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基水庫水位歷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許世孟所指導 林浩倫的 水庫上游集水區裂隙岩體含水層地下水資源開發抗旱可行性研究 (2020),提出德基水庫水位歷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乾旱、裂隙岩體含水層、FEFLOW、生態基流、地下水開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吳瑞賢所指導 吳臻的 推估氣候變遷下極端事件之洪峰水位 (2019),提出因為有 極端降雨、洪峰水位、Wash123D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基水庫水位歷線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基水庫水位歷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德基水庫水位歷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梨山 #德基水庫 #參山國家風景區
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封閉至今的德基水庫
想不到就在我們眼前
今年歷經創建至今最低水位
參觀的當天卻碰到滿水位
大自然雕琢的湖水綠實在太療癒!
一路騎到梨山都是滿滿的感動!

今日路線👉🏻 https://strava.app.link/cOhvUPdkIib
👇🏻【參山騎旅】官網👇🏻
http://www.twleya.com.tw/2021nsabike/confive.html
歡迎透過官網報名遊程
或洽僑園國際旅行社 04-25299800諮詢📞

拍攝器材:iPhone XR
剪輯軟體:iMovie
+++

嗨,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
我是Linda,一名單車運動上癮者
秉持對於健康與美的追求
致力推廣公路車運動
希望能讓更多初學者迅速上手
女孩們,快和我一同享受公路車之美吧!

到這裡追蹤更多Linda:
官方部落格:www.LindaLovesCycling.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ndaLovesCyclin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indalovescycling/
Weibo http://tw.weibo.com/6545299991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326501602/#/

水庫上游集水區裂隙岩體含水層地下水資源開發抗旱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德基水庫水位歷線的問題,作者林浩倫 這樣論述:

臺灣在近數十年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加劇,近二十年降雨模式逐漸轉為強降雨為主導的型態,這個現象會讓水庫的管理更加困難,水資源也難以細水長流,加上原本3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的乾旱,更是讓缺水危機成為現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2020年發生了近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蓄水量都見底,除了節水措施外,尋找替代水源更是燃眉之急,然而興建水庫對環境影響過大,平原區抽水又可能引發地層下陷還有水質不佳的問題,山區蘊藏於岩體裂隙與岩屑層中未經開發的地下水資源亦是一項具有潛力之替代水源。為了解臺灣山區開發地下水資源之具體可行性與可能的環境影響,本研究以本次乾旱事件最嚴重的德基水庫上游集水區作為研究區域,蒐集既有公

開資料包括水系高程圖與中央地調所之山區地下水調查成果報告,透過地下水模擬套裝軟體FEFLOW建立集水區之數值模型,並依據中央地調所之調查成果報告設定模型各項參數與邊界,以率定後之模型模擬在正常與極端乾旱的不同氣候條件下各開發配置之供水能力與可能對地表環境造成的影響,確保在供水之餘不影響山區溪流之生態。本研究分三階段模擬集水區之地下水開發,首先在模型不同之地質區測試單井適當之抽水量,經過統整後將其套用小型次集水區內,以多種抽水量和不同群井排列方式探討在各情境下地下水位洩降與河川基流的變化,最後將前兩階段之模擬成果套用於全集水區,評估整體之開發可行性。經過上述模擬分析後,本研究所設計之開發模擬情境

確實具備可行性,在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德基水庫上游集水區可以穩定供應每日70,500噸地下水至少120日,達到經濟部公告一級旱災之10 %缺水率,且河川基流量統計結果顯示地下水開發對於河川影響相當小,不會對於生態造成衝擊。經本研究分析與評估後,山區地下水確實具有一定之開發潛力,在開發規劃時選擇適合的抽水量與抽水深度就不會對河川之生態基流量造成影響,與平原區地下水相比,水庫上游山區開發更具有方便水源運用的優勢,透過河道或管路直接進入水庫庫容,乾旱時可增加水庫入流延緩實施分區供水的時間,增加整體供水的韌性。

推估氣候變遷下極端事件之洪峰水位

為了解決德基水庫水位歷線的問題,作者吳臻 這樣論述:

台灣因位處西太平洋颱風密集發生與東亞季風降雨之處,每年均發生個數不等之颱風、梅雨或夏季對流雨之極端降雨事件。這些極端降雨事件經常導致坡地崩塌、土石流或淹水積水等災害事件而本研究推估氣候變遷極端降雨對於鳳山溪流域之洪峰水位高度可作為日後集水區設計水工構造物或是土地開發時的參考依據。在資料處理上,以無因次方法做為標準化的依據,計算各個雨量站的降雨雨型,透過資料的標準化,有助於降雨特性的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變遷RCP 4.5的排放情境下,2050年,年最大一日暴雨若為延時3小時或6小時其洪峰水位相較過去年最大暴雨之歷史水位其高度將增加4%、0.69%,且極端降雨事件之洪峰水位達到一級警戒水位

之事件數有變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