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檢體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感染性檢體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allyB.Oldset.al寫的 婦嬰護理學—產科、婦科及婦女健康(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碩士班 鄭幼文、鄭慧文所指導 侯郁琦的 再生醫療產品品質管制風險考量-以美國為例 (2020),提出感染性檢體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再生醫療製劑、品質管制、風險考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生理學研究所 高毓儒所指導 吳崑明的 抗癌藥物之開發及臨床肋膜積水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的重點而找出了 感染性檢體定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感染性檢體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婦嬰護理學—產科、婦科及婦女健康(上)

為了解決感染性檢體定義的問題,作者SallyB.Oldset.al 這樣論述:

Chapter 6婦女健康:常見婦科感染疾病Women,s Health:Commonly Occurring Infections   從前,我想我就是你們所謂的野孩子,總是放浪不羈地嘗試各種新事物,連性生活也一樣,因此得了?疹。我今年32歲,嫁給一個愛我的男人,有了兩個小孩。他從沒得過?疹,但我們還是採取安全性行為,我不想他因為我而感染。如果我沒有帶原這種病毒,生活將是多麼單純啊。只可惜,我們無法改變過去。   很多婦女因為受到感染而求醫,其中包括性傳染病。護理人員照顧患有婦科感染疾病的婦女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正確、有同理心且具支持性的健康照護與健康訊息。此外,只有護理人員可以藉由提

供客觀的健康促進、衛生教育、諮詢等,讓婦女日後的健康行為產生正向的重大影響。為了符合婦女的需求,護理人員必須了解有關各類感染疾病的最新資訊,例如傳染方式、診斷、治療及長期影響。   本章將介紹幾種婦科感染疾病,其中特別強調性傳染病。藉由提供最新的訊息,讓護理人員能提供婦女及其家屬更有效的照護。 陰道感染的護理   陰道炎(vaginitis)為婦女至婦科求助最常見的原因,其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增加;外陰部刺激、搔癢;外因性排尿困難或有惡臭味。陰道炎可能是由於異常感染,或是因正常菌叢,如念珠菌(Candida)、陰道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過度增生所引起(Esche

nbach, 1999)。 細菌性陰道疾病   在美國,細菌性陰道疾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最常見的陰道感染疾病,特別好發於性生活活躍的婦女。然而,在部分無性行為的族群中也有罹病案例,所以,細菌性陰道疾病是否為性傳染病,仍備受爭議。即使一併治療男性性伴侶,亦無法有效預防細菌性陰道疾病的復發(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 2002)。   細菌性陰道疾病過去稱為非特異性陰道炎(nonspecific vaginitis)或加德納菌性陰道炎(Gardnerella vaginitis),由於陰道正常菌叢改

變,導致產氫乳酸桿菌減少及厭氧菌增生。一般健康婦女的陰道菌叢中含有少於1%的厭氧菌,罹患細菌性陰道疾病的婦女則含10 ~ 1,000倍以上的厭氧菌,乳酸桿菌甚至幾乎不存在(Eschenbach, 1999)。引發菌叢過度增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性交或陰道灌洗導致的創傷,有時會被認為是肇因。在大部分的病例中,可以發現陰道加德納菌和人形黴漿菌(Mycoplasma hominis),以及厭氧菌叢增加。   感染的婦女會出現大量稀薄如水、呈白色或灰色的陰道分泌物,並發出如魚腥味般的惡臭;以溼漬法製片將分泌物於顯微鏡下檢驗,可觀察到「線索細胞」(clue cells;陰道上皮可見到點刻狀菌叢)以及明顯缺乏

白血球(圖6-1)。分泌物中加入10%氫氧化鉀行沃夫測試(whiff test),會釋放出強烈魚腥味或氨類氣味(呈陽性)。陰道的pH通常大於4.5(正常值為3.8 ~ 4.2)。有細菌性陰道疾病的婦女較易罹患:骨盆腔感染性疾病、子宮頸細胞學檢查異常、子宮全切除術後感染問題,及流產後的骨盆腔感染性疾病。孕期婦女罹患細菌性陰道疾病,則易引發早產、絨毛膜炎及剖腹產後子宮內膜炎(Scott & Hasik, 2001)。   有症狀之未懷孕婦女一般以metronidazole(Flagyl)500毫克口服治療,一天2次,持續7天(參閱「用藥指引:Metronidazole」),或使用0.75%

metronidazole凝膠塗抹陰道患處,每天1次,持續5天。這2種治療效果相同。另外,也可選用2% clindamycin(Cleocin)陰道軟膏塗抹,每天1次,睡前使用,持續7天;但這種方式治療效果稍差(CDC, 2002)。完成藥物療程後,除非症狀復發,否則無需返診。   許多年來,metronidazole被認為是潛在的致畸胎源,尤其是使用於第一孕期時;所以一般在孕程中禁用,特別是懷孕初期。近來,美國疾病管制局(2002)指出,多篇研究均無法證實孕期使用metronidazole與新生兒畸形之間的相關性。因此,目前之建議療法為:口服metronidazole 250毫克,每天3次

;或是口服clindamycin 300毫克,每天2次,兩種藥物均需持續服用7天。美國疾病管制局也指出,現有的研究並不支持孕期內使用陰道內軟膏治療。有些專家建議,所有孕婦均需接受細菌性陰道疾病篩檢;有些則建議,針對有早產危險的孕婦檢查即可。無論如何,孕婦罹患細菌性陰道疾病,即應接受治療。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又稱為念珠菌病(moniliasis)或酵母菌感染(yeast infection)。在美國,每年有1,300萬名婦女被診斷罹患外陰陰道念珠菌症,其發生率僅次於細菌性陰道疾病(Sinofsky, 1999)。據

估計,75%的婦女一生中至少會罹患一次外陰陰道念珠菌症,而40 ~ 45%的婦女會罹患兩次以上(CDC, 2002)。其中,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感染最為常見,約占所有陰道酵母菌感染之85?90%。其他非白色念珠菌種(Non-albicans)的念珠菌,例如:C. glabrata、C. tropicalis、C. krusei也會引起外陰陰道感染症狀,而且感染病例越來越多。許多證據顯示,這些細菌已對某些治療產生抗藥性,例如:fluconazole。易受酵母菌感染的因素包含:尿糖、使用口服避孕藥、使用抗生素、孕婦、糖尿病患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劑。   罹患外陰陰道念珠

菌症的婦女,其主訴症狀為:濃稠或凝塊狀陰道分泌物、嚴重搔癢、排尿困難與性交疼痛。其性伴侶可能會發現陰莖皮膚紅疹或脫屑,甚至感到搔癢難耐。有時在一對感染念珠菌的性伴侶中,可能只有男性有症狀,而女性無症狀發生。   如搔癢厲害,在身體檢查時,會發現婦女的陰唇紅腫、脫屑。陰道窺鏡檢查時會發現濃稠、白色、黏性、如白乾酪似的斑點附著於陰道黏膜上。診斷方法是將陰道檢體以10%氫氧化鉀製片後,於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菌絲或假菌絲(圖6-2)。當革蘭氏檢驗或細菌培養為黴菌時,更可正確診斷病原體。感染時陰道pH會維持在4.5或以下(正常陰道pH為3.8 ~ 4.25)。   一般建議於陰道內局部使用butocona-

zole、clotrimazole、miconazole、nystatin、terconazole,或tioconazole軟膏、錠劑或陰道塞劑來治療;單次劑量或是3天的短期治療,可治癒80 ~ 90%單純感染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的婦女。單次口服fluconazole 150毫克,也可有效治療輕微患者(CDC, 2002)。有嚴重症狀者,則需持續4天,重複給予單次口服劑量(Mead, 2001)。如果外陰部有感染症狀,則需以外用軟膏局部治療。若反覆發作、感染抗藥性病菌,或已知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則於患處使用硼酸或nystatin治療效果較佳(Eschenbach, 1999);上述藥品中,有些為市

售成藥,適合有酵母菌感染病史、能清楚識別感染徵象的婦女。   同時治療性伴侶並非必要,僅建議反覆感染婦女的性伴侶執行。男性若罹患龜頭念珠菌炎,則可以局部抗黴菌劑治療(CDC, 2002)。   約有少於5%的婦女會罹患反覆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症(recurrent VVC),即一年內出現4次或4次以上有症狀之外陰陰道念珠菌症(CDC, 2002)。如果反覆感染念珠菌性陰道炎,則需進一步檢查血糖值,以確立是否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狀況。性傳染病高危險群婦女需同時檢測愛滋病毒。排除其他危險因素後,反覆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症需先以細菌培養確定菌種,再密集以口服藥或局部用藥徹底治療7 ~ 14天;之後,則施以

抗黴菌治療持續6個月,這些治療包括:每日口服ketoconazole或itraconazole 100毫克;每週使用1次clotrimazole陰道塞劑;或每週口服1次fluconazole,持續6個月。長期接受fluconazole之婦女,需要定期追蹤肝功能(CDC, 2002)。   感染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的孕婦,只能以azole類藥物局部外用治療7天(CDC, 2002)。患此病症的孕婦生產時可能造成新生兒感染一種名為鵝口瘡(thrush)的口腔念珠菌感染症)。

再生醫療產品品質管制風險考量-以美國為例

為了解決感染性檢體定義的問題,作者侯郁琦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醫藥產業發展大幅躍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組織工程產品等再生醫療可為傳統醫學無法治療之疾病帶來一線生機,歐美等先進國家之製藥廠紛紛投入此產業發展,並已陸續核准該類產品上市,成為目前醫藥領域研發之趨勢。然該類製劑成分異質性、製程特殊性及治療複雜性,風險管控有別於化學或生物製劑,且其成分使用活細胞,取自於人體或動物來源,可能有外來性病源污染之風險,但因無法最終滅菌,須藉由良好無菌操作、環境管控與品質檢驗層層把關,以降低製程可能遭受之污染及確認製劑品質安全,即所謂製程即是產品概念。如何由製造端至病人施打階段維持該類製劑良好活性與安全性,都將面臨諸多挑戰,各國主管機關為此建立許多規範指引以因

應再生醫療領域所面臨之問題,同時協助產業界管控製劑品質。有鑑於國外早已核准多件再生醫療產品,發展相較於我國快速,而我國礙於過去法案尚未完善以致病患無法獲得相關治療方式,為即早滿足國內癌症患者之醫療需求,近期推動再生醫療技術及製劑之雙軌制管理架構,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管理醫療技術,並以「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管理製劑,此條例尚於立法院審議。有鑑於我國尚未有再生醫療製劑上市,相較先進國家管理經驗少,因此本研究考量美國屬再生醫療製劑發展之先導國家之一,並以目前備受討論之CAR-T產品為例,透過研析美國與我國再生醫療製劑管控途徑了解CAR-T產品

管理位階,進一步探討其製程管控、品質檢驗、儲存運送、醫院處置等相關規範。經研究顯示,我國再生醫療管理主要參照美國及各國規範,於既定藥品管理規範下,考量再生醫療製劑複雜性與特異性,以個案進行討論,於原則性規範中保有彈性管理空間,而細部處理流程則可藉由汲取美國再生醫療製劑之官方稽查報告、不定期發布之參考文件及專家學者研究文獻等經驗,作為我國管理再生醫療品質之參考,強化品質風險管控,為未來製劑上市預先建立事前準備。

抗癌藥物之開發及臨床肋膜積水研究

為了解決感染性檢體定義的問題,作者吳崑明 這樣論述:

惡性腫瘤(癌症)為國人癌症連續多年為十大死因之首,現階段的努力除了早日診斷出癌症、加強篩檢外,研發出新的治療方式相形重要。本論文即針對抗癌藥物的開發加以研究;也將臨床上由癌症及非癌引起的肋膜積液加以分析。論文第一部分研究第一型拓撲異構酶抑制劑TLC388於肺癌細胞株之作用及其相關機制。TLC388為一種第一型拓撲異構酶抑制劑的喜樹鹼衍生物,是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本實驗研究了其對A549和H838人類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細胞的作用,以MTT assay及聚落形成 (colony formation) 分析其影響細胞存活能力和增殖能力。以流式細胞儀分別進行細胞週期分析和磷酸化組織蛋白H

3(Ser10) 的檢測。γ-H2AX蛋白,G2/M期相關分子共濟失調微血管擴張突變 (ATM) 蛋白、 CHK1、CHK2、CDC25C、CDC2、細胞週期蛋白B1和細胞凋亡分別用免疫螢光染色,西方墨點法蛋白分析和annexin V/TUNEL試驗評估。我們也研究了與CHIR124 [一型檢查點激酶 (CHK1)抑製劑] 共同治療的效果。研究顯示TLC388降低了這兩種NSCLC細胞株的存活能力和增殖能力。 TLC388抑制NSCLC細胞株的存活能力,估計其對於A549和H838細胞在加藥24小時後的50%抑制濃度 (IC50),分別為4.4和4.1 μM。除此之外,TLC388也會導致細胞

週期在G2/M期阻滯,並增加了A549細胞中γ-H2AX的表現量;經TLC388處理後的細胞,其與G2期的相關分子如磷酸化的ATM、CHK1、CHK2、CDC25C和細胞週期蛋白B1的表現量增加 ; CHIR124增強了TLC388對A549和H838細胞的細胞毒性並誘導A549細胞的凋亡。 TLC388可造成NSCLC細胞DNA受損進而來抑制細胞的生長;並活化G2/M檢查點相關蛋白觸發G2期細胞週期阻滯;檢查點蛋白活化後能夠促使DNA進行修復。 CHIR124能增強TLC388的細胞毒性作用並誘導細胞凋亡。第二部分研究山葵複合物成分6-(Methylsulfinyl) Hexyl Isoth

iocyanate於人類慢性骨髓性細胞白血病K562細胞之作用及其相關機制。我們發現6-MITC可抑制人類慢性骨髓性白血病K562細胞的存活能力以及造成廣泛的有絲分裂阻滯,紡錘體多極性和細胞質液泡積累。細胞自噬的證據包括經6-MITC處理過的細胞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驗證具有雙層膜的自噬體;LC3I/II的轉化;及吖啶橙染色 (acridine orange staining) 可監測到酸性囊狀胞器的增加。同時也可見到細胞週期在G2/M期阻滯;而以磷酸化組織蛋白H3檢測,證實細胞週期停滯在M期。關於與有絲分裂有關的蛋白質,p-CHK1,p-CHK2,p-cdc25c和p-cdc2的表現量減少;而

可觀察到細胞週期素B1,p-cdc20,cdc23,BubR1,Mad2以及p-plk-1上升。以RNA干擾減低 (knockdown) cdc20的表現並不能阻礙6-MITC的作用。K-562細胞分化 (differentiation) 成單核細胞,顆粒細胞和巨核細胞不會受到6-MITC的影響。經由同時誘發有絲分裂停滯和細胞自噬,6-MITC誘導細胞死亡的獨特模式可能具治療疾病的潛力。將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與有絲分裂和細胞自噬兩種現象同時誘發的有關途徑及機制。第三部分就惡性和非惡性肋膜積液中IL-1β,HMGB1,HO-1和LDH來分析研究。本研究使用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

) 和酵素活性分析測定四十位病人肋膜積液 (pleural effusion, PE) 中的IL-1β,HMGB1,HO-1和LDH 的表現量;這些病人依肋膜積液的成因可分為濾出性 (transudative) 積液,感染性積液和惡性積液三組。IL-1β,HMGB1,HO-1和LDH在這三種病因形成的積液之間的表現量皆顯示出顯著統計學上的差異。事後分析結果顯示與濾出性積液組別相比較,感染性積液組別中的HO-1和HMGB1含量都較高;不論是與濾出性積液組別或者是惡性積液組別相比較,在感染性滲出液 (exsudative) 組別中可發現較高表現的IL-1β。事後分析也顯示三種組別中任兩組相比較,L

DH的表現量皆有顯著差異。在感染性積液組別中,IL-1β,HMGB1和LDH的表現量,兩兩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我們再將這些滲出液病人的肋膜積液檢體分為癌症組和非癌組,以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了HMGB1,HO-1和LDH後,IL-1β表現量的升高與癌症風險的降低有著顯著的相關性。我們的研究發現,IL-1β,HMGB1,HO-1和LDH的表現量在三組積液中不相同,在感染性積液中HMGB1,IL-1β和LDH之間呈現正相關,而在惡性積液中IL-1β的表現量低。我們希望這些結果能夠對腫瘤細胞的病理生理學上能有更多的了解,且在抗癌藥物的研發上提供創新的方向與更多的選擇,也能給予臨床醫師更多的資訊,

在診治病人時,能有更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