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啟中寫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和陳啟中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編章節條文 - 全國法規資料庫也說明:五、綠建材:指第二百九十九條第十二款之建材;其適用範圍為供公眾使用建築物及經內政部認定有必要之非供公眾使用建築物。 第299 條. 本章用詞,定義如下:. 一、綠化總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 王秀娟所指導 張孝敏的 低衝擊開發理念下之住宅地區都市設計研究 -以台北市奇岩新社區公共住宅為例 (2016),提出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衝擊開發、奇岩新社區、都市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金門大學 建築學系 劉華嶽所指導 梁耀南的 低碳社區評核基準指標建置之研議-以金門島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低碳社區、碳足跡、水足跡、評核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 - 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則補充:第二條本自治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以下簡稱都發局)。 第三條新建建築物應符合下列綠建築基準: 一適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基地保水規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四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

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低衝擊開發理念下之住宅地區都市設計研究 -以台北市奇岩新社區公共住宅為例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問題,作者張孝敏 這樣論述:

北投奇岩新社區基地周邊擁有豐厚的生態資源,因此被定位為台北市第一個優質 生態示範社區,並於西元2009年公告細部計畫,但其中都市計畫管制要點卻未充分反映奇岩新社區特殊的優勢條件。西元2015年,其中的一塊市有地被列為政府公共住宅實施地點,此基地坐落於台北山水交界帶,同時為社區範圍的最南端,與既有發展街區相鄰,該基地的公共性特質如何在未來開發時突顯其效益,值得探討。 水環境無法以單一基地形成系統,故新的都市暴雨管理概念,要求在土地開發同時兼顧逕流的控制。在面臨新世紀水患問題之際,台北市應於都市設計制度導入低衝擊開發(LID)之設計思維,故本研究以奇岩新社區為例,回顧檢討奇岩新社區都

市計畫管制要點,檢視低衝擊開發導入都市設計之可行性,最後藉由奇岩新社區公共住宅基地環境條件調查分析,提出奇岩新社區公共住宅都市設計準則修訂並進行示範設計。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三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建築與環保」。其中第

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作者簡介 陳啓中(Chen Chi-Chung)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建工校區)土木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   考試:1981年建築師高考及格   著作:   1.建築物理與設備/九樺出版社   2.建築結構學/詹氏書局   3.結構系統概論/詹氏書局   4.建築物理概論/詹氏書局   5.建築設備概論/詹氏書局   6.建築結構系統/

詹氏書局   7.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解釋函令彙編/詹氏書局   8.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經歷:   1.陳啓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2.東海大學、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3.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兼任講師   4.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系兼任講師   5.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6.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兼任(專技)副教授   7.中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8.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9.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法解釋函令編輯委員   10.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查核委員、工程金質獎評審

委員   11.高雄市建照預審委員、施工計畫審查委員、建築師懲戒評議委員   12.高雄市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   13.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高雄縣鳳山市都市計畫委員   14.澎湖縣政府都市更新委員   15.台南市政府開放決策(飛雁新村)委員   16.建築師雜誌編輯委員、社務委員、副社長   17.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第十二屆理事長   18.APEC中華臺北建築師計畫監督委員會委員   19.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董事   20.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犯罪被害人申請補償覆審委員   2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調解委員   22.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監事長   23.社團法人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理事長   第一章 自然氣候 1-1 自然氣候概述 1-2 氣溫 1.2.1 氣溫之發生 1.2.2 氣溫之變化 1.2.3 氣溫之控制原則 1-3 濕度 1.3.1 濕度之意義及相關表示法 1.3.2 濕度之測定 1.3.3 空氣線圖 1.3.4 濕度之變化與控制原則 1-4 雨 1.4.1 雨之成因與雨量 1.4.2 排水設計 1.4.3 雨與建築 1-5 氣壓 1.5.1 氣壓成因 1.5.2 氣壓單位及其分佈 1.5.3 氣壓之變化 1-6 風 1.6.1 風之成因 1.6.2 風力大小 1.6.3 風與地形 1.6.4 風之控制 1-7 都市氣候 1.7.1 都市氣候

之特徵 1.7.2 都市氣候之影響及控制 1-8 氣候分區 1.8.1 氣候分區之目的及沿革 1.8.2 台灣之氣候分區 第二章 室內環境 2-1 室內環境概述 2-2 體溫與生理反應 2.2.1 人體本身因素 2.2.2 外在影響因素 2-3 室內溫風濕環境指標 2.3.1 有效溫度 2.3.2 修正有效溫度 2.3.3 新有效溫度 2.3.4 作用溫度 2.3.5 等價溫度 2.3.6 等感溫度 2.3.7 不舒適指數 2.3.8 不快指數 2.3.9 熱指數 2.3.10 風寒指數 2.3.11 舒適度指數 2.3.12 體感溫度 2.3.13 預測平均投票數與預測不滿意百分比

2-4 室內空氣品質 2.4.1 室內空氣之污染 2.4.2 室內污染物種類 2.4.3 污染學說及評估 2-5 換氣理論與方式 2.5.1 換氣次數與換氣量 2.5.2 換氣量之測定 2.5.3 換氣理論 2.5.4 換氣方式 2-6 室內通風設計 2.6.1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通風換氣之規定 2.6.2 通風設計 2-7 室內舒適環境基準 2.7.1 生物氣候圖 2.7.2 室內環境基準 第三章 日照與日射 3-1 日照與日射概述 3-2 地球與太陽 3.2.1 天球運動 3.2.2 真太陽時與平均太陽時 3.2.3 太陽位置 3.2.4 其它相關之太陽位置 3.2.5 台灣地區

之日徑圖 3-3 日影曲線與日照率 3.3.1 日影曲線 3.3.2 陰影長度與鄰棟間隔 3.3.3 窗與陰影 3.3.4 日照率 3.3.5 建築物之陰影 3-4 日射 3.4.1 太陽輻射與熱之關係 3.4.2 日射能量 3.4.3 日射能量之計算 3.4.4 建築物之受熱量 3-5 遮陽設計 3.5.1 遮陽種類 3.5.2 遮陽板之遮陽效果 3.5.3 控制日射之遮陽板設計 3-6 日照與日射計劃 3.6.1 遮陽板之應用 3.6.2 日照日射控制 第四章 熱傳與防濕 4-1 熱傳與防濕概述 4-2 傳熱行為 4.2.1 熱輻射 4.2.2 熱傳導 4.2.3 熱傳遞 4.

2.4 空氣層之熱傳行為 4.2.5 熱傳透 4-3 傳熱性能評估指標 4.3.1 室溫變動因素 4.3.2 時滯與溫度振輻衰減率 4.3.3 等價外氣溫度 4.3.4 總透熱值 4.3.5 度日與度時 4.3.6 室內頂表面溫度 4.3.7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 4-4 傳熱控制計劃 4.4.1 隔熱材之應用 4.4.2 隔熱構造 4.4.3 隔熱控制原則 4.4.4 建築物外殼之節能設計 4-5 濕氣與結露 4.5.1 空氣中之濕氣 4.5.2 透濕理論 4.5.3 防濕防露計劃 第五章 採光與照明 5-1 採光與照明概述 5-2 光照基本量 5.2.1 光照生理量 5.2

.2 光照物理量 5.2.3 光照量之測定 5-3 光照基本理論 5.3.1 完全漫射面 5.3.2 發光度與亮度 5.3.3 反射、透射、吸收 5-4 直接照度計算 5.4.1 點光源 5.4.2 直線形光源 5.4.3 帶狀光源 5.4.4 矩形光源 5.4.5 三角形光源 5.4.6 圓形光源 5.4.7 直接照度之圖解法 5-5 反射照度計算 5.5.1 相互反射之基本式 5.5.2 反射照度之近似解 5.5.3 反射照度之圖解法 5-6 配光與光通量 5.6.1 配光 5.6.2 光通量之計算 5.6.3 非幾何形之配光 5-7 晝光及採光設計 5.7.1 晝光 5.7.2

地面照度計算 5.7.3 漫射晝光照度分析 5.7.4 晝光率與投射率 5.7.5 採光計算 5-8 採光設計計劃 5.8.1 最適晝光照度 5.8.2 採光設計規範 5.8.3 各種採光法 5.8.4 採光設計原則 5-9 人工光源及照明設計 5.9.1 人工光源 5.9.2 照明計算 5.9.3 照明計算步驟 5-10 照明計劃 5.10.1 最適照度基準 5.10.2 照明種類 5.10.3 照明控制方式 5.10.4 照明設計原則 第六章 建築聲學 6-1 建築聲學概述 6-2 物理音響 6.2.1 音波之傳播 6.2.2 聲音大小 6.2.3 音波運動方程式 6.2.4

音波物理性質 6-3 生理音響 6.3.1 音與聽覺 6.3.2 聲音生理量 6.3.3 音之響度 6.3.4 遮蔽效應 6.3.5 哈斯效應 6.3.6 聲音之方向性 6.3.7 樂音與噪音 6-4 聲學材料 6.4.1 吸音隔音原理 6.4.2 吸音材料 6.4.3 隔音構造 6.4.4 隔振構造 6.4.5 消音材料 6-5室內聲學設計 6.5.1 室內音場性質 6.5.2 餘響理論 6.5.3 室容積及體形設計 6.5.4 室內聲學評估指標 6.5.5 聲學設計之整體計劃 6-6 噪音評估與隔音設計 6.6.1 加權音級 6.6.2 噪音評估基準 6.6.3 建築隔音等級 6.

6.4 室外噪音評估基準 6.6.5 建築隔音設計 6.6.6 戶外噪音之傳播與控制 6-7 防音計劃及構造 6.7.1 噪音及振動音源種類 6.7.2 噪音振動防止計劃 6.7.3 防音隔振構造 6-8 電氣音響 6.8.1 電氣音響之構成 6.8.2 揚聲器之配置 6.8.3 擴音設備機房 6-9 建築聲學測量 6.9.1 聲學測量內容 6.9.2 吸音係數測量 6.9.3 隔音性能測量 6.9.4 音質測量 第七章 建築與環保 7-1 地球環境概述 7-2 建築生產與環境負荷 7.2.1 環境負荷 7.2.2 建築物之負荷評估 7-3 環保建築 7.3.1 生態建築 7.3.

2 環境共生建築 7.3.3 綠建築 7.3.4 環保建築之綜合設計技術 7-4 台灣綠建築評估指標 7.4.1 綠建築評估指標沿革 7.4.2 綠建築評估指標 7-5 環境影響評估 7.5.1 環境影響評估之相關規定 7.5.2 環境影響評估之內容 附錄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   三版序   本書前身為1984 年作者所編著之「建築物理與設備」(初版),1996 年因書中之內容及編排已不合時宜,因此配合新資料改編成第二版之一;2000 年再修訂重新排版成第二版之二迄今。又因為近年來書中之相關資料已陸續更新,新的概念、理論及實驗數據也有所修正,因此

於2018 年再度增訂編修成為第三版。   第三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本書三版編修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國內外相關法令更新為最新之規定。   2.不合時宜的圖表全部更新為現今通用的版本。   3.增加計算公式部分例題之演練。   4.台

灣本土與其他各國的規定及資料並列。   5.字體加大一號版面重排。   另外,對於本書三版的編修出版,亦期盼能對台灣這塊土地略盡薄力,若書中有疏漏錯誤之處,尚請各位先進不吝來電或來信指教,不甚感激。     陳啓中 謹識2018 年3 月    

低碳社區評核基準指標建置之研議-以金門島為例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的問題,作者梁耀南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世界極端氣候引起的全球暖化效應的持續威脅與經濟損失驟增,促使人類需要建構低碳社會改善「地球暖化效應」,已然是普世價值 。行政院於2009年4月「98年全國能源會議」於四大核心議題之「永續發展與能源安全」項下,決議規劃「低碳城市推動方案」。城市規劃若能透過完善的規劃方案及導入生態(Ecology)、節能減廢(Energy conservation & Waste reduction)、健康舒適(Health & comfort)之觀念;再增添以「建築減廢」、「再生能源」、「創新節能措施」、「水資源管理與再生利用」、「資源循環再利用」、「碳中和彌補措施」、「社區機能」、「低碳生活」、「低

碳運輸」、「建築節能」的範疇因子,將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形成「低碳社區」範疇的雛形,進而擴展至「低碳都市」的推展,希冀以改善居住空間與戶外環境舒適度,也能達到減緩氣候的日益暖化現象。對於居住環境依照「設計範疇指標分類-定量指標」、「設計範疇指標分類-定性指標」、「社區設施」、「形態和空間」、「交通便捷性」、「行為轉變」、「廢棄物管理」、「材料使用」、「水資源管理與再生利用」、「生態保護與環境綠化」、「能源需求」、「能源生產」、「設施管理」、「治理和匯報」十四個面向層級來規劃與管理,建構「低碳社區」評核基準面向;對於社區整體容積最適度化的評比、可削減環境硬體碳及碳足跡的執行方案、設置生態

池與減低水足跡管理的方案、或以低耗能社區甚至於增能的社區構造物群體,邁向碳中和世界的各種指標;進而對於為「低碳社區」建構一些規則如:「低碳社區規劃設計規範規劃設計評核指標」、「低碳示範社區低碳建築物設計規範」及「低碳社區低碳建築物設計規範查核細目」、「低碳社區規劃設計規範查核細目」等技術規範的研擬。也或可供民眾、非政府組織、都市計畫技師、建築師等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參酌使用,是本論文要探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