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果菜市場行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許淑娟所指導 蔡軒齊的 恆春半島紅龍果作空間擴散與經營 (2019),提出屏東果菜市場行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作、紅龍果、農糧鍊、空間擴散、恆春半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所 蔡玉娟所指導 陳韋佟的 以複雜網路及倒傳遞類神經網路預測水果批發價格 (2018),提出因為有 資料探勘、複雜網路、倒傳遞類神經網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果菜市場行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果菜市場行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恆春半島紅龍果作空間擴散與經營

為了解決屏東果菜市場行情的問題,作者蔡軒齊 這樣論述:

恆春半島依山傍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構築出其特別的農業型態與人文活動,如恆春三寶—洋蔥、瓊麻以及港口茶,也因為此區的農民自古以來皆受制於氣候影響,使得作物選擇並不多,自日治時期以來一直是以稻米、甘藷、落花生等糧食作物為主,但近20年來有一項新興的作物開始出現在恆春半島,那就是紅龍果。恆春半島從民國89年開始種植紅龍果,至民國106年達到152.9公頃,栽種面積與產量均佔屏東縣三分之一以上,成為重要的紅龍果產區之一。對於紅龍果為何成為恆春半島的重要農作,是本研究探索重點,是什麼樣的因緣使農民有轉作紅龍果的行為?什麼原因使得紅龍果作在此區迅速擴散開來?農民透過何種通路將果品銷售出去?因此,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四:釐清恆春半島農民引種紅龍果的原因、探究恆春半島紅龍果作的空間分布與擴散過程,探討恆春半島紅龍果作的栽培與經營,並分析恆春半島紅龍果作的運銷通路。有關臺灣對於紅龍果作的農業地理相關研究甚少,本文為釐清恆春半島紅龍果作及其他作物的種植歷程,以田野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恆春半島四個鄉鎮內的28位紅龍果農、果販等,並實地勘察紅龍果園,了解所在位置、地形、周遭環境等,以分析果農選擇作物的考量,以及恆春半島紅龍果產業經營的機制。本研究發現,1.恆春半島的紅龍果園起源於保力村,該地附近也是果園最集中的區域,紅龍果栽種從此地開始擴散,其餘地區分布情形則較為分散。2.由於紅龍果利潤高並能夠

忍受嚴苛的環境,因此被廣泛的種植,有別於其他作物僅為一穫作物,紅龍果的產期長、收穫次數多因此能分散風險,許多原先種植洋蔥、牧草、稻米等作物的農民也將部分土地拿來栽種紅龍果。恆春半島的瓊麻、蜀黍高粱、西瓜等經濟作物,也曾有於短時間內快速擴展,後來又逐漸消失的現象,何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這些作物均具有耐旱、耐風的特性,反映出此區作物在秋冬盛行落山風,及土地種植條件不佳,導致農民作物選擇少,一旦出現經濟價值高於原種植的作物時,農民便會紛紛投入新作物,若再加上政策改變或地方農會的推動,農民會選擇轉作,本地農民栽種紅龍果也是追求經濟效益的現象。3.關於農民銷售方式,有近五成農民以直銷為主,其餘則為以行口運

銷或是共同運銷至各地果菜市場。此外也可以發現到,栽種面積越大的農民通常都有較為多元且穩定的銷售通路。4.在順應本地特殊環境條件,以及市場、勞力變化情況下,紅龍果作的高利潤與便於進行產期調節,使其成為恆春半島洋蔥農園外的新景觀。

以複雜網路及倒傳遞類神經網路預測水果批發價格

為了解決屏東果菜市場行情的問題,作者陳韋佟 這樣論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8年年報提出臺灣農、林、魚、牧產業中,以農業的產值占比52.27%最高,但因農產品的保鮮期短,且易受到天氣及宗教節日等因素干擾,而造成劇烈價格變動的情況,本論文針對芒果、西瓜、葡萄、火龍果四種水果,並使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及中央氣象局2008-2017年之資料包括上價、中價、下價、平均溫度、降雨量、風速、農曆日、交易量為輸入變數進行價格預測。主要方法有:(1)複雜網路-利用複雜網路之群聚特性去排除交易量關聯性低的交易資料,採用總群聚平均距離的方法,將集群低於總群聚平均距離之交易資料排除。(2)倒傳遞類神經網路-利用複雜網路處理過後2008-2017年資料進行學習,2018年

資料進行價格預測,芒果、西瓜、火龍果、葡萄之平均正確率分別83.8%、90.85%、87.01%、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