均得分態度

4.23、整體防治行為3.23、心理彈性力3.75、生命意義感4.71。態度、心理彈性力、生命意義感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治行為之相關為r=0.24、r=0.49、r=0.30,皆有顯著性差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