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蠊 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德國小蠊 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鍾旻,詹美鈴寫的 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居家常見101種蟲蟲大集合,教你如何分辨與防治 和久留飛克明的 當我們住在一起:64種居家常見的超級生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蕭文鳳、張 光 勳所指導 洪瑢砡的 短尾異小桿線蟲 (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對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致病力之探討 (2012),提出德國小蠊 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短尾異小桿線蟲、甜菜夜蛾、溫度、酸鹼值、紫外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周綠蘋所指導 莊景光的 第一部份:利用蛋白質體學方法鑑定德國蟑螂過敏原,並分析過敏病人特異性過敏原反應圖譜第二部份:鑑定與分析德國蟑螂過敏原Bla g 9之過敏原決定點 (2010),提出因為有 人類免疫球蛋白E、蛋白質體學、過敏、過敏原、過敏原決定點、德國蟑螂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小蠊 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小蠊 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居家常見101種蟲蟲大集合,教你如何分辨與防治

為了解決德國小蠊 飛的問題,作者李鍾旻,詹美鈴 這樣論述:

  與節肢動物朝夕相處,其實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寫照。住家室內的各個角落,往往存在著許多你很少去留意的「房客」,牠們的多樣性甚至超乎你所想像。     ●為何這些蟲蟲會出現在你家?   ●牠們會對房子、家具或食品造成影響嗎?   ●有必要趕走牠們嗎?還是可與牠們和諧共處?     然而大家對於這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居家室內節肢動物,卻很少細心觀察與了解,也因此對牠們並不熟悉,甚至常對牠們感到害怕與厭惡。正確知識缺乏、生活中的誤解、各式網路謠言,這些都加深了大眾與牠們之間的距離。然而事實上,其中大多數的種類其實對人類並無害處。     《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收錄了101種物種,幫助大眾能正確

認識一般家庭中與人類關係緊密,卻令多數人感到陌生的小生物。仔細瞧瞧,你會也許會發現牠們迷人而奇妙的地方呢!   本書特色     ●第一本專以台灣本地的家屋節肢動物為主題的圖鑑與介紹   ●昆蟲綱77種、蛛形綱16種、倍足綱5種、唇足綱2種、內口綱1種,共101種居家常見物種   ●超過600張精彩珍貴的照片,完整呈現各種物種的特徵與形態。   ●金鼎獎科普作家李鍾旻,與科博館副研究員詹美鈴合著,內容專業詳實,文字流暢易讀。   ●理解節肢動物出現的前因後果,破除迷思與誤解。   共同推薦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李後鋒   uHandy行動顯微鏡推廣召集人 林建明   台灣環境資訊

協會祕書長 陳瑞賓   科普作家 張東君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農資學院副院長 黃紹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焦傳金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蔡坤憲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昆蟲學會理事長 蕭旭峰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聖紘   (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家讚譽     「台灣有史以來最實用、專業又精美的居家生物圖鑑,是提升居家品質的秘笈!」——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李後鋒     「疫情期間在家找蟲玩,滿足自己和孩子的好奇心 。」——uHandy行動顯微鏡推廣召集人 林建明     「作者李鍾旻十多年來持續投入在昆蟲相關的科

普寫作工作上,促成了更多人認識居家、身邊的昆蟲,許多人願意試著和牠們相處,甚至願意接受蜘蛛來剋制蟑螂等昆蟲,或像我家則是壁虎在協助維持蟑螂等的數量。相信這本書可以發揮更多的力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陳瑞賓     「專業與生態關懷兼顧,最實用的居家寶典。」——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農資學院副院長 黃紹毅     「這本書可以說是在家研究生物學的最佳指南,不用出門就可以一窺動物的生命奧秘。」——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焦傳金     「本書收錄節肢動物門下5綱17目101種常見居家共生節肢動物,搭配作者細緻的觀察力和卓越的微距攝影技術,提供特徵明顯、畫質清晰的生態圖像,助益讀者可以

快速上手並辨識這些居家共生節肢動物的類群和生態環境。」——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蔡坤憲     「從最基礎的形態、分類到個別種類的辨識、行為與生活方式等完整地介紹給讀者,輔以清晰的攝影照片,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居家生活中的角落小夥伴們。」——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蕭旭峰

短尾異小桿線蟲 (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對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致病力之探討

為了解決德國小蠊 飛的問題,作者洪瑢砡 這樣論述:

本試驗首先針對非生物因子對短尾異小桿線蟲 (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DL49) 致病力之影響,並進一步測試對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之致病力。H. brevicaudis DL49於15~35oC下培養7天後其存活率均維持90%以上;於14天後在35oC下之存活率最低為52.5%,與其他溫度相較有顯著降低。處理後28天,於30oC處理時僅2%,35oC 時則全數死亡,15oC時線蟲存活率仍維持在90%以上。依此推測,H. brevicaudis DL49最適存活溫度在15~25oC之間。於25oC下適合存活的pH值範圍為

3~11,存活率皆在80%以上,且處理間並無顯著差異;當溫度提高至30oC時,適合存活的pH值範圍縮小為5~9。以波長352 nm之紫外線持續照射線蟲懸浮液 20小時後,線蟲存活率則有明顯下降之趨勢;40小時後存活率僅剩9%。在水份因子方面,其風乾時間與線蟲存活率呈負相關,快速乾燥會加速線蟲死亡,100分鐘時H. brevicaudis DL49存活率為0;緩慢風乾則延至120分鐘才全數死亡。至於產量方面則甜菜夜蛾幼蟲重量與侵染期幼蟲之產量呈正相關 (y = 117.93X2 +11.009X-0.304, R2=0.931) (X = S. exigua幼蟲重, y = IJs產量)。在室內

於25、30、35oC三種不同溫度下,以10、30、50、80、100 IJs/0.2 ml五種不同濃度之線蟲懸浮液來測試對甜菜夜蛾之致病力。三~五齡幼蟲之LC50在25oC時依序為40.3、15.8及12.8 IJs/0.2 ml;30oC時依序為23.9、11.7及8.5 IJs/0.2 ml;35oC時依序為86.1、3.6及2.1 IJs/0.2 ml,顯示隨著寄主昆蟲齡期增加致死效果愈佳;而蛹之LC50依序為163.3、71.2 及187.1 IJs/0.2 ml。於不同溫度下以100 IJs/0.2 ml接種於三~五齡幼蟲期,於15oC下之死亡率為0,在25~35oC之間的三齡幼蟲

LT50之依序為45.1、31.0及47. 3 h;四齡幼蟲LT50依序為29.8、21. 1及20. 1 h;五齡幼蟲LT50依序為29. 9、19. 3及19. 8 h,溫度提高LT50隨之縮短,僅有三齡幼蟲於35oC時有增加。蟲生線蟲懸浮液與甜菜夜蛾幼蟲接觸8小時以上可達到90%以上的致病率。H. brevicaudis DL49之共生菌於15oC下不具致病力,而於30oC時致病效果最佳。

當我們住在一起:64種居家常見的超級生物!

為了解決德國小蠊 飛的問題,作者久留飛克明 這樣論述:

好噁心?好恐怖?不知道牠們的真實面目? 牠們最貼近人們的生活,卻最不為人所熟悉。 直到窺探牠們的生活以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牠們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原來這樣做就能相安無事!   64種與我們住在一起的生物們,   牠們平常躲在哪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透過牠們自白,讓我們一起來窺探這群神祕的生物吧!   來聽聽最牠們想告訴人們的事情,說不定你就會覺得其實牠們挺可愛的:   「每個星期用吸塵器清潔一次寢具或地毯不就好了嗎?」(肉食蟎)   「老是第一眼就誤會我們,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壞呀!」(蠅虎)   「洗洗澡,洗洗頭就沒事啦!」(頭蝨)   「我們吃掉你們的房子喔!因為營養嘛

~」(家白蟻)   「我們不迎合人的,不過這沒關係,對吧?」(貓)   「陽台借一下嘛,我們的大便可以當做肥料喔。」(野鴿)

第一部份:利用蛋白質體學方法鑑定德國蟑螂過敏原,並分析過敏病人特異性過敏原反應圖譜第二部份:鑑定與分析德國蟑螂過敏原Bla g 9之過敏原決定點

為了解決德國小蠊 飛的問題,作者莊景光 這樣論述:

第一部份: 蟑螂,目前已知可引起許多由人類免疫球蛋白E(IgE)所媒介的過敏性反應,包含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但至目前為止,並非所有的致敏原都己被研究透澈,許多來自蟑螂的蛋白,都顯現出IgE結合活性,但僅有少部分有被進一歩分析與研究。為了釐清這一類的蟑螂過敏原,本研究中利用了二維電泳技術並配合N端定序、質譜儀等蛋白質學的方式進行分析。再進一步結合了生物資訊學中過敏原資料庫的運算,來輔助並找尋具潛力的新德國蟑螂過敏原。利用上述的方式,本篇研究中,共鑑定出10種來自德國蟑螂新的IgE結合蛋白而其中aldolase、 arginine kinase、enolase、Hsp70、TIM及vi

tellogenin蛋白都已在其它可導致過敏的物種,例如:塵蟎、蝦、植物花粉或真菌中,曾被鑑定為該物種的過敏蛋白。但都未曾在德國蟑螂上有過相類似的報告。另一方面,更進一步利用FARRp過敏源資料庫分析的結果也指出:arginine kinase、enolase及TIM這三個來自德國蟑螂的IgE結合蛋白,個別在各個不同致敏物種間的同源致敏蛋白,均存在著相當高的可能性是具有免疫交互作用。在本篇研究中,同時以人體皮膚試驗方式,驗証了vitellogenin蛋白在人體上,確實能引起典型的過敏反應。進一步分析個人化過敏蛋白IgE結合圖譜時也發現:在不同過敏病人上存在著個人化獨特的結合圖譜:不只在人體Ig

E與測試蛋白間結合的頻度,另外在結合強度上也存在著個人化的差異。這些發現,除了提供更多的蟑螂過敏病研究材料也同時提供了一個可能性,為將來對此類過敏疾病進行個人化醫療或臨床診斷提供更正確的資訊。第二部份: 德國蟑螂是一種常見的室內吸入性過敏原,並被認為與過敏性氣喘疾病有關。由於其重要性,故常可見於現行過敏血清醫療檢驗項目中。近幾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有許多的過敏原蛋白都已被基因選殖,並提供良好的平台以進行過敏原特性的分析,例如過敏原決定點的分析。本篇的主角,Bla g 9過敏原蛋白,是由德國蟑螂上,藉由蛋白質體學配合免疫學方式,新發現的過敏蛋白。並已完成基因解序及重組表現。利用陰

離子交換管柱,我們也成功由德國蟑螂蟲體中,順利純化到均質化的德國蟑螂Bla g 9蛋白。由於Bla g 9蛋白在蛋白序列分析時,被認為是屬於精胺酸激酶酵素家族的一員,經活性鑑定,純化得到的Bla g 9,也的確具有精胺酸激酶的酵素活性。在後續以蟑螂過敏病人血清所進行的ELISA篩檢試驗中,也再次證實了Bla g 9確實具有結合病人血清中IgE抗體的活性,並且具有約五成的盛行率。 利用純化的美洲蟑螂精胺酸激酶過敏原(Per a 9)對Bla g 9所做的免疫抑制實驗證實了,精胺酸激酶是美洲及德國蟑螂中共通的過敏蛋白,並很有可能具有共通的過敏原決定點。為了找尋在Bla g 9上可能的過敏原決

定點,我們利用了分子生物學的方式,成功將Bla g 9蛋白利用大腸桿菌分段表現,並檢測了各片段對於人類IgE抗體的結合活性。在後續研究中也發現,當Bla g 9 胜肽片段不包含氨基酸序列280-300時,對IgE抗體結合的能力會受到明顯的影響。但在利用合成胜肽分別合成兩段,包含280-295及290-305的序列時,卻無法保有IgE的結合活性。這結果暗示了在Bla g 9過敏蛋白上重要的過敏原決定點可能是屬於構型性的過敏原決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