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平面設計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埃倫·勒普頓(美)珍妮佛·科爾·菲力浦斯寫的 設計課: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案例集(第2版) 和杜翰煬的 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平面設計培訓的課程有哪些?主修哪些課程 - 嘟油儂也說明:主修哪些課程,1樓長沙新華電腦學院平面設計最重要的基本功素描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以及其他美學理論知識和思維方式。軟體是提升設計效率的工具,只.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湖南美術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課程與教學) 王俊斌所指導 傅嬿臻的 國中教師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實施經驗探究 (2020),提出平面設計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教師專業素養、議題融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 鄭承昌所指導 郭黛瑩的 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平等認知與行為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性別平等教育、性別角色態度、性騷擾、團體輔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平面設計課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1 設計營《平面設計》PS。AI。合成。海報 - Accupass則補充:從視覺設計工具Photoshop操作指令切入,訓練學員美感及構圖能力,運用分組討論及創意集合訓練,跟著老師的步驟,學習素材處理、色彩搭配、字型選用,從零開始接觸平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平面設計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設計課: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案例集(第2版)

為了解決平面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美)埃倫·勒普頓(美)珍妮佛·科爾·菲力浦斯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平面設計指南,埃倫·勒普頓與珍妮佛·科爾憑藉在平面設計領域幾十年的教學與實踐,將平面設計的形式與方法系統性地呈現給新興設計師和廣大的設計愛好者。本書圍繞平面設計語言的要素和原則展開,深入到平面設計的方法和思維,聚焦於點、線、面、紋理、色彩、圖層、透明度等視覺元素,列舉了從商標到網站等平面設計在各種領域的應用案例。這些案例包括了設計教育者的開創性作品、當代設計師的成熟之作,以及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課程師生的實驗性創作,引領讀者發現出色的設計方案中各種視覺形式的活力所在。馬里蘭藝術學院的設計課是形式與觀念交融的實驗場,激發我們用視覺語言做設計實驗,去探索平面設計創意的無限可能。

[美] 埃倫·勒普頓(Ellen Lupton)   作家、策展人、教育者、設計師,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藝術碩士課程主任,庫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當代設計高級策展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撰寫的諸多著作包括《圖解字型思考》《平面設計思維》《設計是講故事》等。她策劃的展覽包括“感官:超越視覺的設計”(2018)、“美國——庫珀·休伊特設計三年展”(2016)等。她在2007年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終身成就金獎章。   [美] 珍妮佛·科爾(Jennifer Cole Phillips)   設計師、教育者、作家,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藝術碩士課程主任,曾任美國平面設計協會董事

會成員。她的設計實踐方向包括視覺識別、出版物設計和品牌設計等。她的教學與實踐以設計創新和形式嚴格為核心。她的設計獲得了Graphis Design、PRINT Regional、Graphis Poster、AIGA 50等諸多獎項。她在2014年獲得馬里蘭藝術學院教學傑出獎。 6 前言 7 致謝 8 重溫包豪斯(埃倫·勒普頓) 10 超越基礎(珍妮佛·科爾·菲力浦斯) 12 平面頭腦風暴 32 點線面 48 節奏與平衡 60 規模 68 紋理 80 色彩 98 格式塔原則 116 邊框 128 層級 140 圖層 154 透明度 166 模組化 186 網格 200 圖案

214 圖表 232 時間與動態 248 規則與不規則 260 參考書目   埃倫·勒普頓、珍妮佛·科爾·菲力浦斯   這是一本平面設計入門書,介紹了設計師們如何通過簡單的聯繫營造豐富繁雜的意象。我們在2008年推出本書的第一版,因為當時沒有這種針對學生和年輕設計師的簡明扼要的二維設計指南。第一版出版以來在世界範圍廣受追捧,我們所行之處,總能碰到用過此書並從中受益的設計教育者和年輕設計師。   本書新版有何變化呢?首先,我們根據馬里蘭藝術學院(MICA)課堂裡迸發的奇思妙想對全書進行了更新和補充。最重要的補充是“平面頭腦風暴”的全新章節。“平面頭腦風暴”(formstor

ming)一詞由珍妮佛·科爾·菲力浦斯所創,是一套精心設計、用以解決平面設計難題的方法。為了方便讀者迅速瞭解視覺設計,我們將這一全新內容安排在了首章。   我們有著幾十年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經驗,目睹了技術創新帶來的一次又一次的設計革命。20世紀80年代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那些所謂的經典之作,如阿爾明·霍夫曼的《平面設計手冊》(Graphic Design Manual,出版於1965年)就已經和變化層出的設計界脫軌。彼時正值後現代主義興起之際,抽象設計似乎與當時流行的挪用和復古主義格格不入。   90年代的設計教育者深感軟體教學(和學習)的壓力,其中許多人艱難地在技術和思維(視覺思維和批

判性思維)間尋求平衡。設計方法論研究的不再是普遍的視覺概念,而是站在人類學層次上對設計進行解讀,是不斷變更的文化感受,而形式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有時會不復存在。   本書會填補軟體技術和視覺思維之間的鴻溝。我們以形式為中心,在書中囊括了現代主義設計教育者開創性的作品,從包豪斯學院的約瑟夫·亞伯斯和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到阿爾明·霍夫曼,以及我們自己的老師,包括瑪律科姆·葛瑞爾。   我們發現,學生在建立抽象概念時頗費力氣,於是開始創作此書。學生們往往能夠嫺熟地運用流行文化元素對其進行創作,卻不善於運用比例、節奏、顏色、層級、網格和圖表等表達事物之間的關聯。   本書面向設計專業的學生和新晉設計師,

主要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作品進行講解。我們將所在的馬里蘭藝術學院當做實驗平臺,有大批師生參與這一大膽實驗。書中展示的作品形形色色、品類繁多,代表各個層次的技術水準和藝術感知。這些學生作品,除非另有提及,均出自馬里蘭藝術學院,另有小部分來自我們訪問過的學校以及本校校友從教之處。   貢獻作品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波多黎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辛巴威和美國等。本書在中國製作,由位於紐約的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首次出版,可謂具備全球背景。書中作品的創作者們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各自獨特的生活經歷,他們匠心獨運,讓作品煥發生機。將這些才俊彙聚一堂的是他們對設計的熱愛。   書中的學

生作品大多源自我們在馬里蘭藝術學院教授的平面設計藝術碩士的課程。藝術碩士課程出版的第一本書是《設計D.I.Y.》(D. I. Y.: Design It Yourself,2006年),面向普通讀者。之後又有一系列其他書籍面世,包括《獨立出版》(Indie Publishing,2009年)、《平面設計思維》(Graphic Design Thinking,2010 年)和《螢幕上的設計》(Type on Screen,2014年)。馬里蘭藝術學院設計思維中心(Center for Design Thinking)統籌了學院多方對設計教育的研究,對這些書的研究和製作過程給予了大力支持。   除

學生作品之外,書中還列舉了當代設計師的專業之作,以展示各式各樣的設計方法。其中許多都曾是我校的訪問藝術家,包括瑪麗安·班傑斯、艾麗西亞·程、彼得·卓、瑪律科姆·葛瑞爾、大衛·普朗克特、C.E.B.列阿斯、保羅·塞爾、裡克·瓦利森提和簡·範圖恩。其中一些設計師還開展了特別工作坊,其成果也被列入本書。   《設計課》向讀者展示了視覺語言的各個要素,這種語言形式在全世界的個體、機構乃至社會群體中廣泛使用。希望本書能抛磚引玉,激發更多的靈感與創意。  

平面設計課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Illustrator雖然不好上手,但卻是一套功能強大,筆刷範本非常多、專業美工必會的軟體。能夠設計Mark、製作插圖、設計筆刷、海報、卡片等,絕對是設計圖案必備的大幫手。

國中教師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實施經驗探究

為了解決平面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傅嬿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素養之內涵與兩位個案教師的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素養發展以及其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實施經驗、面臨之困境與因應策略。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任教於新北市快樂國中的鈴鈴老師與桃園市希望國中萱萱老師為本研究之個案教師,藉由課堂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歸納與分析。研究發現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素養內涵包含接納自己與他人的性別展現、尊重多元與消除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兩位個案教師在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素養上共同擁有的素養包含足夠的性別平等意識及樂於學習與傾聽不同聲音的心,善於觀察學生的性別議題,以故事形式包裝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與學生生活作連結,讓學生思考其中的

問題與彙整學生想法之能力。兩位個案教師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上的取材多元,會適時連結不同議題,善用不同教學法並以情意帶入知識,連結學生生活經驗,因應不同階段學生設計適切的課程並滾動式調整課程,學習成效包括尊重他人、保有自己獨立價值觀與能夠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實施中面臨了對課程深度拿捏的疑問、對融入技巧與時間分配的困惑、學生學習表現不理想、網路資訊的快速傳播的困境、面對性別議題的意見分歧與家長的不理解等困境並提出相應之策略。研究者依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對教師之建議為:一、素養導向的性別平等教育應能連結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二、素養導向的性別平等教育可從情意切入並連結到知識層面;三、增加性別平等

教育的取材的多元性與各議題之連結;四、針對學生不同階段安排不同主題的性別平等教育;五、運用不同的教學法與議題融入型態增添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的多元性。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探究其他領域教師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的可能性;二、採量化研究進行更全面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探析。

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

為了解決平面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杜翰煬 這樣論述:

  本書集合十二位港、澳新生代平面設計師的故事與大量設計作品介紹,從「店舖‧活動」、「本土文化‧社區參與」、「中國內地‧澳門‧日本」、「網絡文化‧應用程式」四方面,看年輕設計師如何開創設計事業,探討行業發展的各種可能。他們的工作經營模式、面對的機遇和困難都與前輩大不同。那麼,他們如何透過實體空間和活動推動設計?如何在商業設計和社區參與、保育本土文化之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何與兩岸三地,以至海外的設計同業交流並進?如何藉由網絡發揮影響力?新生代獨一無二的設計之路,也許能為我們帶來面對未來的啟示。 名人推薦   這十多位設計師都是我長期關注的精英,多位與我有良好的合作機緣

。——靳埭強   很多設計人以為好設計才是一切!但我認為現今擁有獨立人格更重要!看完此書你就會明白。——李永銓  

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平等認知與行為之影響

為了解決平面設計課程的問題,作者郭黛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對國中生性別平等認知與行為的影響情形。本研究以台東縣的山林國中為研究範圍,研究者與導師討論後提出的學生名單,以「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作為初步的篩選工具,再加上個別訪談,篩選出 6名有性別角色與刻板印象迷思、性別相處問題及有性騷擾行為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每週 1次 90 分鐘,共計 8次的的團體輔導介入處理。以羅瑞玉( 2000 )所編製的「性別角色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對研究對象實施前測、後側及追蹤測,再進行量化資料分析,並蒐集「團體回饋本」、「團體觀察 紀錄表」、「成員訪談紀錄」、「導師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資料分析。本研究的團體輔導方案以性別角色、

性別刻板印象及性騷擾為概念,參考國內外改善性別角色與刻板印象,及性騷擾防治的相關文獻及團體方案設計而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性別角色認知量表前後測及追蹤測分數有提升,僅一位成員分數未達標準,需要再探究其原因。(二)團體中的分享與討論彼此想法,有助於提升同理心及性別平等的認知。 (三)領導者示範並強化成員正向互動有助於成員表現性別平等的行為。 (四)團體歷程中與導師密切合作,有助於成員在團體中的學習。 最 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並對輔導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日後輔導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