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啟中寫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和陳啟中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 鍾松晉、林沂品所指導 詹子瑩的 探討太子樓設計參數對熱浮力通風效能之影響 (2021),提出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子樓、風洞實驗、CFD數值解析、熱浮力通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 林沂品、鍾松晉所指導 陳玉樺的 探討幼兒園廁所通風效益之研究- 以兩間教室夾一間廁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幼兒園室內通風、廁所、CFD 數值解析、通風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四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

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探討太子樓設計參數對熱浮力通風效能之影響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問題,作者詹子瑩 這樣論述:

依中央氣象局《全球與臺灣溫度趨勢分析報告》統計,2020年臺灣平均溫度較過去百年氣候值高1.56℃,較全球均溫上升幅度來的明顯,因此如何使建築物室內環境保持舒適,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然而,目前臺灣地區各縣市坊間之工廠雖常以太子樓結構作為其自然通風方式,但綜觀國內、外文獻,雖已有許多自然通風相關之研究及設計,但較少針對臺灣氣候環境下具太子樓結構之廠房進行相關通風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據臺灣氣候條件,探討在自然通風環境下,3種太子樓設計參數對熱浮力通風之影響,經風洞實驗驗證 CFD數值模擬可信度後,藉由CFD數值模擬針對其通風效率進行分析,以提供未來設計規劃參考。研究結果可歸為以下幾點:1.太

子樓側邊開口高度(H)越高對熱浮力通風有顯著正影響。2.太子樓頂部開口寬度(S) 對熱浮力通風無明顯影響。3.出簷長度(E)越長,可能使通風路徑受屋簷阻擋,導致通風效果較差。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三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建築與環保」。其中第

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作者簡介 陳啓中(Chen Chi-Chung)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建工校區)土木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   考試:1981年建築師高考及格   著作:   1.建築物理與設備/九樺出版社   2.建築結構學/詹氏書局   3.結構系統概論/詹氏書局   4.建築物理概論/詹氏書局   5.建築設備概論/詹氏書局   6.建築結構系統/

詹氏書局   7.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解釋函令彙編/詹氏書局   8.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經歷:   1.陳啓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2.東海大學、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3.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兼任講師   4.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系兼任講師   5.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6.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兼任(專技)副教授   7.中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8.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9.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法解釋函令編輯委員   10.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查核委員、工程金質獎評審

委員   11.高雄市建照預審委員、施工計畫審查委員、建築師懲戒評議委員   12.高雄市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   13.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高雄縣鳳山市都市計畫委員   14.澎湖縣政府都市更新委員   15.台南市政府開放決策(飛雁新村)委員   16.建築師雜誌編輯委員、社務委員、副社長   17.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第十二屆理事長   18.APEC中華臺北建築師計畫監督委員會委員   19.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董事   20.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犯罪被害人申請補償覆審委員   2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調解委員   22.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監事長   23.社團法人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理事長   第一章 自然氣候 1-1 自然氣候概述 1-2 氣溫 1.2.1 氣溫之發生 1.2.2 氣溫之變化 1.2.3 氣溫之控制原則 1-3 濕度 1.3.1 濕度之意義及相關表示法 1.3.2 濕度之測定 1.3.3 空氣線圖 1.3.4 濕度之變化與控制原則 1-4 雨 1.4.1 雨之成因與雨量 1.4.2 排水設計 1.4.3 雨與建築 1-5 氣壓 1.5.1 氣壓成因 1.5.2 氣壓單位及其分佈 1.5.3 氣壓之變化 1-6 風 1.6.1 風之成因 1.6.2 風力大小 1.6.3 風與地形 1.6.4 風之控制 1-7 都市氣候 1.7.1 都市氣候

之特徵 1.7.2 都市氣候之影響及控制 1-8 氣候分區 1.8.1 氣候分區之目的及沿革 1.8.2 台灣之氣候分區 第二章 室內環境 2-1 室內環境概述 2-2 體溫與生理反應 2.2.1 人體本身因素 2.2.2 外在影響因素 2-3 室內溫風濕環境指標 2.3.1 有效溫度 2.3.2 修正有效溫度 2.3.3 新有效溫度 2.3.4 作用溫度 2.3.5 等價溫度 2.3.6 等感溫度 2.3.7 不舒適指數 2.3.8 不快指數 2.3.9 熱指數 2.3.10 風寒指數 2.3.11 舒適度指數 2.3.12 體感溫度 2.3.13 預測平均投票數與預測不滿意百分比

2-4 室內空氣品質 2.4.1 室內空氣之污染 2.4.2 室內污染物種類 2.4.3 污染學說及評估 2-5 換氣理論與方式 2.5.1 換氣次數與換氣量 2.5.2 換氣量之測定 2.5.3 換氣理論 2.5.4 換氣方式 2-6 室內通風設計 2.6.1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通風換氣之規定 2.6.2 通風設計 2-7 室內舒適環境基準 2.7.1 生物氣候圖 2.7.2 室內環境基準 第三章 日照與日射 3-1 日照與日射概述 3-2 地球與太陽 3.2.1 天球運動 3.2.2 真太陽時與平均太陽時 3.2.3 太陽位置 3.2.4 其它相關之太陽位置 3.2.5 台灣地區

之日徑圖 3-3 日影曲線與日照率 3.3.1 日影曲線 3.3.2 陰影長度與鄰棟間隔 3.3.3 窗與陰影 3.3.4 日照率 3.3.5 建築物之陰影 3-4 日射 3.4.1 太陽輻射與熱之關係 3.4.2 日射能量 3.4.3 日射能量之計算 3.4.4 建築物之受熱量 3-5 遮陽設計 3.5.1 遮陽種類 3.5.2 遮陽板之遮陽效果 3.5.3 控制日射之遮陽板設計 3-6 日照與日射計劃 3.6.1 遮陽板之應用 3.6.2 日照日射控制 第四章 熱傳與防濕 4-1 熱傳與防濕概述 4-2 傳熱行為 4.2.1 熱輻射 4.2.2 熱傳導 4.2.3 熱傳遞 4.

2.4 空氣層之熱傳行為 4.2.5 熱傳透 4-3 傳熱性能評估指標 4.3.1 室溫變動因素 4.3.2 時滯與溫度振輻衰減率 4.3.3 等價外氣溫度 4.3.4 總透熱值 4.3.5 度日與度時 4.3.6 室內頂表面溫度 4.3.7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 4-4 傳熱控制計劃 4.4.1 隔熱材之應用 4.4.2 隔熱構造 4.4.3 隔熱控制原則 4.4.4 建築物外殼之節能設計 4-5 濕氣與結露 4.5.1 空氣中之濕氣 4.5.2 透濕理論 4.5.3 防濕防露計劃 第五章 採光與照明 5-1 採光與照明概述 5-2 光照基本量 5.2.1 光照生理量 5.2

.2 光照物理量 5.2.3 光照量之測定 5-3 光照基本理論 5.3.1 完全漫射面 5.3.2 發光度與亮度 5.3.3 反射、透射、吸收 5-4 直接照度計算 5.4.1 點光源 5.4.2 直線形光源 5.4.3 帶狀光源 5.4.4 矩形光源 5.4.5 三角形光源 5.4.6 圓形光源 5.4.7 直接照度之圖解法 5-5 反射照度計算 5.5.1 相互反射之基本式 5.5.2 反射照度之近似解 5.5.3 反射照度之圖解法 5-6 配光與光通量 5.6.1 配光 5.6.2 光通量之計算 5.6.3 非幾何形之配光 5-7 晝光及採光設計 5.7.1 晝光 5.7.2

地面照度計算 5.7.3 漫射晝光照度分析 5.7.4 晝光率與投射率 5.7.5 採光計算 5-8 採光設計計劃 5.8.1 最適晝光照度 5.8.2 採光設計規範 5.8.3 各種採光法 5.8.4 採光設計原則 5-9 人工光源及照明設計 5.9.1 人工光源 5.9.2 照明計算 5.9.3 照明計算步驟 5-10 照明計劃 5.10.1 最適照度基準 5.10.2 照明種類 5.10.3 照明控制方式 5.10.4 照明設計原則 第六章 建築聲學 6-1 建築聲學概述 6-2 物理音響 6.2.1 音波之傳播 6.2.2 聲音大小 6.2.3 音波運動方程式 6.2.4

音波物理性質 6-3 生理音響 6.3.1 音與聽覺 6.3.2 聲音生理量 6.3.3 音之響度 6.3.4 遮蔽效應 6.3.5 哈斯效應 6.3.6 聲音之方向性 6.3.7 樂音與噪音 6-4 聲學材料 6.4.1 吸音隔音原理 6.4.2 吸音材料 6.4.3 隔音構造 6.4.4 隔振構造 6.4.5 消音材料 6-5室內聲學設計 6.5.1 室內音場性質 6.5.2 餘響理論 6.5.3 室容積及體形設計 6.5.4 室內聲學評估指標 6.5.5 聲學設計之整體計劃 6-6 噪音評估與隔音設計 6.6.1 加權音級 6.6.2 噪音評估基準 6.6.3 建築隔音等級 6.

6.4 室外噪音評估基準 6.6.5 建築隔音設計 6.6.6 戶外噪音之傳播與控制 6-7 防音計劃及構造 6.7.1 噪音及振動音源種類 6.7.2 噪音振動防止計劃 6.7.3 防音隔振構造 6-8 電氣音響 6.8.1 電氣音響之構成 6.8.2 揚聲器之配置 6.8.3 擴音設備機房 6-9 建築聲學測量 6.9.1 聲學測量內容 6.9.2 吸音係數測量 6.9.3 隔音性能測量 6.9.4 音質測量 第七章 建築與環保 7-1 地球環境概述 7-2 建築生產與環境負荷 7.2.1 環境負荷 7.2.2 建築物之負荷評估 7-3 環保建築 7.3.1 生態建築 7.3.

2 環境共生建築 7.3.3 綠建築 7.3.4 環保建築之綜合設計技術 7-4 台灣綠建築評估指標 7.4.1 綠建築評估指標沿革 7.4.2 綠建築評估指標 7-5 環境影響評估 7.5.1 環境影響評估之相關規定 7.5.2 環境影響評估之內容 附錄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   三版序   本書前身為1984 年作者所編著之「建築物理與設備」(初版),1996 年因書中之內容及編排已不合時宜,因此配合新資料改編成第二版之一;2000 年再修訂重新排版成第二版之二迄今。又因為近年來書中之相關資料已陸續更新,新的概念、理論及實驗數據也有所修正,因此

於2018 年再度增訂編修成為第三版。   第三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本書三版編修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國內外相關法令更新為最新之規定。   2.不合時宜的圖表全部更新為現今通用的版本。   3.增加計算公式部分例題之演練。   4.台

灣本土與其他各國的規定及資料並列。   5.字體加大一號版面重排。   另外,對於本書三版的編修出版,亦期盼能對台灣這塊土地略盡薄力,若書中有疏漏錯誤之處,尚請各位先進不吝來電或來信指教,不甚感激。     陳啓中 謹識2018 年3 月    

探討幼兒園廁所通風效益之研究- 以兩間教室夾一間廁所為例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鄰棟間隔的問題,作者陳玉樺 這樣論述:

隨著臺灣地區夏季高溫逐年攀升的情況下,教學空間裝設空調已成為因應極端氣候的常態設備。在幼兒園空間設計時,為使教保人員能夠方便照護幼兒,廁所會設置於教室內。倘若廁所的通風設計有缺失,長久下來廁所內恐積累臭氣等相關問題也間接影響到相鄰的教室空間特別是在疾病肆虐時,在缺乏良好的通風環境下,不只會加快病毒、細菌的傳播,更對幼兒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研究以新建幼兒園教室與廁所作為探討對象,從72個案例初步分析常見幼兒園廁所與教室的三種形式作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室內自然通風的數值模擬,最後依據各案例環境條件設定不同風速、風向及策略,藉由 CFD數值解析針對換氣效率、幼兒呼吸帶汙染物濃度及廁所汙染

物逸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通風效果、風向因不同的設計方式而影響,提供設計規劃者可參考之依據。研究結果可歸為以下幾點:1. 從風向部分觀察到,建築物為背風面風向角度為0°時,兩間教室夾一間廁所無論是任何一種形式走廊開窗、走廊不開門窗、走廊開門、走廊矮牆,皆因受到對面教室阻隔導致影響廁所內的換氣情形。2. 單間廁所觀察幼兒呼吸帶汙染物濃度,走廊不開門窗污染物濃度較高(0.07),而走廊矮牆汙染物濃度較低(0.011),在所有案例比較下來「走廊不開門窗」>「走廊開門」>「走廊開窗」 >「走廊矮牆」。3. 所有案例中,因為氣流關係多數因空間關係整體氣流會由0°角吹到180°角,而部分汙染物會往廁所上方開

口部流動或是淤積於靠近迎風面的第一間廁所,而往廁所上方開口流動之汙染物易隨氣流流動降低濃度。4. 教室內未設定開口部,間接影響氣流吹入教室之狀況,因此透過教室與廁所間的開口部汙染物濃度逸散濃度評估,其中最為嚴重者為走廊不開門窗平均乙酸濃度為0.062,而通風效率較佳者為走廊矮牆平均乙酸濃度為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