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城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希臘城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森谷公俊,栗田伸子,佐藤育子,本村凌二,原聖寫的 興亡的地中海史:理解今日國際秩序和西方價值,你的古典西方文明必修課【博客來獨家套書】 和もりたに きみとし的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五)費城| 墨刻Book - MOOK景點家也說明:Philadelphia音譯起來應該寫作費拉德爾菲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名字實在希臘得很。因為太長又太饒舌,華人圈於是懶病發作,乾脆直接簡稱「費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 趙家麟所指導 楊祥豪的 建築環境色彩調查與研究-以新竹市舊城區為例 (2009),提出希臘城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築環境色彩、城市色彩、新竹舊城區、色彩地理學。

最後網站雅典9 大休閒活動- 雅典最著名的是什麼? - Go Guides則補充:希臘首都雅典不僅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更洋溢著無以名狀的魅力, ... 這裡是雅典市內充滿活力的一個街區,是悠遊漫步的好去處,也是沉浸於希臘城市氛圍的絕佳地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希臘城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興亡的地中海史:理解今日國際秩序和西方價值,你的古典西方文明必修課【博客來獨家套書】

為了解決希臘城市的問題,作者森谷公俊,栗田伸子,佐藤育子,本村凌二,原聖 這樣論述: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歷史鉅獻─ 理解今日國際秩序和西方價值 你的古典西方文明必修課 興亡的地中海史套書:《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套書概念】   地中海是孕育人類文明的子宮一樣重要的地理空間,這片被陸地所環繞的巨大水域,所誕生出的古典文明和西方價值,無論是城邦、民主政體、共和傳統、帝國與秩序、海洋與貿易,至今依然影響甚至主導世界的運轉,也是我們理解現代世界的工具。相形之下,黃河流域所形成的皇權專制官僚體系,至今都不是世界的主流,顯然也無法超越古典地中海時代。   然而漢字世界對地中海的理解,實則是十九

世紀所形成的「西歐中心主義」之下的產物。這種史觀聚焦在希臘和羅馬上,歷史探照燈以外幾乎是一片暗沉。二十世紀以來,專家學者們不斷修正自己對古典地中海的認知,深入探究亞洲的波斯和歐洲的希臘之間複雜的歷史樣貌和支配關係。更是描繪出讓羅馬人也奉為神明且加以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神話,甚至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另外一個重點是,希臘和羅馬是出身自地中海北部的政治勢力,那麼南部的地中海世界是何種樣貌?如果跳脫出以希臘、羅馬為歷史主軸的傳統史觀,古代地中海史「消失的另一半」——迦太基的精彩故事就此浮現。這個羅馬最畏懼的宿敵,從經營海上貿易的城邦發跡,晉身為掌控地中海的商業帝國,但最終卻仍被

羅馬埋葬。它在世界史和文明史上的意義是什麼呢?   地中海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也是「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的源頭。他們建立了西方文明的基底,卻被羅馬和基督教文明覆蓋,視之為邊陲的「野蠻」文化。因此,要找尋最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要找尋最古老的歐洲,就必須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   「興亡的地中海史」系列由《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和《凱爾特.最初的歐洲》這四本書構成,是來自講談社21本「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中關於地中海部分的精華。漢字世界的讀者如果要理解今天由美國和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西方古典文明是無法跳過的必修課。   為何英

國喪失美洲之際,史學家吉本要寫作《羅馬帝國興衰史》?為何美國被視為當代的羅馬?因為古典地中海正是「西方」在價值和觀念上的起點。   ◆本套書由四冊「興亡的世界史」組成――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單冊介紹】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

「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   亞歷山大大帝,三十歲時便已打下前所未有龐大領土的神話般人物,然而卻留下未完成的帝國而逝去。亞歷山大帝國的範圍,從希臘西方的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臘、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對此,羅馬的凱撒在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他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奧古斯都皇帝也曾經到埃及的亞歷山卓瞻仰亞歷山大的遺體,甚至模仿他的站姿製作雕像。   該如何評價在後世成為西方文明榮耀的亞歷山大?他是偉大的領導者嗎?本書不採取將希臘文化視為較東方文化優

越的「希臘中心史觀」,而是重新檢討、放在一起思考「東方史」和「希臘史」,探討何為「希臘化時代」。   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東方遠征」,並沒有帶著希臘文明向征服地區全面擴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東西文化的融合。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挑戰復原古代地中海史「消失的另一半」──迦太基,   從經營海上貿易的城邦發跡,晉身為掌控地中海的商業帝國。   迦太基被羅馬屠城後,留下了什麼值得羅馬人學習和反思的遺產?   *   在古代世界的地中海上,勢力最強的並非羅馬,而是羅馬最大的競逐對象迦太基。日本研究者首次反轉羅馬史,以「非羅馬」的角度觀看地中海,呈現出獨特的腓尼基.迦太

基通史。   約西元前二十世紀,在現今黎巴嫩地方出現的腓尼基人,憑藉經濟力與技術力,在東地中海沿岸相繼建立起國際性的商業城邦,勢力最終抵達北非和西班牙,甚至北海。腓尼基人的貿易船隊據信最早抵達非洲西海岸。   從地中海的東方海岸興起,面臨各方強權壓迫的腓尼基人,如何以海洋貿易累積國力,在大國環伺的險峻生態中生存下來?最終成為君臨地中海的霸者?又為何亡於羅馬人之手?本書完整呈現了答案。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羅馬人的故事壓縮了人類歷史的結晶――   從「共和」到「帝國」,羅馬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憲政經驗的歷史   *   羅馬為何能從一座城市國家崛起、搖身一變

成為將地中海作為「內海」的大帝國?又是如何能維持帝國的統治長達好幾個世紀?曾經稱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本身的存在與崩潰就是歷史上永遠難解之謎。   本書鮮明刻畫出羅馬帝國史上重要人物的立體樣貌,用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親炙歷史的現場。此外,更是提出了「法西斯主義的共和政體」、傳承羅馬人精神的「祖宗成法」、「古代晚期社會論」等新穎的觀點,解析羅馬與古典地中海社會的發展和演變。   在重新思考何謂「帝國」、該如何建立理想政體的現在,羅馬的「共和」與「帝制」經驗,值得現代國家深入思考,和它對話。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是歐洲世界共通的文化遺產   找尋最

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歐洲的起源!   *   一九八○年代後半,歐洲掀起了一波重新發現「凱爾特」的風潮。當時蘇聯勢力衰退,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九三年歐盟誕生,在歐洲逐步邁向大團結、重獲新生之時,凱爾特文化被視為是全歐洲共通的遺產,受到各國矚目。   長久以來認為歐洲文明的基礎是羅馬與基督教文明,這種觀點福非常具有正統性,但若再往更早之前追溯,在羅馬與基督教出現之前,遍及整個歐洲,可作為歐洲獨特認同基礎的,正是凱爾特文化。   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文化、亞瑟王傳說——「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在經過漫長時光後,仍深植了某些我們依舊熟悉的元素,本書以布列塔

尼、愛爾蘭為中心,帶領我們踏上尋找歐洲根基的知識之旅。  

希臘城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林前一2『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召會,就是給在基督耶穌裏被聖別,蒙召的聖徒,同着所有在各處呼求我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祂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

真正的召會乃是神的召會,是在地方上的召會,是在基督裏被聖別,並且是由蒙召的聖徒組成的。召會是由宇宙的神所構成的,卻存在於地上的許多地方。就性質說,召會在神裏面是宇宙性的;但就實行說,召會在一個確定的地方是地方性的。因此,召會有兩面:宇宙的,和地方的。缺了宇宙的一面,召會就沒有內容;缺了地方的一面,召會就不可能有出現和實行。

『在哥林多…的召會』(林前一2)是在一個城裏的召會,留在確定的地方,爲着事務上的行政,以這地方爲其地位、立場和治理的界限,這乃是物質的、專特的、地方的、暫時的。保羅寫信給神的召會,這召會不是在諸天之上,乃是在哥林多。哥林多是非常罪惡、現代化的希臘城市,以淫亂聞名。然而,召會留在那地,作基督在當地的見證。 Music by Aaron Wang

水深・火熱直播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ZkH_jfeJLoCdxG0e1Uw?fbclid=IwAR3Fo48cROugVIO9jHV0FOj2AmeHIqmeVubVXS5JqLWNqJoJDtZruoTydJM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uke54.org/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uke54.taiwan/

建築環境色彩調查與研究-以新竹市舊城區為例

為了解決希臘城市的問題,作者楊祥豪 這樣論述:

城市的色彩應該反映出該城市特殊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特色,這可以從世界上許多被人們清楚記憶的城市意象中得到印證。本研究所謂的“建築環境色彩”是指城市景觀中相對穩定的人工建築色彩。選擇新竹舊城區為研究範圍,是因新竹為北台灣重要的歷史城市,舊城區仍有不少歷史古蹟存留,然而,隨著都市開發與建設,許多大型的商業或公共建築,運用大量高明度與彩度的人工色彩,造成新竹舊城區的城市色彩逐漸變得混亂。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1) 調查新竹市舊城區現存歷史建築及大型建築的色彩;(2) 分析新竹市舊城區各時期(清領,日治及國民政府時期)主要建築之色彩分布;(3) 提出未來新竹舊城區城市色彩計畫的基本原則。本研究以“色彩

地理學”(Lenclos, J.P.,1982)為基礎,並綜合色彩學與色彩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則參考日本色彩研究中心(CPC、Color Planning Center)確立的環境色彩調查方法,以視感比色法與PCCS表色系統進行色彩的測量與記錄。現場實物(景)比對的視感比色雖會依觀察者而略有偏差,但本研究比色所得數值著重於色值落點範圍,故採用視感比色法進行測色。測色時段為晴天之9:30-14:00之間。測色對象包括舊城區中的公共建築,大型商業建築,歷史、文化建築,依建成年代來分類。各時期實測之建築包括清領時期22棟、日據時期12棟、民國時期19棟建築,合計53棟建築。本研究發現,新竹舊城

區中清領與日治時期之建築色相,分布相當集中於5R和5GY之間,以紅磚色、木頭色、米黃色(石材)為主,近代大型商業、公共建築色彩分布擴散,是造成當前城市環境色彩混亂之主因。因此,本研究之結論為:應藉由城市色彩的整體規劃提出城市建築色彩計畫之準則,回復新竹舊城區既有的城市基調,以凸顯符合新竹城的城市色彩與地方風格。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

為了解決希臘城市的問題,作者もりたに きみとし 這樣論述:

  羅馬人奉為神明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   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亞歷山大大帝,三十歲時便已打下前所未有龐大領土的神話般人物,卻在不到三年後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國而逝去。亞歷山大帝國的範圍從希臘西方的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臘、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羅馬的凱撒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奧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亞歷山卓瞻仰亞歷山大的遺體,

甚至模仿他的站姿製作雕像。該如何評價在後世成為西方文明榮耀的亞歷山大?他是偉大的領導者嗎?   本書不採取將希臘文化視為較東方文化優越的「希臘中心史觀」,而是重新檢討以往同時存在、卻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東方史」和「希臘史」,重新探討究竟何為「希臘化時代」。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東方遠征」,並沒有帶著希臘文明向征服地區全面擴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東西文化的融合。   ■亞歷山大在只有三十三歲、疾馳而過的短暫一生中,   如何創造橫跨古文明世界的龐大帝國?最終,帝國又為何四分五裂?   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從希臘往東方出發遠征,僅花費八年時間,便征服整個中亞地區與埃及,並越過阿富汗,

抵達今日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行軍過程穿越重重山脈、沙漠、大河等各種嚴峻地形,甚至還曾探索沿海的航路。   亞歷山大在所到之處,都變身成為符合當地統治者的形象:在埃及接受法老的稱號,在古都巴比倫也遵循當地傳統的宗教禮儀。滅掉領土廣大的波斯帝國之後,還用東方儀式舉行馬其頓士兵與波斯女性的集團婚姻。然而,在印度河流域的戰爭,終於導致疲憊不堪的士兵們拒絕行軍,而歷盡艱辛返抵巴比倫後,大帝便因熱病而去世。   大帝的征服並未摧毀東方各國的統治體制,反而相當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大帝的到來只代表了統治者的更迭,而非社會與政體的劇變。不過,這個鬆散的帝國終究只是大帝一人的獨裁帝國,在他去世後旋即崩解。

  ■「希臘化」概念只是後人以「西方中心史觀」創造的認知!   要真正理解亞歷山大開創的時代,首先須拋棄「希臘化的幻影」。   教科書的西洋史分期,將希臘古典時代到羅馬興起之間的時期稱為「希臘化時代」,而這段長達三百年歷史時期的起算,便是從亞歷山大逝世開始。但是,這樣的定義其實隱含著嚴重的誤解。   十九世紀普魯士的歷史學者,因為有著民族統一的渴望,視亞歷山大為統一古代世界的偉大征服者。因此,為了讓歷史研究也能重視大帝征服過後的希臘,強調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後並未進入文化衰退期,而在當時創造出了「希臘化」的概念。   然而,「希臘化」隱含著以歐洲人為主體的「希臘中心史觀」,將亞歷山大塑造成

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者,正是忽略了在大帝到來之前,希臘人其實已積極進入東方世界。只有拋棄「希臘化」的單一史觀,才能以多元視野重新評價「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留給了後世什麼遺產?   ──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世界,以及神格化偉大皇帝的傳統。   亞歷山大的遠征加速了希臘風格的生活與文化能達到的範圍,創造出東西方文化得以融合、並在下一代茁壯的沃土。這是只有身為軍事天才的亞歷山大才能達成的成就。   即便大帝實行的諸多新政策,才剛起步便畫下句點,但許多措施仍在之後的希臘化時代諸王國中落實。大帝在遠征過程中於各地建立了十多座以自己為名的「亞歷山大城」,其中最知名的,即之後成為古文明中心的埃

及亞歷山卓。   亞歷山大之所以會被西方世界視為偉大的王者,得歸功於在他逝世後繼承帝國的將軍們,仍強調自身與大帝威信之間的連結,以作為各國權力競爭的手段。因此大帝的神格化在他去世後更為強化,使他成為不朽的存在,此種作法甚至為後來的羅馬皇帝們仿效。   ■是偉大的解放者還是殘忍的侵略者?   回到萬花筒般多彩形象的原點,還原大帝的真實樣貌。   逝世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彷彿更為真實地存在著。大帝留給後世無數的形象,不斷地被重新解讀,每個人、每種觀點、每個時代透過「亞歷山大」這面鏡子所反射出的影像都不相同,彷彿此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小宇宙。   本書帶領讀者從大帝形象的原點開始,解剖近代歷

史學中的亞歷山大樣貌。解析大帝著名的各種故事背後的歷史意涵,例如:一刀斬斷哥迪姆之結、戰場上的漂亮戰術、酒醉時在藝妓慫恿下放火燒毀波斯王宮、大帝與身邊女性的關係等等。   究竟亞歷山大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執著於遠征至世界的盡頭?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亞歷山大的身影又將反射出什麼樣的形象?在我們重新思考現今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之時,或許會發現大帝的身影,至今仍壟罩著我們。   ■本書對台灣讀者的啟發:   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的,還是馬其頓的?就像大清是中國的,還是滿洲的?   抑或二者都是?   今天的希臘在和馬其頓共和國爭奪亞歷山大的遺產時,我們可以看到希臘人舉著「馬其頓是希

臘的!」這一招牌畫面,抗議鄰國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中出現「馬其頓」字樣,偷走了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榮光。然而在歷史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王國和希臘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國名爭議被包裹在歷史真相和身分認同中,讀者從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就像大清帝國逐漸從「內亞帝國」轉型為「近代東亞帝國」、再蛻變成「中國」一樣,馬其頓王國的「希臘化」,某種程度可以比擬為滿清帝國的「漢化」──但在歷史學者眼中,這僅僅是部分事實。「希臘化」是十九世紀歐洲知識分子的發明,正如「漢化」是二十世紀中國民族主義者的發明。(可參考《興亡的世界史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一書)   ■本書的啟示是:   台灣對西方文明的認

知,其實已是西方中心史觀的附屬物。因此容易忽略了波斯帝國所代表的「東方文明」對希臘和馬其頓的巨大影響,而只將雅典當成古代文明的中心。亞歷山大的征服本身,便可幫助台灣粉碎單一史觀,重建對古文明更加多元、包容的看法。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02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

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克服多次的滅絕後,「人類」興起、擴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偉大皇帝的帝國為何一代就破滅?重新探討希臘中心的希臘化時代觀。   作者: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   03《遊牧的文明――斯基泰與匈奴》   在駿馬奔馳的草原上──探索希羅多德和司馬遷筆下騎馬遊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卻在布匿戰爭被羅馬埋葬的海上帝

國。   作者: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從都市國家發展成大帝國,後因一神教的誕生而轉變的古代社會大劇。   作者: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唐」是漢民族的王朝嗎?粟特人的足跡和歐亞大陸中央的躍動。   作者: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一瞬之間創造出大帝國,全新的世界真理。從穆罕默德到現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   08《塞爾特的水脈》   在被羅馬和基督教襲捲之前。「夢幻之民」的文化遺跡。   作者:原 聖(女

子美術大學教授)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瑪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時間重疊」。   作者: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   10《蒙古帝國及其漫長後續》   為人類史帶來開創性的大帝國解體後,中亞發生了甚麼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繼承拜占庭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長壽巨象」的多樣性。   作者: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從吳哥窟開始,託付給巨大遺跡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觀。   作者: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在西班牙支配下

維持命脈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從國民國家誕生到歐盟。製造世界秩序的「歐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在歐洲和亞洲間搖擺,廣大無邊的帝國和皇帝一族之光與闇。   作者: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從誕生到消滅的兩百年。亞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空前的繁榮,是放手殖民地美國而帶來的。從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國的盛衰。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滿洲人的光輝帝國。中國民族主義和西藏問題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透過日韓戰後形成的滿洲人脈――朴正熙和岸信介,質問東北亞的現在。   作者: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副教授)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從萊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戰爭世紀」勝出之超級大國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   21《人類該何去何從?》   環境與人口、海洋與人類、宗教與社會,以及非洲的現狀。多面向的論述。   作者:大塚柳

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Ronald Toby(伊利諾大學教授)、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青柳正規、陣內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