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成建設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寶成建設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宿白寫的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和大J的 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感動100萬父母的育兒奇蹟!紐約專業照護團隊指導,為你的寶寶打好全方位發展基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抗通膨求保值置產豪宅避險佳 - 熱門新訊也說明:林口A9站,是林口目前最具競爭性的區域,已成大型商業機能的聚集地。 ... 森聯機構致力於將住宅融入生活,同時將品牌四十餘年的建設實力,攜手與業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和野人所出版 。

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 陳德昭、黃建森所指導 蔡韋齡的 現今閩臺兩岸私立大學生之認同問題研究 ——以人文社會科系學生為例 (2021),提出寶成建設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閩台、私立大學生、認同、人文社會科系。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蘇淑芬所指導 柯秉芳的 畫意心曲──晚清民初題畫詩詞傷時憂國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晚清民初、題畫、唱和、黃爵滋、余治、侯名貴、王鵬運、戴三錫、淞社、高旭、南社的重點而找出了 寶成建設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Money錢2019年11月號146期 用紅綠燈法買ETF 年賺13%則補充:... 豐-KY(4137)、眾達-KY(4977)、力成(6239)、南電(8046)、寶成(9904)等7 檔指標股, ... 5G高速光纖寬頻建設起飛(4977)南電積極跨入5G相關新應用(8046)今(2019)年5月6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寶成建設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為了解決寶成建設評價的問題,作者宿白 這樣論述:

中國的古建築遺跡,主要分為漢式建築、藏式建築、伊斯蘭建築和基督教建築四大系列,其中以漢式和藏式古建築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兩度入藏考察,在繼承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前輩開創的營造學社調查研究漢式古建築方式的基礎上,觀察西藏不同時期佛寺建築形態和發展進程,在藏式古建築研究領域具有開創之功,建立了邏輯明晰、立論堅實、獨闢蹊徑的科學系統。 書後所附近七十幅圖版是記錄西藏寺院歷史面貌的珍貴資料,已成為重建和修復這些古建築的重要依據。除藏地佛寺建築,書中也涉及甘肅、青海、內蒙古明末以前的藏傳佛教遺跡,也有專章討論元大都(今北京)、杭州兩地的藏傳佛教寺院。全書以巨量的建築實物證據,展現出

西藏歷史文化與祖國內地聯繫越來越緊密的發展軌跡。 9媒體推薦: 宿白先生與西藏古建築研究 羅 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房山雲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83年,我在西藏半年多,回京以後見宿先生,他關切地詢問西藏的情況,我告訴他薩迦北寺在“文化革命”中被全部拆毀了。他連聲說:“太可惜了!太可惜了!”隨手打開抽屜,拿出三個筆記本,告訴我,這是他1959年在西藏調查寺廟建築和文物時的記錄。我認真地翻看,感覺太寶貴了,因為宿先生那時記下的不少重要建築,經過“文化革命”已經不存在了,就建議他整理出版。他說這些只是素材,單憑這些記錄還不夠。我又告訴他,拉薩藥王山下有一個吐蕃早

期的石窟,保存的還比較好,建議他再去西藏。宿先生有些動心,但當時考古系剛剛從歷史系分出,事情很多,他無法分身。1984、1985年我又去西藏一年多,當時全國開始文物普查,支援西藏文管會工作的張建林、張仲立、何周德、仵君魁等同志在山南地區先後調查和發現了幾座早期殿堂以及其中的塑像和壁畫,我也去現場參觀了,感覺更有必要請宿先生再次進藏,便和文管會前後兩任主任甲央和索朗旺堆同志商談,他們都很重視,誠懇歡迎宿先生。 回京後,我把新發現的塑像、壁畫的照片拿給宿先生看,他認為很重要,此後多次約見來京編寫阿裡地區考古報告的建林、君魁同志,進一步瞭解情況。經過充分的準備,1988年宿先生再次進藏調查。此後數

年,他埋頭整理、研究兩次調查的資料,並且將當時出版的幾乎所有的漢文西藏歷史文獻搜羅殆盡,僅個人買的就有260多種,前幾年他把藏書捐給北大圖書館的時候,還親筆寫了這些書“是為《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一書輯聚之書”。 那時我去看他,說的全是西藏的事,在兩、三年的時間裡,幾乎每次去他家,書桌上攤的都是那兩張後來出現在《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結語部分(《西藏寺廟建築分期試論》)的大表,他不是低頭在表上填圖,就是在仔細地填寫或核對文字,頭也不抬,直到完成工作才和我打招呼。1996年《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出版,他特別鄭重其事地送我一本。認真拜讀之後,我才明白,全書的精華、他幾乎全部的心血,主要都凝結在這兩張大表上

了。我原來只是覺得宿先生筆記本裡的那些圖和文字記錄太寶貴,應該整理出版,促成他再次進藏也僅是覺得有新的重要發現了,需要進一步補充資料,期望的目標只是出一本西藏古建築資料彙編而已,聊以彌補“文化革命”留下的歷史遺憾。沒有想到,此時看到的是一個事實充足、圖文並茂、邏輯明晰、立論堅實,而且獨闢蹊徑的科學系統!宿先生以每一座寺院皆有的平面佈局和西藏建築必具的柱頭托木作為觀察的切入點與對比的尺規,解析紛繁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勢如破竹,排出了一個整飭的序列。這時我才知道宿先生的分量有多重了,他是一個什麼層級的學者了;也才明白了,此前從宿先生那裡學到的佛經版本目錄知識,只是他學問中的一個小枝節,我掌握的不過

是一項入門級的小本事罷了。 我到過西藏一百多座寺院,調查貝葉經之餘,還有些興趣觀察西藏寺院的建築特點,但一直不得要領。不過,因為腦子裡留下了很多直觀的印象,《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的結語以及其中的那兩張大表,讓我茅塞頓開,拍案叫絕!由此觸及到宿先生治學的奧秘,開始認識他掌握和運用的那一整套嚴密、精細、科學的方法。那是歐洲科學界積累了幾百年才形成的體系和規範,宿先生是中國傳統的史學出身,沒有留過洋,怎麼會有這樣的本領?怎麼會這樣觀察、記錄、分析、綜合、展示考古物件?有一位考古學家曾經當面對我說:“宿白先生是朴學。”他可能沒有透徹讀過宿先生的著作,只是知道宿先生精通古代文獻而已,並不真正瞭解宿先生在

理論和方法上的造詣。經過多年探問,我才知道宿先生先後師承馮承鈞、孫作雲、容庚、湯用彤、向達、趙萬里、裴文中等人,在治學方法上尤其受到馮承鈞、湯用彤、向達、裴文中四人的影響z大,而這四位前輩學者都有深厚的歐美學術背景。 在古建築領域,宿先生受益于梁思成、劉敦楨、趙正之三位先生甚多。中國的古建築,主要的遺物可分為漢式建築、藏式建築、伊斯蘭建築和基督教建築四大系列,就世界性的地位和影響來說,漢式和藏式古建築更加重要。梁思成、劉敦楨先生在漢式古建築的研究領域貢獻巨大,人所共知。宿先生在藏式古建築研究領域的開創之功、以及他建立起來的科學系統,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認知,就連我原來也只認識到《藏傳佛教寺院考

古》一書是西藏歷史考古學的奠基之作,對它的科學意義僅僅是從方法論方面留意了一點,但對其整體的科學價值則遠遠認識不足。實際上,從學科劃分來說,《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一書的建築學成分相當大,已經不能完全歸類于文科著作和考古學著作了。 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營造學社的前輩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調查、發現的唐、宋、遼、金時期的古建築,絕大部分是漢傳佛教寺院裡倖存下來的遺物。漢傳佛教寺院自梁武帝時期的同泰寺開始依照皇宮規制構建(稍早的北魏洛陽永寧寺已有部分按皇宮規制營造),至中晚唐時期,以佛殿為中心的佛寺形制逐漸取代南亞、中亞傳來的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形制,雖然遼、宋時期仍然存有很少的如應縣佛宮寺和莆田

東岩山報恩寺這樣的、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但絕大多數佛寺的規劃佈局都是以中軸線上的佛殿為中心,至20世紀前期的一千一百多年裡,漢傳佛教的寺院佈局和殿堂、樓閣的形制結構總體穩定,僅有局部的變化。同時,漢傳佛教的僧人和佛寺數量在南北朝後期達到D峰,此後銳減,唐玄宗以後漢傳佛教的發展進一步萎縮,雖然邊遠的四川、南詔—大理、遼等地曾經一度輝煌,但總體上漢傳佛教是不斷走下坡路的。漢傳佛教建築反映了以上的歷史演變,唐玄宗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北魏的平城五級大寺與洛陽永寧寺、梁武帝的同泰寺和武則天的天堂這樣的宏大建築了。 營造學社對於古建築的調查研究是在漢傳佛教極度凋零的歷史時期進行的,當時五臺山南禪寺尚未發現,

遺存最早的佛光寺東大殿距離漢傳佛教第一座寺院建成已經有800多年了,梁思成、劉敦楨等先生發現的是寥若晨星的唐、遼、宋、金代古建築,而且每一處只有一、兩座孤零零的早期殿堂、樓閣、佛塔,最完整的正定隆興寺(大佛寺)和大同善化寺也僅餘三、四座北宋和遼金時期的大型建築物。因此,他們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於地上早期遺存物的測繪和記錄,重點對於《營造法式》和木作工藝等建築技術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梁、劉等先生雖然十分重視寺院的歷史沿革,但客觀存在讓他們只能從文獻資料和多種多樣的零散遺跡中,瞭解晚唐以前的房屋建築、包括佛寺建築,無法直接從現存的地上實物具體認識自東漢至晚唐時期漢傳佛寺的規劃佈局與建築物的實際形制

,及其詳細的發展變化過程。 宿白先生對於藏傳佛教寺院的調查研究,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實存狀況。藏傳佛教最早的寺院、始建於西元647年的大昭寺,其最初的構築至今仍然保存,其他的小昭寺、桑耶寺、薩迦北寺和南寺、納塘寺、霞魯寺等吐蕃時期至元代早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的寺院,不僅可以勘查它們的早期規劃和佈局,而且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出它們的歷史演變過程。特別重要的是,經過吐蕃時期的兩次挫折,10世紀後半期以後藏傳佛教恢復發展,12、13世紀以後寺院規模和僧尼人數成倍、甚至成10倍地大擴張,至20世紀中期仍方興未艾。這樣,宿先生對於西藏古建築的調查研究是從最早的建築形態開始的,而且探討的是一

個由小到大且巨大擴充的發展過程,而不是漢傳佛教古建築研究只能從中間形態開始、而且研究物件呈逐步萎縮狀態的情況,因此不能簡單地照搬營造學社的研究模式,必須從新的視角、以新的方法觀察、反映西藏不同的佛寺建築形態和發展變化進程。 宿白先生調查的第一個寺院是拉薩著名的大昭寺,發現其最初的建築遺存幾乎是原封不動地移植印度佛寺的形制,而與大昭寺相距不遠、且同屬松贊干布時期的劄拉魯浦石窟寺,則移植了中原和河西走廊石窟寺的形制;此後在11世紀至14世紀前期,大昭寺不斷地改、擴建,吸收了祖國內地和西藏本土的建築元素,與原有的印度形制融合成為一體;14世紀中期至17世紀初又不斷局部整修,結構進一步改變,進入第三

階段;17世紀前期至20世紀中期為大規模整修擴建階段,內地建築元素大量增加,西藏本土特色更加鮮明。 細緻地解析了大昭寺這個重要的標本之後,宿先生觀察藏傳佛教其他寺院建築便有了一個準確、可靠的尺度,能夠進行比較精細的對比研究,發現吐蕃時期建立的寺院、如著名的桑耶寺,也經歷了和大昭寺大體相同的變化,其他的眾多寺院則步伐不同地分別走過了11世紀至14世紀前期、14世紀中期至17世紀初、17世紀前期至20世紀中期的三個階段,而始建於15世紀前期的格魯派大寺院還發展出巨大規模擴建和嚴格等級規制的第五階段。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總體上經歷了五個時期,無論是單體的建築物形態結構,還是寺院的整體佈局,都發生了巨大

的變化。這是在漢傳佛教建築中看不到的情況。   大昭寺 宿白先生還詳細地調查了以江孜白居寺塔為代表的各種尼泊爾—藏式佛塔,為研究西夏和內地元、明、清時期的眾多藏式佛塔提供了翔實的參考資料。 在宿先生對於藏傳佛教寺院的調查和研究中,首先注意的是建築物的規劃佈局和形態結構,同時高度重視木作工藝等技術手段,特別關注印度—尼泊爾、中國內地和西藏本土這三種建築元素的結合和演變,展現出西藏佛教寺院存在著從移植印度佛寺的規劃佈局和建築形制,到越來越多地吸收祖國內地和西藏本土建築元素的發展變化過程,不僅建立起一個明晰的科學系統,而且從古建築領域以巨量的建築實物證據,清晰、自然地顯示出西藏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

——與祖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的西藏本土化進程。 在宿先生1959年進藏的數年之前,原營造學社成員盧繩先生已曾對承德外八廟的藏式建築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測繪,發表了學術價值很高的論文,1982年天津大學建築系在盧先生工作的基礎上出版《承德古建築》一書,在國內外獲得盛譽。不過,外八廟是仿藏式建築,與西藏的古建築尚有差別,而且是在康熙至乾隆時期不足七十年間建成的,無法從中理出藏式建築的體系。遺憾的是,1959年盧先生身處逆境,未能和宿先生一同赴西藏調查,1977年又過早離世,對藏式建築進行全面、系統調查研究的重任,便由宿先生獨自承擔了。 宿白先生全面地繼承了營造學社的學術傳統,同時,面對西藏不同

的、紛繁複雜而又完整豐厚的遺存狀況,他另闢蹊徑,創造性地建立起新的學術系統,並將其延伸到漢式古建築的研究領域——既重視古代建築物個體及其構築工藝,又重視古代建築(城市、寺院、衙署、府第等)整體的規劃佈局。繼梁思成、劉敦楨先生之後,宿白先生在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裡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在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的雪域高原,宿先生以不到半年的時間,整日站立,爬上爬下,獨自一人觀察、步測、繪圖、記錄了四、五十座寺院,留下大量的現場描圖和文字記錄,為開創西藏歷史考古學和古建築學積累了寶貴的、很多是獨一無二、無法再得的第一手資料。除去路途上的時間,他在寺院現場的工作時間不足五個月,平均在每座寺廟停留不到四天,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寺廟規模巨大,結構複雜,即使有一個多人合作的專業團隊共同進行調查,一個月也未必能夠完成一座大廟的工作任務。因此,看到《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一書中有那麼多的現場實測實繪圖和那麼細緻的文字記錄,我無法想像宿先生當時在西藏是如何緊張地工作。 二十年前,我對於營造學社的學術體系一無所知,古建築的知識也幾乎為零,在為《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一書寫的書評中,僅僅把它看作文科和考古學的著作,完全不懂得宿先生此書在古建築領域裡做出的開創性工作及其科學價值。近二十年來,多多少少對營造學社有了一點瞭解,古建築知識也增加了一點皮毛,才開始認識到宿先生在西藏的工作與營造學社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

,認識到我的失誤。我國考古界、古建築界的不少學者、專家涉及西藏、特別是藏傳佛教方面的相關問題不是很多,可能受到我的書評影響,對《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一書的認知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在此,我應當鄭重道歉! 事實上,宿先生不僅在古建築領域,而且在古代城市、雕版印刷、造紙、陶瓷、鹽業、絲綢、玻璃等科學技術史方面,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對於石窟和佛寺雕塑、壁畫的研究更久負盛名。他不僅是一位貢獻卓著的考古學家和考古學教育家,還是一位科技史大家和藝術史家,1997年獲得的“島田獎”便是國際上的東亞藝術史大獎。 1996至1998年期間,我多次向宿先生討教方法論方面的問題,後來和他談起治學方法以及他的師承

,曾開玩笑地說:“你是一個真正的資產階級學者。”他也知道我這句玩笑話純粹是學術意義上、方法論上的,沒有任何政治含義,不僅沒有生氣,還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要緊的東西還得自己上心琢磨,還是得從實際工作中悟。” 由於有興趣,我反復拜讀《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尤其用心琢磨宿先生的治學方法,再三向他請教。他告訴我:“觀察考古物件,要找有特徵性的,又是普遍存在、可以做比較的物件和樣式。”我在福建調查南少林和天地會的起源問題時,又看到很多古建築,注意到北方古建築比較少見、但在福建普遍存在的一個建築構件——柱礩,按照宿先生傳授的方法,將它們的形制特徵與文字記載或當地口傳的資料聯繫起來

,逐漸能夠根據柱礩的不同特徵把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福建古建築排出隊來,甚至能把北宋末年和紹興年間僅相差一、二十年的不同特徵找出來,曾經在泉州郊外山上的兩座古建築遺址做過驗證,我的判斷竟和事後看到的文獻記載吻合無間。遺憾的是,我不是學考古的,不會繪圖,無法準確地表示出來,只能作為業餘愛好,玩兒票而已,寫不出科學性的論文。不知福建或古建築界人士是否做了柱礩的研究,希望能有豐滿的研究成果出現。 其實,無論是中國“樸學”的厚實,還是西方學術的精密,都不能涵蓋宿先生的全部學問。他立足于中國(包括藏、蒙、新疆地區)豐厚的歷史背景,放眼中亞、南亞、西亞和埃及、希臘、羅馬的古代文明(宿先生對於域外文明的

積累我僅知皮毛),在多個不同的領域都做出了開拓性的重大貢獻。現在,國內外可能還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知識,能夠對宿先生的全部學術工作做出整體性的評價。遺憾的是,一是在他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政治運動干擾太多、太大,他頭腦裡積蓄的知識和思想遠遠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二是北大考古學科的建設、乃至全國的文物考古培訓工作,耗費了宿先生太多的時間。不過,這也讓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對於中國考古學教育貢獻Z大的人。   宿白(1922-2018)   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僅在石窟寺、佛教建築、版本目錄等方面專有所長,而且自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1952)之初便開始執教並掌

管系內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後段考古的整體格局和方法,在專業領域內享有泰斗聲望;2016年曾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他的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國石窟寺研究》《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等所達到的學術高度和創立的學術範式,至今難以超越,是相關專業學者和學生的必讀經典。 前 言 西藏拉薩地區佛寺調查記 西藏山南地區佛寺調查記 西藏日喀則地區寺廟調查記 西藏日喀則那塘寺調查記 西藏江孜白居寺調查記 阿裡地區劄達縣境的寺院遺跡 ——《古格王國建築遺址》和《古格故城》中部分寺院的有關資料讀後 西藏寺廟建築分期試論 拉薩布達拉宮主要殿堂和庫藏的部分明代文書 趙城金藏、弘法藏和薩迦寺發現的

漢文大藏殘本 榆林、莫高兩窟的藏傳佛教遺跡 張掖河流域13—14 世紀的藏傳佛教遺跡 武威蒙元時期的藏傳佛教遺跡 永登連城魯土司衙和妙因、顯教兩寺調查記 呼和浩特及其附近幾座召廟殿堂佈局的初步探討西夏古塔的類型 元大都《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校注 居庸關過街塔考稿 元代杭州的藏傳密教及其有關遺跡 後 記——節錄《安多政教史》的有關部分 徵引漢譯藏文文獻簡目 附錄 50 年代西藏寺院建築攝影選輯   前言 這本《藏傳佛教寺院考古》是按大區域劃分為三個部分組織的。第一部分是西藏寺院,第二部分是甘青內蒙古寺院,第三部分是內地的蒙元時期藏傳佛教寺院遺跡。三個部分撰寫的時間

不同,寫法也多有差異。 第一部分西藏寺院調查,包括三個地區的調查記即拉薩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調查記和《阿裡地區劄達縣境的寺院遺跡》、《西藏寺廟建築分期試論》等,共九個題目。前三個地區調査記主要資料是根據1959 年下半年我參加中央文化部西藏文物調查工作組時的調查日記。調查日記原為當時撰寫工作彙報而作,彙報訖,即擱置箱底。匆匆三十年過去,1988 年8 月再訪西藏之後,關心西藏文物的同志以部分寺院遭受損失,督我整理日記,備追查文物、重修建置時參考。恰好此時,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西藏工業建築勘測設計院的有關著作陸續出版,可資補綴;許多重要藏文史籍也刊佈了漢文譯本,更可據以考訂。因此,

不揣簡陋,自1988 年底開始描圖、編寫,1989年6 月大體撰竣。其中拉薩地區的布達拉宮、日喀則地區的白居寺、那塘寺和薩迦北寺的漢文經卷,皆因故單獨整理,所以,俱另立標題;此次彙集,為了儘量保存整理時原貌,雖體例參差亦未改動。《阿裡地區劄達縣境的寺院遺跡》,原是1988 年出版的《古格王國建築遺址》、1991 年出版的《古格故城》兩書的讀後記,是1994 年寫成的;該文據上述兩書記錄的寺院殿堂試作了初步的編年探索。《西藏寺廟建築分期試論》,主要是前三個地區調查記中有關建築年代問題的小結,草稿完成於1989 年10 月,1992 年重寫了一遍,《阿裡地區劄達縣境的寺院遺跡》寫就,《試論》又需作

改動,一直到1994 年底才寫成了目前的文稿;該稿依據平面佈局和一件常用的建築構件——柱頭托木的變化,試將約從7 世紀起,迄於19 世紀的西藏寺廟殿堂大致分了五期,第五期又分了前、後段。以上第一部分從1988 年底到1994 年底,斷斷續續寫了六個年頭。寫的時間,實際也是我讀書學習的時間,邊讀邊寫,臨時抱佛腳,差錯難免,只盼能有益於以後的工作,也就不顧及其他了。 第二部分甘青內蒙古寺院調查偏重於明末以前的興建。藏傳佛教向北傳播,首及青海,自青海再行擴展,其主要通道有五路:出當金口抵敦煌;沿疏勒河上游,出龔岔口至安西;經祁連,出扁都口抵張掖;經樂都,渡大通河,出河橋驛,北上永登、武威;經化隆,

走臨夏、永靖,東抵蘭州。以上五路又都可北去內蒙古、東進中原,後兩路還可經由寧夏。因此,當此五路要衝的敦煌、安西、張掖、武威、樂都、永登等地,都存有較早的藏傳佛教寺院或其遺跡。《榆林、莫高兩窟的藏傳佛教遺跡》雖撰稿於1989 年,但調查記錄卻出於五六十年代。自張掖以東的資料,則是1988—1994 年間兩次去寧夏、內蒙古和河西公務之餘所蒐求的。早年記錄自多遺誤,近年聚輯更屬倉促。藏傳佛教于甘青淵源久遠,寧夏、內蒙古元明遺跡分佈亦多,這部分急就成篇挂一漏萬的文字,如果能夠補充一點在西藏本地與中原遺跡之間應有的必然聯繫,已是奢望;至於較有系統的論述,則非綿力之所及了。 第三部分內地的藏傳佛教遺跡,

現只輯錄蒙元時期在當時大都即今北京修建的兩處佛塔史料和對南宋舊都臨安即杭州的一些元代遺跡的初步考察。前者即《元大都〈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校注》和《居庸關過街塔考稿》,兩文俱撰于“文革”前。當時,從西藏歸來不久,頗有以藏地的新知,整理京畿之舊聞的設想,所以,那兩篇以注釋碑文為主的文章,實際應是接觸一個新的領域後的習作文字。後者即《元代杭州的藏傳密教及其有關遺跡》,完稿於1990 年初。該稿系1989 年6 月參觀棲霞、剡溪南朝佛跡後,杭州同志邀我遊覽西湖,無意中于吳山寶成寺舊址發現麻曷葛剌像與三世佛殘像及一空龕成組的遺跡的考述,並輔以其他與元代杭州有關的藏傳佛教事物而雜綴成篇者。按蒙元

一代,內地興建藏傳佛教寺塔成風,大都、杭州兩地尤甚;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蒙元貴族間,故元明易代之際,其建置多遭摧毀,但參考文獻對照遺址,規模較大的寺塔蹤跡尚有可訪求者,如近年對北京居庸關永明寺、白石橋附近的大護國仁王寺和杭州西湖南山南宋故內五寺等遺跡的勘查,俱獲有可喜線索即是例證,唯此類工作之進一步擴充、落實則需建設工程機構與考古文物單位的合作,個人力量是很難奏效的。  

現今閩臺兩岸私立大學生之認同問題研究 ——以人文社會科系學生為例

為了解決寶成建設評價的問題,作者蔡韋齡 這樣論述:

大陸民辦高等教育在「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由於大陸私立高等教育起步較晚,且政府教育長期投入的差異化,民辦大學在學術聲望及社會聲望的弱勢明顯,因此,公私立的教育品質之間仍有較大差距。海峽對岸的台灣,私立大學雖然數量衆多,但在教育資源上的分配不均以及聲望或價值的承認問題上,也始終受到差別待遇。在遭遇少子化挑戰與大學退場機制的影響下,公私立教育之間的生源競爭也日趨明顯。以高等教育受眾視角探討兩岸私立高等教育現狀與發展,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探討,是對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的進一步思考,是將學生作為私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主體的研究嘗試。大學生涯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大學生對學校

精神、理念、形象、文化、環境以及群體成員的態度、評價及投入,亦即其身份認同、學校認同、專業認同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生質量及他們的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最終影響個體的全面發展。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跨域整合以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組織行爲學等理論為基礎,在文獻分析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深度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對 24 位樣本進行研究,從而構建出私立大學生的學校認同模型,即形成學校軟環境認同、學校硬環境認同以及私立大學生身份認同三個總面向、十一個子面向的綜合模型,並通過對兩岸的綜合性私立大學的 1600 多位不同年級學生、校友進行問卷調查,探索兩岸私立大學生的學校認同與私立學生身份認同之現狀

,發現兩岸私立大學的學校認同情況有較大差異,大陸私立大學的學校認同顯著低於台灣學生,大陸大學生私立身份汙名化影響也要嚴重於台灣。本文將人文社會類科系學生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根據研究結論,從專業學科上看,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地區,在三類學科中,人文類的學校認同程度最低,而私立身份汙名情況也同樣最爲明顯。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針對提升私立大學學校認同與私立學生身份認同的多項舉措和意見,庶線可用供教育界辦學之參酌。

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感動100萬父母的育兒奇蹟!紐約專業照護團隊指導,為你的寶寶打好全方位發展基礎

為了解決寶成建設評價的問題,作者大J 這樣論述:

感動100萬名父母的育兒奇蹟! 0~2歲幼兒 最強大的居家照護支援書   ※【隨書贈】「0~2歲寶寶各月齡階段副食品&動作能力訓練建議」彩色拉頁※   涵括育兒9大領域,100個育兒難題   兒科醫師、腦科專業醫師、餵養復健師、營養師、認知老師、   語言復健師、大運動復健師、精細運動復健師……   紐約專業醫護團隊傳授,融合生理發展、心理發展、疾病防治、   認知發展、感官發展、規矩教養、早產兒照護……   最適合新手父母的全方位育兒書!   Q:寶寶手腳涼涼的,是不是穿得不夠暖?   A:要了解寶寶的冷暖,最好摸寶寶頸後的溫度來判斷。寶寶手腳微涼是因為血液循環還不夠完善,

隨著活動量增大,就會得到改善。   Q:寶寶的頭型不好看,會不會影響腦部發育?   A:頭型並不會影響腦部的發育,但寶寶出生6個月以內是矯正頭型的黃金期!   Q:寶寶6個月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每次送到保母家都要上演母子分離的戲碼,怎麼辦?   A:分離焦慮症是寶寶認知進步的表現,他明白媽媽雖然不見,但還是存在,所以希望透過哭泣,讓媽媽出現。媽媽離開寶寶之前,一定要跟寶寶道別,同時不可表現出悲傷的情緒,以免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Q:孩子開始學走路了,什麼款式的學步鞋最適合孩子學走呢?   A:孩子學走路時最適合光腳。光腳走路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神經發展,也能讓他走的更穩。學步鞋的功用是保

護腳部不受傷。最好等孩子能如大人般行走無阻,再讓他穿鞋。   Q:寶寶不喜歡吃副食品,每次都吃不夠,營養不夠該如何是好?   A:寶寶1歲前的營養來自母乳或配方奶,1歲前的喝奶量不要低於600CC。覺得寶寶吃不夠而強行餵食,很容易導致寶寶厭食。讓寶寶自己決定吃多少,反而有助培養他對飲食的興趣。   Q:別人的小孩都很會畫畫,我家寶寶都還只是塗鴉,要不要送他去上繪畫班?   A:孩子6歲之前的塗鴉期,不要刻意教他如何畫畫,否則可能限縮孩子的創造力跟想像力。別急著評價孩子的作品好不好,而是應該認真傾聽孩子講述畫中的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書內) 本書特色   1.最全面!   

涵括育兒九大領域:日常護理、餵養與睡眠引導、副食品添加、常見疾病防治、早期育教啟蒙、規則與管教、運動發展、早產寶寶護理、父母成長,看似艱深的科普知識在大J實際體驗後變得既親切又實用,閱讀起來毫無障礙,最適合新手父母閱讀。   2.最專業!   來自紐約專業醫護團隊(包含兒科醫師、腦科專業醫師、餵養復健師、營養師、認知老師、語言復健師、大運動復健師、精細運動復健師),以及最新版《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的科學育兒新知,專業度100分!   3.最實用!   近100個育兒Q&A解說,說明0~2寶寶父母最常有的育兒疑問,依問題內容分門別類,一看就能馬上吸收,隨書贈「0~2歲寶寶各月齡階段

副食品&動作能力訓練建議」,讓爸媽在最適當的時期,鍛鍊孩子最重要的能力。   4.最療癒!   身為早產兒的母親,大J利用身邊的事例,向媽媽們傳達了許多科學育兒資訊,她的文筆樸實,充滿力量,她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疑惑、反思自己的錯誤,這些心路歷程的紀錄同時撫慰了許多父母的不安,並給予他們極大的勇氣和希望。

畫意心曲──晚清民初題畫詩詞傷時憂國之研究

為了解決寶成建設評價的問題,作者柯秉芳 這樣論述:

清代詩詞、書法、繪畫皆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除了詩詞文類與書畫藝術本身的發展外,清代結社雅集、版畫刻書的盛行,也連帶影響了題畫詩詞的興盛。其時不少文人兼具詩人、詞人與畫家的身分。每當圖畫完成後,他們會自題或囑託友人題詠,而文人在賞畫與題畫的相互酬酢中,交流彼此的情感,拓展人際關係,同時也展現了自我的身分認同與文化地位。清代為圖題詠的風氣,一直延續至晚清民初,始終未曾消退。盛世之時,文人藉由題畫歌詠承平,表現安定祥和的處遇態度;當國家腐朽、衰弱之時,文人則透過題畫寄託時不我與及感時傷世之情。圖畫的「寫實」特性,可使讀者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繪圖目的,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文人畫的「寫意」特性,賦予文人

多重的觀看視角,以及寓託情感的多層空間,因此較受詩詞文人所喜愛。但無論是寫實或寫意,重要的是圖畫內在自我的聲音與生命。爾後,經由讀者的詮釋與創造,推進了清代題畫吟詠的風潮,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鼎盛。本論文以清代盛行之題畫詩詞為研究,主要聚焦於嘉、道以降乃至民初時期的題畫詩詞。嘉、道以後,各種內憂外患紛沓而至,士人除了持續以題畫作為酬酢交游的媒介,亦試圖藉由題畫寄託感時憂國與自我的抱負。晚清民初題畫詩詞數量繁多,遠勝清中葉,甚至超越清初。本論文立基於晚清戰爭的時空背景之下,以時代先後為序,係就黃爵滋〈如此江山圖〉、余治《江南鐵淚圖》(42幅組圖)、侯名貴〈疏勒望雲圖〉、王鵬運〈春明感舊圖〉、戴三錫

〈春帆入蜀圖〉、高旭〈花前說劍圖〉六個圖畫主題作探究,目的是為勾勒自白蓮教之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陝甘回亂、新疆回亂、庚子事變,乃至滿清滅亡、民國建立的一整段歷史,並藉此凸顯晚清民初題畫詩詞的「存史」價值。其中,戴三錫〈春帆入蜀圖〉的創作背景與白蓮教之亂悠繫相關,將它置於第七章作探討,用意是為了凸顯淞社成員在歷經清亡以後,試圖透過結社、吟詠先賢故物,傳達自我的政治傾向與身分認同,展現清遺民共有的「集體記憶」。本論文主要以時間為軸,採取「以圖繫事」方式,援引「互文性」(Intertexuality)理論闡釋詩與畫之間的對應關係,亦以「符號學」(Semiology)作為探掘圖像的指涉意涵。從

黃爵滋〈如此江山圖〉到王鵬運〈春明感舊圖〉(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集中在探討晚清時期的士人心態;戴三錫〈春帆入蜀圖〉、高旭〈花前說劍圖〉(第七章至第八章),則著力探討滿清滅亡前後與民國建立後的士人心態。各章皆以微觀視角,首先探討圖畫的本事,再藉由文人的題詠相映於當時的學術思想與國家情勢,探究士人如何在晚清民初的時代巨變中,轉借題畫為隱喻,並透過「詩言志」、「詞緣情」的婉轉喻託,隱微道出自我的處境與憂世之感,更進一步從中尋繹同代人的共相特性,甚而延伸至跨時代題詠者的創作心緒,探析他們如何透過題詠畫作達到抒發身世之感與相互慰藉的目的。本論文除了從微觀的視角細究各章的題旨外,亦試圖以宏觀之視角,對比

各圖之間的異同。首先,從圖畫的形制來說,圖畫在流傳的過程中保存不易,許多原圖已經亡佚,或由後人重新繪作,或以版畫刊行流傳,本論文以六幅「文人畫」作為探究,除了可以彰顯每一幅畫作背後不同的時代與主題,亦可透過尚存流傳的圖畫,對映出「橫幅長卷」、「組圖」、「單幅」三種不同類型的圖幅形制,並由此三種形制探討其各自所欲彰顯的不同題旨。其次,本論文的圖畫人物核心,可分別代表愛國官員、慈善家、征人、詞學家、朝廷重臣、革命志士等不同身分的「像主」,而一個文人本身可以是圖畫的「像主」,可以其自身的影響力吸引友人與追隨者來為自己的圖畫題詠,同時,其本身也可以經由跨時代的閱讀,成為他人的讀者與題詠者,形構出一個貫

通時代、前後相承的網絡體系。經此前後交錯比對,不僅可見文人自我意識與精神上的連貫性,亦可見文人在時局推移變化中的心緒轉變。最後,援引生命詮釋學家威廉•狄爾泰(Wilhelm Dilthey)所提出的「同類性」(Gleichartigkeit)理論,整合晚清至民初時期士人所面臨的共同處境,以及他們如何透過教育後學、從事慈善、投筆從戎來完成報效國家的使命,又是如何藉由推翻滿清腐敗政權、建立民國、參與國會政治來完成經世致用的理想。而在此過程中,也強化了文學與歷史、政治的結合。在晚清公羊學風盛行的背景下,「詩史」與「詞史」的比興觀不斷被強化,詩歌不但成為士人寄託心曲、展現弱德之美的主要體裁,亦成為反清

知識份子用以宣揚政治理念的重要管道。是以,晚清民初題畫詩詞涵蓋面向廣泛,不僅牽涉圖畫、詩詞本身的文體創作,亦與整體社會歷史、學術風氣、士人的個人際遇密切關聯。本論文力求於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之中,探尋士人共同的經世思想、異同的政治意識,以及對於詩歌作用的寫作態度,進而相應反射出晚清民初的政權更迭與詩歌面貌。