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寫的 公民不冷血(經典增修版):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和吳光庭的 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紅桌文化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彭錦鵬所指導 劉宜秀的 臺灣警察人員育嬰假申請意願之研究 (2021),提出小彎社會住宅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育嬰假、留職停薪津貼、育嬰留停、親職照顧、警察、行為經濟學、計畫行為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資訊與財金管理EMBA專班 邱垂昱所指導 鄭素如的 都市更新與危險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之探討-以桃園市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都市更新、都市更新條例、危老建物、都市危險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的重點而找出了 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彎社會住宅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民不冷血(經典增修版):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為了解決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問題,作者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這樣論述:

最壞的年代,最強的公民力量 ──台灣公民行動的首部入門攻略 全新增修,經典紀錄   台灣重要社會議題,與新時代公民行動的紀錄專書   邁步向前、重新修訂,修整再收錄:華隆勞工、關廠工人、文萌樓……等重要事件。   為台灣的明天繼續直擊、轉播。   選錄土地、環境、勞工、族群、性別等重要議題,   清楚陳述事件與行動,走訪多位社運工作者,   揭露主流媒體忽略之關鍵時刻。   那些發生在生活之中,與你息息相關的生存議題:   當我們親眼看見傳承的屋被納入都市更新徵收計畫。   當我們親眼看見吃的稻米以科技園區所排廢水灌溉。   當我們親眼看見美麗的海岸線遭建商獨占,開始收費。   當我

們親眼看見智慧型電子產品之製造依賴血汗勞動。   當有人問:為什麼我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   向社運夢想家致敬,為台灣公民行動備忘   ──文林苑、三鶯部落、松菸巨蛋護樹、台灣人民挺農村、大埔案、台灣農村陣線、中科四期搶水、樂生院、反國光石化運動、關廠工人、華隆工人、國道收費員、洋華光電工會事件、國際反血汗IT運動、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美麗灣事件、蘭嶼核廢料、同志大遊行、多元成家、文萌樓。   你期待這片土地成為什麼樣子?   新世紀台灣的公民覺醒運動,我們繼續前進。 專序推薦   羅世宏   劉靜怡   何明修   為更好的明日手牽手支持   王小棣   李惠仁   吳

朋奉   陳信聰   張茂桂   阿信(五月天)   阿達(農村武裝青年) 作者簡介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www.civilmedia.tw   公民記者在公民行動現場,以攝製、訪談的方式,記錄主流媒體所忽略或扭曲的社會行動,讓各個公民團體得以闡述行動理念與對社會的關懷。   從二○○七年起運作至今,已累積超過一千五百則影音紀錄,內容包括人權、司法、環境、文化、移民、移工、媒體、教育、社福、稅改、社區、民生消費、性別、勞工、兒少、醫療、和平、學運、族群、身心障礙、原住民、樂生、都更、政黨等多項主題與專題,以期待呈現台灣社會的多元聲音,並作為各界查詢與理解社會事實的管道。 編者簡

介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關注人權與文化議題。強調媒體改革運動的核心價值在「傳播公民權」,以此為基礎才能擴展出媒體改革的多樣路徑。曾入圍第四屆、第六屆「卓越新聞獎」廣播類新聞節目主持人、獲頒二○○八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優秀論文獎,並發起多次抗議媒體行動與遊行。研究領域為文化行動主義、傳播公民權、另類媒體、媒體改革運動、地方媒體等。 新版序:進步,是要經過不斷抗爭 數位典藏的典範革命/羅世宏 永不止息的影音熱情/劉靜怡 當新社運遇到新媒體/何明修 導論:即便消失了,我們仍舊存在 ●土地 都更與暴力迫

遷 科學園區與農地 樂生院的兩三事 ●環境 反國光石化運動 ●勞工 勞動權抗爭紀錄 高科技冷血運動 ●族群 台灣原住民運動 ●性別 台灣同性戀運動 文萌樓公娼紀錄 ●公民在線:社運者速寫 施月英 徐世榮 廖本全 何欣潔 大暴龍 吳松霖 陳秀蓮 杜光宇 江一豪 Mayaw Biho 馬躍‧比吼 鄭智偉 吳若瑩 ●附錄 公民不冷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社會實踐/管中祥 總編輯後記:讓我們繼續行動/劉粹倫 社會運動團體、媒體簡介 新版序 進步,是要經過不斷抗爭 管中祥     二年前的今天,我們沒有想到「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會活下去,更沒想過《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

行動事件簿》會再版。   二○一二年,「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面臨沒有經費窘境,下一步該怎麼走,讓我們傷透腦筋。就在舉足不前時,出版了這本書,希望把過去幾年在社運現場的所見所聞與紀錄,轉成文字,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真實面貌,並向這些年無私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動者致敬。   當時因為不知「公庫」的未來將會如何,於是,在「公民不冷血」的導讀中悄悄地寫下了「墓誌銘」:   我們這些年的努力只是盡了作為公民的一點心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拍攝的公民行動會在網上繼續流傳,也會是台灣民間社會進步力量的重要紀錄,「七俠和五義」的豪情義舉依然會「流傳在民間」,即便消失了,我們仍舊存在。   《公民不冷血》出版

後沒幾天,前苗栗縣長劉政鴻趁著大埔居民北上抗議的「天賜良機」,強拆張森文先生的家。一個月後,上千名憤怒的群眾衝進內政部廣場,這是台灣人民第一次「占領」政府。隔年三月,國民黨立委張慶忠荒謬的三十秒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群眾因而占領立法院議場長達二十四天,不僅震驚全國,也燃起了人民對抗兩岸政商同盟的熱血,並且召喚出國家機器的粗暴惡靈。二○一五年七月,一群反課綱微調的高中生占領教育部前廣場,迫使一意孤行的政府轉向,讓新舊版本並行,雖然成果並非同學所願,卻是青年力量的展現,讓社會有機會看似無害的教科書裡隱藏多少意識型態的爭鬥。   雖然部分的社會行動得到媒體前所未有的矚目。但絕大多數的社會運

動卻仍遭到忽略、扭曲,但這些被遺忘的公民行動卻是台灣社會能否持續進步,能否真正對抗政商同盟的重要力量。作為以紀錄台灣社會運動為職志,讓弱勢發聲、促成公共討論的「公庫」,當然不會缺席,持續紀錄。   出乎意料的,與「公庫」相伴而生的《公民不冷血》一版近五千本竟然全都賣光,不知道是該感謝昏庸的政府與貪婪的財團?還是要感動公民的力量?實在讓人有點哭笑不得。不過,我們不會矯情地說:希望國泰民安,這本書不要熱賣。相反的,即使是「太平盛世」,也可能存在著各種壓迫、不對等權力關係,仍然需要公民行動持續翻轉社會,因為只有透過不斷的質疑、挑戰、辨証,甚至衝撞、抗爭,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就如同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

德‧金恩所說的:「改變不會自動到來,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抗爭;真正的和諧社會不是爭議的消失,乃是公義之彰顯」。至於這本書賣不賣,恐怕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謝謝紅桌文化的粹倫提醒我們這本書再版的重要,也讓我們能把「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八年來拍攝的社運紀錄,再次轉為文字,分享我們在抗爭現場所見所聞,讓公共議題、弱勢之聲,能再次有機會被知道、被感受、被理解、被反省。   新的版本,我們增修了部分篇章,補進了事件的最新發展,也新增了兩篇文章。一是從關廠工人、華隆罷工,以及國道收費員的遭遇,分析政府及資本家如何透過制度力量讓勞工成用過即丟的免洗餐具;另一篇則是從日日春及文萌樓的爭議,探討娼妓

的性權、勞動權與文化資產保存的議題。此外,也專訪了三位抗爭者,他們不是媒體及大眾眼中的社運英雄,而是在第一線捲起衣袖、彎下身軀、腳踏土地、走入群眾的行動者。   同樣的,這本書的再版,是要誠懇地告訴讀者這塊土地被忽略的公民行動與人民歷史,也要向參與進步社會運動的朋友再次致敬。 導論 即便消失了,我們仍舊存在 管中祥   幾年前,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公庫)在鹿港辦影像培力工作坊,在一整天的影像製作課程及社會議題討論後,晚上邀請了當時還未發片的獨立樂團─農村武村青年演唱。那是個過年前的寒冷夜晚,聽著團員們青澀卻憤怒的歌聲,讓我想起二十年前的另一個夜裡。   那時剛解嚴,熱血青年們胸懷

大志,希望改變社會。雖然四處參加社會運動,也看到許多底層社會的不公不義,但,在主流媒體卻看不到這些,因為媒體掌握在黨國政體的手中。還好,攝影機剛引進台灣,包括綠色小組、第三映像工作室等另類/獨立媒體陸續出現,彷彿是街頭影像游擊隊,突破政治與主流媒體的限制,透過影像記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   許多當時的熱血中年辦起了影像游擊營隊,希望有更多人「自己做媒體」,卯上主流。當時我正值青春年少,也參加了這樣的活動,那個晚上,熱血的我們不斷想像台灣會因為我們而改變。   只是,二十年過去了,我從學生成為教授,從熱血青年變成中年胖子,台灣在民間社會的衝撞下似乎越來越民主、越來越自由,但為什麼二十年後,社

會運動仍然四處興起,而我們還在辦同樣營隊,希望有更多人自己做媒體,卯上主流?台灣,真的有改變嗎?   社會的進步不是來自執政者的恩澤,也未必是來自於在野黨的監督,反而和社會運動是否興盛密切相關。不同世代的行動者在各地奮起參與改革,社會運動代代相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雖然,彼此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但要求通常不多,都是希望社會能少點壓迫,多點公平正義。   一九八○年代,長期被壓抑的社會對於黨國威權統治的不滿終於大爆發,除了要求政治民主,被壓抑的社會力量也同步解放。與此同時,跨國資本不斷向台灣叩關,要求國家退位,大開門戶,於是在兩股力量的交疊下,政府的控制力量日漸鬆動,原有的控制權力逐步轉移到民

間社會及資本家手中。   黨國力量的消退,讓許多人一度以為正義和良善就要回來,再加上政黨輪替,也有人天真地認為變天之後好日子就會來臨。但,歡慶的背後卻暗藏危機。政治體制從黨國控制走向自由化,政府的管制越來越少,看起來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但資本主義式的發展卻為台灣帶來許多新問題。   一九八○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和台灣的經濟自由化同步成長,他們雖未經歷過政治高壓的統治,但卻飽嚐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惡果,而這也成了八○及九○後青年投入社會運動的重要背景。   伴隨自由化教育政策而來的是教育商品化:學費越來越高,教育資源更集中在少數國立大學的手上,考上大學卻未必繳得起學費,許多學生一入學就必須向銀行

貸款,開始背負債務。   念大學不但沒有二十年前的光榮感,就算畢了業,也是工作難求。當下的社會體制阻斷了年輕人的未來之路,傳統王永慶式,胼手胝足的勵志故事,已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因為再怎麼努力,就算擁有第二、第三、第四專長,只要老闆無故裁員,政府兩手一攤,相應不理,武藝高超的年輕人,一個個都成了廢柴,青年貧窮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即使如此,大學生仍是社會的優勢階級,但他們舉目所見的不只有自己未來的迷惘,更是他人真實生活的愁苦。   發展主義的思維成了執政者腦中的主流價值,這幾年財團的影響力日益巨增,企業幾乎併購了國家。政府為了興建科學園區強搶農地、強占農用水源;為了都市更新,聽從地產大

亨的指揮強拆民宅;為了讓業者可以在海岸興建觀光飯店,強入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雖然這些粗暴的作法一一遭到法院認定違法,要求停工,但政府卻不顧法院的判決,繼續違反法律,討好資本家。   這讓未曾經歷過威權政府壓迫的年輕人,輕易地感受到當下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不公不義。然而,在威權主義時期,只要掩面逃避、順從權威,或許還能讓自己過個幸福的小日子。但當代資本主義的壓力卻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是順從政商結盟的新威權體制,壓迫一樣鋪天蓋地,根本無處躲藏,到頭來只有起身抵抗,才有機會換來一絲喘息,也難怪上街抗議的人會越來越多。   於是這幾年各類社會運動又如同一九八○年代中期一樣在各地興起,對抗的不

再是過去的黨國體制,而是政商結盟的資本主義政制,以及伴隨而生的主流價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社會改革,不只是八○後,更多九○後的年輕朋友成為社會運動的主體,和不同世代的行動者為日益腦殘的政府帶來許多壓力。   他們聲援關廠工人,制止血汗工廠;他們走入農村,阻擋怪手入侵;他們陪伴弱者,對抗暴力拆遷;他們驅離怪獸,捍衛美麗海岸;他們主張性別多元,顛覆父權體制;他們要求自由民主,反對媒體壟斷;他們堅守傳統領域,保衛原鄉土地。   他們不分省籍、不分階級,不分性別,也不分年齡,從南到北,從左到右,在各地不斷衝撞體制,改革社會,但即使如此,現今的社會運動,仍同樣陷入八○年代窘境,主流媒體一樣很難看見

行動者的身影,因為媒體已從黨國轉移到資本家之手。如果有,大多也是被污名的「暴民」形象。   雖然,主流媒體對社會運動依然不睬不理,但這些年民間社會「另類之聲」卻從未停止。從早期的綠色小組、第三映像工作室,到網際網路興起後的《南方電子報》、《苦勞網》、《環境資訊電子報》、《莫拉克新聞網》、《上下游News & Market》,以及長期堅守另類發聲的《台灣立報》、《破週報》、《四方報》等,這些另類/獨立媒體,不只是在彌補主流媒體的不足,在許多議題上,更率先引發社會關注,這些「沒聽過」的媒體反而成為近年來監督政府及財團的重要力量!而在二○○七年成立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庫,正是為了回應這樣的社會需要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原本是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成立的目的是要報導主流媒體忽略或扭曲的社會運動,讓公民團體的主張能清楚呈現,並且累積民間經驗,擴大社會動能。而我們也將拍攝的公民行動影片在網上傳播,並以創用CC授權條款方式(●注:為打破傳統著作權法造成資訊流通與分享的限制,美國Creative Commons 組織主張,在遵守授權條款的前提下,不需再另行取得著作權人的同意,任何人皆可自由重製、散布與利用著作。目的在降低著作物流通或使用上的法律障礙,方便彼此運用著作。),方便民眾觀看、查詢、下載與使用。   公庫不只是「資料庫」,也是「另類媒體」。五年來,已拍攝累積超過一千五百則影音

紀錄,遠遠超過各新聞台報導社會運動的總和,每則報導,都盡可能呈現公民行動團體的完整論述。我們拍攝的議題包括人權、司法、環境、文化、移民、移工、媒體、教育、社福、稅改、社區、民生消費、性別、勞工、兒少、醫療、和平、學運、族群、身心障礙、原住民、樂生、都更、政黨等多項主題。另外也針對重大的社會議題,如士林文林苑都更案、蘭嶼核廢料棄置、樂生保留運動、國光石化、都市河岸開發、科學園區與強搶農地等製作一系列專題報導。甚至用網路直播國光石化環評會議、「七一七農民夜宿凱道」等重大抗爭行動。   二○一二年底,國科會計畫結束,經費終止,我們一度猶豫公庫是不是就此和其它數典計畫一樣隨風而逝?但想了又想,這是台

灣社會重要的工程,即使缺乏經費,仍決定盡力延續這項艱難的工作,向公眾集資,維持獨立運作,提供人民認識社會的另類管道,為台灣的民間社會留下歷史。   我們希望能做的不只這些。於是與獨立出版社──「紅桌文化」合作,共同籌措經費、企劃製作這本書。選擇以二○○七年到二○一三年間拍攝的影像紀錄,整理出重要的社會運動與大事記(●注:再版因篇幅調整,已無「大事記」。),寫成專文,讓讀者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專訪參與社會改革甚深的行動者。目的很簡單──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真實面貌,向這些年無私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動者致敬,當然,更期待的是,當你讀完這本書後,不只湧現台灣會因為我們而改變的熱血,還有卯上主流,走入社

會的實際行動。   或許有一天,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真的無法再繼續運作,也請不必覺得可惜,就如同我的老師成露茜教授曾經說過的:「另類媒體的存在是為了社會改革,而非『自我保存』,雖然經濟來源是另類媒體最大的問題,也是為什麼他們大多是短命的原因,但其與主流媒體最不同的是,即使自己不存在,也不重要,總有其他的另類媒體在各地繼續發聲。」是的,我們這些年的努力只是盡了作為公民的一點心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拍攝的公民行動會在網上繼續流傳,也會是台灣民間社會進步力量的重要紀錄,「七俠和五義」的豪情義舉依然會「流傳在民間」,即便消失了,我們仍舊存在。   限於篇幅,《公民不冷血》能選的議題有限,仍有許多重

要的公民行動未能列上,令人遺憾,但無論如何,我們要透過這本書向所有行動者致敬與致謝! 都更與暴力迫遷──被商業發展與資本主義所綁架的都市規劃政策作者:李怡瑩家,不僅是一種資產,更富含了深沉的情感;住宅,不僅是一間房屋,更是人民生存的基礎。我們很難想像自己賴以生存的家被瞬間拆除,但為公益、為建設,或依「法」規定,人民沒有權力拒絕。這樣的案例不斷在你我生活中上演。台灣社會以資本主義為核心進行無限開發、興建,藉自由的名義追求利益的極大化,發展與開發儼然成為進步的代名詞。舉凡都市更新、捷運興建、觀光發展等皆需要土地開發,但在人口稠密的台灣,這些土地大多已有原本的利用方式,政府徵收時理應與原居民協商

取得共識。然而這之間的權力關係似乎並非如此對等,處於弱勢的民眾權益往往不受重視,小小的力量團結起來仍抵不過公權力的殘酷。其實民眾並非不願意配合,但其中的作業程序、配套措施無法令人信服,甚至連政策制定都令人懷疑已被企業利益所綁架。從《都市更新條例》說起台灣經歷了快速經濟成長,都市不斷擴張、各種建設日益完備,但都市發展本身有其生命周期,都市人口結構也不斷的在改變,因而衍伸出房屋老舊與環境品質等問題,市區內存在著日式時期的老舊木造平房、國民政府遷台時所興建的違章建築及各種缺乏公共設施的老舊公寓等。為了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都市發展不再向外擴張而是著重於品質的提升,台灣在一九九八年公布《都市更新條例》,

目的是改善缺乏規劃的都市及年久失修的建築物,以全面性、有計畫的再開發利用,改善都市的空間環境並完善居民的公共利益。房子舊換新有何不好?都市更新為何會爭議不斷?這必須從《都市更新條例》談起。依照《都市更新條例》第二十五條之一與三十六條規定,所居住的區域內若五分之四的鄰居們達成合建協議願意進行都更,那麼即使你不願意也無法拒絕,因條文中明列實施者得以代為或請求當地主管機關代為拆除或遷移,也就是說建商可以申請政府限期內介入強制徵收、強制拆除。

臺灣警察人員育嬰假申請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問題,作者劉宜秀 這樣論述:

臺灣人口結構在高齡化、少子化趨勢下快速凋零,提升生育率刻不容緩。2019年聯合國人口暨發展計畫研究報告指出,臺灣低生育率的原因為兩性在育兒與家務分工上的不均。而相關研究指出,父親分擔母職壓力可增加女性生育意願。由於申請育嬰假者中女性佔了八成以上,本研究目的為促進男性申請育嬰假,透過平衡性別分工,進而改善少子化問題。研究首先對於臺灣育嬰假政策現況、行為經濟學及計畫行為理論進行文獻探討,接續對代表性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受訪者沒有申請育嬰假考量的原因。彙集訪談意見後,以行為經濟學、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提出本研究對臺灣現行育嬰假政策之建議。最後,向研究對象: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之已婚員警進行問卷調

查,以回答以下研究問題:一、臺灣警察人員沒有申請育嬰假之原因為何?二、促進警察人員申請育嬰假意願之方案為何?本研究總計回收250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臺灣警察人員沒有申請育嬰假,主要考量經濟及工作升遷原因。而男性與女性受訪者在「家庭重要性」問卷題目的調查結果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兩性對於家庭同等重視。男性員警雖仍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申請育嬰假意願較低,但普遍都有參與家務分工,也願意承擔更多子女照顧責任。關於提升警察人員申請育嬰假意願之政策建議,屬行政作業變革,實施可行性較高者有以下五項,包含:一、警察機關內部加強推廣育嬰假。二、製作鼓勵男性申請育嬰假之文宣。三、明定陞職積分主管考評項目不得因申請育嬰

假而扣分。四、對育嬰假請假當事人、職務代理人及直屬主管提供適當行政獎勵。五、於申請結婚補助或取得孕婦手冊時,預先調查未來申請育嬰假意願。另涉及法規修正或財政籌措,實施難度較高之政策建議有以下三項:一、增加育嬰假請假彈性,時間得以小時為單位計算。二、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發放月支俸給「總額」之八成。三、提供男性專屬一個月月支俸給總額育嬰假。

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

為了解決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問題,作者吳光庭 這樣論述:

「沒有人,就沒有建築。」 一本探討1945年後迄今, 台灣當代建築與都市發展過程的專書   「我堅信人與建築相互關聯的信念。   建築的產生其實是被置於廣泛定義的社會需求下形成,   而建築所需的創作則是在這基礎上形成適切、滿足以當下為基礎後,   面向未來時代性的回應。」──吳光庭   作者吳光庭以臺灣當代建築研究策展概念來寫作這本書。既是策展,就必須透過研究結果,轉化形成觀者及作者的思維,構成良性正面的社會互動。因此,書中所形成的研究觀點,可深入於其他篇章的文字論述之中,而文中的案例說明,更是建築之所以為真實的重點所在。這個觀點在本書各篇文中均成為論述/論證的重要基礎,也成為

理解台灣當代建築及都市發展的脈絡索引。   全書以五個部分構成,分別以「意外的現代性」、「誰的公共」、「來自他鄉的訊息」、「現代建築的華麗反身」以及「借鏡真實」談論了臺灣建築發展歷程、空間規劃的公共性、地域建築的發展與城鄉發展政策的深入討論、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建築脈絡的爬梳、以及臺灣近年來建築策展的親身經驗與觀察等內容。

都市更新與危險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之探討-以桃園市為例

為了解決小彎社會住宅查詢的問題,作者鄭素如 這樣論述:

  台灣位處於菲律賓及歐亞板塊的交界這兩個板塊自北邊的琉球海溝,延伸至南方的馬尼拉海溝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層帶區域。1999年深夜裡的那場921大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幸奪走了數千人的生命,許多人也因這次無情的災難而家破人亡更面臨事業和財產鉅大損失。這場世紀末的天災除了有形的損失之外,更有難以估計的精神傷害,震後台灣的人民每每在入夜時總是心有餘悸更時時害怕著在深夜裡還會有突然來襲的地震。  過去三十多年以來,台灣幾乎每年均有數以千次的無感及有感地震,而且5級以上的地震幾乎年年都會發生其中6級以上的地震更超過十次。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全台屋齡50年以上的老屋,竟高達84.6萬戶,而

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建物更多達436.5萬戶,也就是說全台有近半數的房屋總量屬於危險老舊房屋。而這些頻繁的地震活動,更充分警示且提醒台灣的危險老舊建築物重建之迫切需求。  城市房屋老舊不堪、街道狹小彎曲,生活居住的環境品質惡劣、生活機能不佳等種種問題,會直接影響城市的形象及興衰,而近年來全球各國對於都市老城區的危險老舊建築物及都市更新議題,均非常重視且致力於都市更新及老舊建築物重建計畫的推動與施行,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的多數先進國家中,新建築完成房

屋與老舊房屋的比例大多在2%以下,而台灣的老舊房屋數佔全國住宅房屋總數比例竟高達49.54%,長久以來,除了頻繁的地震板塊活動、台灣土壤液化問題,均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自「都市更新條例」立法施行迄今已二十多年因為推動過程波折不斷及困難重重且很難達成多數土地及房屋所有權人之同意,甚至出現釘子戶阻撓都市更新等種種問題,而都市更新及危險老舊建物重建又有燃眉之急,政府為了加速重建的速度及效率,而立法增修「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立法施行迄今業已多年,全國六都均加速積極的推動,尤以台北市和新北市推動之績效頗佳,但桃園市為六都之ㄧ且為國之大門,而桃園市的都市更新案件竟幾近於零,危老重建案

例亦是寥寥可數,桃園市的房屋年齡雖為六都中最年輕的直轄市,但桃園市介於25~30年屋齡的房屋數佔全市房屋總量15.73%,而桃園市屋齡30~50年的房屋數佔全市房屋總量34.17%,由該數據可得而知再過3至5年桃園市屋齡在30年以上的房屋數將佔全市房屋總量49.9%,也將會是一個老舊的城市因此完善的都市更新計劃及有效率的推動老舊建築物重建在桃園市仍然有急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