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刀割相似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心如刀割相似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蘭克.賽斯諾寫的 精準提問的力量:問對問題,就解決一半的問題!風靡美國政商學界的11種深度提問思考,教你挖掘真相,扭轉逆勢,創造全新格局 和譚健鍬的 疫警時空:那些糾纏名人的傳染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如刀割相似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精準提問的力量:問對問題,就解決一半的問題!風靡美國政商學界的11種深度提問思考,教你挖掘真相,扭轉逆勢,創造全新格局

為了解決心如刀割相似詞的問題,作者法蘭克.賽斯諾 這樣論述:

  ★《商業周刊》 1575期獨家書摘  強力推薦★      成功的人,都用提問解決問題!      ◆ 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主席鮑爾如何決定發動科威特戰爭,並成功推翻海珊?   ◆ 當初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如何能創造出Uber劃時代的共享服務?   ◆ CNN主播安德森.庫柏怎麼做到獲獎無數,並被封為「讓人誠實的主播」?   ◆ 為何不少公司捧著大把的鈔票找史帝夫.米勒拯救他們的企業?      很多人都想知道這些成功人士有何獨門祕訣,其實答案出奇簡單──問對問題。      曾任五屆白宮記者的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過去是CNN資深記者、當家主持人,   他發現成功人

士都善用提問完成各種任務。   賽斯諾把「提問」視為一種能力,如果帶著多種視角提問,會有更宏觀的想法、得出更有創意的解決辦法。   在書中,賽斯諾把提問分為十一種類型,並援引數十位成功人士的例子,   其中有不少是美國政、商、學界做為引導思考、規劃對策的思維。      1. 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核心,做出判斷。   2. 策略型提問──看見大局,評估目標、利益、風險、後果。   3. 同理型提問──著重情感面的分享,探索內心。   4. 搭橋型提問──破解冷漠、敵意的防備,建立善意的對談。   5. 衝突型提問──向對方究責,揭發真相,留下紀錄。   6. 創意型提問──跳脫框架的思考,激

發創意和想像。   7. 任務型提問──找出共同使命,把難題轉換共同目標。   8. 科學型提問──檢驗觀點的對錯,探索未知。   9. 面試型提問──了解面試者個性與技能是否合適。   10. 有趣型提問──使對話有滋味,熱絡交流並認識彼此。   11. 遺產型提問──梳理生命重要事物的順序、檢視成就。      若想要激發觀點、爭取支持、新的做事方式等,都能透過提問達到目標,更快成功!      當今時代,許多答案不假思索,事實難以捉摸,   更需要精準地提問挖掘真相,扭轉逆勢,創造個人全新格局。    各界推薦      「本書是一本必備指南,說明憑提問達成目標的竅門。書中有許多精采故事

與非凡人物,發人深省,不只教你如何憑提問學到東西,還教你如何憑提問挑戰他人、啟發他人、創新發明、追求卓越。」──CNN主播 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      「法蘭克.賽斯諾總能問對問題,展現提問的威力。道理一清二楚:別不願提問,而是學會善加提問。我是把提問當作武器,但法蘭克更睿智,他是憑提問讓人生變得更好。」──環球電視臺新聞主播 豪赫.拉莫斯(Jorge Ramos)      「法蘭克.賽斯諾是訪談高手,在這本書中把畢生絕學傾囊相授。這本書絕對要讀:賽斯諾會教你如何跟人聊得熱絡,化解複雜難題,逼人直視問題,迅速建立友誼,規畫人生重大決定。這本書不只在講如何提出問題

,更是在講如何過好人生。」─《重新定義人生下半場》(Life Reimagined)的作者 芭芭拉.哈格提(Barbara Hagerty)      「這本書闡述提問對我們的深切影響,日常小事如此,重大發現亦然。在這個日益複雜與兩極的世界裡,我們該為自己多加提問。賽斯諾精采道出,如果我們多做提問、少做斷言,大家能尋得共通之處,解決某些重大難題。這本書引人入勝,發人深省,所有關心未來的人都該一讀。書裡不只探討提問,還指出一種思維,有助我們的行事更具策略、同理與創意。」──佛蒙特州前州長 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      「我們想當對的人?還是我們想了解事情?我得先破梗:

後者能增加前者的機會。真希望我能先讀到這本書,再開始創業、投資、環遊世界與扶養孩子。世界日益複雜,我們喜歡簡便答案,但其實現今真正的重點反倒是要多花時間問對問題,而這本書是最佳指南。」──創業投資人、《新創崛起》(Startup Rising)作者 克里斯多福.施羅德(Christopher Schroeder)      「這本書深具洞見,無比實用,出人意表,扣人心弦,而且輕鬆有趣。賽斯諾向我們展現問對問題的力量,例子包括前國務卿鮑爾和比爾.蓋茲等知名人物,也包括辛苦養家活口的單親媽媽。賽斯諾解釋說,提問是極為重要的技能,有助我們增進關係,在工作上更成功與滿足,而更重要的大概是活出更完滿與有

趣的人生。」──美國前眾議院議員 布萊恩.巴爾德(Brian Baird)      「這本書既是回憶錄,也是大師講座。賽斯諾回顧主播生涯的成就與失敗,回顧各種跟大人物的訪談,闡述十一種問題的最佳問法,例如衝突型提問和遺產型提問。無論你是工作上亟需找出重要問題的答案,還是想憑妥切提問跟家人和朋友深談,這本書都是必讀。」──賓州大學安能堡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凱絲琳.賈米森(Kathleen Jamieson)      「法蘭克.賽斯諾的這本書揭露領導統御的一大祕訣:高階領袖懂得善用情商與事實問對問題,獲得所需的資訊,解決重大的難題。」──記者兼播音員 法蕾.契戴亞 (Farai Chideya)

     「名主播法蘭克.賽斯諾道出豐富故事,提供實用訣竅,向我們展現提問具備何種驚人力量,不僅能改善我們的人生──甚至能改善我們的世界。」──提問專家 華倫.貝加(Warren Berger)      「這本書激發我們以更多樣的方式提出疑問與解決問題。法蘭克.賽斯諾教我們如何憑猛追到底的犀利提問,以診斷問題或發現機會。如果我們從各種角度提問,我們能想出更厲害與創新的解決之道。」──高盛集團合夥人 蘇西.謝爾(Susie Scher)      「任何人只要想獲得重要問題的好答案,就該讀這本書,讓賽斯諾教你最上乘的提問藝術與科學。這本書寫得出色,架構井然,我絕對會列為學生的指定讀物。」──

南加大傳播暨新聞學院院長 厄尼斯特.威爾森(Ernest Wilson)      「我們身在一個驚嘆號的時代。公共領域通常不是一個詢問的空間,而是指控與爭辯的場域,但這本書教我們怎麼改變這局面,如此簡單容易,如此耳目一新。各章傳授許多提問技巧,教我們抱持公開而誠懇的心態,有時感同身受,有時尋求衝突,但總是在讓對話更有建設性。無論我們是老師、政治人物、企業高層、水管工、兒子、女兒、伴侶或友人,賽斯諾都提醒我──提問的藝術,正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核心。這本書引人入勝,有精采的例子,有動人的故事,說明提問(而非答案)具有改變世界的深刻力量。」──佛蒙特州明德大學校長 羅莉.帕頓(Laurie Patt

on)      「法蘭克.賽斯諾寫出一本有關提問的大作,極富創見,文字緊湊,非常發人深省。不過其實這本書也給出許多答案。書裡舉出前國務卿鮑爾、新聞主播豪赫.拉莫斯、專業屋頂工與作者殘障的姊姊,讓你看到提問的妙用。你會領略回聲問題的效果,了解沒有問號的問句有何威力。閱讀本書,讓你更了解人生幾個最棘手的難題:如何學習,如何工作,如何探索──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生活。你也許會跟我一樣,發現答案主要就是問對問題。」──特殊奧運主席 提摩西.施萊佛(Timothy Shriver)    作者簡介 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     CNN的前主播、白宮特派員與華府分社負責人,現任喬

治華盛頓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主任,訪問過五位美國總統及各國元首,創辦以解決重大全球問題為宗旨的創新說故事網站「未來地球平臺」(Planet Forward)。賽斯諾現居華府,逮到機會就提問。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索文學與人生。譯有《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石油與美元》、《創新者的六項修練》、《信心密碼》等。     各界推薦 推薦序 提問若精準,能達成各種目標 前言 提問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威力 第1章 診斷型提問──找

出問題核心,做出判斷。 第2章 策略型提問──看見大局,評估目標、利益、風險、後果。 第3章 同理型提問──著重情感面的分享,探索內心。 第4章 搭橋型提問──破解冷漠、敵意的防備,建立善意的對談。 第5章 衝突型提問──向對方究責,揭發真相,留下紀錄。 第6章 創意型提問──跳脫框架的思考,激發創意和想像。 第7章 任務型提問──找出共同使命,把難題轉換共同目標。 第8章 科學型提問──檢驗觀點的對錯,探索未知。 第9章 面試型提問──了解面試者個性與技能是否合適。 第10章 有趣型提問──使對話有滋味,熱絡交流並認識彼此。 第11章 遺產型提問──梳理生命重要事物的順序、檢視成就。 提問指

南   推薦序 提問若精準,能達成人生各種目標 CNN主播沃夫.布利茲(Wolf Blitzer)   這乍聽簡單,實則不然。你得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對象,問出正確的問題,得到答案後還要正確的運用─ 這些統統需要想法、技巧與練習,甚至有時需要運氣。如同我的朋友兼前同事法蘭克.賽斯諾在這本精采好書裡所說,提問能解決難題,改變人生。適時問出正確問題甚至能影響歷史。   一九七七年春季,一群記者擠進跟白宮隔著賓州大道的布萊爾賓館,位於一樓的一個小房間,埃及總統安瓦爾.沙達特(Anwar Sadat)在那裡接受媒體提問。中東情勢無比緊張,但博學練達的沙達特似乎一心消弭紛爭。最後,一位坐在後

頭的年輕記者舉手。   他說:「總統先生,你感覺很有心追求和平,但為什麼你不向以色列表現出這份決心?也許你可以跟以色列有非官方交流?比如讓記者、運動員或學者進行交流怎麼樣?」   這問題看似簡單,卻沒人問過。如果你想要和平,難道不必先有面對面接觸?   沙達特思索一陣子,然後說:「以阿衝突有一部分源自心理因素。我個人毫不反對這樣做,但說真的,這去二十九年有種種仇恨、傷痛與四場戰爭,我們的人還沒準備好進行這種交流。過去發生那麼多事……我們必須慢慢接受。」   那位坐在後面的年輕記者就是我。後來沙達特思說這個問題在他心裡「發酵」了好幾個月,最後他決定前往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國會面前發表劃時代

的演說,一九七九年更在白宮簽署和平協議。儘管中東仍紛紛擾擾,以色列與埃及的和平協議始終有效,為這多事之地增添一份穩定。   在記者圈,法蘭克.賽斯諾是最擅長提問的箇中高手。他是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白宮特派員,面對高官總不畏講真話,恭恭敬敬但不卑不亢,圓融客氣但不留情面,拋出許多一針見血的問題,不話中有話,不譁眾取寵,提問之後就認真聆聽對方的回答,如果對方試圖閃躲問題或轉移話題,他會緊咬不放。   後來法蘭克主持CNN的週日脫口秀節目,訪問各行各業的人,包括政治人物、企業老闆、諾貝爾獎得主、名流顯要、社運人士和運動員,必要時提問一針見血,卻也能溫柔安撫那些經歷挫折傷痛的來賓。法蘭克

樂於跟來賓互動與問答,反映他對別人的人生故事抱持濃厚興趣。這在本書散發耀眼光芒,你能看到有效提問是如何帶來成功。   一九九○年,我進入CNN,先前只有平面記者的經驗,不習慣在螢幕上直接亮相受觀眾檢視。幸好法蘭克讓我在他工作時從旁觀摩。後來他成為CNN華府分社的負責人,給過許多建議,讓我獲益匪淺,我才更懂得怎麼向總統、國王與獨裁者準確提問。   他是良師益友,非常擅長教人(現在他正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作育英才),懂得直探事情的核心,說清關鍵的概念,搭配精采的故事,佐以生動的例子,這本書因此相當引人入勝,所有人讀完都能大有收穫。   情境五花八門,問題各形各色。你發問有時是真的不知道答案,有時

是希望有權者負起責任。在這本書裡,法蘭克區分各種類型的問題,闡述如何憑提問獲得資訊、教育觀眾、搭起橋梁、挖掘故事。他說明提問的類型,闡述構思的方法,講解傾聽的技巧,提供諸多實用的洞見與訣竅,這些適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足以改變你對提問的思維。   在這本書裡,法蘭克以實際例子呈現提問高手如何找出答案,我們讀完能明白如何憑提問取得原本得不到的資訊,解決困難的問題,發揮創意,增廣見聞,與人建立更密切的情誼。這本書教你如何當一個更好的傾聽者、領導人物、創新高手,甚至良好公民。   無論你是在董事會、自家客廳或白宮簡報室,只要想尋求答案或靈感,這本書都是獻給你的。閱畢本書,你會了解提問的箇中祕訣,懂

得學習與成功的關鍵法門。 作者序 提問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威力   問題聰明,人就聰明。我們透過提出問題來學習、交流、觀察、創造、消弭界線與發掘秘密。提問還能解決難題,激發新招,引發思考,增廣見聞,叫人負起責任。借用甘迺迪總統的說法,我們要活出慷慨豐足的人生,就別問別人能為我們做甚麼,而是問我們能為別人做甚麼。因為好奇心能打開內心,滿足想像。   不過事實上,我們大多並不真正明白提問的功用──不知如何讓提問發揮功用。我們在學校學習數學與科學,探究文學與歷史;在職場學習實務與規則,了解獲利與虧損。然而我們從未學習如何有策略的提問,如何主動聆聽,如果讓提問成為達成目標的利器。   在正確時候

問對問題──你會更能達成短期目標與長程夢想。問題帶來發現與成功,拉近你跟所愛對象的距離,甚至能解決宇宙最深的謎團。如果你問出好問題,就更容易跟陌生人建立關係,讓面試官印象深刻,在晚餐聚會上賓主盡歡,活出更快樂、更精采與更滿足的人生。   這本書讓你看到提問的收穫。在每一章裡,我探討不同類型的問題,包含問法與傾聽技巧。等這本書讀完之後,你就知道該問甚麼,該怎麼問,何時要問,要如何傾聽,又能期待何種結果。每章都舉小故事為例,展現傑出人士如何靠提問大放異彩。   將近四十年來,我的工作就是問人問題。在內城的學校,在創新科技的發表會,在當年雷根總統高呼「戈巴契夫先生,推倒柏林圍牆吧」的布蘭登堡門,

在美國首位非裔美國人總統的就職典禮,我都很榮幸在現場觀察、聆聽與提問。在CNN、NPR(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其他媒體及各種觀眾面前,我訪問改變歷史的國家元首,訪問救濟貧民的偉大英雄,訪問公然表態的種族主義者,訪問富可敵國的超級富豪,從這些經驗獲益良多。如今我在大學教學生如何靠提問得到資訊,發掘事實,讓有權者負起責任,讓世界看見真相。   我對提問日漸著迷,很留意我們在公開場合與日常生活所問(或所不問)的種種問題。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多不勝數,在搜尋引擎輕鬆一按就能查到各類資料,卻導致我們容易流於快速的答案,缺乏深入的探究。政治出現極化,社群媒體更起推波助瀾之效,大家各執一詞,互相指責謾罵,

而非討論溝通。新聞媒體也參一腳,火上加油,報導日趨簡短,詞句日趨尖銳。跟我剛踏進媒體業時相比,現在的電視訪談時間比較短,關注爭議話題與政治惡鬥,而非實事求是與客觀表述。誠懇的問答時常讓到一邊,武斷、侮辱與意識形態占據主流。不過如果我們能多提問、少斷言呢?我們能有何發現?我們能對周遭他人增加多少了解?我們是否能提出有創意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進而改變世界?   有個學生讓我認為我該寫這本書。   在訪談藝術課上,我請學生進行訪談練習,席夢(我替她改的化名)選擇訪談她的父親(就稱他為莫里吧)。莫里相當顧家,有事情都藏在心裡,不會掛在嘴邊,起先拒絕訪談,跟席夢說:「去找別人啦。」可是席夢很堅持,

最終莫里同意在攝影鏡頭等的前面受訪。   席夢心裡一直有些問題想問父親,但莫里始終迴避著。直到父女倆面對面坐在他們都很熟悉的小角落,席夢遵循訪談的一般策略,先提出幾個無關緊要的開放式問題,比如大學時光或跟老婆(即席夢的母親)的相處經過。等莫里放鬆下來,席夢才問出一直掛念的問題。   她問:「在我之前,你們還有一個早夭的女兒。你可以告訴我當時的經過嗎?」二十多年來,他們家都會記念那個女兒的生日,卻從未真正談過事情經過。   莫里回答:「她是早產兒,只活一天半。因為她的肺部還沒發育完全,導致一連串問題。」他說到這裡,稍停片刻,接著講出從未跟任何人說過的秘密,連他自己的父母都毫不知情。   

他說:「你媽和我決定移除她的生命維持裝置。」他的聲音愈來愈小聲,一口氣哽著,努力保持鎮靜。   席夢繼續問:「這決定很艱難吧?你跟媽是怎麼撐過的?」父親心如刀割,她也心痛不已。   莫里回答得很慢:「那時真的很難熬……當我們看到朋友帶著小孩,更是難受得不得了。」他停住片刻,才再說下去:「但我們才會有妳。」他看著女兒,一個才貌雙全的好女兒──他的孩子與摯愛。他仍情緒激動,跟她說若非那段不幸經歷,現在就不會有她了。   席夢感到天旋地轉。知道詳情已夠艱難,尤其父親平時意氣風發,現在卻脆弱不堪。她從沒看過這樣的他。   後來她跟我說:「現在我明白了,他經歷過那樣的事情,所以這麼重視我。現在我

明白為什麼他總盡量撥出時間陪我,參與我人生中的重要大事,常說他以我為榮。現在他抱我的時候,我不會急著想退開。如果我漏接他的電話,我一定會趕快回電。」   席夢發現一個深藏的秘密,發現父親心中不同的一面,純粹因為那次提問而改變了對待父親的態度,遠非只是知道家中祕密而已。   我因而開始探索不同類型問題的力量。   我跟許多提問高手討論,了解他們在職場與日常如何善加提問,從中學得一招半式。本書所舉的提問高手包括不少我所遇見最精采成功的人士,有些大名鼎鼎,有些則名氣較小,但都擅長向他人與世界提問,從而把人生活得更亮麗。   本書始於一個問題。如果你曾遇到事情出了差錯,難關迫在眉睫,你會明白正

確提問能帶你上天堂,錯誤提問則讓你下地獄。 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核心,做出判斷。 當年原始人走出洞穴,明白求生之道是懂得發覺危險,要不設法避免,要不加以克服。這至今依然適用,雖然是現在的洞穴裡有無線上網,我們往往會向專家求助,但提升診斷型提問的技巧仍有助益。當醫生、技工或主管自認知道我們問題的答案,我們能提出更好的問題;當政治人物對問題侃侃而談並自認明白解方,我們得懂得提出質疑。 診斷型提問是探究問題的基礎,也是其他提問的基礎,替問題定錨,為解法指路。 出了什麼事? 我們怎麼知道? 我們忽略了什麼? 我們該怎麼做? 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抽絲剝繭,看見一時難以看清的問題根源。 就拿看醫生這件

事,假設你牙痛得不得了,去看牙醫。她問起牙痛的位置與時間:咀嚼時會痛嗎?喝東西時會痛嗎?你躺在椅子上,她對牙齒輕敲輕戳,噴入冰水測試反應。不好意思,這樣會痛嗎?會痛,你張著滿是水的嘴回答。她說問題出在另一顆牙齒,只是痛覺擴散到附近的位置。X光檢查應證她的判斷,補牙解決你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你的公司最近推出新產品,銷量不佳,人人認為失敗了。你沒那麼確定,所以聘請顧問人員找出問題。他們採取焦點團體調查的方式,向受試者提出有關這項產品與類似產品的許多問題,結果許多受試者其實很喜歡這項產品,也願意購買─前提是要知道有這產品。原來問題出在行銷。無論是公事或蛀牙,診斷型問題旨在有系統的描述問題,進而找出

問題。 診斷型問題進行方式: ● 抽絲剝繭。先從大處切入,再往小處著眼,把範圍逐步縮小。別只是泛泛而論,要細究各個環節,留意所有跡象。 ● 直視問題。別東躲西閃,別避重就輕,而是單刀直入,直接面對問題,方能直接獲得答案。答案也許難堪,但承認問題方能處理問題。 ● 研究過往。試著往回看,從過去的經驗、事件與模式裡找答案,尋找相似之處。 ● 再次提問。既然問題存在,代表有未知或意外之處。你得多次提問,多方提問,反覆確認自己的認知是否有誤。 ● 質疑專家。我們仰賴專家診斷問題,但這不代表他們永遠不會錯,永遠解釋得出問題所在。你在接受專家見解之前得先了解箇中意涵與推論來由,適時請益其他專家。

疫警時空:那些糾纏名人的傳染病

為了解決心如刀割相似詞的問題,作者譚健鍬 這樣論述:

  人類的歷史,本身就是疾病的歷史,而傳染病正是其中的主角。   禽流感、登革熱、狂犬病、霍亂、瘧疾、SARS……這些令人討厭甚至恐懼的疾病,不僅沒有在11文明社會銷聲匿跡,而且一直與人類如影隨形,還不時地一鳴驚人、一舉奪命。本書將把這些瘟疫一一細細解剖,把牠們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探索透澈。   然而,每一場瘟疫的降臨,都不是細菌、病毒之輩一手獨力導演的。天災人禍,人禍天災,誰也離不開誰。瘟疫是在執行人類的罪與罰,前車之鑑則是人類最好的自省材料。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不論是瘟疫的殉難者,還是瘟疫的抗爭者,   無不講述著一段段驚心動魄、振聾發聵的故事,從中可窺見那些花樣年華是怎樣地傷感消逝,

那些壯志雄心是怎樣地灰飛煙滅,那些本該精彩紛呈的人生是如何地黯然落幕,那些殘缺無助的軀體是如何地絕地反擊。一切都是為了讓這遠去的身影繼續發出啟迪的光芒,照亮讀者的心。 本書特色   ★巧妙結合人物與疾病史,生動講述各種驚心動魄、振聾發聵的故事。 作者簡介 譚健鍬   廣州中山大學醫療系畢業,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   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內科醫生,專擅內科疾病診療,為澳門介入心血管病學會會員及廣州中山大學《家庭藥師》雜誌專欄作者。   愛好歷史與文學,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文學創作獎項。部分獎項有:   《百年辛亥賦》獲「澳門紀念辛亥革命徵文活动」二等獎,《望海

潮‧澳門大學校歌》獲「我們的校歌──澳門大學校歌歌詞素材徵集活動」公開組二等獎,詞作《水調歌頭•中秋翌日和王院長詞》、《行香子•步大潭山》入選《2011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詩詞卷)》,《北街賦》獲「我與一所百年醫院的故事—江門市中心醫院百年院慶徵文」賽二等獎。 自序 引言  大流感,小生命  第一章  登革熱,瘴癘竊命     第一節  鄭成功,神祕隕落  第二節  溽暑叢林,暗藏殺機  第三節  巔峰‧低谷    第二章  鼠疫,黑雲壓城     第一節  李自成,勝敗易手  第二節 「黑死」橫行,誰主沉浮?  第三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三章  流行

性感冒,不容小覷            第一節  張仲景,懸壺濟世  第二節  狡詐多變,為害中原      第三節  不變應萬變  第四章  流行性斑疹傷寒,雪上加霜       第一節  拿破崙,一敗塗地  第二節  俄國冰原,勁敵伏擊  第三節  魔鬼在細節  第五章  霍亂,惡浪滔天          第一節  柴可夫斯基,禍從口入     第二節  肆虐頻仍,悲愴人間  第三節  習慣無小事  第六章  天花,死灰復燃  第一節  同治皇帝,悲情天子        第二節  遍體瘡痍,誰人倖免?  第三節  故步自封的代價  第七章  梅毒,情寄之瘍          第一節

  莫泊桑,風流文豪         第二節  花柳暗病,臭名昭著  第三節  情愛誠刺激,愛情價更高  第八章  肺結核,毒焰燎人          第一節  席勒,《歡樂》絕唱        第二節  白色瘟疫,耗盡血氣  第三節  病痛是成就的另類催化劑  第九章  小兒麻痺症,貽害終身        第一節  富蘭克林‧羅斯福,輪椅巨人  第二節  一朝不慎,一生遺憾  第三節  逆境不墮青雲之志     第十章  炭疽病,為虎作倀     第一節  羅伯‧柯霍,洞察天機      第二節  塵封狂魔,罪惡黑日  第三節  純潔‧良知‧科學  第十一章  狂犬病,喪心病狂   

         第一節  路易‧巴斯德,開創紀元  第二節  瘈狗噬人,九死一生  第三節  堅持,生命的動力  第十二章  瘧疾,冷熱交逼  第一節  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  第二節  嗜血毒蚊,助「咒」為「瘧」  第三節  人類,不能征服一切       結語  我們,路在何方?—SARS十年祭         跋 引言 大流感,小生命   西元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注定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   巴黎,注定是一個瀰漫著狂喜、憤懣、壓抑和抗爭的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像一臺恐怖絞肉機,史無前例地把無數人的生命化作成河的血流。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戰爭終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次年一月,那些所謂的戰勝國代表雲集香榭麗舍,一邊爾虞我詐地謀畫著瓜分戰敗國的財產,一邊雄心勃勃地規畫著戰後的勢力劃分和秩序制定。中國,幸運地站在戰時的協約國一方,成為了巴黎和會的戰勝國之一;然而,非常不幸地,中國是以一個積貧積弱的「東亞病夫」形象,站在趾高氣揚的列強中間,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中國代表團的全權代表之一,顧維鈞博士,代表中國慷慨陳詞,提出戰敗國—德國歸還山東問題,演講取得巨大成功。然而,早在中國參戰之前,英法就已私下與日本達成協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雖然此後顧維鈞多次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但列強依舊視若無睹、我行我素。六月中旬,外交總長陸徵祥以生病為由請辭並

躲進了醫院。顧維鈞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成為代表團的實際負責人。六月二十八日,中國代表團毅然拒簽合約。面對列強,顧維鈞以出色的外交能力和昂揚的愛國情懷,勇敢說「不」,贏得了世人的敬仰,書寫了「弱國也有外交」的神話。   但是,有誰知道,顧維鈞當時正處在傷心欲絕之中,臨去巴黎前還一度遞交了辭呈。正是憑藉著一腔愛國熱忱,他才擦乾眼淚,銘記著四億中國人的囑託,肩負起維護國家尊嚴的重任。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意氣風發的顧維鈞如此痛不欲生呢?   一、流感一九一八   顧維鈞,生於一八八八年,一九一二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任袁世凱的英文祕書兼外交祕書。一九一四年他與唐紹儀之女唐寶玥結婚。唐

家顯赫,唐紹儀為清朝郵傳部尚書、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寶玥受過良好的西方教育,端莊大方,性情溫柔。兩人可謂郎才女貌,實乃天作之合。   一九一五年,二十七歲的顧維鈞奉命出任駐美公使,賢內助唐寶玥同往。他們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幸福美滿。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一九一八年十月的一天,產後不久的唐寶玥外出歸來,竟染上當時橫掃美國的大流感,幾日後便撒手人寰。顧維鈞心如刀割,他厚殮愛妻,將她的遺體置於玻璃棺中,運回國內,停放於老家嘉定的顧氏宗祠內。   天妒良緣!愛妻之死,對顧維鈞而言猶如晴天霹靂。為此,他曾萬念俱灰……   當年唐寶玥所罹患的大流感,就是令人聞虎色變的「西班牙流感」,是一九一八年至一九

一九年席捲全球的、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世界十七億人中約十億受感染,約兩千至五千萬人死亡!而一戰中的死亡人數也不過一千萬左右。一九一八年秋季爆發的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僅十月份就有二十萬美國人死去。是年,美國人平均壽命驟減十二年。這場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前結束的原因之一。無論它的確切死亡數字是多少,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場瘟疫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殺死的人數,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疾病。   今天,一九一八年在人們的記憶中是模糊的。那年頭,一戰造成了生靈塗炭,人們流離失所。在經歷了四年之久的慘烈自相殘殺後,人們盼望著和平寧靜的生活。然而就在此刻,一場更大規模的災難使得一戰的死亡幽靈相形見

絀。   「西班牙流感」,也被稱作「西班牙女士」(Spanish Lady),不過它卻名不符實。首先,它並不源於西班牙。其次,這場流感絕對沒有它的名稱那樣溫柔。   現有的醫學資料證明,「西班牙流感」最早出現在美國堪薩斯州的Funston軍營。一九一八年三月十一日午餐前,這個軍營的一位士兵感到發燒、喉嚨疼和頭痛,就去部隊的醫院看病,醫生認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出人意料:到了中午,一百多名士兵都出現了相似的症狀。幾天之後,這個軍營裡已經有了五百名以上這樣的「感冒」病人。   之後幾個月裡,美國各地都出現了這種「感冒」的蹤影。在一場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時,軍方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次流

感的爆發—儘管它幾乎傳遍了整個美國的軍營。流感肆虐的方便之門,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被打開了。更沒有人意識到,在這寒意逼人的日子裡,一場最可怕的瘟疫悄然降臨世間。   隨著美軍加入歐洲戰場,如影隨形的流感也迅速登陸。不久,流感傳到了西班牙,總共造成約八百萬西班牙人患病,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九月,流感出現在美國波士頓,這是「西班牙流感」最嚴重階段的開始。十月,美國國內流感的死亡率竟達到了創紀錄的五%。戰爭中軍隊大規模的調動為流感的傳播火上澆油。當時有人懷疑這場疾病是德國人策畫的細菌戰。   這次流感呈現出了一個相當奇怪的特徵。以往的流感總是容易殺死年老體衰的人和兒童,死亡曲線為「U」形

,而這次的死亡曲線卻呈現出一種詭異的「W」型—二十歲到四十歲的青壯年人成為了死神追逐的主要目標。   在那些恐怖的日子裡,幾乎誰也難以倖免。美國死亡人數約五十萬,僅十月十日費城就有七百五十九人死於流感。無人認領的屍首散布數日,馬車穿行在街上,呼喚活著的人走出家門,帶走親人的遺體。在西班牙,包括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在內,馬德里三分之一的市民都受到感染。英格蘭和威爾斯死亡人數達二十萬。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也因此臥病在床。皇家艦隊三週無法入海,嚴重影響作戰計畫。傳奇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當時的美軍旅長,也被流感折磨得奄奄一息,只好讓四名傳令兵用擔架抬著他指揮戰鬥

。加拿大渥太華有軌電車沒有乘客;學校、歌舞廳、電影院毫無燈光;游泳池和保齡球館空無一人。南非一個小鎮由於缺乏棺木,屍體被裹著毛毯草草下葬,白天滿街出殯,夜晚救護車穿梭。阿拉斯加的原住民部落出現了整村整村的集體死亡。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疫情也廣泛蔓延,從南到北,由西向東,商店關門,學校停課,人心惶惶。大流感甚至入侵了寶島臺灣,造成約四萬餘人的死亡。   倖存者回憶,美國費城醫院的院子裡擺滿了一排又一排的病人,他們身子蜷成一團,痛苦地躺著。無論多厚的毛毯都無法讓他們感到暖和。很多人渾身是血,可怕而奇特。這些血不是外傷所致,大部分是鼻血。有些人還咳血,另一些人是耳朵出血。有的人咳嗽異常劇烈,死後屍體

解剖顯示,劇咳甚至導致他們的腹肌和肋軟骨撕裂。很多人受發燒折磨而亂語,幾乎所有尚能交流的人都抱怨說頭痛欲裂,就像有人在他們眼睛後方拚命將一根楔子敲進腦袋似的。他們還覺得全身劇痛無比,似乎連骨頭都快要痛斷了。   死神步步逼近,病患們瘋狂地喘息,只為苟延殘喘,嘴裡吐出血色的液沫。他們最後死於窒息。醫生解剖屍體時發現,本該鮮嫩的肺臟如同肝臟切面一般,又暗紅又腫脹,還充滿了紅色的渾濁液體。一些人皮膚顏色出現異常,有些唇邊或指尖發青,還有少數人渾身發黑,以至於根本無法分辨出他到底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們看上去幾乎就是黑色的。   一名護士日後被噩夢苦苦糾纏,她記得「停屍房內的屍體像薪柴垛一樣從地板一直

堆放到天花板」。   大流感更讓一戰中你死我活的交戰雙方沒法繼續打下去,士兵們的槍械已經成了拐杖。德國在協約國和流感的雙重夾擊下,筋疲力竭,只好舉手投降。   在全球肆虐了十八個月之後,大流感悄然隱退。許多國家,屍體早已堆積如山,無數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然而病魔不曾死亡,它只是潛入地下,就像殘留在樹根處燃燒的林火,慢慢變化,伺機死灰復燃、捲土重來。而這病魔也並非首次大開殺戒,它換掉的也許只是盔甲和兵刃。   二、大魔頭的前世今生   流感,全稱是流行性感冒。也許有人覺得,不就是區區一個「感冒」嗎?有何能耐?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誰沒有感冒過呢?但是,正是這不起眼的小毛病,卻釀成了人類

歷史上最慘重的災難。其實,人的一生可能患過很多次普通感冒,俗稱「傷風」。它多由鼻病毒引起,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狀,大約七天痊癒,極少引起流行。流感與普通感冒是完全不同的,它由流感病毒引起,是較嚴重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一般突然發病,出現全身明顯不適,合併高燒 ( 多攝氏三十九度以上 )、畏寒、頭痛、乏力、肌肉酸痛、咽喉痛、乾咳等,體弱者會發生併發症(如肺炎)而死亡。一旦爆發,往往一大片人都會倒下。   流感是一種古老的疾病。翻開人類傳染病流行史,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就有類似流行性感冒發生的記載,這出現在古希臘時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

)的著作中。一六五八年,義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便使六萬人死亡。驚恐的人們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是行星帶來的厄運所致,所以將這種病命名「influenza」,意即「魔鬼」。今天,雖然科學已經證明流感病毒是罪魁禍首,但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流感症狀和白喉、肺炎、傷寒、登革熱以及斑疹傷寒等其他流行病較為相似,當時的醫學技術還不足以將這些流行病一一鑑別開來,因此,十九世紀以前關於流感的記錄都不夠確切和詳盡。但是,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細菌一樣,在自然界早已存在,它的逞兇發難肯定是人類誕生以來長期揮之不去的夢魘。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科學家初步揭開了「西班牙流感」神祕的面紗。二○○

五年,美國公布的報告說,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肆虐全球的兇手正是A型H1N1型流感病毒,其本身就是一種傳染給人的禽流感病毒,該病毒亞型與近年在亞太地區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擁有同樣的基因變異。   二十世紀,繼「西班牙流感」之後,先後由H2N2亞型病毒導演了一九五七年「亞洲流感」(最初發現於中國貴州南部,全球至少一百萬人在此次大流行中喪生),由H3N2亞型病毒導演了一九六八年「香港流感」(全球約七十五萬人喪生),由變異的H1N1亞型病毒導演了「俄羅斯流感」,三次表演均稱得上世界級。而級別低一點的表演,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每隔幾年就上演一次。一九九七年,香港爆發家禽H5N1禽流感的同時,有十八個人

感染了這種H5N1禽流感病毒,六人死亡。禽流感病毒竟然跨過了種屬屏障,感染了人類,這個事件震驚了世界!   二○○三年末,高致病性 H5N1禽流感席捲整個亞洲和部分歐洲國家。儘管採取許多積極的措施,但H5N1禽流感病毒已在亞洲頑固地生存下來,禽傳人導致發病的個案不斷出現。雖然迄今尚無確鑿證據證明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發生直接人傳人,但已經出現受感染者傳染給接觸者的跡象與可能,新流感大流行的腳步正步步逼近。   二○○九年三月,一種新A型 H1N1流感病毒向人類發起突襲。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裡,這個一度被稱為「豬流感」的惡魔入侵了七十四個國家。同年六月十一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四十一年來首

次宣布將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級別升至最高級別—第六級,這意味著繼二十世紀的三次流感大流行之後,二十一世紀的首次「流感大流行」爆發了。截至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全球二百一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至少一萬八千四百四十九例死亡病例。金融危機尚未遠走,大流感又來騷擾。A型H1N1這類變異流感病毒,讓人們心驚肉跳。   每次流感的大流行都給人類生命財産和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打擊,中國是流感的多發地,每年的流感發病數估計可達上千萬人,幾次大流行的病毒毒株均首發於中國。一九八八年以來,WHO每年公布的流感疫苗病毒株約一半來自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流感監測的前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一三年三月三十一

日,春節的鞭炮聲剛剛散去,中國對外通報:上海市和安徽省發現三例人類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上海市發現的兩名病例,一名為八十七歲男性,二月十九日發病,三月四日死亡;另一名為二十七歲男性,二月二十七日發病,三月十日死亡。安徽省發現的病例為一名三十五歲女性,三月十五日發病,病情危重。三病例的臨床表現均為早期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進而發展為嚴重肺炎和呼吸困難。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相關病例的標本中分離到H7N9禽流感病毒。三月三十日,三名患者被確診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幾天後,上海十多萬隻羽禽被連夜撲殺,標誌性的白鴿已不見蹤影,而H7N9的底細在當時依然是

一個謎。華東的病例逐漸增多,甚至連臺灣都出現了個案;在遙遠的廣東,人們在雞身上檢測出疑似的H7N9!世界又一次緊張得屏住了呼吸。潘朵拉盒子即將被打開了嗎?世界級的流感大流行即將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嗎?   真是一個多事之秋!當人們還沒來得及細細回想十年前與SARS的抗爭時,一場新的禽流感疫情,像一隻兇惡而貪婪的餓鬼,已經站在人們的家門口。當年窮兇極惡的SARS在大流感面前,簡直連「小巫見大巫」的資格都談不上。   流感病毒到底藏著什麼祕密武器,讓它如此的頑劣、狡詐而兇悍?什麼是禽流感?什麼是豬流感?有沒有B型和C型?為什麼有那麼多H和N的奇怪組合?這代表著什麼?我們有何高招可以避免束手

待斃?這,正是本書需要一一解答的問題。   歷史告訴我們:傳染病的危害絕不亞於戰爭,至今,傳染病仍是造成全世界未成年人死亡的首位病因。雖然大部分致病菌在十九世紀的後三十年被發現,人類在二十世紀三○年代發明了磺胺類藥物,四○年代把青黴素應用於臨床,以後不斷研製出新的抗生素,但八○年代以後,抗藥的細菌也隨之增多。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像流感這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傳染病慣犯,現代醫學仍沒有找到可以把它一網打盡的特效藥。   在分享流行病的相關知識前,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降伏了小兒麻痺症,遏制了結核,卻依舊對流感如此疲於奔命呢?為什麼人類總是和這些病毒、細菌糾纏不清呢?為什麼

我們的流行病譜裡,不速之客越來越多呢?   三、流行病,上帝之鞭   無論是初出茅廬的AIDS和SARS,還是倚老賣老、花樣百出的流感,它們幾乎都是原來只在動物間感染或傳播的疾病,現在為什麼卻改頭換面、粉墨登場,開始向人類發起挑戰呢?其實,這種狀況和我們的地球生態環境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目前人類罹患的傳染病,主要有這兩種情況:一是原來就存在於動物或環境中的病原體(病毒或細菌等微生物),由於人類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大大超越以往,破壞和接觸自然界和生物的機會大大增多,因此感染了人類;二是病原體在與人體的免疫系統和藥劑的長期鬥爭中吃一塹長一智,適者生存,自身發生了變異和進化,引起新的疾病

。   自然界和野生動物本身就是龐大的病毒庫、細菌庫,但是病原體進入動物體內,可以和平共處,未必蛻變為病魔,而人類過度獵食或親近野生動物,無限制地闖進自然界的領地,卻可以直接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據調查,新發傳染病中有四分之三與野生動物有關;還有,水源汙染會引發霍亂和瘧疾。經濟全球化、人員流動頻繁化、交通快捷化,都將會促成新老傳染病的不斷發生、變異和蔓延。   人類過去的雞、鴨、鵝,只幾隻、幾十隻地養。現在,家禽是可以幾十萬隻地大規模、集中飼養的。有的人還用速成法,像吹氣球似的將牠們餵養大,並在食物中添加抗生素,美其名曰「未雨綢繆」,這都違背了生物正常的生長規律,而目的僅僅是為了用更小的代

價和成本去攫取更多的利益,這都為禽流感的爆發種下了禍根。   流感的發生雖是壞事,但具有震撼性的提醒功效。它提醒我們要保護動物、善待動物,提醒我們要珍惜環境、敬仰環境,提醒我們要懂得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它告訴我們,地球是一個生物圈,各種動物、植物、礦物、水圈、氣圈、生物圈是相互聯繫的,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的。一旦我們做得太過分了,大自然就會舉起「流行病」這條懲罰性的上帝之鞭!我們真的不該好了傷疤忘了痛。   病毒、細菌這些病原體是一群古老的生物,我們和它們並非一定就是誰戰勝誰的關係,因為地球是一個多種生物共存的體系,人類現已走到了所有物種的最頂端,但人類要學會和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因為倘若

要問誰是地球更早的主人,那些結構簡單、微乎其微的病原體,一定比我們人類更早。   對疾病的無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對自身力量的無知,比罹難本身更可悲。迄今為止,人類依然以生命為代價在向大自然交學費。 我們,在大自然面前,還是把「人」字寫得越小越好。   傳染病與人類的恩恩怨怨,本身就是一部寫滿了教訓和啟迪的歷史,一部值得深思和反省的歷史。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四日,慈祥的顧維鈞先生在紐約的寓所內去世,享年九十七歲。最後一天的日記,他只寫了一句話:「這是平靜的一天。」然而,外面的世界並不平靜,也永遠不會平靜。因為這一年,人類第一次發現了具備傳染性的、聳人聽聞的「狂牛病」,那一刻,科學家、

政客、農場主、牧民……正忙得不可開交。   二○一三年五月十六日一大早,我打開電腦,瀏覽美國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雜誌》關於新型禽流感H7N9的報導。文章最後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We cannot rest our guard!”   是的,傳染病與人類的關係將生生不息,我們最迫切要做的,就是睜大眼睛,保持警惕,警惕疫病,也警惕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