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己消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希望自己消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絢慧寫的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擁有安穩的自尊,安心成為自己,在關係裡自由自在 和安珀.赫區的 正念父母:用正念培養親子間的美好連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對群體消失的「集體焦慮」 - 紐約時報中文網也說明:很多人都經歷過「集體焦慮」:我們不希望自己所屬群體消失,如果它消失了,我們的一部分自我也會隨之消失。世界上一些政治紛爭部分也源於此。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莊淇銘博士所指導 傅柏庭的 臺灣野生動物保育結合桌上型遊戲設計之研究 (2021),提出希望自己消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桌上型遊戲、臺灣野生動物、物種多樣性、保育。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科技管理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吳春光所指導 張嫚宸的 施打SARS-CoV-2之疫苗後棘蛋白抗體效價之研究:以北部某教學醫院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SARS-CoV-2、新冠肺炎、疫苗、保護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希望自己消失的解答。

最後網站幸福快樂何處尋? 幸福快樂消失了? 「正面思考」是王道 ...則補充:解這樣的現象背後所帶來的意涵,並且希望找到「解套」的辦法,於是,正向心理學 ... 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希望自己消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擁有安穩的自尊,安心成為自己,在關係裡自由自在

為了解決希望自己消失的問題,作者蘇絢慧 這樣論述:

║ 臺灣第一本探討華人社會「低自尊」現象專書 ║ 人生總會遇到自我懷疑的時刻,我們該如何面對? 別讓「低自尊」人格,影響你一生!   ♦ 華人世界最受信賴的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最新自我療癒力作!♦   當你願意把自己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世上再沒有任何人事物,足以否定你的存在。   ♦   我們的心裡,有個「內建翻譯系統」,   這個翻譯系統的主機,正是心理學所說的:「自尊」。   ♦   自尊,會讓我們的內心形成對自己的感受、評價,   自尊的高低、穩定與否,會影響自己如何翻譯外界訊息,   別人的話語,對自己是友善還是敵意?   工作、感情的不順,是對自己的否定,還是

生命給我們的提醒?   40堂獻給低自尊人格的自尊課,   陪你面對內在的不安、焦慮、恐懼,為內心找回安定的力量。   當我們能安心成為自己,就能在關係裡自由自在。   不用去追逐別人眼中的璀璨,   好好成為自己這一顆鑽石,   看見及肯定自己身上的光芒,   就能在眾聲喧嘩中,擁有堅定自信的內在之光。 本書特色     〈1〉由專業的諮商心理師特別設計「我有低自尊人格嗎?」心理檢測   馬上測→www.suncolor.com.tw/event/selfesteem/   看清我們的人生現況,受到「低自尊」影響有多深?     〈2〉20種從工作、情感、各種人際關係困境中翻身的「修復

自尊」關鍵   由內而外修復自我的信念,當我們能安心成為自己,就能在關係裡自由自在。     〈3〉40個「給自己力量」的自信心法   無論人生好壞、外界怎麼看,我們永遠是自己最佳的心靈後盾。   ♦你是否常有以下想法或困擾?本書會為你解開問題的根源。   □ 工作一出錯,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 面對職場上的衝突,我總是敢怒不敢言   □ 我無時無刻都很在意外表是否完美   □ 人生好累,我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無力   □ 為了維持好人形象,讓我耗盡心力   □ 我很害怕失去所愛,對關係充滿焦慮   □ 當別人給予不同意見,會覺得自己被否定   □ 我常擔心自己是否做錯事、說錯話   □

在人群中,我常覺得自己很孤單   □ 那些專家說得倒輕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 別人總是很幸福,我就沒那種命     不要再說自己不夠好,不要再看低自己,   不要再讓自己困流在低自尊的流沙中,耗竭你的生命力。   請做自己此生的安全堡壘,成為自己生活得力的助手,   在你的內在國度裡,為你想要的安居樂業,做一位內外政賢能的明君。~蘇絢慧  

希望自己消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詞曲 簡嘉彣/哈哈老師



歌詞

副歌
我受夠那些沒有妳的季節
我受夠那些你走之後沒有吻別
我受夠那些我明明我就已經改變
我受夠那些~
I miss the way u touch before
The way u make me smile
U break heart
And now u gone


我想念的是妳曾經每天都在我眼前
現在的妳卻突然憑空消失在我面前
不斷的改變我的習慣想讓妳沒抱怨
我只想當你的男友就算要花光我錢

是妳讓我了解如何在低潮學會了振作
吵架的我一定都是搶先第一個認錯
沒有妳的日子我到底該如何自己過
現在沒了動力沒有了妳也都變懶惰

我什麼沒有說 但內心很難過
發你走了那一夜我真的在家想很多
Homie都打給我 希望我快振作
不知不覺的眼淚留到清晨4點多
我每夜傳了訊息等著妳的LINE
他們都叫我不要傻傻留在這等待
但我相信總有一天妳會再次回來
看到我的訊息讓妳能心動的回來

副歌
我受夠那些沒有妳的季節
我受夠那些你走之後沒有吻別
我受夠那些我明明我就已經改變
我受夠那些~
I miss the way u touch before
The way u make me smile
U break heart
And now u gone


你離開我時我像被刀刺的痛
沒妳的世界比死亡還痛苦還難過
如果這世界能夠把我們送到宇宙
那我絕對不會拒絕的馬上的點頭
我只想要把妳抱緊 抱入我的懷裡
不會讓妳離開 離開走我的世界
不想有人介入 搶走了我的女人
開著車想載妳 載妳去環遊世界
我無法再承受這些沒妳的日子
就張開雙手擁抱著妳像在宣示
我愛妳別離開我不管多少日子
我希望最後你的身邊能有我的位子

副歌
我受夠那些沒有妳的季節
我受夠那些你走之後沒有吻別
我受夠那些我明明我就已經改變
我受夠那些~
I miss the way u touch before
The way u make me smile
U break heart
And now u gone

臺灣野生動物保育結合桌上型遊戲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希望自己消失的問題,作者傅柏庭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生態保護識示抬頭其中對於動物保育的議題越來越受世界關注,無 論是生態、生物都跟活在這地球的人們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可說是唇齒相 依。臺灣這美麗的寶島,雖然面積小,對於生態的孕育確是如此富裕,但是有許 多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對整個生態圈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導致野生動物無處可歸, 甚至瀕臨絶種。如何改變?除了從自己開始做起外我想從遊戲中給予正確的關 念才會變成真正的力量。本論文將講述有關臺灣野生動物結合桌上型遊戲的歷程,包含了生態、物種 多樣性的探討、動物保育的重要性,到整體桌上型遊戲的設計,講解桌上型遊戲 的種類、機制以及臺灣桌上型遊戲的發展概況,並以自製桌上型遊戲「寶島探險 家」來推

廣觀念以及相關的資訊,結合桌上型遊戲的主要目的在於,以較為輕鬆 的方式,讓民眾們可以在遊玩的過程當中建立興趣,希望能透過本研究提高臺灣 眾多民眾對於動物保護人的觀念意識抬頭。本研究使用資料分析法來了解各方面的生態、生物保育之議題,並將其融入 桌上型遊戲當中,再結合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調查法,讓民眾測試玩過之後給予 建議以之修改,並得知此研究設計的成效如何。本研究在最後提供了對於桌上型 遊戲設計以及想朝此方向走的人一些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

正念父母:用正念培養親子間的美好連結

為了解決希望自己消失的問題,作者安珀.赫區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正念教養書, 會讓所有追求自我成長與喜樂的父母愛不釋手。 當我們下定決心將正念帶入家庭與生活, 便有機會成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父母。   ◎正念有助於教養   在教養過程的種種混亂之中,正念是活在當下及保持冷靜的最佳利器。不管孩子幾歲,都可以運用正念做為教養的指導原則。   親子關係的品質,不僅攸關子女的發展,也攸關日後他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維持一種有愛、同理的態度,可以立即帶給你歡喜快樂,也可以讓子女在往後人生中,有更大量的同理心資源可以汲取。   「掌控」和「高度理想化」並非成為好父母的要件。讓我們真正有辦法奮起去應付教養挑戰的,其實是「無論當下發生什麼,都能去迎接」的那

個能力。   正念的技巧很簡單,卻具有令人煥然一新的威力,我相信人人都能從中受惠。我希望藉著分享個人及其他父母的經驗,得以探究正念如何應用在家庭生活的各個領域,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以及更廣大的世界都能獲益。正念(尤其正念教養)對我而言是一件珍貴禮物,我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這件禮物。   ◎正念的益處   「正念」是指一種心理素質,當處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會覺察到當下發生的事,包括對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緒,以及周遭環境的覺察。它不是一種固定、集中的注意力,它所具備的特質輕巧多了:廣泛覺察當下發生的事。   正念主要可以幫助我們:   • 在緊要關頭保持冷靜。   • 對子女及他人產生更多連

結感。   • 有耐心。   • 全心投入活動。   • 不脫口說出會後悔的話。   • 明察事理。   一旦我們實踐正念,便會開始看見真實的彼此,這樣可讓我們與自己以及周圍的人,有更緊密的連結。然而,如果我們只聚焦在注意力的練習,卻不帶任何溫度,那麼可能會導致冷漠,所以為了發展人際關係,我們需要加進幾項正面特質。   佛法教導我們,在正念的基礎上,可發展四項特質:   • 慈愛心(loving-kindness)   • 慈悲心(compassion)   • 歡喜心(joy)   • 平等心(equanimity)   我們需要這四種態度(佛法傳統上稱為慈、悲、喜、捨),才能與他人有

和諧圓滿的連結,若缺少這些態度,衝突與苦難便會產生。這些特質也在家庭中扮演要角。   如同正念,這四項特質也可「培養」,這意謂著,如果我們多加練習,便能感覺到更多慈愛心、更多慈悲心、更多歡喜心、更多平等心。我們可以讓感覺本身更強烈且更連貫,這樣對你自己和小孩來說,都具有既立即又持久的效益。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將這些感覺擴展到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如此便可以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快樂,豐富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藉由發展這些特質,我們也在推動阻礙自己前進的界限,並提高自己本身愛與快樂的能力。   ◎本書適用對象   這本書專為想要一邊修習正念,一邊養育小孩的人而寫,主要訴求對象是父母(或準父母),但

其他負責照顧小孩的人,例如祖父母或育幼業者,也能從中獲益。   在家庭生活中,不管小孩幾歲,都可運用正念做為教養的指導原則。本書主要是從教養子女的最初幾年汲取實例,因為父母在這個階段通常需要尋找新方法來應對挑戰。   這本書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是一個解方,包括:   ‧教養及正念的新手。   ‧已經為人父母,但對於正念仍是新手的人。   ‧已經修習正念,但正在尋求協助,欲將正念融入嶄新家庭生活中的人。   ◎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章簡介正念、正念教養、佛教淵源,以及正念在現代的運用。第二章說明如何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第三至九章深入檢視正念父母所面臨的各種機會與挑戰。第十章探究合乎道德的生

活如何支持正念,第十一章討論如何向孩子引介正念。最後四章,亦即第十二至十五章,則是探索深化靜心修習的方法,包括建立正式靜心、尋求教學支援、參加靜修營,且全部是以家庭修習為考量。   讀者如果正要展開教養之旅且初聞正念概念,那麼整本書都與你相關;孩子稍大的讀者可能想要跳過第三章(此章聚焦在產後幾週);已建立靜心修習的讀者可能不需要閱讀第十二章的靜心描述,但可能覺得第十三章的實際建議很有幫助,因為第十三章探討如何建立靜心同時兼顧家庭需求。   雖然章節的安排是從頭到尾閱讀,但我也會建議讀者不妨「直接跳入」當下吸引你目光的章節,也許此刻你對管理不良行為或參加靜修等主題特別感興趣,那麼隨意選讀亦可

。   ◎精選摘要   ‧ 正念讓我們保持冷靜、明察事理,故有助於我們教養子女。   ‧ 正念是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處於正念時,就是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體驗,並覺察到自己。   ‧ 我們可以經由練習來培養正念,讓它更頻繁且更容易產生。   ‧ 正念讓我們更充分體驗一切,並對周遭及外界的人事物產生更多連結感。   ‧ 正念源自佛教,但你不必成為佛教徒也能從中獲益。   ‧ 決心以正念來教養子女,意謂著即將踏上充滿成長機會的旅程。   ‧ 在一天之中,隨時都可激發正念,只需將自己帶回當下即可,而「呼吸」是集中注意力的絕妙所在。   ‧ 抱持著正念,允許寶寶哭泣,如此可防止我們不知所措,也可向寶寶

表明,我們愛他們的全部,最終將幫助他們承受自己的難受感覺。   ‧ 我們腦中不停發出的聲音,有時只是在重複舊腳本,但這些舊腳本可能不再切中要領,不再有所助益。拿正念的火炬照亮它們,如此有助於我們對言語做出清醒的選擇。   ‧ 抱持正念來說話,隨著練習越多將變得越容易,有朝一日,說話本身將成為一種正念活動。   ‧ 對於言語的有用指南:請檢視言語是否真實、和善、必要且適時。   ‧ 瞭解「不良行為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可幫助我們保持同理心,進而有助於我們以正念接受孩子具爭議的行為,並看清楚如何應對處理。   ‧ 在緊張時刻提起正念,是需要練習的,但不需多久,正念便可成為面對激烈場景時的習慣性回應。

  ‧ 對強烈感覺保持開放的態度,可提供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們平日的處世之道可能不再適用。當我們不能轉移注意力時,就必須學習如何接受困境以及與困境共處。   ‧ 即使只有些微的正式靜心,都能產生正面效益,但建立每日或將近每日的練習,有助於提高動力。維護每日習慣往往比視情況找時間更容易。   ‧ 靜心的種類有很多種,最廣為流傳的是觀呼吸。它適合所有類型的人,也適合所有經驗階段。   ‧ 「理想狀態」下的靜心與「不利條件」下的靜心,兩者看起來可能十分不同,但修習的技能是一樣的。   ‧ 最好是每天在相同時間及地點練習,但如果不可行也不必擔心,可運用儀式來提供一致性。 專家推薦   不論你是正念的

初學者,或是熟練的修習者,這本書都能讓你深刻體會正念的力量,是在家中施展正念的精闢實用指南。──勞倫思.柯恩(Lawrence Cohen)醫師、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學家《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Playful Parenting)作者   教養子女可說是回報最多、挑戰也最大的工作。安珀.赫區在本書中廣泛論述正念與慈悲心如何支援並豐富教養工作。她的書寫具有知識及經驗的深度,加上文筆流暢、技巧純熟,使得這個概念平易近人且確實可行。在這個重要且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裡,她的作品位居前鋒地位。──威廉.庫肯(Willem Kuyken) 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兼牛津正念中心主任   

安珀.赫區在這本精彩的書裡,娓娓道出正念的威力,令人折服,不僅小孩可以從中受惠,父母也能獲益良多。如果我們學會識別、瞭解,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將大大有助於孩子管理他們的情緒,我們也將成為收穫滿滿的父母。──吉爾.拉普利(Gill Rapley)博士《寶寶主導》(Baby-led)系列教養書合著者   赫區才華洋溢,將她的想法闡述得淋漓盡致,雖是個人經驗之談,卻是正念的實用指南。書中充滿赫區的獨到見解,也滿載著點子、故事、耐人尋味的概念,只有為人父母者方知其中奧妙;教養與正念竟能如此相輔相成,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會讓所有追求自我成長與喜樂的父母愛不釋手。──蜜雪兒.麥克海爾(Michelle

McHale)英國親密育兒中心(Attachment Parenting UK)主任   這本書讓「正念」變得平易近人,任何想要讓教養更具意義、歡樂多一點、壓力少一點的父母,都能從中獲得啟發。書中滿是生活實例,所有父母都能心有戚戚焉。身為祖母及正念老師,我確定這本書會幫助到很多父母。當年我拉拔自己的孩子長大時,要是手邊有這本書不知有多好。──艾呂恩.構德(Eluned Gold)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正念研究與實踐中心專業進修發展主任   懷著大量慈悲心、誠心誠意書寫而成,這本書是幫助極大的指南,可為育兒生活的酸甜苦辣帶來正念。不論是父母、祖父母或準父母,任何想要追

尋個人成長的人,都能因閱讀本書而獲益,並將更大的覺察力帶入家庭生活領域。安珀,謝謝你寫出如此良善、睿智又有愛的書!──南希.巴德克(Nancy Bardacke),助產士、靜心老師 著有《正念分娩》(Mindful Birthing)   安珀.赫區既是靜心者,也是一位真性情的母親,她發自內心地真誠訴說,正念不僅可協助父母應對教養的諸多挑戰,也可為父母開啟自我發展的驚奇之旅,那是寶寶及幼童教導我們的,包括身體、心靈及人際關係等面向。──保羅.丹尼森(Paul Dennison)醫師、靜心老師 奢摩他信託(Samatha Trust)創始受託人、曾任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心理治療師顧問  

 在現今忙亂不休的世界中,對任何因養育兒女而掙扎苦惱的父母而言,本書都是無價解方,一份實用、舒緩的指南,它可讓你度過重重關卡,常保自在安康。──柯瑞.絲威特(Corinne Sweet)著有《認識不夠好的自己》(The Mindfulness Journal)   作者簡介 安珀.赫區(Amber Hatch)   身兼作家、老師、人母、保母數職,靜心禪修逾七年,並協助推展家庭靜心班與靜修營。著有《擺脫尿布:寶寶如廁訓練》(Nappy Free Baby)及兩本正念著色簿。 譯者簡介 許淑媛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自由譯者,視翻譯為職志與修行。隨著新時代新思維的散播,願人類

身心靈加速提升,願世界更美好。譯有一中心出版的《多次元宇宙》。賜教請寄至[email protected]。   推薦詞 謝詞 譯者序──一套實用的調適身心方法 作者序──在分娩過程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 本書適用對象 如何使用本書 第1章 什麼是正念教養? 第2章 時時刻刻練習正念 第3章 初為父母的正念 第4章 發展正面特質 第5章 每一天的正念教養 第6章 化繁為簡 第7章 正念說話與傾聽 第8章 以正念管理不良行為 第9章 管理自己的情緒低潮 第10章 以倫理道德支持正念教養 第11章 為孩子介紹正念 第12章 正式靜心 第13章 為正式靜心騰出時間 第1

4章 社群的重要性 第15章 參加靜修營 結語 附註 延伸閱讀 相關網址   作者序 在分娩過程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   我懷第一個孩子是在二十四歲,當時非常執著於理想主義。我決定來一場完美的懷孕,還要有不同凡響的分娩經歷,也要當一個很棒的母親。在我想來,這件事應該輕而易舉。   我愛懷孕的感覺。我很幸運,一切順利,沒有晨吐或腰痠背痛,甚至一直騎腳踏車到第三十九週。我研讀了一些積極的生產技巧,也參加了孕婦瑜伽班,更對分娩醫療化感到氣憤。如果你做對了,生小孩未必會痛,書上是這麼寫的。我告訴親友,我想要掌控分娩過程,於是決定去借一個分娩池(birth pool),然後來一次居家分娩。

當陣痛終於來襲,最初幾個小時我都在玩「止痛機」(TENS machine,一種經皮神經電刺激器),並且到處跺腳。但疼痛變本加厲,子宮口卻幾乎沒張開。這不是我原先預期的。我躲開助產士,待在另一個房間。後來我爬到樓上的浴室。疼痛十分劇烈,我全身冒汗,感覺快要吐了。我蜷伏在地,沒辦法打開浴室的門。疼痛固然難以忍受,但更糟的是我的挫敗感:「我真是愚蠢又天真,竟以為自己應付得來。」接著我又想:「我受不了這樣的疼痛,必須請人送我去醫院。」   然後,就在我痛到直不起腰、夢想也碎滿地時,值得大書特書的事發生了。從絕望的深淵中,一道了悟的閃光乍現,我理解到自己做錯了:我是在對抗子宮收縮,是在以「積極分娩」的

技巧和瑜伽姿勢,試著與子宮收縮正面交鋒。追根究柢,好的分娩非關「掌控」,而是關係到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安心放開手。所以,下一次子宮收縮時,我沒有移動或蜷曲或希望自己消失,而是緩慢且帶著目的地呼吸,讓自己真正去感覺腹部的動靜起伏。沒錯,它仍然深具挑戰性且嚇人,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會有怎樣的感覺,但它不再令人難以忍受。我覺得疼痛過去了,於是回到樓下,與餐桌旁的助產士會合。接下來,不論子宮收縮何時降臨,我都安安靜靜地坐著,並且試著歡迎它們。   當然,陣痛有增無減,沒多久,我要生了。分娩池由於水溫加熱器發生小故障,還沒準備好。在某個時間點,我開始發出聲音。先前在孕婦瑜伽班練習過「嗡」,上課期間我還扭扭捏

捏,但當下我感激它們以熟悉的方式在我身體裡共鳴。我發現,只要我發出「嗡」,並且專注在聲音上,疼痛便不會靠近。   當聲音消退,思緒開始湧入。我注意到,如果我陷入自憐:「啊!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這個我應付不來」……,那麼疼痛會驟然出現。但當我讓那個「碎碎念」安靜下來,純粹順服於感覺時,疼痛便消失了。子宮收縮一陣一陣襲來,直到連成一次長長的收縮。那時,我感覺自己十分渺小,我的獨立自我感(那個「碎碎念」)似乎完全不見了,接著我感覺到一股排山倒海而來的敬畏,那是對生產過程的力量之敬畏。一部分的我能夠觀見,我成為宇宙機制的一個工具,這個機制在我身體裡像齒輪般碾磨著。終於,分娩池注滿水了,我的

寶貝女兒誕生在水裡,體重九磅十三盎司(約四•五公斤)。   ‧展開旅程   為什麼我要說自己的分娩故事?當然,這個事件標示了教養的開端,但它也標示了另一個關鍵時刻,雖然當時我還不知道那些術語,但那是我第一次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當時我對靜心的經驗或瞭解極為有限,我是經由放開那個「理智化自我」(intellectualizing self)而有所領略,並且接觸到某種十分特別的事物。不論它是什麼,在我接觸到它的期間,它的力量十分強大,足以消除分娩的劇烈疼痛。   我的分娩經歷果然不同凡響,但它不是我原先想像的那種方式。原本我期望的是透過良好的計畫,加上信心與決心來達成,但依據後見之明,其實是

「順服」讓我擁有想要的那種分娩。生出寶寶的不是我,不是那個看書、寫生產計畫的我,而是比我大很多的某種事物,我的角色只是不去阻礙它罷了。所以,雖然這個經歷在某方面確實不同凡響,但它又是不可思議地謙卑。能夠在教養之旅的開端獲得那樣的教訓,讓我滿懷感謝。在接下來的月月年年,我領悟到:「掌控」和「高度理想化」除了不能造就好的分娩之外,也絕非成為好父母的要件。不論在家或在醫院,不論低度介入或高度醫療化,所有分娩經歷都是可以接受的。讓我們真正有辦法奮起去應付教養挑戰的,其實是「無論當下發生什麼,都能去迎接」的那個能力。   因此,對我而言,正念與教養子女從一開始便綁在一起;雖然我從未接觸過如第一次分娩那

樣強而有力的訊息,但我持續發現,當我停止對抗現實、開始接受它時,一切都會更順遂。正念是協助我們接受現實的一種方式,當我們發心修習正念時,效果將更加顯著。   正念的技巧很簡單,卻具有令人煥然一新的威力,我相信人人都能從中受惠。我希望藉著分享個人及其他父母的經驗,得以探究正念如何應用在家庭生活的各個領域,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以及更廣大的世界都能獲益。正念(尤其正念教養)對我而言是一件珍貴禮物,我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這件禮物。   【第一章 什麼是正念教養?】養育小孩並不容易,賭注卻頗高:我們與幼兒互動的方式,不僅影響日後的親子關係,也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父母教養子女的技巧,經常需要求新求

變,才能應付家庭生活的諸多挑戰,尤其是初為人父人母的那幾年。嬰兒和幼童都十分需要人照顧,需要我們投注大量關懷與資源,因此這個階段往往令人心力交瘁。正念如何幫助為人父母者?正念主要可以幫助我們:• 在緊要關頭保持冷靜。• 對子女及他人產生更多連結感。• 有耐心。• 全心投入活動。• 不脫口說出會後悔的話。• 明察事理。雖說上述特質可以改善每個人的生活,但是為人父母者更能從中受益。陪伴小孩猶如放大生活音量,每件事都激烈許多,小孩就是有能耐讓我們的每一天都情緒起伏不定、五味雜陳。當然,不論是否身為父母,每個人偶爾都會遭逢挑戰,但為人父母後,仍會對棘手狀況的層出不窮感到驚訝(有時是不知所措)。小孩可能

吐在父母身上、對父母尖叫、戳父母眼睛、半夜叫醒父母好幾次;父母必須把快要互咬的小孩分開;會聽到「我要那根棒棒糖」二十七次;逛超市時會羞愧得無地自容;同一分鐘聽到「我恨你」又聽到「我愛你」;他們必須接住從牆上跌下來的小孩;有時需用單手完成每件事;需要連續念相同的故事六次;他們必須搶救噎住的小孩;一邊安撫那「隻」啼哭的,一邊鼓勵那「隻」怕黑的;必須周遊於無止盡的噪音與混亂中,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可能就是為人父母者的日常。而正念能夠協助父母從容應對一切。正念能夠提供我們一點點距離,也就是我在前文所說的「明察事理」。但我的意思不是對小孩「冷眼旁觀」,絕非如此。正念協助我們在內心保有一方平靜之地,以

那裡為起點,我們可以處在小孩身邊,但不隨著小孩的劇本起舞,也可以防止我們陷溺於自己的劇本中。這不是新觀點,世界各地的父母早已憑直覺知道,保持淡定有助於掌控事態。新穎之處或許在於,我們可以「積極提升自身能力」來保持淡定。僅僅藉由嘗試展現更多正念,我們便能展現更多正念(後文有更多關於培養正念的論述)。當我們將這種練習與教養工作統合起來時,便能擁有一個威力十足的工具。

施打SARS-CoV-2之疫苗後棘蛋白抗體效價之研究:以北部某教學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希望自己消失的問題,作者張嫚宸 這樣論述:

很多要預防被病毒感染之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而注射疫苗可以說是預防得到新冠肺炎後變成重症最有效的方法。 於2019年12月全球第一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SARS-CoV-2(COVID-19)在中國武漢被發現後疫情瞬間瀰漫全球,稱為武漢肺炎,又稱新冠肺炎。 截至2021年8月,全世界都在疫情中尋求生存的辦法,台灣自2021年5月疫情爆發至今,除了疫情控制以外,台灣人民最關心的莫過於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以及不同廠牌之疫苗接種後抗體效價及其保護力比較之相關資訊。 本研究主要針對SARS-CoV-2疫苗施打後Spike Protein RBD效價進行深入研究。從實驗數據 Moderna mRNA疫

苗抗體效價優於AZ腺病毒載體疫苗,從防疫效益來看Moderna mRNA疫苗是較有效的疫苗。然而本研究是110年5月到8月的研究,當時的病毒並沒有像現在變異的這麼快速,當時的莫德納疫苗或許有效用,然而以現在國內疫情海嘯所面對的是頑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莫德納疫苗也可能無效,所以我們應該多多致力於發展第二代疫苗或者是國際上研發的專一性更高的第二代疫苗。實驗數據也顯示第一劑打AZ疫苗保護力明顯不足,在第二劑混打Moderna mRNA疫苗後可以取得較大的保護力。本研究無施打疫苗後每周抗體效價結果,故無從得知AZ疫苗、Moderna疫苗的抗體效價是否有衰退現象,這必須要有更大量且嚴謹的大數據分

析來驗證。除了人人施打疫苗、減少重症、政府告知疫苗風險、發展第二代疫苗、與病毒共存及發展快篩外,人民的自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非常用心用力地去防堵病毒的同時,病毒也會自己尋找出路,變得毒性更強,傳染力更快。我們人類除了發展專一性更高的第二代疫苗來對抗以外,對於自身的防護力,一定要同步提升。希望藉由這些病毒,讓更多人類對自己身體免疫力的加強更為重視,衛生習慣更為良好。病毒要消失是不可能了,類流感化的新冠感染,人類如何與病毒共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強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多使用抗病毒藥物可以降低病毒量、降低中重症以及降低死亡率。不管病毒如何變種,後疫情時代,人類與病毒共存已經成為全世

界的共同挑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