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手錶時間設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小雞手錶時間設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亞當.摩根馬克.巴登寫的 美麗的限制:為何嶄新的商業想像,常來自匱乏的條件下? 和唐潔如的 用薪水理出富人生:不景氣的薪水理財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MIMI 可愛小雞養成電子錶中文進化版【電視廣告商品】 | 台中玩具也說明:手錶 為12/24小時制,可看日期和時間 *內附小遊戲,玩遊戲的同時還可以幫小雞賺錢購買需要的商品 *可與他人連線,可贈送禮物、遊戲對戰、擁有交往關係. 小雞會肚子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 和菁品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設定- 人氣推薦- 2022年6月| 露天拍賣則補充:二手Adidas 手錶ADP6003(可以運轉但時間設定需買家設定當收藏/裝飾品 ... 小雞造型鬧鐘背後有磁鐵電子計時器時間可設定最長99分鐘操作簡單【甜心賣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雞手錶時間設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麗的限制:為何嶄新的商業想像,常來自匱乏的條件下?

為了解決小雞手錶時間設定的問題,作者亞當.摩根馬克.巴登 這樣論述:

還在抱怨「時間太少、資源不夠」? 真正的創新者說:限制,是必要且有益的!   停滯的年代人人都該擁抱新思維   困難正是你的最好機會!   這本書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   ──賽斯‧高汀(Seth Godin).全球暢銷書《紫牛》作者   ★全球商務精英、創意人才一致推崇的實用創新手冊   ★告別漸進式改革×面對挑戰性問題×培養強大企圖心   ★隨書附贈:三大轉化要訣×六大輔助工具×八張檢視圖表   ★立即上手──32個核心提問、85項關鍵策略,21分鐘快速檢測!   ▋為什麼限制是美麗的,而我們都該擁抱它? ▋   1973年美國西南航空,被迫以3架飛機承接4條航線的航班,並於第三

年成功轉虧為盈。2008年Airbnb說服社群內4,000位攝影師為全球民宿拍照,大幅提升出租率,更創造了「共享經濟」無限商機……像這樣被迫受限、最後成果豐碩的全球範例比比皆是,如:   ‧因為規格受限,才造就風靡全球的電玩馬利歐兄弟   ‧由於缺資金少後援,催生出今日簡潔的Google首頁   ‧源自貧瘠沙漠的滴灌技術,竟能提升五倍農作產量   ‧缺少設備採購預算,卻讓倫敦奧運滿意度高達八成   ‧非洲肯亞替小雞染色,竟然讓家禽多出85%存活率   ‧臺灣創造持續三十年,平均每年9%的高度經濟成長   事情已經很清楚:限制永遠不會消失。關鍵是──我們如何在其中自在優游。   我們的個人

與社會生活,都是由「增加的機會」與「明顯的限制」這兩項要素所界定的。長期以來,「限制」被迫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從行銷預算、研發部門時限、年度財報KPI……使得我們無法隨心所欲行事。   然而,本書兩位作者在採訪品牌負責人與企業領袖後才發覺到──限制才是真正開創的關鍵。它正是強迫人們完全坦誠的一線希望;當你開始擁抱限制並轉化它,將取得暢行往返匱乏與富饒的門票,並從其中能取得無限創意與商機。知名廣告人丹.韋登曾表示:「天馬行空」與「自由發揮」正是扼殺創意的根源,唯有「限制」才得以製造那種重要和急迫的感覺,使得每個人在侷限中發揮最大的能力與想法。   ▋遇到不喜歡的束縛,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我們生存在一個:因為選擇與關係太多,時間和資源相對太少;因此「限制」日益增加的世界;但身邊也充滿了以「限制」為核心的新世代創造力。例如,跑得更快的汽車卻能節省燃料;使用較少的水量,能生產出更優良的作物;更健康的速食等。當遇到了限制,該如何因應,儼然已成了這個世代最重要的事,更是未來十年人人必學的一項技能。因此之故,本書茲將上百家企業所遇到的困境與侷限,分成以下四層面:   ‧基本限制(受到某項成功必備元素的限制)   ‧資源限制(受到某項重要資源如資金或人力的限制)   ‧時間限制(受到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事的限制)   ‧方法限制(受到必須以某種方法來進行某事的限制)   由古羅馬

人建造道路的寬度,間接影響到發射太空梭時兩具固態燃料引擎的尺寸,因而讓我們瞭解「路徑依賴」怎麼形成,與其侷限。藉由剖析「企圖心」與「限制」之間的角力關係,歸納出「創造力」應是一種普遍的能力;透過轉化的過程,就能讓每一個受到限制的人都能運用自如!本書充分彙整各精華案例,以抽絲剝繭且生動的描述,告訴你在面對處理各式各樣限制時,可以用六個步驟的標準流程來處理:   〈1〉身在何處:瞭解自己的出發點,釐清處於受限者、調適者還是蛻變者的階段;   〈2〉檢查路徑:我們為何看不見新路徑與改變的機會?   〈3〉提出質疑:迫使我們擺脫舊有路徑,找出心目中最緊迫最有價值的限制;   〈4〉用對心態:將溝通方

式切換成「如果-就能」,而不是「辦不到,因為……」;   〈5〉開創資源:活用每項可能資源來交換甚至產生影響力;   〈6〉啟動情緒:妥善處理成功與失敗的情緒反差,促使我們擬定計畫採取行動。   而當一個人經過多次演練,提升「利用限制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後,就更有自覺、更能洞察自己什麼地方需要協助;藉由分析將近200個品牌,在「3M1H」的心態(mindeset)、方法(method)、動機(motivation)以及如何創造(how)之外,本書讓人得以用更進步的心態、方法與動機轉化限制;也能知道每次累積的美好經驗與成果,未來又該如何派上用場。   ▋實際案例 ▋   〈打破資源詛咒:麥拉

倫車隊〉   2005年歐盟禁止菸草商贊助所有F1賽事車隊,使許多業內人士苦思該如何另尋金源支撐營運。此時麥拉倫車隊並沒有陷在困境中太久,他們反倒重新檢視該如何讓賽車跑得更快、提升團隊戰力以吸引新贊助商。   在賽車性能上,麥拉倫車隊將進站加油時間,從原本的4秒縮短至2.5秒。同時他們也縮減不必要支出與投資新技術與人力。當時的首席技師瑞斯利發現:若改成「新型態體驗」就像在車庫觀看空間一旁,就可以看見贊助商標誌、賽車手穿戴印有清楚贊助商標的服裝、帽子與手錶等,行銷效力更顯著,能讓車隊步入穩健經營。經由種種突破資源限制後,車隊中的每位隊員都打從心裡相信:促成優異表現的不是金錢,而是「效率」。因

此到了最後,微量分析與持續改進的做法,已成為車隊文化的一部分;從此麥拉倫車隊也在程序與流程方面走在時代尖端。   〈天生的蛻變者:宜家家居公司〉   從貧瘠且岩石遍佈瑞典農業區發跡的宜家,其創辦人非常瞭解「限制的美好」箇中真義。他在參觀鋸木廠時,就自問這此廢棄木料可作成什麼(最後以壓縮技術製成密集板家具);在北京旅遊時,好奇市場上光禿雞隻身上的毛去了哪裡(隨後利用雞毛取代高單價鵝毛,製成寢具填充物)。甚至對售價僅有臺幣170元的桌子生出挑戰之心(跳脫從零打造的觀念,直接以門板再造桌面)。   以上「疑問」在在使得宜家以替代原料,突破價格、材料以及空間等限制,提出挑戰性問題,打造出更符大眾

需求的居家物品;使得「當事情不好解決時,反而比較有趣」成了宜家企業文化的宗旨。從設計塑膠茶匙到轉化小型居住空間的限制,致力在每件小事上頭尋求突破。   〈從受限者到蛻變者:Nike(耐吉)的蛻變之旅〉    1990年代因亞洲血汗工廠事件,Nike成了全球抨擊對象。在長期承受消費者抵制與抗議之後,Nike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新上任的副總裁發現:「既然無法24小時監督工人穿戴防護裝備,那麼乾脆研發新式無毒黏膠。」從根本解決工人暴露在氣體危害之下的問題。   於是在1992年收到環保團體針對「六氯化硫」製成氣墊鞋,所造成環境衝擊的抗議信件之後;Nike下定決心花了數年投入研發。他們改

以「熱壓成型」技術,重新打造出六十五層的塑膠膜包住氮氣的技術,使運動氣囊非常強韌且能運用在整雙鞋上,因此誕生了至今仍熱賣長銷的Nike Air Max 360。正因環境安全議題的多重限制,反讓他們化被動為主動,投身品牌的永續發展之中。   ▋本書重點 ▋   往後十年,我們在搜尋「限制」這個詞時,將看到以下定義:   一種侷限或界定因素,通常用來激發人們尋求更好的做事方式。   本書打破傳統商業書的思維架構,提供簡明「如何做」的步驟,並清晰敘述「限制」激勵人心的內在機制:   1、限制使我們提出有效問題;   2、重新構思資源、挑戰與成功;   3、藉由減法中找出利益;   4、在關係中

找到擴增與新關係;   5、並在侷限中找出或創造新對策;   6、最後,重組企業生態打造全新的系統或商業模式。   經由研究那些成功轉化限制的人,本書在他們身上發現了共通特質:   ● 他們相信蛻變者是後天養成的,而非與生俱來的。   ● 他們將公司帶往各種限制所在的地方,而非遠離它們。   ● 他們憑藉限制大幅增強企圖心並加以合理化。   ● 在尋找對策時,他們懂得何時拒絕向企圖心妥協。   ● 他們讓團隊相信自己能解決不可能的挑戰。   ● 他們會利用情緒反差與說故事的方式,使人投入情感。   ● 他們鼓勵並讓團隊挑戰企業現有的各種慣性與假設。   ● 他們知道要如何達到蛻變門檻。  

 兩位作者主張,人類應普遍具備利用「限制」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供一套原創性的架構來達成此一目標。 ▋知名媒體、一流業界人士 好評推薦 ▋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   方略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林志垚   IF OFFICE負責人‧馮宇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   時間軸科技創辦人‧葉建漢   作家‧詹宏志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專任特聘教授‧盧希鵬   (以上排序按姓氏筆劃)   人生不是越多越好,「限制」反而是我們想要突破的動力;無論限制是什麼,但千萬不要自我設限。──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認真接受限制就輸了!限制也許是

事實,但不該是抱怨或不作為的藉口。善用限制協助聚焦,發展獨特觀點突圍。──林志垚‧方略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   「限制」是創意的原動力。這件事問李白最清楚,他的〈靜夜思〉只用20個字就讓一個濃郁的思鄉情愁傳唱千古。──馮宇‧IF OFFICE負責人   當你願意限制自己的自由,以獲得整體利益最大化時,這就是文明。──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專任特聘教授   豐富的知識、洞察力與借鑒實務證明。──美國行銷協會   兩位作者撰寫了令人深思的書籍,為領導者與企業家的企業注入新思維與前景。──《愛爾蘭時報》   書中鼓舞人心且有趣的研究案例,激勵引導並挑戰你自己找出方向。如果沒有打算不

玩這場遊戲的話,這些是你終究得面對的。──《市場行銷》   兩位作者堅定的寫作立場之下,這是一本溫和但堅持引導背地裡想推動業務與個人業績的書籍。──《公關周刊》   這是能與我們自以為是的觀念一較高下的書。若用傳統心態來挑戰它,它會以各種有力觀點回擊,刺激你的思考。這本書提供所有人一個有趣簡單的方式來發掘嶄新方法,以便在這個企業苦於匱乏各種資源的新世界秩序中,成長和茁壯。閱讀本書,你將獲得許多啟發。──基斯‧威德(Keith Weed)‧聯合利華行銷暨傳播長   我深信限制的力量,更少通常意味著更好。本書有效地探討了個人及組織面對限制的方法,並且提供了實用的架構,以便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追

根究底,這其實不算是商管書,而是個人追求幸福與創業時必讀的一本書。──費比恩‧佛墨爾(Fabian Pfortmüller)‧Holstee共同創辦人   以各種深具說服力的真實案例與觀察,鼓勵我去挑戰各種過時的假設,並藉由提出嚴苛的挑戰性問題概念,讓我們的創意團隊和業務行銷團隊深受啟發。更好的是,ABC法則以容易理解的形式,將各項重點予以整合,對我們這種心力易於分散的人來說,相當適用。──斯科特‧羅德(Scott Rohde)‧索尼PlayStation美洲全球工作室產品研發資深副總裁   這是本精采絕倫的好書。以出色的文筆和清楚的調查,歸納出了企業運用「限制」以取得成功的方法。這是一本

不像企管書的企管書。我認為兩位作者做得好極了。──丹‧威爾(Dan Wieden).Weiden+Kennedy廣告公司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作者亞當和馬克對於如何將檸檬做成檸檬汁的方法,不但思考得相當透徹,就連書中各種豐富的概念,都能用易於理解和運用的方法來呈現。──南西‧杜爾特(Nancy Duarte)‧知名簡報設計公司杜爾特創辦人、《跟誰簡報都成功》作者   我在1984年就以微薄資金生產Samuel Adams啤酒,但卻從未遇上任何限制。我在做每項決策上都很專注也很明確,腳踏實地並努力創新以彌補財源上的不足,而三十年後的今天,這項創意文化對我們來說仍然管用。這是一本很適合創業者

購入的書。相對於網路泡沫時期,各大創投運氣不佳的「燒錢速度」;《美麗的限制》則是提供讀者各種工具,讓人堅守公司的核心價值,並有信心讓「限制」成為最有力的盟友。──吉姆‧ 科赫(Jim Koch)‧波士頓啤酒公司總裁暨創辦人 作者簡介 亞當.摩根 Adam Morgan   著有《小魚吃大魚:挑戰領導品牌的八大信條》(Eating the Big Fish: How Challenger Brands Can Compete Against Brand Leaders),是一位將挑戰者品牌概念引進行銷界的國際暢銷作家,想法普遍受到全球新世代的創業家和企業領導人推崇並深具影響力,他所創立的

知名行銷顧問公司eatbigfish,協助來自世界各地從赫爾辛基到河內的眾多客戶,發展他們自己的突破性策略。   馬克.巴登 Mark Barden   負責經營eatbigfish在美國西岸的業務。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曾獲直效行銷白金獎、從事網路業、為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艾倫狄珍妮的節目暖場,甚至還曾在舒潔衛生紙的廣告片中扮演和尚。他在如何建立突破性思維以獲取驚人成果方面的建議,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馬克是一位超人氣演說家、世界級引導師和特約教練。 譯者簡介 柴婉玲   自由文字工作者,之前在一座外來人口比本地人還多的世界級多元文化城市打滾數年,經歷各式各樣的翻譯、行銷、媒體研究工作。早年在

國內曾任資深編輯,也做過多年廣告撰文,因此對書中描述創意人所必須面對的種種限制,相當有共鳴。tw.linkedin.com/in/wlchai 引言 為何從限制中發現良機如此重要 1.受限者、調適者與蛻變者 我們一開始與限制之間的關係 2.突破路徑依賴 阻礙我們在限制中發現機會的行為與做法 3.提出挑戰性問題 如何規範限制以求突破 4.如果―就能 如何為限制性問題尋找對策 5.開創豐富資源 如何發現並取得我們所缺乏的資源 6.啟動情緒 如何注入堅持到底的能量 7.一無所有的富饒 向從零開始成功的人學習 8.限制導向的文化 大型企業是如何愛上限制的 9.匱乏與富饒 為何這項

能力對現代人如此重要 10.著手轉化限制 如何運用ABC法則 11.領導力與限制的未來 人類社會進步的契機 附錄 致謝 圖片來源 備註與資料來源 引言 為何從限制中發現良機如此重要   多年前,網路上瘋傳的「盡力模仿傑格」(Do Your Best Jagger)活動,最初是從同名的遊戲開始發酵的,而規則其實很簡單:玩家可隨時隨地、選擇在任何媒介上,互相挑戰對方模仿滾石樂團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在舞台上的表演。   一旦你接受了挑戰,就必須立刻開始模仿,不能等你躲到一個比較隱密的地方、或是先把外套脫掉、或是吃完三明治之後再開始。你得在當下當場,立刻把自己內在的

傑格叫出來,展現在形形色色的觀眾面前──也展現在後來爆紅的網路影片上。   而這件事有趣的地方,不在於人們為什麼願意做這種瘋狂的事,而是為何這樣的遊戲效果竟然這麼好。為什麼當一個外行人,不情願地在快餐店的櫃檯前進行拙劣的模仿時,現場觀眾竟能瞬間認出那是傑格爵士的舞步?而這位資深的搖滾樂手,又是如何創造自己舞台演出的高辨識度,讓即使對滾石樂團的表演不怎麼熟悉的人都能看出來?   答案就在於限制帶給人們的好處。   在基斯.理察(Keith Richard)的自傳《搖滾人生》(Life)中,這位傑格在滾石樂團的夥伴說明了他那與眾不同的浮誇風格從何而來的。他說,滾石合唱團剛成軍時,他們得在小得

不得了的場地演出,而當裝備全部就緒,且觀眾也都一一就位後,留給歌手表演的空間往往要比一張桌子還小。但身為一個野心勃勃樂團的主唱,傑格學會了應付如此侷限的空間,也就是在限制之下的強烈企圖心,使他發展出了獨一無二的舞步。   在當年,這位年輕的歌手有意無意地決定了自己面對「空間限制」的態度。這樣的限制原本可能導致他採取靜態演出,或是綁手綁腳施展不開來,但事實卻正好相反。他反而因此受到激發,讓自己的演出更誇張、迷人、獨特又搶眼。他利用這項空間上的侷限,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發揮空間。   是美女還是野獸?   「限制」其實背負了莫須有的罪名。照字面定義來看,限制是一種負面的東西,它以某種重要方式侷限

我們,使得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行事。限制使我們失望、打擊我們、讓我們失敗。像〈別束縛我〉(Don’t fence me in)這首老歌說的便是:如果你想看我有多少能耐,就別給我任何限制。   但本書想讓讀者瞭解,情況為何正好相反。為何限制其實可以是資源豐富的、充滿可能的、值得追求的。為何它們是激發新方法和各種機會的催化劑。它們又是如何讓我們比以前更強大,而不是反而壓抑我們的潛能。為何我們應該將它們視為美好的事, 而不是洪水猛獸,以及為何今日這件事變得比以前更重要。   看不見的禮物   不論我們是否注意到,其實限制的正面力量隨處可見。在一段終生關係中,我們向另一半承諾只忠於對方,我們對自己

的限制,能讓我們專心一致地建立跟對方的生活,並進而發展出更為深刻的親密感和安全感。在娛樂方面,我們瞭解自己心愛遊戲的各項規則限制,也正是這些規則賦予了遊戲特色、能量與樂趣,若少了這些限制因素,那麼這些特色、能量與樂趣也就跟著變少了。至於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就在於瞭解有哪些限制對子女和我們自己的家庭生活都有益─且不論我們可愛的小小電腦世代喜不喜歡,都必須謹守這些原則。   在企業經營上,被迫受限卻得到甜美果實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們完全忘了這是他們最初的動力來源。Google的首頁之所以如此簡潔,是因為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當時編碼的能力很有限。他負擔不起外部資源的成本,而自己所

能做的就是設計一個搜尋欄位加上一個識別標誌。因此,當其他同行的首頁塞滿了東西時,Google那清爽的首頁反而顯得突出,低調地表示對使用者的尊重。全球最大娛樂產業中最著名的遊戲主角瑪利歐(Mario),正是由於受到八位元技術的挑戰而變得多采多姿:為補救糟糕的畫質,設計師宮本茂(Shigeru Miyamoto)為主角設計了一個大鼻子來凸顯他的人性,並加上小鬍子來避開嘴巴和臉部表情,因而從整體上也更容易看到手臂和身體的連動,而那頂帽子則是為了避免描畫頭髮的麻煩。電玩遊戲史上辨識度最高的角色,就因這樣的技術限制而誕生。籃球界因1954年引進了24秒時限鐘,至今讓這項運動充滿活力。至於推特──沒人不知

道推特,但要是當初它的字數限制在一萬四千字而非一百四十字的話,今天還會有人使用推特嗎?   雖然好處不盡相同,但上述的每一項限制都促成了某種優勢。而這些處理限制的人,則把限制變成了美好的事。   尋求嶄新創造力的新現實   所有優良企業都會遵循清楚的原則來運作。例如,品牌本身的概念,實際上就是一項美麗的限制。它是什麼,跟不是什麼都要很明確,以便團隊能集中心力在尋找符合品牌立場的各種新穎、相關和原創的方式。當某個品牌不再遵守這些限制,並試圖改變它原本的定位時,就會削弱它的力量了。   身為作者和業界人士,我們職涯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思考策略與限制。我們公司專精於研究挑戰者品牌和企業,對這些

品牌和企業來說,將限制轉化為優勢是一種特別重要的能力。挑戰者們的企圖心永遠大過於所擁有的資源,並且缺乏傳統觀念中認為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行銷預算、研發部門,或是某類功能等。他們必須應付各種限制、重新設定溝通方式,並建立一個新的行銷或商業模式。對挑戰者而言,要如何才能轉化限制,通常得仰賴成功策略的核心。   創立eatbigfish的十六年來,我們在愈來愈多層面上像個挑戰者般地思考,也愈來愈常聽到知名市場領導者,談論自己在跟上世界變化腳步的同時,仍必須保有挑戰者心態,對來搶飯碗的對手心生警惕。企業被迫縮減人力、資源和時間以便在競爭下成長,儘管「以較少資源做更多事」並無實質定義亦不知從何著手,

但此方針早已成為商界主流。不論企業性質或規模為何,時間、資源以及人力的限制一直都在,也不論你喜歡與否,這項必須在限制之下成長的需求,早已成為現代領導者的挑戰之一。   這裡永遠不缺啟發。我們身邊充滿了以限制為核心的新世代創造力。例如,跑得更快的汽車卻能節省燃料;更健康的速食;或是使用較少的水量卻能生產出更優良的作物等。   有時,這些企業處理的是外來加諸在身上的限制。例如,一家在經濟衰退時創立的啤酒公司,不但缺乏行銷預算,向銀行申請借貸時亦遭到拒絕。因此,他們便以分享股權的方式來換取現金,不但讓顧客更為忠誠和支持,最後竟成為英國境內成長最迅速的餐飲品牌。位於加州的四間公立學校,則是找到了讓

學生在一年內課業三級跳的方法,同時又能減少經費支出。長期銷售狀況不佳的洗衣粉品牌,在無法取得頂級清潔原料的情況下,只好另尋創造價值的方法,卻因此成為聯合利華在全球市場成長最迅速的品牌。   儘管「以較少資源做更多事」並無實質定義亦不知從何著手, 但此方針已成為商界主流。   但更常見的情況是,這些企業會藉由自己給自己莫大的限制,來尋求突破並創造競爭優勢。一間知名的連鎖精品旅館,省略了許多高級旅館必備的設施,諸如接待櫃檯和餐廳等,以提供頂級但經濟的住宿體驗。而一間創立七十年的家具公司,正因限定自己必須製作出要價相當於兩杯拿鐵的桌子,因而找到了截然不同的製作方式。知名賽車主辦單位則要求每家車隊

在維持賽車精采速度的同時,必須設法製造出提升30%燃油效率的引擎,甚至因此帶動了一連串的創新。   我們正處在一個傑出人士為我們重新定義可能性的時代。他們讓限制能激發正面變革成了一項顛撲不破的道理─我們可選擇利用它來尋找新契機並有所突破。不是因為克服了限制,而是因為有了限制,所以成功。   何謂限制?所謂轉化限制又是什麼意思?   我們要從何開始呢?有意思的是,雖然這個世界充滿各種鼓舞人心的方式,且多數文化中都有類似「黑暗中總有一線光明」的說法,但要找到將「激勵」轉化為「行動」的實際方法卻不容易。美國人常說的這句老話:「當人生給你酸澀的檸檬時,不妨把它做成檸檬汁」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

但在過了一個世紀後,似乎沒有人告訴大家接下來該怎麼做:也就是做成檸檬汁的配方究竟是什麼。   對創業家來說,有許多針對現代社會的人力精簡、節約式創新、Jugaad精神,甚至是閱讀障礙對創業者的價值所進行的重要研究,提供了某些特定限制中,各種意義層面的深入剖析。這些針對商界各種限制的研究重點,跟本書不太一樣。《限制理論》(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簡稱TOC)於1984年提出,不論是在狹義的限制或是處理方式上的建議,都跟我們的企圖心大不相同。這本書將限制定義為一個體系中的績效限制,特別是最受限的那一個─亦即組織最弱的那一環。TOC建議以改組,或是重新調整主要程序的方式

來處理限制,以避免出現負面效應。一旦排除了這最弱的一環,體系中新產生的弱點就會變成下一個要對付的限制。   TOC對某些狀況或企業來說,是很成功的方式。然而,我們感興趣的做法並不是排除限制,而是以正面的態度來平衡它。我們提供了更廣義的限制和情境,並說明轉化限制的各種方法,以把它變成各種可能性與機會的絕佳來源。   首先,我們有必要定義一下何謂限制,以及我們所謂的轉化限制是什麼意思。時間限制。至於方法限制,像是某間醫院將供應速食的系統,運用在進行重大的眼科手術上即是。   藉由轉化限制,也就是將它視為一個機會,而非懲罰,能激勵我們發掘嶄新的或是更好的達成目標的方式。上一段中我們用來說明的那

些例子,對你來說或許並不陌生。   我們提及的第一個例子,那間無法讓顧客購買前先試穿鞋子的網路鞋店,想當然就是Zappos。這項限制促使他們從兩大層面提供Zappos體驗:第一是「所有運費由我們負擔且退貨相當容易」的程序;第二項則是他們著名的「wow」顧客服務:親切、友善的互動,讓顧客不但能接受這種買鞋的方式,而且早在1990年代就獲得Zappos的忠實愛用者的「淨推薦值」(Net Promoter Scores)。執行長謝家華將Zappos 形容為一種顧客服務業,只是剛好賣的是鞋子罷了。也因此他曾說:我們也能從事航空業。   第二個有關資源限制的例子,則是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在1970年代,他們必須賣掉其中一架飛機,但卻決定不縮減既有的航線。為了保留這些航線,西南航空被迫要設法以三架飛機來飛四條航線。這樣一來便讓他們面臨了另一項不同的限制,即時間限制:他們發現,假如能讓飛機在十分鐘內換班的話,就能以三架飛機來行駛四條航線。亦即他們必須在十分鐘內讓所有入境乘客和行李下機、清理飛機,並讓出境的乘客和行李登機─而一般美國國內航班的平均周轉時間卻要一小時。這種做法(例如引進罕見的不劃位概念)使得他們不但能維持四條航線的營運,甚至由於當時許多乘客不喜歡在搭乘其它航空公司時必須坐在跑道四周,而讓西南航空因此招來更多顧客。9這項新做法變成西南航空長期的營運

模式之一,也讓他們成為創下多年盈利紀錄的低成本航空公司。而讓他們顯得如此特別的,則是這個片刻:幾年前當我們採訪當時西南航空總裁巴瑞特(Colleen Barrett),問及對她來說最能彰顯西南航空精神的是什麼時,她告訴我們的便是這則故事─即三十多年前因受到限制而被迫創新的故事。   而第三個跟方法限制有關的例子,則是Aravind眼科醫院。創辦人設定了一項目標,要提供印度貧窮大眾收費比西方國家便宜得多的高品質眼科手術。這位創辦人對效率的狂熱,促使他仿效麥當勞漢堡大學的裝配線來作業。今日Aravind眼科醫院每年進行的眼科手術約為英國健保件數的60%之多,但成本卻只需千分之一,併發症的發生率更

僅是英國境內眼科手術的一半。   對上面這些成績斐然的企業而言,受到限制的企圖心能激發出更好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做法。每一件案例中,參與其中的人們不但接受了限制,還從中發現新的契機。 第四章:如果-就能──如何為限制性問題尋找對策(節錄) 第一部分:如何尋思解答 樂觀偏誤 挑戰性問題,即藉助較大的企圖心,迫使我們在顯而易見的限制中尋找機會,需要我們朝自身經驗以及舒適圈以外的方向去找答案。蘋果設計長艾維爵士(Sir Jonathan Ive)曾談到,應付這類挑戰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就是必須「極度專注」並且「好奇又樂觀」──他認為很少有人能兼具這些特質,因為在這段屢試屢敗的期間,你很難一直保

持樂觀與好奇心。 一些科學家認為,樂觀具有進化上的優勢。由於人們樂觀地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比較會去計劃和創造未來,世界也因而得以進步。這種樂觀偏誤遍布各種族、地區、階層和社會地位,正好說明了為何這麼多文化都有類似「黑暗中總有一線光明」這樣的格言。學者們也指出,正面態度與「彈性」和「開放」這兩者間具有高度相關性,之後我們將會借重這兩項特徵,從非典型的各項來源中,探討並試驗各種創新手法。 然而,我們並不能全然仰賴樂觀心態,因為這樣可能會高估了成功機率,以致未能充分準備迎接挑戰。同時它也較傾向於個人意識,而非集體意識:即我對「我自己」的未來感到樂觀,但卻對「我們大家」的未來感到悲觀。由於我們幾乎都是

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工作,也不時會有新夥伴加入,因此就需要設法建立起樂觀的集體意識,而非單靠個人內在的樂觀偏誤,以便從限制中發現美好的機會。 因此,這項挑戰就不只是「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我們要如何塑造一個互相溝通的環境,好讓我們盡最大可能來解決問題?」這會比單純鼓勵大家樂觀還要來得有用。 如果―就能 凱利(Colin Kelly)是Warburton麵包店的研發總監,二十年前這間麵包店從英國博爾頓市(Bolton)起家,至今已成為英國烘焙食品業的龍頭,也是歐洲最傑出但卻鮮為人知的成功企業之一。凱利和他的團隊默默地將沿用了五十年,且業界無人質疑的烘焙程序加以改良。

用薪水理出富人生:不景氣的薪水理財術

為了解決小雞手錶時間設定的問題,作者唐潔如 這樣論述:

  今天的作為,決定了你明天的財富   這世界上任何正當合法的賺錢方式,都能讓你有錢。好高騖遠或不擇手段才是你財富的黑洞。  同樣的薪水,有人可以創造出千萬身價,有人卻永遠在當月光族!  檢視自己的財務進出,你將離開月光族的行列。  創造自己穩定的生活方式,就是走向累積財富的第一步。  認識各種投資工具,選擇最適合你的投資工具,才能使你獲利。  揪出自己的不必要開銷,能幫你省下一棟房子。  好的理財和消費習慣,比年薪多少還要重要。  換個有錢人的腦袋掌握你的財富,誰說上班族不能致富?! 作者簡介 唐潔如   畢業於國立大學法律系,從事銀行相關工作多年,具有專業且獨到的理財見解,已出版多部理財著

作,包括《信用卡痛快理財術》、《善用信用卡也能致富》、《女人要會理財》、《寫給年輕人的理財書》(愛迪生出版)、《從三萬到三千萬》、《你也可以成為富爸爸富媽媽》(大利文化出版)、教導孩子正確理財觀念(金大鼎)等書,內容深入淺出,深獲讀者好評,並且多次受邀演講,至雜誌、電視、電台媒體,發表見解。 前言:年薪三十萬元的價值和年薪三千萬元的價值 第一章 錢是計畫來的1.創富,從你積蓄的第一桶金來的2.有了工作收入,才有資格談理財3.月光族現在就可以改變4.脫離月光族的第一步——記帳5.強迫儲蓄才能真的存到錢6.斤斤計較為荷包把關7.減少不必要的應酬8.同炊共住減少開銷9.有生活重心,對財務很有幫助1

0.清楚的金錢數字,能讓自己的財富成長11.月薪25,000元的人,資產不一定比月薪100,000元的人還要少12.高收入不代表高生活品質和高資產13.先還債再投資14.面對退休金這件事情15.節省金錢是為了圓滿的人生16.補好人生意外的洞17.單身貴族要預防成為過度消費一族18. 穩定的家庭關係能讓你較快累積財富 第二章 錢是賺來的。19.選擇工作不要好高騖遠20.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不能為自己賺錢21.你喜歡的工作能回饋你高收入22.搖擺不定會令自己損失慘重23.不是什麼錢都能賺24.不正當的工作,就是一種隱性的負債25.挖出你賺錢的能力來26.投資前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27.善用銀行定存就能

讓你省錢28.善用外匯能幫你的存款加值29.信用卡也是賺錢利器30.培養自己看股票的眼光31.如何用基金幫你賺錢?32.設定投資目標33.要為自己的職場利用價值投資34.房地產是最迷人的資產35.注意購屋可能出現的開銷36.還房貸有撇步37.拿租金收入來支付房貸 第三章  錢是從生活習慣累積來的38.別讓你的收入只是過眼的數字39.用消費疼愛自己不smart40.用平常心看待奢侈品41.別讓自己成為車奴和房奴42.不需要砸錢演戲給人看43.好的理財和消費習慣就是財富44.別在大賣場迷失自己45.逛大賣場也有省錢妙招46.便利商店也能為你省錢47.利用點數回饋加值錢包有撇步48.重視你每天都失去

的無形資產49.手機門號越綁越貴50.你也可以不需要付出過高的通話費51.別管它買兩件便宜多少!52.別老是身先士卒53.二手貨的效益更好54.好東西值得貴55.屬於你的周年慶56.給自己消費的出口也很重要57.給自己固定的採購時間58.清理你的冰箱債59.自己下廚比較省60.大掃除可以掃去財務黑洞61.越有計畫的人,越不容易意外漏財62.遠離敗家的朋友63.信用無價64.把口袋的洞補好,比金山銀山還要重要65.生活自然自在,就能守住財富66.沒有花掉的那一塊錢,就是我們的財富 前言 年薪三十萬元的價值和年薪三千萬元的價值   一、有錢就可以逍遙自在了嗎?   電視新聞曾經播出一則消息,那就

是有個中年男子陳屍家中。根據檢察官勘驗的結果表示,沒有他殺的嫌疑,純粹是因為天氣太寒冷所導致的死亡,凍死的。   當時我們直覺的想,這可能是個無家可歸的遊民,是因為前一陣子天氣太過於寒冷,卻沒有禦寒的衣物而導致死亡的時候,電視台卻報導:這個人曾經是「千萬財產的繼承人。」   因為繼承了千萬遺產之後,他辭掉工作,專心花錢,導致於沒幾年就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的屋子裡面,家徒四壁,剩下的是發臭的食物和酒瓶。   他就是我們羨慕到不行的「千萬富翁」。   每個人都說:「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而且,不管是在經濟蓬勃的時候是如此,在經濟衰退的時候還是如此。台灣人的國民所得,已接近了所謂「已

開發國家」的標準。   台灣人在這片土地上創業的成功機率,也是高居全世界第一。   台灣富足安康,這是福爾摩沙美麗寶島的神話。要從經濟學來看,它不無道理,因為大家都努力工作。   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融合了幾十種族群的人種,從最早南海過來的原住民,到後來我們所認知的原住民、福建移民、中國移民加上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並且還繼續接納了新一代的泰、緬、寮、越族群。這裡的文化非常豐富,隨著環境變動的腳步也很靈活,從這種兼容並蓄的精神當中,使得經濟得以蓬勃發展。而要在這樣的地方生存下去,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即使我們老是喊叫著通貨膨脹的痛苦,也還不足以讓一個有基本收入的人走投無路。   千萬富

翁在這裡已經不算什麼了,銀行界的人都知道,「千萬」的數字根本還排不上富翁的名單之列。   雖然如此,一個人一輩子是不是賺得了一千萬,還是一個問題。也許賺得了一千萬,可是,存不存得了一千萬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最後是這一千萬最後會到哪裡去?變成養老資本?投資失敗?坐吃山空?還是揮霍殆盡?這就是一千萬元對一個人來說最後的意義。   輾轉過手的錢,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二、鈔票不一定是你的資產   有一些人是雙手捧著鈔票,可是沒辦法把鈔票變成愉快的生活,或者更有意義的夢想、更踏實的保障。   鈔票對於這些人來說,可能是一時的驚喜,三天的揮霍,再加上揮霍之後看著滿屋子奇怪的商品,然後迎接另外三天

的沮喪。   我曾經認識過這樣的人。   以前有位同事,腦筋非常靈活聰明,從小就是個少之又少的「跳級生」,總之不管老師怎麼教、怎麼考,他都可以高分過關得到讚賞。   再加上他能言善道,Bingo!他已經具備了最好的賺錢能力。確實也是如此,他告訴我從學生時代開始,他每個月的平均月收入就將近十萬元,那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所有銀行開始大量發行信用卡產品,也漸漸地將信用卡推展到普羅大眾手上,拼命衝卡量。   這位朋友的工作就是利用課餘的時候,去擺攤子推廣信用卡,向銀行賺取佣金。   畢業之後,他仗著自己優秀的腦袋和積蓄,和朋友合開了一家公司。三千萬的資本額,半年之內就花了兩千多萬,而生意卻

還沒有著落。後來開始有進帳的時候,卻因為內部股東意見眾多而分裂,最後導致草草收場。   他有過錢,那種許多人一輩子也不一定有的錢。可是,他只是一個捧著鈔票的人,看著那些錢最後走了,只留下一些經歷給他。   另一位朋友,也是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月入近十萬的「青年才俊」。而且,這種收入的盛況一直到畢業後四年。   照理說,他現在至少要有數百萬的資產。可是很遺憾的,當他二十八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擁有的是兩百萬的負債。   聽他說了之後,我也覺得沒有道理不是這種結果。   他的包包是LV的,他的衣服是Prada的,他一個人住在一間月租將近三萬元的大房子裡。出門吃一頓飯要花掉五、六百多元,而且扣除「額外開銷

」後,平均一天的「基本花費」是一千多元。   一直到他貸款買了Peugeot307,並且付了三個月貸款之後,他終於驚覺,自己的收入已經負擔不起所有開銷和信用卡費及貸款。   而且更可怕的是,他發現他賺錢的速度,再也追不上借款利息產生的速度。   他開始變賣自己那些高價買來的行頭,發現變賣後得到的錢少得可憐。他也發現,有很多東西是他從買來之後就躺在屋子的某一個角落,慢慢舊了、不能用了,卻從不曾使用過。   更可怕的是,他的Peugeot307變成他的負債。因為,為了節省油費和停車費的開銷,他選擇支付停車費讓車子停在停車場,然後每個月支付大筆的汽車貸款,依然搭小黃跟捷運上下班。   月入十萬,這在

一般的上班族心目中是多麼羨慕的事情,這樣的薪水,可能是大部分上班族一輩子都追求不到的。   可是,絕大多數的上班族並沒有因為「賺得比較少」而負債,而且很多雙薪加起來不到十萬收入的家庭,都還可以養三個小孩子,還有一點點存款。許多「賺得更少」的單身貴族,都已經購屋置產了。   他也只是一個捧著鈔票的人,而這些鈔票,最後變成了他的LV、Prada、房租、車貸、餐廳消費……但是並沒有提升他的生活品質。因為,他依然得努力地工作才能還債。他的生活,一點品質都沒有。而那些奢華品,也因為工作過於忙碌而沒有太多交際應酬,一個一個的被束之高閣。   一個月入十萬元的人,並沒有過到更好的生活,也沒有留下來一點點生存

的保障。   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鈔票不一定會變成你的資產,如果你控制金錢的力量很薄弱的話。   三、三十萬和三千萬的差別   擁有三十萬和擁有三千萬,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   許多上班族怨嘆自己的工作,事多、錢少、離家遠,可是這並無礙於你的理財規畫。不管一個人的年收入是三十萬也好,三千萬也好,如果有一個很好的理財規畫,他們所能過的生活,其實也不會差得太遠。   你可能要說,三千萬的人可以到珠寶店隨看隨買,而三十萬的人不行;三千萬的人可以每天吃魚翅鮑魚,可是三十萬的人只能吃滷肉飯;三千萬的人可以作擁名車,可是三十萬的人只能搭捷運。   但是,如果你能想到人生的快樂來自於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家庭

、有點感情依歸、有點空閒陪伴所愛的人,並且不為明天的生活擔憂,因為至少有個工作,有點存款,這才是所謂的生活,那麼,三十萬和三千萬的人所能擁有的生活,最多也只能是這樣了。   至於其他的,叫做「身外之物」。而所謂的「身外之物」,就是多一個不會讓你更好過,少一個也不會讓你更難過,那就是「身外之物」。   人雖然生而不平等,生命、春青、體力、精神、幸福感,則是人人都可以擁,端看你的心態來決定。   同樣的,擁有三十萬和擁有三千萬的人也是平等的。因為如果沒有理財觀念,那麼,三十萬和三千萬最後都可能一無所有。   想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如果有一支卡通錶,就會高興的不得了,如果大學時能有一支swatch的手

錶,就很炫了;進入社會後,如果擁有一支星辰錶,就好像混得不錯,很有面子。可是當你晉升到主管階層的時候,沒有破萬的錶,你是不會戴的。   如果你更有錢了,那非得要Omaga之流的名錶才能襯得出你的品味。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名人貴婦手上的錶,價值約一千萬。當時,這些錢在台北市可以買到地段不錯、坪數又大的房子(現在當然沒可能)。然後我想,這是不是「終極之錶」,價格最頂級,沒有辦法被超越了?   很遺憾的是,「終極之錶」沒有出現。沒有一支錶真正能夠打敗群雄達到最高峰。   你的消費也是這樣的。如果年薪三十萬元滿足不了你的「生活品質」,那麼年薪三千萬也不能滿足你所謂的「生活品質」,因為,在那個時候你

的住居可能要上億元的豪宅才能滿足你,而你的食、衣、行開銷也會跟著你的收入、你所接近的人而水漲船高。   很多人都說,台灣真正的有錢人都在南部。那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台北裡面所定義的「生活品質」。他們的開銷低,容易自足,所以,他們可以存下來的錢比那些穿金戴銀的人來多很多。   如果,你的口袋裡面總是有兩個大洞,那麼不管再多錢進來,都會有地方流出去。而這兩個大洞,代表著就是一個錯誤的理財觀念和無謂的花費。   如果,你的口袋裡面沒有任何破洞,那麼恭喜你,即使你的年收入只有三十萬元,甚至更少,但你還是會把每一分錢都存下來。   上班族的朋友,總是唉怨自己不能一夜致富,唉嘆自己老是在為別人賺錢。這本書就

是要告訴所有的上班族朋友們,如何把你口袋裡面的破洞補起來,而且讓它變成一個聚寶盆,變出更多錢來。   只要你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就算是一般薪水也能理出富人生,創造出財富來。 第一章 錢是計畫來的01創富,從你積蓄的第一桶金來的許多剛進入職場的上班族都在問,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快速致富」?許多有負債的年輕人也想問,要投資什麼?才能讓自己從「負翁」變成「富翁」?如果你還沒有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那麼,談什麼投資或致富都還太早。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因為,假如你連一隻母雞都沒有,你要如何才能夠不斷地有雞蛋可以吃呢?你又要如何擁有更多的小雞呢?對於財富的累積如果太急躁,就會失去手上的籌碼,反而讓自己深陷於財務

困境。許多人一開始進入社會就想要有錢,這個目的是正確的,可是別用錯方法。我曾經見過一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他賺錢的第一步是——投資。他沒有任何資本,所以藉由「借錢」去投資。在沒有自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專業知識的情況下,他得到的結果是負債加上大額利息。不少人明明手上連第一桶金都還沒有,就急著用借貸的方式去投資,使用利息上的槓桿去操作獲利,這是非常危險的。第一、使用借貸的資本,就好像借錢賭博一樣,一旦投資失利,財富就會從零直接跌落到負數,而且還要加上利息支出。第二、如果從自己擁有的第一桶金去投資,對自己的生活影響不大,判斷投資方向的腦袋會比較理性。但如果是使用借貸投資,則投資成功或失敗影響自己的生

活很大,就不容易在投資過程中作出正確的判斷。投資是需要的,但那不是一開始的事情。當你開始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應該做的事情是賺錢,累積專業知識、資本、人脈……這才能擁有投資的實力。有了「投資的實力」才去投資,是正確的做法。一開始的錢,都是血汗錢,拿時間和精力去交換來的。一開始,一塊錢是一塊錢的心血,兩塊錢是兩塊錢的心血。沒有累積相當的實力,一塊錢的心血也不會為你賺到兩塊錢。上班的人拿的是死薪水,沒有額外的收入,常常希望一步登天,把小錢滾成大錢,奮力一搏也奮力一賭。事實上,只要我們懂得好好的運用金錢,那麼即使是一塊錢,也能夠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益。如果不懂得好好運用金錢,那麼就算是月入數十萬,你也可能只

是短暫的過路財神,那些鈔票對你而言,只是曇花一現的數字。給薪水族的致富叮嚀「大富靠天,小富靠儉」。所以,只要我們都有很好的薪水理財觀念,那麼不管我們領的死薪水有多少,假以時日,都還是可能累積到一筆為數可觀的財富,達到小富的境界。錢,是賺來的不是賭來的。所有合法賺錢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而且不管是時機再好再壞,只要一個人辛勤工作一天,那麼,他那一天的財富累積就是正數而不是負數。02有了工作收入,才有資格談理財工作的目的,有一部分是在於自我實現。可是,如果你工作的目的只是在於實現你自己的能力,那麼,你可能很快就會先一步在職場上被折磨到死。為什麼?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加上其他人的團結,

單打獨鬥的結果就是吃力不討好。只有把工作的目的當成是賺錢的時候,你才能放開心胸去接待工作上相關的人、事、物。只有把工作的目的當成是賺錢的時候,你才能對選擇工作不好高騖遠,更加能腳踏實地。有了工作就有了收入,你才有資格進一步談理財。因為工作的目的是賺錢,所以,有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你自己想要的工作,但是大多數的時候都不太可能。為什麼?因為每個人想要的工作,除了職位要高、工作要輕鬆,並且一天要讓腦袋當機四個小時、週休二日、薪水還要高。這種工作當然是可能的,但是機會並沒有很多,而且得到這類工作的人,通常只有以下三種:第一種:該苦的都已經苦完,該熬的都已經熬過。他們可能具備某種專業證照,經過考場上無數戰役

存活下來的人;或者是本身具有公務人員的資格,也是從考場上存活下來的人;或者是已經辛苦耕耘了十幾二十年,工作經驗為他累積了無可取代的專業能力。這時候,他就有資格得到這樣的工作待遇。第二種:祖上庇蔭。老闆可能就是他們老爸,並且不被期望太高。第三種:貴人庇蔭。老闆和他們的老爸是「有交情」的,暫時給面子。除了第一種之外,其他兩種說來都靠譜。也許過去的教育告訴我們,唸書就是為了要得到這樣的工作。事實上好像也是。不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大學教育對企業來說,只能算是一般的基礎教育,現在,研究所或者博士班畢業的人,也被擠壓到更下面的工作層級去。教育被普及化的結果,就是學歷和收入不再是完全成正比,這裡頭還有更

大的議價空間。所以,我們對於工作應該開始要有覺悟,那就是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這樣才能讓我們在現實生活裡能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