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左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保華寫的 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 和翟暖暉的 赤柱囚徒:翟暖暉憶「六七暴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天地圖書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唐士哲所指導 楊鎵民的 國族意識與媒體論述事件─以1980 年代 音樂人侯德健潛赴大陸為例 (2014),提出左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族認同、媒體論述、中國意識、台灣意識、台灣意識論戰。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大陸研究所 張五岳所指導 王東琳的 九七前後香港新聞自由之比較--以報紙為例 (2000),提出因為有 香港、新聞自由、九七的重點而找出了 左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左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

為了解決左報的問題,作者林保華 這樣論述: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美國短居、台灣入籍   歷經東亞政治局勢動盪時刻,原鄉與異鄉間的輾轉奔波   身分認同與人生價值的抉擇,書寫七十餘載的壯闊漂盪   本書雖以「心史」為主,也不乏「跡史」,即可作自傳來看,也可作歷史來讀。由於作者生涯遍及印尼、香港、中國、美國到最後定根台灣,而且敢言人之不敢言,內容豐富多彩自不待言。   作者披露了他的「雜種」身份,還是皇親國戚的「賣國」世家;「賣國」表達他具體化中國歷史的若干背景,「雜種

」更是對傳統中國史觀的顛覆。   這是一本作者由共產黨的「順民」轉變為「刁民」的歷史見證;從史的誤會走向歷史的必然。不但有上當受騙的經歷,也有覺醒反思的過程,更有追尋光明的勇氣與行動。   在面對全球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大對決的關鍵時刻,作者對其一生平實的敘述與敏銳的觀察,有其可貴的價值。 專文推薦   李 劼(作家、留美文化思想學者)   謝志偉(台灣駐德代表、東吳大學教授)   程 翔(資深媒體人,前香港《文匯報》副總編、新加坡《海峽時報》特派員)

左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宣道出版社社長王礽福傳道是香港基督教的風雲人物,曾牽頭組織「榮光敬拜事工」,而被香港左報點名批評「荼毒信徒」,並於《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離開香港、來到台灣。王傳道認為香港已經沒有任何言論自由空間,要做良心牧者也沒有平台,反而到了海外,才可以服務更多香港人,並為留在香港的教徒公開發聲。他為此身體力行,和同路人一起成立了以廣東話傳道的「榮光教會」,作為聯繫海外香港人的一個起點,並強調無須教徒也可以參加,因為信守同一價值觀,已經符合宗教教義的真諦。

▶️ 王少勇牧師:為甚麼香港牧師也因為國安法流亡台灣?(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rxbFl3UMI
▶️王少勇牧師:香港教會是如何變成維穩機器的?(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nZUr1SouU
▶️王少勇牧師:人在海外,亂世凝聚香港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_40tpgI48
⏺關神父、管牧師,是如何煉成的?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826424​

#王礽福 #榮光教會 #台灣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國族意識與媒體論述事件─以1980 年代 音樂人侯德健潛赴大陸為例

為了解決左報的問題,作者楊鎵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 1983 年侯德健潛赴大陸事件為個案,分析當時的平面媒體─主流報紙及黨外政論雜誌,對於該事件的報導與評論,並依此探索媒介論述與國族主義建構的過程。本文引介批判論述分析學者Norman Fairclough 社會分析的三層架構:社會事件、社會實踐及社會結構,以彰顯不同政治光譜的媒體報導與評論的論述實踐、背後意識形態及其所再現的社會面貌。研究發現,侯德健赴大陸後,不同媒體的論述內涵,展現了戒嚴時期政治控制程度所造成的再現差異。主流紙媒在事件發生初期普遍輕描淡寫,意圖將侯德健的出走個人動機化,避談背後涉及的國族認同情結。然而,我們仍可以發現少數隱含「異議」的論述,遊走在觸及統治集團敏感神

經的邊緣。而黨外雜誌則對於侯德健的認同情結有較多的著墨,但由此情結所引發的國族認同爭議,則摻雜了中國意識與台灣主體認同的複雜情感,這也反映1980 年代台灣意識建構過程的特殊性。

赤柱囚徒:翟暖暉憶「六七暴動」

為了解決左報的問題,作者翟暖暉 這樣論述: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當時三份外圍左派報刊曾因刊出一些新聞而遭受港英政府以檢控、查封及拘捕三報負責人作處分。本書作者因承印該等報刊,亦受到牽連,被判入獄,在赤柱監獄飽嚐了二年多的鐵窗生涯。因為際遇非常時期的敏感新聞內容,港英政府處以如此重罰,乃香港開埠以來前所未見,這當然是與當年「六七暴動」背後複雜的政治因素有關。   作者受累身陷囹圄,家庭生活及事業迭遭打擊,然而他並不怨天尤人或心怯退縮,而是表現出同仇敵慨,大義凛然和無畏的氣慨。在受禁期間及出獄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作者筆耕不輟,留下有不少文字著述,如有關1924年省港大罷工的研究,「六七暴動」每日的詳細紀錄,法庭審訊、

牢獄生涯的記述,讀書筆記以及獄中詞詩 (已出版,書名《勝似閒庭信步集》)等等。   本書真實地紀錄了作者在入獄之後所遭受的非人遭遇,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代香港歷史中這一重大事件相關的人與事,以及獨特的個人遭遇與心路歷程,委屬難得,極具史料價值,值得珍而重之。 作者簡介 翟暖暉   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鄉里師塾啟蒙,後就讀於廣東省立藝專及廣東大學。1947年移居香港,1949年在香港與錢靜嫻女士結婚,育有二女兒。翟暖暉曾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世紀80年代曾出任兩届全國政協委員。翟暖暉一生大半的精力投放在出版文化事業上。他曾任職學文書店編輯、大光出版社董事,投資創辦

南昌印務公司,華風書局、宏豐圖書公司,並出任上述三家公司總經理。上世紀70年代初創辦 《廣角鏡月刊》及《現代軍事月刊》,80年代初出任「香港書刊業商會」創會會長。1967年香港發生「反英抗暴」事件。港英政府以緊急法令查封三間外圍左報:《香港夜報》、《新午報》、《田豐日報》,並拘捕三報的督印人。翟暖暉以三報承印人身份受牽連,被判入獄三年。「六四」事件後,翟暖暉的人生觀與前有所改變,不時以自由主義文化人的姿態,撰述文章或親身參加了一些重大的社會活動。2013年1月,翟暖暉因病逝世於九龍法國醫院,終年94歲。 出版說明……3 作者簡介……8 代序:紀念父親和母親/翟惠洸……9 第

一章 盛暑黑夜被捕 一、天氣變異  象兆不祥……28 二、深宵突擊  武裝圍捕……38 三、華警問話  老差赤膊……62 四、總部盤審  滿座高朋……88 五、雙手上銬  險被「招呼」……110 六、七號警署  差過如刮……118 七、無杯無水  生曬鰽白……134 八、拍照留念  手印遺恨……144 九、告票楔枕  控罪一籮……155 一○、夜涼難寐  思潮起伏……162 一一、被指「牙擦」  拳腳侍候……167 一二、遞解央署  四囚連扣……176 一三、青雞升堂  五犯受審……195 第二章 羈留中心候審 一、解域多利  剃髮易服……214 二、金髮監頭  大肆咆哮……223 三、開皇

家飯  奉「胡二條」……231 四、領導搞錯  散仔孭鑊……242 五、囚牢酷熱  四怪叢談……255 第三章 法庭開審判罪 一、五野鬧堂  山驚海動……292 二、當仁不讓  抗議聲響……301 三、捱捶威懾  過庭驚嚇……307 四、五犯罰罪  九十九條……323 五、盤問空轉  劫數難逃……334 六、自辯抗罪  心繫故友……349 七、慷慨陳辭  無的放矢……356 第四章 赤蛀灣畔囚徒 一、灣水深何許  應向心深處……368 二、囚徒用品  滿載而歸……372 三、初會監頭  賓主盡禮……375 四、野夫從眾  跌入「四大」……378 五、三犯共囚  義結「大哥」……386 六、

監房文化產品  文武袋、煙斗……395 七、十三刀犯  鐵漢柔情……402 八、義氣李江  有借有還……410 九、金銀貿易場  煙毒錢幣豬腸粉……417 一○、出期數處  喜逢難友……429 一一、權充裁縫  駕御「勝家」……438 一二、監頭巡場  台長通風……442 一三、巧打飛陀  物流活寶……450 一四、獄中文人  口水雅集……456 一五、赤柱過冬  衣單被薄……464 一六、囚犯大行動  抗議聲震天……469 一七、獄方報復鎮壓  魚佬血染監倉……479 一八、釘倉懲罰  積威約之漸……489 一九、弓形鐵牀  橫擔撐腰……494 二○、冷風作怪  寒冬難捱……499 二一、傷

風感冒  倒灌「馬尿」……518 二二、督察「大快活」  點破凍由心……534 二三、「饑寒至身  不顧廉恥」……539 二四、遞解傳聞  眾説紛紜……544 二五、烏鴉炸醬麵  貓恭伴蕹菜……550 二六、春風日暖  開倉有期……559 第五章 獄中紀事 大姐探監……566 煙民……571 煙斗……578 吃煙的火種……581 「老野,行出來」……585 打人……587 枕頭……590 放風……592 散步……594 作詩……597 遇中難友……602 附錄:我的申訴……603 代序:紀念父親和母親(節錄) 翟惠洸   去歲冬末,父親因心臓衰竭辭别人世,與十五年前先行離開的母親會

合於天。不經不覺已到父親冥辰遇年,獨坐孤燈下,憶及父母的前塵往事,心潮起伏,遂寫下這篇思念文字,作為父親回憶錄的序文。   我的父母生於政局動盪的民國初期,年輕時經歷抗戰流離飄泊之苦,目睹國土被蹂躏,同胞受侮辱之痛。二人於一九四七年相遇於香港的持恒函授學校,他們與同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懷着真誠赤熱之心,期盼為建設一個和平自由的國家貢獻綿力。此後一生的工作和事業,多圍繞這個主題而展開。   父母感情深厚,榮辱與共。到了晚年,父親更一改過去的火爆脾性,對母親尤為尊重和呵護。有一年母親不慎跌裂盤骨,須卧牀休養個多月,父親擔起斟茶遞水,甚至更換尿壺之職,以報母親悉心照料他大半生的恩情。閒時二老或

相偕行山逛街,或一起學習英語,欣賞詩詞,愉快地度過了一段互相扶持的日子,直到母親辭世。   母親出事當兒,我身在北美。那天晚飯後接香港急電,告知母親因突發性心肌梗塞被送往瑪麗醫院。我向父親表示將立即回港,他倒反過來安慰我不要焦慮。父親那異乎尋常的平靜,令我感到更加不安。我即收拾簡單的行裝,直奔機場,趕搭半夜飛港的航班,然而就在登機前一刻,母親終等不及這個遠在萬里之外的女兒,不辭而别了。   次日返抵香港老家,甫出電梯,看到父親孤單的身影,正在家門外俯身拾報,我心酸極了,緊抱着他痛哭起來。怎料他對我大聲説道:不許這樣,不要哭。連幾名前來慰問的親友,亦遭到同樣的喝止。我當時想,這是人在備受突如

其來的巨大打擊下一種不可理喻的失控表現吧。後來我逐漸明白,真悲無聲而哀。况且父親向來討厭靈堂庸俗的喧鬧,認為那是對逝者的不敬,他要求我們與他一起,以莊嚴高貴的方式向母親道別,不容雜音破壞寂靜肅穆的畫面。   我留港期間,幾次陪伴父親到大嶼山梅窩,藉舊地重遊寄托對母親的哀思。我們每到一景點,一間餐廳,父親都詳細追述他與母親生前同遊的情景,彷彿要把昔日美好的時光像電影般一幕幕重現眼前。後來我讀到他懷念母親的日記,在那平實的文字褢,流着一股哀慟的深情。其中提到大半生因工作忙碌,難得與母親共敍時,他説:「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六曰是我們金婚紀念日。我滿以為在這一天兩個人可以重温一下,而大姐卻於是年二月十一

日突然辭世了,永别了!」   如今父親也與我們永別了。   逝者已矣。父親在世上活了九十三年,而且活出一個多姿多采的人生,頭腦保持清醒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一生應是無憾的了。父親喜讀莊子,思想豁達開闊,一早便决意不立墓碑。我與妹妹已按他的遣願,把他與母親的骨灰糅合在一起,撒在香港東龍島的海面,讓他倆無拘無束,暢游於碧波綠水之中,與萬物為一,舆天地共存。   父親於五四運動爆發那年,在廣東省的農村出生,二十六嵗到香港生活,早已是個都巿人,卻未受花花世界所汚染,終生保持自然樸實的氣質。母親離開後,我們曾多次建議他裝修房子,都遭到拒絕。我環視父母的寢室,五十年來只有一件新傢具,那就是數年前父親

罹患推骨塌陷,疼痛異常,我與妹妹買了一張可調校高低類似醫院用的牀,以置換他與母親結婚的木牀。寢室中的衣櫃、文件櫃,以及一個矮身五桶櫃,自我有記憶以來便知其存在了。這幾件傢具早已過時,式樣手工普通,並無保留價值,我本打算隨由别人撿拾,但讀到父親的回憶錄,得知他對這幾件古老傢具的感情,特別是那個五桶櫃,原来是母親出嫁時外祖母到灣仔訂造的;我不忍抛棄它們了,租了一個小货會讓它們暫時棲身。而與睡牀貼近的那張小型鋼書桌,拉抽櫃時已吱吱作響,父親把母親的骨灰瓶放在書桌上,日夜陪伴他在桌前閲讀寫作。   父親有着茁壯頭強,堅挺不拔的生命力。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都全情投入生活之中,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他生

性聰敏,記憶力特强,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少時在鄉間入讀私塾必名列前茅,出城投考廣州巿立一中,二百多名上榜者排名十六,本是塊讀書的料子,無奈因戰亂多次被迫中斷學業。抗戰勝利後得國立中山大學錄取,但自省年歲已長,經濟拮据而放棄入讀,南下香港謀生。 第一章 盛暑黑夜被捕 一、天氣變異  象兆不祥 一九六七年香港的天氣是反常的天氣。 先一陣,由四月初也可説由三月底開始,就陸陸續續下雨,至四月下旬才稍稍好一點。有時陰一陣晴一陣,有時零零星星灑幾滴,有時雨勢頗大,有時雨勢甚大。老天爺興之所至,西貢地區竟有雷殛,有些地方竟還落雹,毀了不少農作物,連港島中區也有報吿説落過雹添。後者在香港不但不很常見,還往往

只在炎夏雨季出現。我居港二十年也只在灣仔區見過一次。那些像水仙盤裏的石春一般大小、模樣的水晶硬塊伴着豪雨隨街跳動,很是好玩的。但那已是五六月之交的時候了,正正屬於雨季了。天文台不是有紀錄了嗎,雨季是從五月開始的。 到了七八月,也是天文台紀錄,説是香港全年最炎熱的月份。沒有錯。可它為甚麼今個暑天熱的這樣的長時間,熱的這樣乾炕?幾乎天天文風不動,樹不搖,蟬不噪,鳥不飛,狗吐舌,貓打盹,一切像在夏眠樣子。不光是熱,而且又熱又悶,汗水像在蒸籠裏面一樣,只覺黐黐粞粞,除非打扇子掮它一陣,否則就揮發不出來。反常的天氣連累我的脾氣也反常起來。 我不知道今年這些日子裏為何竟是這樣地又熱又悶,這樣地使人難受。它

使我終日只感到焦灼、煩躁、不安,竟還有點乖戾。我不知道該做些甚麼,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着些甚麼,連在麻將檯面前也只屬逃避,不屬耍樂。我總想發泄,甚至想到要打人,把東西砸爛。我總不能安安定定地坐在寫字樓裏,哪管只抽抽煙也好。我老是想跑出去。但我不知道跑出去該做些甚麼。跑客戶?跑作者?跑印刷廠?跑紙行?無聊,無聊!通通都是無聊!我只感到焦灼、煩躁、不安而且想打人、罵人。我變得乖戾,喪失理性。 不單是我,就是街上的人生活也有點反常。他們走的促促匆匆,比過去的更為促促匆匆,彷彿都趕着去搭尾班船,去找尋他們散失了的兒女樣子。街上的van仔也多起來了。它們滿街亂竄,橫衝直撞。小van裏固然有司機,還有一個

跟車,他沿途叫着,「灣仔一文」,「中環兩文」,比巴士的拉閘更為賣力。巴士裏的只顧賣票,拉閘,而他們更兼拉客。警察也有點反常起來了。沿途都有警察為這些亂闖的小van護駕、領航。他們都為它們指揮交通,排除障礙。非法經營的van仔正受到執法的警察合法蔭庇。 反常,反常!一切都反常!

九七前後香港新聞自由之比較--以報紙為例

為了解決左報的問題,作者王東琳 這樣論述:

傳播媒體在西方的傳播理論中,被視為「第四權」(the fourth power)、「第四階級」(the fourth estate)或「政府的第四機關」(the fourth branch of government),指的是媒體代替社會大眾對政府與公權力負擔起告知與檢查政府行政事務的監督者(watchdog)的社會責任的角色,而新聞自由的發展伴隨民主政治奮鬥的歷史,新聞自由也是一切自由的中心,也因此,在政治制度愈民主的國家,新聞資訊層面的流通愈受到管制與束縛。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二,一、比較九七前港英政府殖民下的香港新聞自由與九七後中共一國兩制下香港新聞自由,兩者的差異。二.探討香港傳媒在九七

過渡時期、政治變遷環境下的演變。 本研究範圍為一九八二年至二OOO年,以法律對新聞自由的控制、政治對新聞自由的影響、經濟對新聞自由的影響與具體箝制案例四層面作為檢測指標,比較香港回歸前後的新聞自由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 (一)、香港傳媒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的新聞自由不如回歸前。 (二)、九七前香港媒體擁有高度新聞自由,九七回歸後則有所受限。 (三)回歸過渡時期香港新聞傳媒因政治與經濟因素產生結構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