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專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復刻專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靖庭寫的 爵士試聽間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蔡家丘所指導 葉思佑的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2021),提出復刻專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顏水龍、包浩斯、美援、美術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 林錚所指導 李宜蓉的 《臺灣民報》婚戀論述下「新女」想像與操演:以「彰化戀愛事件」論戰為分析場域 (2021),提出因為有 臺灣民報、父權、婚戀論述、新女、彰化戀愛事件的重點而找出了 復刻專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復刻專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爵士試聽間

為了解決復刻專輯的問題,作者周靖庭 這樣論述:

───|歡迎光臨爵士試聽間|───   本書的製作初衷,是希望讓音響迷和對音響不熟悉的純樂迷可以交流彼此的音樂經驗,後來發現僅僅是爵士樂這塊領域就有很大的交流空間。爵士樂的錄音版圖除了經典名演和具備歷史意義的專輯,也確實涵括了「無甚野心可言、卻擁有個性」的唱片,本書主要是順著幾位樂手的錄音歷程,找出那些小眾卻動人的演出。   由於網路資訊極度發達,許多歐美樂手的生平、專輯、軼事等等,早已為人熟知,因此面向爵士樂迷,書中介紹幾位音響發燒圈較常提及的日本樂手:山本剛、菅野邦彥、與世山澄子。其次,則是打算向有興趣慢慢接觸爵士樂的音響迷介紹Chet Baker的錄音,因為他的音樂容易帶人進入狀況,

感性層面的溝通力足夠,從入門到進階都合適。最後,也列出從古典樂汲取靈感的爵士樂專輯,也許能在各大榜單的經典名演之外,為愛樂朋友們帶來新的聆賞樂趣。 本書特色   ◎ 發燒友必知!山本剛&菅野邦彥 ∥ 音響迷超捧場的兩位日本鋼琴家,究竟有什麼魔力   ◎ 沖繩爵士女伶,與世山澄子 ∥ 隱藏版的實力派歌手,每張專輯都帶著靈魂在唱歌   ◎ 私心推薦的Chet Baker專輯 ∥ 除了早期名盤,70年代後也有不容錯過的精彩錄音   ◎ 古典樂改編成爵士樂有什麼好聽的? ∥ 看似交集不大的兩種音樂,其實也存在對話的可能   ◎ 內附限量復刻專輯 ∥ 安田南 × 山本剛鋼琴三重奏 《Sunn

y》 作者簡介 周靖庭   《音響論壇》雜誌專欄主筆   《MUSICO音樂圈》特約編輯   2020年 08月出版《爵士喫茶案內所》   2021年 09月出版《爵士試聽間》   2021年 12月出版《爵士喫茶案內所》海外日文版   現為自由撰稿者,兼職英日文稿編譯校對   周靖庭 [email protected] ■前言‧聽見更多趣味 ■山本剛‧三盲鼠 ■山本剛‧三盲鼠之外 ■山本剛‧冷門盤 ■菅野邦彥‧錄音雜談之一 ■菅野邦彥‧錄音雜談之二 ■菅野邦彥‧錄音雜談之三 ■與世山澄子‧四張專輯 ■Chet Baker‧印象速寫九則 ■爵士樂和

古典樂的模糊邊界 ■內附限量復刻專輯:安田南 × 山本剛鋼琴三重奏 《Sunny》 ─|Introducing Sumiko Yoseyama|─ 與世山澄子的第一張專輯《Introducing Sumiko Yoseyama》在1983年5月發行。就灌錄唱片而言,她是新人,其實這時她已經出道超過廿年,只是一直沒有出版過專輯,從這張「出道專輯」的沉穩唱功可以聽出她的表演根柢。第一次聽到與世山澄子歌聲的我,真的嚇了好大一跳,確實如樂評所說,英文的咬字發音很傳神,只有偶爾在幾個咬字的腔調拿捏才能察覺「原來這位歌手的母語不是英語」。就算帶著一點口音,也沒有什麼讓人出戲的問題。 前奏導入時

還沒什麼意料之外的驚喜,然而,與世山澄子張口那瞬間,上顎後方的振動真讓人心醉!隨著咬字變化,口腔與面部的發聲共鳴無不顯示精湛唱功,再聽她直直地送氣到句尾,然後冷不防追加抖音的喉韻,怎麼可能聽不出成熟的嗓音放了真心?譬如〈I See Your Face Before Me〉、〈The Man I Love〉兩軌抒情曲,初聽會很容易被她那「從纖巧到磁性」的歌唱跨度所吸引,多聽幾回後,我最珍視她嗓音轉折時放輕力道的短暫片刻;那是聲音的素顏,幾乎沒有矯飾,可以聽出天生素樸的音質,而且她在唱那些最輕柔的句子時,存在感極強,那股柔弱勝剛強的表現彷彿讓所有樂手都傾耳凝神,就算聽不出她在對誰傾訴,我想這依然是

會觸碰內心的聲音。 開頭幾首慢歌讓樂迷聽見她的基本功,也可以聽見專輯中幾位當時在日本都有一席之地的樂手毫不爭搶鋒頭,用心地襯托人聲聲線——她之後的專輯,樂手也都以如此態勢,一同燉著她專屬的風味——聽〈Lover Come Back to Me〉 跟〈East of the Sun〉,樂手對快節奏的掌握很安全,而偏快的速度感照樣留了很多空間給與世山澄子,每個句子,甚至每一個單字,都有完整的力度展現,她用自己的聲音把歌詞包裹起來,也承載住歌詞的情感強度。專輯收尾的〈You’re Getting to Be a Habit with Me〉劃了很棒的句點,整首歌的分段很清楚地呈現了這位女伶的優點,聲

音略顯粗雜的質感比較收斂,她用不同的音色妝點自己,顯出唱腔的巧妙。整張專輯恰如其分地完成任務,把這位實力派女伶介紹給更多樂迷。

復刻專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歌曲收錄於[鳳唱絕版復刻]專輯~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復刻專輯的問題,作者葉思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顏水龍(1903-1997)的創作與教學為例,從中考察其作品風格與教 育理念中吸收包浩斯元素與理念的過程。由於顏水龍個人的藝術學習歷程較為複 雜,地域上,觸及臺灣、日本,與法國;時間軸上,橫跨戰前的日治時期到戰後 臺灣,這期間臺灣的美術教育也產生轉變,從日治時期的圖案畫課程,僅以圖像 方法學為導向;到戰後專門美術科系的成立,以培育藝術家為導向,體現出臺灣 美術教育的流變。在 1950 年代美援的協助下,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等機 構成立後,諸多的外國學者專家前往臺灣,他們帶來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新知, 促使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設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亦孕育著臺灣在 1960

年代, 設計科系的作興,以及相關刊物的出版。此階段可謂美術領域跨度到設計領域的 轉換期,基於這個轉換,筆者以包浩斯在臺灣的影響作為角度,進行探討,觀看 包浩斯在此時期與臺灣美術、設計的交會。其中,以顏水龍作為包浩斯的導入者之一,作為整個研究架構的核心,有別 於建築史,而是加入美術史的角度,整理包浩斯何時,且如何傳入臺灣,以及 1960 年代前後,臺灣的藝術界到設計界如何理解包浩斯,作為撰述脈絡。並透過戰後, 顏水龍作為畫家、廣告設計家、工藝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成為不可多得的人 才,原以純美術為目的而推廣手工藝之美的他,在戰後政策的驅動下,轉而推動 具有實業性的工藝品,此過程中,他應用包浩斯

的元素與理念,不僅在圖像作品 與產品製作中呈現,亦在課堂中教授包浩斯概念。從中可一探,顏水龍作為包浩 斯的傳布者,以及包浩斯理念在臺灣的實踐。

《臺灣民報》婚戀論述下「新女」想像與操演:以「彰化戀愛事件」論戰為分析場域

為了解決復刻專輯的問題,作者李宜蓉 這樣論述:

本文藉著蒐集創刊於東京的《臺灣民報》中關於女性問題的諸多報導內容,聚焦於其中的「婚戀論述」,以性別觀點切入由新知識分子主筆的《臺灣民報》,探討其論述內容裡所呈現的性別操演。以父權為線,女力為面,探討夾在傳統與現代的臺灣「新女」們,是否真是如以往研究資料所呈現的「女力覺醒」,或是依舊沉浮在父權的虛假意識裡頭。本文試從統治者透過國語教育的治理操控,與被統治者重手藝的技能教育之間的衝突與磨合下,所誕生的解纏足世代「新女」之樣貌,由父權建構出一條由齊家興國走向女子解放的道路,透過新知識分子在《臺灣民報》裡的婚戀論述,由「媒妁之言」轉向「自由婚戀」的新風貌,看似獲得解放的新女們,在即將而來的「彰化戀愛

事件」席捲的風暴裡,是否能夠得到支持。最後以《臺灣民報》「彰化戀愛事件」的論戰為分析場域,這場父權領導權的爭霸戰,夾於傳統性、現代性與殖民性交織的新女們,究竟《臺灣民報》與背後的他們,帶給她們的究竟是讓女力覺醒,抑或是父權的再製呢?本文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文獻分析法與論述分析法,透過相互關聯文本之群聚所產生的實踐效果,在生產、流傳和接收這些文本的過程中,它使得特定事物或對象成為人們所相信的真實。藉由剖析《臺灣民報》的相關論述,呈現論述中如何用文字形塑女性角色與形象,操演著新女們的理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