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城附近甜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巨城附近甜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秉叡寫的 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 和安妮.博吉爾的 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竹伴手禮] 半吊子廚房|竹北人氣甜點工作室首次巨城快閃必 ...也說明:[新竹伴手禮] 半吊子廚房|竹北人氣甜點工作室首次巨城快閃必買招牌鹹蛋雪球、花生醬餅乾. CLOSE 目錄. 關於半吊子廚房; 新竹巨城快閃活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釀 和任性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顏崑陽所指導 王皖佳的 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 (2011),提出巨城附近甜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飲食文化、飲食文獻、飲食文學、飲食書寫、文體學、意象性形構。

最後網站新竹 巨城點點心,超人氣港式餐廳新開幕則補充:『點點心』的簡單介紹,2010年開業於香港佐敦,目前在台灣,新竹巨城店算是第4家分店。 銷售排行榜,最紅的就是『豬仔流沙包』囉。 港點價位大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巨城附近甜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

為了解決巨城附近甜點的問題,作者蔡秉叡 這樣論述:

班雅明筆下的世界首都、海明威口中的流動盛宴; 啟蒙歐洲最大的城市、自由民主博愛的革命爆發地; 締造巴黎輝煌的關鍵,就在風起雲湧的19世紀──   巴爾札克創作《人間喜劇》宇宙,左拉承先啟後完成《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悲慘世界》的街壘、巷戰與復辟王朝,《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信仰與底層社會;路易─拿破崙和奧斯曼的都市改造世紀工程,第三共和的公社大屠殺;拱廊街、瓦斯燈、樂蓬馬歇百貨商場;漫遊者、世博會、艾菲爾鐵塔──沒有一個時代,比19世紀對於今日的巴黎容顏更有決定性。   19世紀時,革命法國(La France révolutionnaire)與藝文法國(La France littér

aire)都形成一個歐洲尺度的霸權,以巴黎為中心,射向歐陸各大都市。同時,殖民法國(La France coloniale)身為亞洲強權,透過傳教、外交、戰爭、萬國博覽會、移民、貿易、文化與知識交流等方式,也與東亞各邦密切連結。若說19世紀是奠定巴黎甚至整個法國現代發展的關鍵世紀,可說毫不為過。   本書主要透過巴爾札克、波特萊爾、雨果、左拉以及印象派畫家等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城市發展史脈絡,將人物、歷史、遺跡、名勝交織論述,立體呈現19世紀的巴黎城市風采與生活樣貌,不但引領讀者穿越時空見證花都的締造,更試圖向讀者呈現:舉凡今日巴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氛圍、都市美景的繚繞,以及美食文化的

誘惑,形形色色代表了法蘭西現代化生活的形象符號,均有賴於19世紀的精心營造,才構築了20世紀以後巴黎的精神與風貌,而所謂的「巴黎經驗」也才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範。 本書特色   ★透過巴爾札克、波特萊爾、雨果、左拉以及印象派畫家等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城市發展史脈絡,將人物、歷史、遺跡、名勝交織論述,立體呈現19世紀的巴黎城市風采與生活樣貌!   ★脈絡性、故事性地介紹巴黎遊人如織的名勝景點,書中的「時空遊覽」部分更可方便讀者按圖索驥在巴黎來場深度的文化觀光!   作者簡介 蔡秉叡   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與推廣教育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

高雄醫學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樂齡研究苑及國立中山大學產學營運推廣教育處等校兼任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十九世紀社會文化及印象派藝術,授課領域為「世界文化遺產」、「西方藝術與博物館巡旅」與「近代西方文化與文明」等專題課程,是目前活躍於南部地區各大專院校,佳評如潮的講座型學者,近來屢屢應邀至各級機關學校與圖書館開辦藝文講座課程。著有《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名偵探與柯南:福爾摩斯藝文事件簿──追捕兇手還得引經據典!?》等書。   臉書專頁:小蔡的睿智歷史交響曲   推薦序 也是東亞人心靈的十九世紀世界首都/魏聰洲 作者序 序章 第一章 語言學家與皇帝

眼中的巴黎 語言學家初抵巴黎 拿破崙的夢想之都 語言學家與皇帝的相逢 方尖碑下的千秋事業 第二章 人間喜劇的巴黎 夜間咖啡的遙想 《人間喜劇》下的巴黎眾生相 文豪的情愛世界 貴族情結的終章 第三章 革命的巴黎 自由領導人民 革命進行曲 第四章 奧斯曼的巴黎 奧斯曼登場 世紀改造工程 第二帝國的輝煌 第五章 公社的巴黎 坐困愁城 曇花一現 公社覆滅 第六章 左拉的巴黎 從普羅旺斯到巴黎 《人間喜劇》的傳承者 《盧貢―馬卡爾家族》與巴黎浮世繪 梵谷與左拉的世界 第七章 信仰的巴黎 教權與王權 邁向政教分離之路 第八章 印象派與世紀末喧鬧、繽紛的巴黎 走進印象派世界 軍官與間諜:德雷福

事件 我控訴 世界博覽會與新世紀的花都 附錄 本書提及巴黎歷史與文化景觀地圖 左拉〈我控訴……!〉(J’accuse...!) 巴黎與本書重要人物年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也是東亞人心靈的十九世紀世界首都   這是一個很耀眼的出版企畫,作者將十九世紀的巴黎以「立體寫作法」進行重組,當歷史人物的身影走近時,我們看到其中有政治人物、小說家、學者、畫家、建築師,這時遠景浮現了該年代文學作品的眾角色,有的振臂疾呼,有的侃侃而談,有的溫柔輕語,然後一陣腳步聲取而代之,那是二十一世紀作者疾行在十九世紀的石磚路上。這是一部大河記,一部揉合了田調、史實、記憶、再現(représentation)

、想像的大河記,一部值得歷史學家及人類學家拿來做研究素材的大河記:東亞這小島的知識分子在2020年時是如何遙想那十九世紀的世界首都?   不論能否用英語溝通,每個人都認識英語,講得上幾個字、幾個句子,那是最普世的語言,最具共量性的文化資本尺度,而且,這個尺度的最大值是沒有其他語言比得上。英語之於全世界語言的地位,就如同巴黎之於全世界的城市,無論造訪過與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巴黎,清晰或模糊,彩色或黑白;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巴黎,19世紀的世界首都》一書即揭示:在談巴黎一地的社會史同時,已經談出整體人類現代性的肇始;這個時空形成一種智性的原鄉、一個觀看現代世界的起點,許

多學科肇始於此,東西兩半世界的眾多交流也與它有重大關係。全世界的文人無論操哪個語言、來自哪個角落,都可以透過閒聊它的歷史、美術、文學、哲學、社會科學……,來較量一下彼此的深淺,亦即,對它的認識形成一種最具共量性的文化資本;地球上或有其他的城市也能提供這樣的趣味,但深淺尺度的最大值,終究得將眼光飄向巴黎。希望,我這樣的說法不是一種迷信。   在巴黎的日子裡,學上了法國人講話的風格,留學荷蘭的好友Y感嘆說:「荷蘭是離天堂比較近的地方。」「對,坐Thalys高鐵才三個小時啊。」我笑回;留學西班牙的好友J說:「我住的城市有四個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要這麼多?我住的城市,一個就夠了,就是整個城市。」

轉身面向巴黎卻是甜言蜜語:「為什麼妳在天氣這麼糟的時候還是可以美成這樣?」好多次都傻傻望著流下淚來。如果迷信帶來偏見,那愛情是更巨大的偏見,巨大到卡住我的人生十二年。   去年搬回臺灣,我與藝術家太太把家當款一款,居然款出兩個貨櫃來。Emile Guimet數月的日本行帶回來的物件都可以作為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的起家底,那我們長居十二年的「後送行李」──其中大都是百年以上的布爾喬亞家具……,好像可以在打狗做些什麼?或許是「復刻」出一個十九世紀藝文沙龍(salon littéraire)?在巴黎的公寓裡,因著一種生活情趣,我們原本即經常更換內部裝飾,為此還得租用倉庫來堆放季節

不對的「過季品」,這些古物或骨董有的是世居那裡的朋友因搬家相贈,有的是我們從事古畫買賣所順道購藏。在整理這些家具之際、在復刻工作籌畫之際,出版界的朋友忽然寄來這本書的稿子,啊,好巧,在同一個城市,有一個人跟我們一樣在時時遠眺著十九世紀的巴黎。   儘管久居巴黎,熟到土生土長巴黎朋友也會驚豔於我的導覽,但作者對於十九世紀巴黎的飽讀詩書仍令我自嘆不如;原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的政界人生是從我語言學校所在的普瓦捷(Poitiers)起步;原來,政治生命一夜起落的Georges Boulanger,勝選之夜時人所在的餐廳就是九年後左拉(Émile Z

ola)振筆寫下〈我控訴……!〉的那間,目前由來自美國的高級時尚名牌所占據著;原來,我們去過很多次的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再走幾步就是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辭世的地方,他在那裡「全身水腫使皮膚變得像豬皮,動脈炎還引起了壞疽,腐爛處的繃帶發出陣陣惡臭」;最後,造訪住在聖丹尼門附近的好友K總會和好幾位性工作者在街上擦身而過,原來,1848年民變(insurrection)時這裡被堆了街壘(barricade),當時一位性工作者站到前面去,向政府軍大喊:「膽小鬼們,開槍吧,如果你們有膽量向一個女人的肚皮開槍!」隨即迎來一陣無情的槍響,而另一位性工作者卻無畏地挺身而上……   史

家一般把法國的十九世紀界定在1814到1914年之間:拿破崙退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者廣義地往前推至法國大革命。但為何是十九世紀?站在巴黎街頭舉目望去,沒有一個時代比起這段期間對於今日城市容顏更有決定性,不論是一排又一排很雷同的奧斯曼式建築(immeuble haussmannien),或是醒目的觀光景點,多是誕生於此:如拉雪茲神父公墓、兩個凱旋門、旺多姆圓柱(La colonne Vendôme)、聖米歇爾噴泉、瑪德蓮教堂、七月柱、協和廣場的噴泉、聖拉札車站、加尼葉歌劇院、聖心堂、市政廳、大小皇宮、亞歷山大三世橋、艾菲爾鐵塔、春天百貨、拉法葉百貨公司、地鐵新藝術(art nouveau)

入口、奧塞美術館建築等等。從2010年開始,英文的Palace被借用來標示那些無上尊貴的法國旅館,巴黎歷來的十四家即有八家可溯自這年代:Le Meurice、Le Ritz、Hôtel Régina、Le Shangri-La、La Réserve、The Peninsula、Hôtel Lutetia、Hôtel Plaza Athénée;至於一戰之前拜訪巴黎的國王們,大致上會在Le Meurice、Le Ritz、Hôtel de Crillon(源自十八世紀)之一落腳。   十九世紀對於今日法國之重要,又可如歷史學家Jacques Revel所描繪:「法國記憶安穩住進了國族空間(la

mémoire française se loge aisément dans l’espace national)。」這是有其國族與政治上的意義;就國族上,那六角形的國土以國族定義出現,即地理法國與由記憶形成的國族法國在邊界上重疊起來,其實是在這期間形成的集體意識,1887年Ferdinand Buisson所出版的《小學教學與教導字典》(Dictionnaire de pédagogie et d’instruction primaire)可視為一個時代結晶,用以向孩童們灌輸而去。在政治上,被認為啟發了1980年代法國政治史新研究取徑的《法國的右派們》(Les Droites en Fr

ance)一書(第一版在1954年),René Rémond指出今日法國政治結構是延續了那源自法國大革命、而於十九世紀不斷打造出來的summa divisio(深層分裂):左派與右派,二十世紀的右派可細究為反革命右派(如維琪政權)、自由主義右派(如季斯卡派)、凱薩式右派(如戴高樂派),這三系意識形態皆可在十九世紀找到很直接的根源,依序見於波旁正統黨、奧爾良黨、波拿巴黨;意識形態的分裂無法分割這個國族,因為大家擁有同一個十九世紀,各黨各派都是從這個共享的記憶資源庫去發展敵友互動。   法國在廣義的十九世紀被擠入了十幾個體制,短有數月的巴黎公社、百日王朝,長有數十年的第三共和;法國人在帝國制、王

朝制、共和制之間來來回回數次,直到第三次王朝復辟在1879年流產才確定了共和制的鞏固。這不只是法國史中最為縝密的一段年輪,放在歐洲尺度也是如此:十九世紀的法國無疑成了人類政治體制的實驗室。   體制如此多變,不少人主張是因為首都街道紋理易生民變;在1830年七月革命、1832年六月暴動、1848二月革命、1848年六月蜂起、1871年巴黎公社、1968年的五月學工運,石頭與家具往路上一丟,堆出街壘就成為戰鬥舞臺,雙方對峙二邊;後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重整此紋理,將巴黎多處開腸破肚,以便讓政府軍得以直奔任何動亂處所;1866年流亡比利時的革命家Auguste Blanqui寫下了《武裝奪取的指示

》(Instructions pour une prise d’armes),詳細闡述了巴黎街壘的設置技藝;十九世紀全球大概只有這一都會擁有著一本教導如何民變的「使用手冊」,儘管它的到來已經快要趕不上巴黎的空間變化了。   在巴黎藝術家及作家的手下,每一場民變都孕育出一道道藝文風景,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畫作《自由領導人民》講的是1830年那場,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採用了1832年那場做背景,馬內(Édouard Manet)留下了巴黎公社街壘的石版畫……,這些才子們在這本書被談論與稱頌,然而,他們在當年並非站

在一個主流品味的位子上。   這些人可以被視為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文人(homme de lettres)──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繼承者,但和這些前輩不同,十九世紀的他們不依賴權力中心作為「藝術保護者」,創作也不受到王室訂購與否的影響;事實上,前輩並沒有在十九世紀重現而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因為在狹義的十九世紀裡,並沒有一位君王或其身邊的人對文化品味的演進產生足夠的影響:Alexis de Tocqueville稱Louis-Philippe國王沒有什麼藝術概念,就算Mathilde Bonaparte及Napoléon-Jérôme Bonaparte積極介入文化圈,也很難描繪出他們的偏好主

導了什麼。舊的藝術機制──法蘭西學院、官方沙龍、法蘭西喜劇院等等―並沒有失去其在品味控制的重要性,只是和政治權力者的個人偏好脫鉤了。十九世紀的主流品味不再是官方藝術(art officiel),而是布爾喬亞品味(goût bourgeois);這是一種墨守常規主義(conformisme),保守且拘泥於道德框架,支持偏好古典題材的學院派,不過,也懂得擁抱現代化帶來的技術新事物。   就此品味可見:法蘭西喜劇院不停地重複上演古典作品,建築形式不停地搜尋古典元素並湊合起來:即後來傳到臺灣的折衷樣式;在文學世界裡,當年最受肯定的也不是大小仲馬、雨果或左拉,而是像Eugène Scribe這樣的劇作

家,當年威爾第(Giuseppe Verdi)為了能在巴黎歌劇院演出,還得接受他丟來的劇本,但今日人們幾乎忘卻了他所有的作品;至於畫市裡最為被推崇的大師:Théodore Chassériau、Eugène Devéria、Horace Vernet、William Bouguereau、Ernest Meissonnier、Franz Xavier Winterhalter、Rosa Bonheur、Alexandre Cabanel、Jean-Léon Gérôme,全是服務於布爾喬亞品味的學院派,他們中間也沒有一個能將當年的名望延續到今日;更糟的是,當訂購者過於介入時,還會擦槍走火出ar

t pompier(消防員藝術),這個負面標籤是源自歷史題材畫作經常出現戴著金屬頭盔的人物,這讓人想到消防員。   打頭陣挑戰學院派的是1820及1830年代的浪漫主義,這首先是對古典作品的否定,指那是祖先們才會有感覺的過時作品,其次是強調作品要能表現出新時代的深層感情,主角人物要能召喚激情而不是理性;雨果、德拉克洛瓦、大仲馬皆屬浪漫主義的創作者;歷史學界也受到影響,Jules Michelet在其《法國大革命歷史》(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847)一書裡,即以抒情筆調寫下對巴黎人的歌頌。浪漫主義之後是寫實主義及自然主義,從1840年代中葉

開始,庫爾貝、杜米埃、左拉、米勒這些創作者陸續挺身挑釁布爾喬亞品味:世界是怎樣就畫出怎樣、寫出怎樣,不用考慮什麼藝術固有的美學標準。最後,一群被官方沙龍拒絕的畫家們集結起來,從1874年第一次辦展就確定了他們的印象派名號,群眾湧入不是來欣賞叛逆,而是因為畫作內容難以理解到好笑;但不過幾年之後,學院派就要被迫將市場一步步地讓出來了。   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這些十九世紀的巴黎叛逆才子集體創造出一個被社會所肯認的新身分,他們的創作不受「藝術保護者」擺布,也不去迎合布爾喬亞的主流品味,他們積極透過作品再現「現下的巴黎社會」而間接地表達了公共意見,不少還直接介入時事議論;同時,儘管無法如同其挑戰對象

在經濟上如此成功,他們已經可以靠著版稅過上舒適生活;那是一個可以靠著才氣化身為公共知識分子,並同時取得階級翻身的時空;今年剛辭世的Pierre Bénichou稱這現象為「一種非宗教的精神權力的降臨(l’avènement d’un pouvoir spiritual laïque)」。這是一個不曾出現在臺灣的現象,一方面是這裡菁英文化消費市場體弱,一方面是因為島上的創作者較為自離於土地,比如,美麗島事件沒有辦法如那一個個巴黎民變刺激出大量文學或視覺創作,而這兩方面或許有因果關係。   十九世紀時,革命法國(La France révolutionnaire)與藝文法國(La France

littéraire)都形成一個歐洲尺度的霸權,以巴黎為震央,射向歐陸各大都市。同時,殖民法國(La France coloniale)身為亞洲強權,透過傳教、外交、戰爭、萬國博覽會、移民、貿易、文化與知識交流等方式,也與東亞各邦密切連結;法帝是印度支那最大的帝國、印度支那則是法帝裡人口最多的殖民地,並且,最迷惑十九世紀巴黎藝文圈的異國情調是和風主義(japonisme),因此下述狀況是很例外的:介於印度支那與日本之間,福爾摩沙與巴黎互動稀薄,僅僅出現在張聰明(Tiunn, Tshong-bîng)、孤拔將軍(Amédée Courbet)、1900年萬國博覽會……幾個例子上。   在臺灣的

清領時代,可能只有一個旅行讓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踏上巴黎,那是馬偕夫人張聰明,她在隨丈夫回鄉省親時於1880年1月24日過路此地,同行的還有他們不滿一歲的長女偕瑪連(Mary Ellen Mackay)。   1884年至1885年法軍侵略越南、中國與臺澎海域,為北臺灣帶來了「西仔反」;領軍的孤拔戰績斐然,於1885年三月底拿下澎湖時被巴黎媒體封為「民族英雄」,但數週旋不幸病逝;遺體於八月時在大量群眾圍觀下抵達巴黎,國葬在傷兵院舉行;法國境內今日有七十條左右的公共道路以孤拔命名,其中一條在巴黎。   在1900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中,日本館展出臺灣地圖,文宣冊子提到臺灣,臺灣總督府派了代表前去,

而臺北茶商公會則由吳文秀(Ngôo, Bûn-siù)代表前去宣傳,他被莊永明稱為「第一個看到巴黎鐵塔的臺灣人」;日本館旁設有一喫茶店,吳帶去的烏龍茶在裡面供應。今日,臺灣人喜愛的奢侈品牌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唉啊,真巧,臺、法兩地的「兄弟茶」都很貴──是一間開設於1854年的茶貿易行與茶沙龍,其仿古風格的logo寫著「中國、錫蘭、印度、福爾摩沙」四國度,說明臺灣茶在此歷史名店的份量;或許,吳當年曾與他們接觸過。   以十九世紀的巴黎為寫作對象,沒有一位臺灣知識分子曾完成過一本如此紮實且主題多元的著作,但我相信,這只是頭一本,之後會有其他人接棒,因為它明顯還騰出許多空間給

後人努力:產業革命與工人運動、大眾文化的萌生、帝國與殖民、國家認同與移民、科學、政教衝突與分離、布爾喬亞、保皇黨與共和黨、博覽會、社會主義……,事實上,就連布爾喬亞藝術也是有部分該平反,這也值得寫,都可延續「立體寫作法」來下筆。在此同時,也請容我鼓吹以同樣的寫作法應用在臺灣上,比如以上世紀末高雄柴山作為寫作標的,讓田野調查的自己、自然主義時期胡長松筆下的杜天勇,與當年柴山自然公園促進運動人物錯身而過。   除了耀眼,這本書還是一個很佛心的出版企畫:跟作者要個google map連結、粉絲專頁連結,它立刻變身為巴黎觀光導覽書;出版於1856年的《十九世紀的巴黎與巴黎人:風俗、藝術與紀念建築》(

Paris et les Parisiens au XIXe siècle: moeurs, arts et monument)一書開頭寫著:「在今日,只要有著巴黎這曼妙的標題,該劇碼、雜誌或書就一定會成功。巴黎是永不止息地引人好奇,什麼也不能滿足,不管它是嚴肅的大部著作、輕鬆的出版物、歷史、年表、研究、記述、圖表、小說,統統都不能。」最引人好奇的事物需要請教最好的導覽,我們手上這本書就是全臺最有深度的巴黎導覽書:不論是心靈、智性或是觀光,作者所下的考據功夫很驚人,所展現的文字能力令人折服,他揉合了嚴肅與輕鬆、歷史研究與文藝作品的想像、過去與現下,這樣的努力與才氣,理應換來這本書的市場成功。

  勸敗:「一種非宗教精神權力的降臨」是如何發生在十九世紀巴黎?讓這美好的事也發生在二十一世紀臺灣,要請您先來支持這本書。 文/魏聰洲(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CRH史學博士) 作者序   「自小,巴黎便占據我心。我就是因為這座偉大的城市才成為法國人。巴黎之所以偉大,尤其是因為其五光十色,無與倫比。巴黎是法蘭西的榮耀,是全世界最高尚的裝飾。」──法國文藝復興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生活只能在巴黎,換了個地方只是渾渾噩噩度日。」──十八世紀詩人劇作家,路易‧格勒塞(Louis Gresset)   「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還年輕。這裡沒有一件

事是簡單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其實我多麼渴望在巴黎輕輕鬆鬆地度過一整個星期,沿著塞納河漫步,帶內人上館子享受精緻美食,到盧森堡花園野餐……」──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對今日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說,提及花都巴黎不外乎容易讓人聯想到充滿著一切浪漫氛圍的氣息、宏偉秀麗的鐵塔與建築景觀、琳瑯滿目的羅浮宮等藝術陳列,更遑論還有各式各樣美食文化的誘惑。儘管不少親臨過這座城市的旅人,在實際走訪後會產生與先前想像之落差,謂之「巴黎症候群」(Paris Syndrome)的反應,但也無可否認,巴黎的確是一座充滿著豐沛的歷史文化

,兼具藝術與時尚的特色城市。   這座具多元內在的古老城市,數百年來不斷以它姿態萬千的獨特吸引力,「勾引」各國旅人至此朝聖,時至今日每年有高達四千萬人次先後造訪,見證其風華樣貌,更足以證明其風格魅力絲毫不受歲月的流逝而稍減。在這裡漫步,將體驗到無盡的知性優雅;在這裡探索,也將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   然而,這座舉世聞名的浪漫花都、饕客天堂、時尚伸展臺或藝術的寶庫,昔日的面貌是什麼模樣?巴黎之所以成為今日世人所嚮往的城市,又是如何建構起來的?   十七世紀始,巴黎便開展了它的現代化進程,公共交通設施的落實以及街道照明系統在當時便已引領全歐,獲得了「光之城」的稱號。因此早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便出

版了許多的巴黎旅遊指南和遊記,提供給當時遊客最新、最方便的旅行資訊,這或許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旅遊書籍與部落客專頁,足見巴黎早在距今四百年前就已成為了歐洲人旅遊的勝地。   好景不常,到了十八世紀波旁王朝的全盛時期,官方幾乎都將行政中心置於凡爾賽,而對巴黎市政與景觀的建設革新置之不理,推諉延宕,致使這座城市幾乎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裹足不前,街區擁擠不堪、蜿蜒纏繞、滿是泥濘,房屋破舊腐敗、石灰斑剝脫落,任誰也不會將這樣的城市景象與「花都」之名聯想在一起。   所幸,歷經了法國大革命的動盪洗禮,雄才偉略的拿破崙一世開始對這座停滯多年的城市進行初步的基礎改造工程,儘管滑鐵盧戰爭的挫敗使這項建設事業一度

頓挫,但在其侄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繼承之後,透過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剛毅果決、雷厲風行的施政整頓,巴黎終究澈底擺脫中世紀城市的萎靡樣貌,並藉由十九世紀後半葉所舉辦的幾屆世界博覽會過程中,澈底轉型成為現代化之都。是故,舉凡今日巴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氛圍、都市美景的繚繞,以及美食文化的誘惑,形形色色皆代表了法蘭西現代化生活的形象符號,一切均有賴於十九世紀的精心營造,才構築了二十世紀以後巴黎的精神與風貌,而所謂的巴黎經驗也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範。這也是本書之所以將時間點聚焦於十九世紀巴黎的人文與城市發展史的緣由。   為了完整闡述十九世紀對今日巴黎精神內涵與物質文明的營建過程,

本書採大幅的篇章以文學史和藝術史為立基,透過巴爾札克、雨果、左拉等人之文本,配合諸多印象派畫作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個世紀內巴黎完成現代都市性的始末。較為獨特的是,首章之所以選擇透過商博良這麼一位不為臺灣多數民眾所熟知的語言學者作為切入點,正是考量到商博良在十九世紀初的埃及象形文的破解貢獻上,於國際學術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無疑標誌著當時代法國相對歐陸各國無論在學術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皆是獨占鰲頭,首屈一指的領先地位。商博良之所以能夠獲得此一成就與榮耀,除了必須肯定他本人的勤奮不懈,還須考慮到巴黎這座城市所具有的豐厚文化土壤所給予他的精神滋潤,例如法蘭西學會及學術院等機構所提供的資源,因此隨著商博良故

事及其看待巴黎視角的開展,由此接續巴爾札克、雨果和德拉克洛瓦、左拉等人在藝文創作上與這座城市的交融互動,相信這更是以鉅細畢舉的態度來看待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須特別注意的是,儘管今日臺灣關於巴黎旅遊、法國文化賞析以及探討該城市風光之出版品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但卻往往在奧斯曼的巴黎改造工程以及巴黎公社事件這兩項議題上著墨未深,過於輕忽,甚至對於巴黎公社事件視而不見,簡略避談,殊為遺憾。因此為了使讀者領略巴黎現代化改造過程中所遭遇的險關逆境,筆者也以濃墨重彩描繪了十九世紀奧斯曼對巴黎城市雷霆萬鈞般的改造背景與過程,以及那場可歌可泣、沉雄悲壯的巴黎公社事件之始末,願能略微填補中文出版品現今在這兩

項議題闡述上的闕如。筆者將本書視為一部具大眾史學特質的人文科普性著作,期望在坊間琳瑯滿目的法國時尚、美食或旅遊性書籍等資訊之餘,能夠以不艱澀卻又能豐富而淺出的方式,使臺灣讀者親近法國城市文化與人文藝術,因此在附註的引用和取材方面,盡可能羅列臺灣本地較方便搜尋或上手的資料,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朋友了解法國城市文化的發展與人文思想的風貌。當然,本書的撰寫也希望藉由巴黎十九世紀的城市文化轉型歷程,為今日正走在風口浪尖關鍵時刻之臺灣提供另一面的參考借鏡,期盼感染更多讀者對於本土藝文與在地生活環境的提振和關注。   此外,緣於筆者長年著力於後印象派藝術家文森‧梵谷的生平研究,並精讀整理其生前所有的信件,

此次透過文學史的角度審視巴黎城市發展的機緣下,意外得到藝術家梵谷與文學家左拉兩人之間存在著眾多不謀而合,甚至可說是殊途同歸的藝術價值觀與生命共識,這是目前國內外眾多的梵谷研究專家與藝術工作者未曾研究討論,屬於尚待開發的研究視野。凡此種種,我也在書中首次與讀者朋友分享。   完成上一部作品透過著名推理文學《福爾摩斯探案》來介紹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後,筆者便急不可待地投入《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這本關於探討十九世紀巴黎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的取材工作。這段時間閱讀並整理多位十九世紀文豪浩如煙海般的作品,花費不少的時間與心力。此外,前人對於巴黎城市史與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或作品,確實是

汗牛充棟、盈千累萬,因此想要在既有的著述成果上有所突破,唯有朝乾夕惕、孜孜不倦地自我充實,才能期勉自己寫出殷實有益的內容以回饋讀者。為此筆者還抽空利用課餘,多次往返巴黎,漫步於書中各章節所提及的街區與景點,遍覽各大博物館與紀念館的圖文資訊,絲毫不放過任何一個古意的中世紀巷弄或街角,搜尋著歷代前人在這座偉大城市中所留下的無盡蛛絲馬跡,只求盡可能將兩個世紀前的復古氛圍,以及歷史風貌,以時空交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朋友的眼前。   「對於巴黎,除了鐵塔、凱旋門和羅浮宮之外,你還能舉出其他幾個著名景點?」這個問題是筆者時常在學校教授「世界文化遺產」的課堂上,尚未開講巴黎主題之前詢問臺下同學的問題。是的,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城市文化史的人文科普性質書籍,也涉及了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史、藝術史與建築史,但亦不妨可以試著將本書視為進階版的旅遊書。在書中各個章節裡,筆者特意穿插了不少名為【時空遊覽】的小段落,適時地帶領讀者穿越古今的巴黎,貼近並瀏覽大多數旅遊叢書或小品散文往往略過或輕忽的人文景點。因此,除了那些時常在傳媒影像及旅遊圖片帶給大眾所謂一般性的巴黎景點外,藉由本書,讀者將會知道:巴黎最熱門的文化沙龍在哪裡?全世界的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巴黎哪個地方拍出來的?蕭邦與人賭輸了之後,去哪裡買甜點賠給對方?梵谷當年最常逛的文具店怎麼走?拿破崙喝完咖啡後發現忘記帶錢,只好把他那頂著名的三角帽抵償給店家的咖啡館

在哪裡?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電影於何處放映?《三劍客》裡的大反派蛇蠍女郎竟然跟雨果住在一起?十九世紀就有人玩真心話大冒險,輸的人要去搥打法國總統?在巴黎的公園裡竟然還可以看到一整排的繁體中文,寫著「感謝臺灣」的字樣,這麼棒的公園在哪裡?……諸多關於歷史人文、藝術文化不可勝數的趣味小故事,筆者會在各個章節段落向讀者娓娓道來。   較為可惜的是,由於專利權以及印刷編排之考量,各章節主題中曾述及的圖像或畫作無法完整以彩圖方式陳列,因此書中各幅畫作均會附上原文名稱,以供讀者上網查詢原圖。另外,筆者也將會在個人的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TSHC/?ref=book

marks),依序貼出補充的插圖與畫作供讀者朋友參考,希望能略補此一缺憾。   本書的完成,首先感謝鄭伊庭經理的熱情支持,讓拙著在面臨與前出版社的倉促解約窘境下,得以嚴絲合縫順利付梓。謝謝心細縝密的編輯尹懷君小姐以及秀威資訊的諸位夥伴,藉由你們專業審慎的編排校對,使本書的內容更為精實細緻,能與你們一同為臺灣出版與文化事業盡一份心力是我的榮幸。誠摯感謝魏聰洲博士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並慷慨地向我提出許多專業性的建議與指正,不管在法語詞彙或是史料詮釋上均惠我良多。蔡幸均小姐以及林綺婕小姐,我兩位最傑出的學生,感謝妳們在我每次遊歐期間與我分享無數寶貴當地的文化資訊,並帶給了我極大的溫暖。最須特別感謝

的是我摯愛的髮妻Gabrielle,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與我結縭,是她溫柔寬容的體諒與陪伴,以及在專業的法文語法校對上的協助,讓我在身兼五校教職的忙碌奔波之餘,勉力順利完成這部作品。謹將本作獻給我的妻子以及守護我的家人。   本書如有錯漏舛誤之處,一概由本人負責。如蒙方家糾謬,當於再版時修正。   最後,由衷盼望不管是歷史、藝文,甚或是旅遊愛好者,都能夠喜歡這本書,願書中的無論是傳記部分、歷史典故、圖片畫作亦或是軼聞趣事,皆能帶給每位讀者朋友豐富的體驗想法或輕鬆自在的閱讀感受。「Merci beaucoup(非常感謝)!」祝福大家!   【序章】赫赫炎炎的七月午間,驕陽直射在巴黎上空,

一道刀刃般的金色光芒照亮著洛博街到河岸路的街區。街道兩側皆是三層寥落不堪的樓房,每一層僅有兩扇窗戶排成一列,黑不溜偢的百葉窗、破爛不堪的石板瓦、岌岌可危的灰泥牆面,足以讓行人感受到這個街區陰暗、破舊的歷史。成排樓房那年久失修的頂部,更因幾經風雨,屋簷與橫樑早已彎曲變形,一輛四輪廂型馬車正好由此經過,整排樓房樑木在榫頭卯眼裡咯咯震動,這排單薄的樓房似乎隨時都會禁不起些微的搖晃而轟然傾倒。箱型馬車中的乘客是位身形高大的壯年男子,身著一件深黑色上裝,前襟、後擺與領口上均以銀絲線繡上花草幾何圖紋,配上寬大的黑絲絨長褲,腳蹬方頭銀扣皮鞋。儘管烏黑的頭髮梳得光滑油亮,仍無法遮掩他那微禿過高的髮線。他的雙眸

明亮有神,細長的鷹勾鼻與修剪整齊的鬢角,更顯得出他堅忍剛毅的性格。任何一位見過他的人,無疑都會被他那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男子氣概給吸引,更會對其十足的堅毅機智個性所震懾。「嘖!還是一樣的骯髒破敗,如此難堪的街景怎能配上十九世紀帝國的首都?」壯年男子望著車窗外的景物,帶著憤懣不平的態度喃喃說著。巴黎,這座「世界都市之都」的偉大城市,今日除了扮演在世人印象中的浪漫象徵外,更是兼具著古典美與現代感的大都會,清新宜人的塞納河、四通八達的大道、綠意盎然的大小公園,更別說還有別致優雅的咖啡館以及引領時尚的名牌店面,無怪乎海明威認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早在西元前四千五百多年即有人類在巴黎活動,那是它還被稱

為呂特斯(Lutetia)的時代,先後成為了高盧族巴黎西人(Parisii)與羅馬人爭奪的重要據點。六世紀初法蘭克人繼羅馬人之後統治了這座城市,隨著墨洛溫王朝的建立,巴黎遂成為了它永久性的名字。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巴黎的命運幾經波折。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時,巴黎遭到棄守;法國宗教戰爭(1562-1598)則讓巴黎飽受數十年的戰爭摧殘與瘋狂殺戮。1789年七月十四日,法國大革命爆發,除了推倒貴族教權舊式勢力之外,巴黎市區內多所教堂、官邸遭到焚毀,象徵王權的雕像紀念物也被夷平。十九世紀伊始,巴黎多舛的命運仍未結束,先後歷經反法同盟軍隊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內

戰衝擊一再地讓這座城市成為了滿目瘡痍、遍體鱗傷的受害者。

巨城附近甜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日本東京遊記】孩童夢想樂園:川崎市│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哆啦A夢粉絲朝聖! 。Doraemon。東京自由行。日本旅遊VLOG
-
#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 #Doraemon #東京自由
-
旅行的第四天,我們和阿信會合,從川崎市坐電車抵達「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住在川崎市真的很不錯呢!附近有很多百貨公司,交通也很便利喔!
-
豐富圖文介紹:
https://alwa1919.pixnet.net/blog/post/107834512
-
《日本旅遊分享》

【日本九州景點】別府地獄之旅。海地獄、鬼石坊主地獄
https://youtu.be/h4aKwambJY0

太宰府天滿宮【飛梅盛開】九州福岡最具代表性神社
https://youtu.be/YZSuUkvNkmA

《日本九州遊記》戰爭美學的最高典範【熊本城】
https://youtu.be/qm6EEfclTJ0

【日本東京旅遊】愛上迪士尼魔力!東京迪士尼海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uN1...

【沖繩自由行】遊覽沖繩世界(文化王國、玉泉洞),一次體驗琉球風情和自然奇景。從珊瑚礁誕生的鐘乳洞,歷經30萬年歲月的自然雕刻博物館。
https://youtu.be/S3HQzQ7XH6A

沖繩那霸美食STEAK 88 HOOSE ステーキハウス
https://youtu.be/tuLDBfY_u-A

【沖繩自由行】我在波之上神宮,天氣美得讓人心醉。波之上神宮&波之上海灘,黑色鳥居,琉球八社之一
https://youtu.be/_4cmgVH-qkE

沖繩日常小吃】松原屋製菓,沙翁香甜柔軟,沖繩必吃甜點!香Q白年糕好好吃。國際通巷弄美食
https://youtu.be/1HVWRpPLFxk

【沖繩景點推薦】沖繩文化王國,琉球寫真館,只要500日圓!體驗貴族琉球傳統服飾,美好回憶無價!
https://youtu.be/o_ZG26B7pKc

【沖繩旅遊回憶錄】奧武山公園溜滑梯。奧武山公園。おうのやまこうえん。ONOYAMA PARK。單軌列車半日遊超方便!
https://youtu.be/zRcYvPPM04c

【旅遊回憶錄】孩子宮古島撿貝殼。輕軌電車的口白。早晨國際通的街景
https://youtu.be/3nEEh3ldt6w

【2019沖繩美食紀錄】國際通屋台村,吃著日式炒麵,享受異國風情
https://youtu.be/FzaHQwSFICw

【日本旅遊回憶錄】超美味早餐&超讚温泉《榎屋旅館》
https://youtu.be/Ii-UxmqtJUk

【東京遊記回憶錄】走進宮崎駿的夢想世界「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三鷹の森ジブリ美術館)
https://youtu.be/8oif3KHiNdE

【沖繩景點推薦】沖繩美麗海水族館,超過14米長的雄偉巨型鯨鯊,美麗的鬼蝠魟舞動,讓人讚嘆的奇景!
https://youtu.be/7qmH3BSk258

---------------------------------------------

❤ 艾蛙的社群 / 歡迎追蹤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iwa_hu/​​​...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iwa.vs.doll...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AiwaHualwa1...
My Blog:http://alwa1919.pixnet.net/blog​​​​​​...
Website:https://www.aiwamkt.com/​​​​​​

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

為了解決巨城附近甜點的問題,作者王皖佳 這樣論述:

  臺灣飲食文學的研究至今最主要的三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於:定義的混亂、分類的紛雜以及發展分期的界定等。  在「定義的混亂」的問題上,本論文試圖提出一個客觀的標準來建立討論的平台,提出其應該飲食應該要具備的四大要素:1.基模性形構2.題材3.內容4.意象性形構,釐清書寫、文獻、文學三者的關係。  在「分類的紛雜」方面,本論文採以文體學的理論主張,將文體設定在1980至2011年間的現代散文,選擇出當中以飲食做為書寫題材的文本,以次建立散文的次類,再透過文本整體的意象性形構進行書寫類型的分類,將飲食文學分為:「掌故的滋味」、「歲月的滋味」、「美感的滋味」、「地方的滋味」、「遊歷的滋味」、「權力的

滋味」等臺灣飲食文學的形構類型,探討不同典型的飲食散文書寫樣態。  最後在「發展分期」上本論文分成五期:1949—1980年「飲食文學的醞釀期:懷鄉書寫」、1981—1989年「飲食文學的萌芽期:從懷鄉到在地品味、1990—1999年「飲食文學的確立期:各類體形構的發展」、2000—2003年「飲食文學的轉向:飲食文學中的文化體察」、2003—至今「飲食文學的融和期:各類體形構高度的混融」。探討1980年以來臺灣飲食散文書寫現象,逐步探尋飲食文學從形成、發展到新變之間的不同特質。  從飲食文學的研究中所帶來的省思,其實也就是在現代散文研究上的價值性,隨著主題文類的研究經驗能夠被借用到其他文類的

研究上,有助於其他主題書寫的研究,也能夠進一步的更加釐清跨文類現象,給予這樣的跨類現象更開放、更包容的對待方式。最重要的是能夠尋著研究軌跡,探討出時代因素如何滲入文本的重要意義。

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

為了解決巨城附近甜點的問題,作者安妮.博吉爾 這樣論述:

  ◎有個國三老師,6年來看了6遍《暮光之城》。但她說:「請不要告訴我的學生。」   ◎有個讀者沉迷於描寫消防隊的言情小說,封面上得有猛男,她還堅持只看紙本。   ◎作者15歲就買了一本粉紅色的《簡愛》,但直到10年後才翻開。   ◎一堆列為「必讀」的文學巨著、當代小說,我幾乎沒看過,這樣算喜歡閱讀嗎?     還有人承認,這輩子從沒看過超過300頁以上的書;   或者,高中時期老師指定某些文學名著寫報告,他連書都沒看就拿到高分。     以上這些非常私密的閱讀經驗,   都來自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的「讀癮者的告解」。     她所創立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本以引領閱讀潮流為目標

,   卻吸引了很多讀者分享:「我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這件事……。」   像是,「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或是4年前從圖書館借了書,到現在都沒還,所以再也不敢去那間圖書館;   還有的在床頭上放了一本書,一擺就是3年,期間一次也沒翻開過;   更有人自承,這輩子就是沒有辦法喜歡女作家的作品。   幾年累積下來,她決定把這些關於閱讀的私密全部攤開,   讓讀者們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   所以,閱讀者呀,你並不孤單。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當朋友失戀、失業或沮喪煩惱,我們可能會想送他一本書,喔,或是兩本,   但,那其實是我們的「自認為」和「專制蠻橫」

罷了。   如果我們不應該對朋友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送書也可能代表同樣的意涵。   「當你越是努力的推薦一本書,對方就越不可能真的去看」。特別是對你的小孩。     ◎相較於時間,你更需要的是期限   「沒有期限」,天呀,這會為閱讀者帶來多大的不同。   假如你不需要在期限之前,讀完一堆書,那麼你還能讀那麼快嗎?   你真的還會讀嗎?我很懷疑。         ◎書其實不用選,會「自己找上你」   在想把舊房賣掉時,作者和丈夫讀了《FBI談判協商術》,最後售價比預期還高;   當兒子重病,作者讀了《21世紀天國導論》,學會「從此刻起,用對的方式好好活著」;   在要去佛羅里達旅遊前,作者正好讀

了《不知所終的地理》,得知更多景點……   這些書,都不是刻意去找的,但書就是那麼奇妙,會「自己找上你」。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藉著書本,我們能「預習」不少人生經驗,   諸如墜入愛河、痛苦分手,或是離家讀大學、找到新工作、和室友起衝突。   當相同情節在生命中真實發生,反而更加意義深遠,令人回想起自己曾經的體驗。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單純閱讀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記錄讀過的東西,我就會全部忘記」,你也這樣嗎?   透過書寫閱讀日誌,你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閱讀習慣、個人偏好……   閱讀日誌意外成了探索自己的工具,讓我們窺見自己如何度過人生。  

  「什麼?你也是?」我以為只有我是這樣。   你也是跟我一樣的讀癮者嗎?其實你並不孤單。 各界推薦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   「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發起人/李惠貞   「這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提醒了我們,即使對於最疲憊的閱讀者來說,也沒有什麼事比迷失在好書中更快樂。《讀癮者的告解》是一場迷人的探險,訴說了書本如何娛樂、挑戰、改變我們。它呼籲我們要帶著喜悅繼續閱讀,並思索讓我們無法這麼做的原因。如果你自認

是愛書人,就一定要讀這本書!」──艾莉兒.羅紅(Ariel Lawhon),《我曾是安娜塔西亞》(I Was Anastasia)作者   「愛書的人一定會很享受《讀癮者的告解》。這本書讓我們想起了形塑我們人生的書本(可能還會在清單上多加幾本)。」──安妮.史賓斯(Annie Spence),任職於中西大學圖書館、《親愛的華氏四百五十一度:書堆裡的愛與心碎》(Dear Fahrenheit 451: Love and Heartbreak in the Stacks)作者   「安妮.博吉爾的新書是一封寫給閱讀生活的情書,充滿溫度、魅力和智慧,一如她的讀者們所期待的。我在書中找到了我自己,

還有閱讀上的夥伴,我相信你也會。」──賈瑟琳.傑克森(Joshilyn Jackson),紐約時報暢銷書《幾乎是姐妹》(The Almost Sisters)作者   「這本散文集既私人又有趣,就像書本繪製成的自畫像,編織了她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樣貌。本書是她對於書本的迷人觀點,不只是享受好故事的方法,也告訴我們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她相信,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書本總有辦法來到我們身邊;我們的閱讀生活都需要這本書。」──凱瑟琳.葛里森(Kathleen Grissom),《廚房屋》(The Kitchen House)作者   「愛書人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作者睿智的評論會使我們一邊笑,一邊點頭贊同。無

論你是一口氣看完,或是反覆重讀,本書都將讓你對自己獨特的閱讀生活充滿感激。」──莎拉.麥肯錫(Sarah Mackenzie),《朗讀家庭》(The Read-Aloud Family)作者、主持播客節目《朗讀的復興》(Read-Aloud Revival)   「書本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也讓我們變得更好。安妮.博吉爾精彩的散文集《讀癮者的告解》是愛書人的人生旅程,將使我們再次愛上書本。」──珍.蒙特(Jane Mount),「理想書架」創辦人、《戀書癖:給愛書人的插畫雜記》(Bibliophile: An Illustrated Miscellany for People Who Lov

e Books)作者   作者簡介 安妮.博吉爾(Anne Bogel)   提到自己的寫作和人生觀,安妮引述了美國詩人愛蜜莉.狄更森(Emily Dickinson)的句子:「我居住於無限可能。」她擅長用嶄新的觀點來探討舊的想法,並呈現給讀者,讓他們也有全新的體驗。   2011年,安妮創立了她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Modern Mrs Darcy)。這個部落格並不屬於任何既有的分類(雖然她很樂意被描述為「給書呆子的生活風格部落格」),然而,卻很快的吸引了許多聰明、有想法的追隨者,他們都喜歡安妮用嶄新角度探討舊思想的風格。   安妮的讀者都喜愛閱讀。雖然「現代版達西太太」的

主題不完全是書籍,安妮卻時常書寫有關書本和閱讀的內容,因此她的書單是非常熱門的文章之一。在讀者、作者和出版商心目中,她也是引領潮流的人。2016年,她主持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What Should I Read Next?),這個熱門節目致力於媒合讀者與好書、閱讀治療,以及所有和書籍本身與閱讀相關的事。   安妮和丈夫與4個小孩,目前住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利市。 譯者簡介 謝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學與翻譯。   歡迎來信指教:[email protected]   國外盛讚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鄭俊德 推薦序二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蘇琳達 前 言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1. 「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2. 書會「自己找上你」 3. 人都需要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4. 與書為鄰,於是習慣讀點什麼 5. 你幾歲遇上第一本欲罷不能的書? 6. 一個讓朋友羨慕(嫉妒)的小小書櫃,你有嗎? 7.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8. 愛書之人的最佳裝潢法則 9.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10. 書蟲的煩惱是一種快樂 11. 現在的我是過去諸多閱讀的總和 12. 相較於時間,我更需要期限 13. 深刻的「片尾彩蛋」──致謝 14. 閱讀的成長,成長的閱讀 15. 逛書店──不是網

路上的 16. 找到失散多年的閱讀雙胞胎 17. 每一次重讀,都是初次閱讀 18. 愛書人的愛書方式都很有理 19. 年、月、日……為閱讀留點紀錄 20. 閱讀者的靈魂之窗──書櫃 21.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致謝   序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你能推薦一本好書嗎?」   正因為我是作家──眾所公認的書蟲──對書本充滿熱情,所以人們總會這麼問我。我談論書籍時,就彷彿那是我的職業一樣,而以某種角度來說或許也沒錯,畢竟我每天都會推薦書本。   每當讀者告訴我,他們想找些好書來讀,這聽起來都不是太複雜的問題,也不是很過分的要求。我可以想像他們所為何來,畢竟我也曾

經歷過這些。或許他們才剛看完一系列平庸的書,也可能好一陣子沒讀任何東西了;或許他們陷入選書的泥淖,失去了為自己挑本好書的信心……他們沒有心情做選擇,只想得到萬無一失的答覆──一本他們肯定會喜歡的書。   然而,沒有任何圖書館或書店有名為「好書專區」的書架,即使有,對於好書的定義大概也和我們要談的不同。那些書架上或許會有看起來很厲害的精裝書,包含了上百本西洋文學的經典,例如柏拉圖(Plato)、西賽羅(Cicero)、但丁(Dante)等名家著作。這類的世界名著很容易找到,卻不是我們尋找好書時的目標;我們想要找的書,是能讓我們想起閱讀初衷的書,內容精彩,就像是特別為我們個人所寫的。這些書帶給我

們嶄新的思考和觀點,以及意想不到的感受,一旦開始閱讀,就捨不得放下,亦捨不得和其中的角色道別。直至閱畢闔上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滿足與感恩,想著:「真是本好書啊。」   假如在餘生之中都能夠只閱讀好書,我自然會感到快樂。但要找到好書──無論是幫自己或其他讀者──並沒有那麼容易。對不同的人來說,「好書」的意義不盡相同。當我們談論閱讀時,通常都聚焦於書籍本身,但以閱讀的體驗來說,讀者的積極參與也很重要。   在為你找到一本好書前,我必須先知道一些事:在文字的世界,你想要追尋什麼?什麼樣的主題會激起你的共鳴?你希望透過文字,拜訪哪些地方?你想在書本中認識什麼樣的人物角色?你曾希望哪個故事永遠不要結

束嗎?你上次用力摔書是什麼時候?   如果不知道你對「好書」的定義,或你是什麼樣的讀者,那麼乍看簡單的找書任務,其實非常困難。若想為你找一本好書,我不僅得足夠了解眾多書本,更必須對你有所認識。   書本只是印在白紙上的文字,我們可以放在書架上、用碎紙機絞碎,或是運送到世界各地。書本是我們可以買賣的商品,有些甚至價值不斐,有些則會被裝箱放在地下室裡慢慢發霉。儘管我們會借書也會丟棄書,但狂熱的書蟲都知道,書本絕不局限於物質世界,紙頁上的文字可以將生命賦予至書中的世界。每每想到自己書架上任何一層的藏書裡,蘊藏著多少角色、故事和想法,總是讓我驚嘆不已。   對於讀者來說,我們買賣或借閱的書籍都不

只是物品而已,而是向我們招手的機會和可能性。當我們閱讀時,會和書本建立(也可能無法建立)非常私密的個人連結。有時候,這樣的私密性甚是惱人,增加了為特定讀者找到專屬好書的困難性;有時候,挑選要讀的書就像進行一場辯論,尤其在你立於書店的走道上,或是審視圖書館的書架,又或者打量著床頭櫃上逐漸加高的書堆時,但你只不過是想要找到一本好書,讓你可以在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後,一邊闔上書一邊心想:「這本書太棒了。」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本好書,但閱讀是很個人的體驗。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都沒辦法知道一本書對我們會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只能放手一試:有時會選到不對的書,這是閱讀的風險;有時會讀完一系列平庸的

書,發覺自己彷彿陷入泥淖;有時會讀到一本很棒的書,可惜時機不對──縱使是同一本書,仍會對每個人帶來不同意義,身處不同的生命階段亦會如此。   閱讀的體驗很個人,有時也很棘手。(和一般的商品不太一樣,對吧?)我們是閱讀者,因此書本在我們的人生和生命故事中都至關緊要。對我們來說,閱讀不只是興趣或打發時間,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我們了解與書本相關的種種喜怒哀樂:在出發度假前,等不到圖書館預約借書的心痛;在正式出版日的前三天,就在附近獨立書店發現露易絲.佩妮(Louise Penny,加拿大偵探小說作家)新書的激動;花了好幾個小時享受一本書後,卻發現結局很糟糕的痛苦;以及在對的時間恰巧遇到對的書,所帶

來的喜悅。   閱讀並沒有舉世皆然的標準,於是閱讀者會面對各種難題,卻也體驗到無盡的快樂。在本書裡,我們將探索閱讀的個人性,包含:什麼形塑了閱讀者、我們為書本帶來了什麼,也會發掘如何閱讀、如何挑選好書,以及讀了沒那麼好的書會有什麼結果,並探討為什麼有些書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連結,一窺其他人的閱讀體驗。我們將享受其中的每一分鐘,因為這是我們的本性使然──能夠和閱讀的同好共處,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推薦序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我是閱讀人,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廣閱讀,甚至將閱讀作為我的工作正職。   也因為慢慢累積出百萬社群的聲量,認識的人與網友也漸漸多了

,常常遇到網友寫信問我書單,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解惑良方,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與困擾。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從感情問題、人際關係、生涯規畫,甚至到電磁學、經濟學這些我完全不擅長的專業領域。   一開始我還真的很用心幫忙找些書單,生怕辜負了「閱讀人」這個名號,待終於花上些時間找到幾本書名寄了過去,卻收到謝謝後就沒了回音,我心想是我給錯書單了嗎?還是這是現代人冷漠的正常反應?   這樣的疑惑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直到後來我在某本已經忘記書名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印象中這段話的含意是這樣的:   「這世界其實最不缺建議,最缺的是明知道答案,卻還希望從別人嘴裡說出來。事實上,我們要尋求的不是答案而是

認同,別人給越多建議,我們反而覺得厭煩,因為我們只希望在當下有人願意傾聽,或是猜到我們心底的聲音。」   我們在閱讀中找自己,找的不是絕對的答案,而是我們認同的答案。   我用這樣的思維,重新回顧我過去似乎會錯意的好心,決定換個建議的方式:我會問他住哪裡,再把離他家最近的圖書館找給他,請他走一遭,花一個下午就行,然後,往自己心有靈犀的書櫃走去,隨意翻翻不用細讀,把書當作算命般的籤筒,接著有些答案會自然浮現,你想要的書會主動出現。   起初網友笑了,他說這樣好像把圖書館當廟宇,之後有些網友嘗試完,寫信告訴我他們後來哭了,因為他們真的得到了安慰,也找到了書。   所以,當我收到《讀癮者的告

解》這本書的推薦邀請,翻開內文,我很快的就被書中的其中一段章節所吸引,因為剛好就提到了書會「找上我們」。   作者分享了自己逛圖書館或是書店時,不會特別規畫要讀什麼,也沒有特定的閱讀順序,然後總是在對的時間點,讀到對的書,神奇的事往往這樣發生著。   是巧合還是命運?其實我不太相信吸引力法則,因為《祕密》(The Secret)這本書裡頭的吸引力論點實在太玄妙;但是對於書本主動找到我們這件事,我卻深信不疑,因為我自己試了又試,幾乎每次都靈,我們與書本的相遇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在我不快樂的時候,我遇到了另一個更不快樂的作者,反而藉由他的書中故事得到安慰;在我有點懈怠的時候,從另一

個有限生命的勵志作家文筆中,激起對時間的珍惜;當我似乎對未來有點茫然時,剛好就有些書中的話語鼓勵我堅持下去。   現在的你,拿起了這本書,讀了我這篇推薦序,或許也是冥冥之中,剛好這本書有些話要告訴你。   如果此刻的你,有些問題想問,卻又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答案,我會鼓勵你打開手機的地圖應用程式,找找附近的書店或是圖書館,我想對的書就跟對的人一樣,總會主動找上你,就像是這本書一樣。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我熱愛閱讀,更深知書本形塑我們的意涵,無論是現在的我們抑或過去的。之於閱讀者,變老最棒的

事,就是我們不會失去曾經的閱讀經驗──有時我們會深切的懷念過去的樣子,有時則覺得過往有些不忍卒睹,但一切都不曾消逝,仍是我們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為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擁有4個孩子的她,2011年創立了自己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特別的是,有別於其他爭奇鬥豔的部落客,她簡單真誠的透過推薦書籍,吸引了許多熱愛文字的書蟲們。2016年,她更主持熱門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進一步用閱讀串起讀者的生活。   誠實的說,這是一本會令人看了大喊過癮的好書,因為作者毫無保留的寫下書蟲的生活點滴,例如:我們可以廢寢忘食的看完一本書、永遠有看不完的書單、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快要爆炸的書櫃

、常常無法在期限內看完書,或是渴望在書店裡工作。因此,每個閱讀當下,都會讓人不禁直呼:這不就是我的生活嗎?   很慶幸自己是個愛書人,儘管人生只有一次,我卻能觸摸1,000個別人的故事,陪著他們笑與淚。換言之,閱讀寫作就像不著痕跡的魔法師,輕輕緩緩的翻轉我那原本平凡無奇的生命,讓它醞釀出溫婉的花朵。   28歲,那場痛徹心扉的失戀,促使我一個人展開環島旅行。謝謝當時臺東熱情的民宿老闆娘,悄悄放了《公主向前走》(The Princess Who Believed in Fairy Tales)在我床頭,使我明白王子不代表幸福,任何愛情都無法犧牲自己,我才是生命的主人。同時,我也把這段經歷寫下

,參加張曼娟老師「時間的旅人」的徵文比賽,很幸運的得了佳作。   32歲,那場措手不及的意外,使得我左手開放粉碎性骨折,心懷恐懼的躺在床上整整三個月,更復健將近一年才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不過,這場看似災難的經歷,其實是一切恩典的開始,讓我又能靜下心看書,開始重拾文筆,參與教會文字服事。   今年2月,為了記錄自己看書的心得,我創立「Linda Estoy En La Luna琳達讀讀書寫寫字」這個粉專,意外獲得許多粉絲喜愛,認識許多愛書人、書店老闆及出版社,並和好友一起創立公眾號寫文,擁有自己的專欄網頁,也因此有這機緣,與每個正在看書的你,一起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人生無常,走著走著,

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但是,我明白無論高山低谷,或哭或笑,閱讀寫作總是伴隨著我的每個生活點滴。我一點也不孤單,因為如同愛人的它,讓我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愛、去珍惜每個人,不再是個關在象牙塔中自憐自艾的女孩。   世界有各種不同的模樣及角度,每個人內心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當下我們或許不能明白每個經歷,上天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功課?不過,我會開始選擇相信:人生終究是一份禮物,抱怨無濟於事,要滿懷希望的打開它,唯有你毫無畏懼的往前,繼續讀著寫著,才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最後,祝福每個閱讀這本書的你,從現在起,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華麗冒險吧!   書會「自己找上你」 莎拉.愛迪生.艾倫(Sa

rah Addison Allen,美國暢銷書作家)的處女作《花園魔咒》(Garden Spells)精彩動人,描述一位女性覺得自己有義務,送奇怪小禮物給鄰居和朋友,禮物包括草莓塔、5分錢(按:100美分等於1美元,1美元約等於新臺幣31元)、大了3個尺碼的絲綢襯衫等等。每個禮物都帶著一點魔法,因為贈與者在送禮物時從不知道禮物本身的目的為何。 然而,禮物對每個受贈者來說卻都至關緊要──草莓塔能招待突然到訪的客人,5分錢可以打緊急電話,去店裡更換襯衫的時候,也可能發生改變一生的事──每個禮物在贈送時看起來都很奇怪,簡直毫無道理,結果卻總是收受者最需要的事物,在對的時間帶來對的幫助。(艾倫的書通常

都帶著魔法。在《糖果女王》〔The Sugar Queen〕中,一位女士擁有一項特殊能力──她當下所需要的書,往往會神奇的出現在她的床頭櫃、書桌,或手提包裡。透過書的內容,她總是知道書本出現的原因,這點和草莓塔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收過這樣神奇的禮物,不過不是甜點、硬幣或衣服,而是在意料之外收到的完美禮物:書本──而且不是隨便的書,是我當下最需要的書。 我選擇書的標準,通常是靈機一動,或是參考朋友的推薦、出版日期,以及圖書館的到期日。我不會仔細規畫下一本書要看什麼,也不會排定閱讀順序;我或許會走進一間書店,在店員興高采烈的推薦之下,帶走下一本要讀的書,即使我一個小時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 

可能有本書在一個星期內被3個毫不相關的人推薦過,我就會接受命運,決定閱讀該部作品;或許我的孩子堅持我應該看哪本書,抑或為了其他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的原因,使我終於決定從自家書櫃裡頭,抽出某本還沒翻過的平裝書。 對於閱讀,我從不曾仔細規畫,但神奇的是,我常在對的時間讀到對的書。有時我覺得自己非讀某本書不可,有時則是別人覺得一定要向我推薦某本書,無論何種狀況,我當下總是不知道原因,「事後」卻發覺這本書對我非常重要──沒錯,不是開始閱讀之前,而是看完以後。或許我選擇的瞬間看似隨機,但閱讀了一半以後,我就領悟:我現在正是需要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